2.4.1荷塘月色学案

学校:临清实验高级中学 学科:语文 编写:于淑芳 审核:赵德生

《荷塘月色》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积累关于荷的名句,了解与散文有关的知识,识记字音。

二、预习内容

1、分组查找与“荷”有关的诗句,名家散文好句,并据美文佳句绘制图画。

2、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3、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 ) 踱步 ( ) 袅娜( ) 霎时( ) .....

弥望( ) 倩影( ) 琐屑( ) 脉脉( ) ....

独处 ( ) 参差 ( ) 煤屑 ( ) 敛裾 ( ) .....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和成语的意义

背诵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 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

分析写景方法,领悟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 品味荷塘月色的宁静、淡雅、柔和与朦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⑴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

⑵朗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把本段所用的比喻划出来)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塘的景色?

文章是怎样写出荷叶、荷花的动态的?

文中还有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格的语句吗?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⑶读第5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写荷塘的月色的?

⑷自读第6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㈠、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蜒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立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总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 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文末的“福气”是指______________。

3.“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4.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㈡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济粮”

A.①引用 ②强调 ③具有特殊含义 B.①强调 ②强调 ③引用

C.①强调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D.①表示专用名词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 )

A.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

4.“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这是________句式。请改写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

㈢、请你任意选一个角度,描写一段景物。不少于200字。

课后拓展

《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①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讲解》

②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

③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

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④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主题探》 ⑤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答案

1.《爱莲说》 2.C 3.C 4.反问 这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 5.表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

六、阅读: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荷塘夕照,确也可乐。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4.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 ②闻不到荷香; 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

问题设置:答案见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实验高级中学 学科:语文 编写:于淑芳 审核:赵德生

《荷塘月色》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积累关于荷的名句,了解与散文有关的知识,识记字音。

二、预习内容

1、分组查找与“荷”有关的诗句,名家散文好句,并据美文佳句绘制图画。

2、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3、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 ) 踱步 ( ) 袅娜( ) 霎时( ) .....

弥望( ) 倩影( ) 琐屑( ) 脉脉( ) ....

独处 ( ) 参差 ( ) 煤屑 ( ) 敛裾 ( ) .....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识记重点的字音、字形和成语的意义

背诵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 理清散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其思想感情。

分析写景方法,领悟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 品味荷塘月色的宁静、淡雅、柔和与朦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难点: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⑴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

⑵朗读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把本段所用的比喻划出来)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塘的景色?

文章是怎样写出荷叶、荷花的动态的?

文中还有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格的语句吗?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⑶读第5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写荷塘的月色的?

⑷自读第6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与写荷塘月色有什么关系?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㈠、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蜒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立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总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 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文末的“福气”是指______________。

3.“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

4.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㈡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济粮”

A.①引用 ②强调 ③具有特殊含义 B.①强调 ②强调 ③引用

C.①强调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D.①表示专用名词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 )

A.因果联想 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 D.对比联想

4.“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这是________句式。请改写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

㈢、请你任意选一个角度,描写一段景物。不少于200字。

课后拓展

《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①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讲解》

②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

③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

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④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主题探》 ⑤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答案

1.《爱莲说》 2.C 3.C 4.反问 这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 5.表现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

六、阅读:1.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2.荷塘夕照,确也可乐。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4.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 ②闻不到荷香; 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语句说,应是“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

问题设置:答案见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5
  •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是一篇立意含蓄,感情浓烈,意境幽深,色彩淡雅,节奏和谐,语言精练,想象丰富,结构严谨的散文.其中文眼的确立,线索的安排,情景的交融,比喻和通感的运用,以及从独特意境的描绘中反映出的作 ...查看


  • [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再探究
  • <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再探究 作者:李学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9期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 ...查看


  •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
  •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 金传富整理 版权归金传富教师所有 1.朱自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荷塘月色>的? 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这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 ...查看


  • [荷塘月色]完整教案
  • <荷塘月色>教案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塘景色的散文.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不同于的艳丽色彩:同样是荷花,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 ...查看


  • 荷塘月色重点段落赏析
  • <荷塘月色>重点段落赏析 第四段描写先写了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一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概括地说,这段描写中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并且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按照驻足观察的 ...查看


  • 散文读书笔记
  • 散文读书笔记(一) --<荷塘月色>读书笔记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 ...查看


  • 荷塘月色的学案
  • 荷塘月色> 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 ...查看


  • 荷塘月色学案 1
  • <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重点和难点] ...查看


  • 反衬是解读[荷塘月色]的钥匙
  • 周道宝 工作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 地址:江苏省泗洪县泗洲东大街 江苏省泗洪中学党委办公室 邮编:223900 电话:0527-86292143 手机:[1**********] 本人系中共党员,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郑重声明:本文约 ...查看


  • 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2
  • 转载]2009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让课堂融洽,使师生和谐 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学 王伟 [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王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