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_吴校彬

第23卷第6期2003年12月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Vol.23No.6

Dec.2003

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吴校彬

(黄冈师范学院化学系,湖北黄州438000)

摘要:通过具体事例,研究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化学性质的影响,探讨这些影响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共轭效应;有机化合物性质;影响中图分类号:O62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03)06-0077-05

Influenceofconjugateeffectonthepropertiesoforganiccompounds

WUXiao-bin

(Dept.ofChem.,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Huangzhou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Withseveralinstanceswestudiedtheinfluenceofconjugateeffectonthepropertiesofor-ganiccompoundsandworkedoutsomeregularrulesoftheinfluence.Keywords:conjugateeffect;propertiesoforganiccompounds;influence

共轭理论是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轭效应的本质是由于形成共轭π键,放出共轭能而使体系变得稳定.各种版本的有机化学教材对共轭理论都有所阐述,但都比较零散,本文试图就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进行系统地探讨.

1 共轭作用对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1.1 对化合物折光率的影响

从以下3组化合物的折光率数据[1,2]可以看出:当碳碳双键或苯环与烷基发生σ—π共轭、与含有孤对电子的氧原子发生p—π共轭、与双键发生π—π共轭时,体系的折光率升高.这是因为共轭体系的形成,体系中的π电子活动范围扩大,电子密度提高,更容易极化,所以光在共轭体系中的传播速度减慢,表现出物质的折光率升高.

CH n201.38882=CHCH2CH3CH=CHCH=CH2 n201.42843CHCH=CHCH=CHCH3 n201.45003CH

CH  n201.36023COCH3

20

CH1.37193COOCH2CH3 n20CH=CH1.39413COOCH2 n

C6H6  n201.5001C6H5CH=CH2 n201.5468

1.2 对化合物分子偶极矩的影响

在氯乙烷分子(μ=2.05D)中,由于氯原子的拉电子诱导效应,使分子正、负电荷重心发生分离,产

生偶极矩:

CH3CH2l     CH2CH|——→        |—→

            (2.05D)       (1.44D)

收稿日期:2003-03-26.

作者简介:吴校彬,男,副教授,湖北武穴人,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δ

+

δ

-

·

·78·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3卷

在氯乙烯分子(μ=1.44D)中,氯原子有两种作用影响分子中电子云偏移,拉电子的诱导效应使电子云偏向氯原子,同时,氯原子p轨道上的孤电子对与碳碳双键发生p—π共轭,向双键反馈电子,两种效应的方向相反,总的结果使氯乙烯的偶极矩小于氯乙烷.

根据文献,五元杂环化合物及其氢化物的偶极矩的方向和大小如下:

↓    

↓    

[3]

 O S N

1.73D       1.90D       1.58D

↓    

↓    

 O

 S N0.70D       0.50D       1.81D

在呋喃分子中,O原子拉电子的诱导效应与给电子的共轭效应方向相反,所以呋喃的偶极矩小于四

氢呋喃;同理,噻吩小于四氢噻吩;吡咯的氮原子半径与C原子相近,电负性与C原子的差别较小,导致其给电子共轭效应大于拉电子诱导效应,所以吡咯分子偶极矩与四氢吡咯大小不同,方向相反.

2 共轭作用对有机化合物光谱性质的影响

2.1 对紫外光谱中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影响

当生色基与双键、含有孤电子对的原子或原子团(即助色基)发生共轭,共轭体系的π键成份增大,能级增多,能级差减小,激发能降低,

分子的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即发生红移

[4]

.

n0

134

max(nm)λmax(nm)λ

[***********]580600

但是,如果分子中的空间位阻增大,则共轭程度降低,吸收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即发生紫移.          

H3C

ⅡⅢ

      λmax=203.5nm,  λmax=254nm

ⅡⅢ

    λmax=250nm,  λmax=314nm

    

CH3

ⅡⅢ    λmax=220nm,  λmax=270nm

2,2′-二甲基联苯中的甲基位阻使两苯环难很好地共平面,共轭程度低,吸收波长比联苯短.2.2 对红外光谱的影响

羰基极性大,红外吸收强,吸收范围一般在1850cm-1~1650cm-1,所以羰基化合物是红外光谱研究得最多的一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当羰基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共轭以后,其伸缩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即吸收频率降低.如以下羰基化合物羰基伸缩振动吸收频率为[4]

化合物

CH3COCH3

CH3COCH=CH2

CH2=CHCOCH=CH2

C6H5COCH3

羰基伸缩振动吸收频率(cm-1)

1720~1705

1770~16651670~1660约1690

第6期吴校彬: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79·

  由于双键和苯环都是具有共轭效应的基团,当这些基团与羰基共轭,则使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平均化,极性下降,力常数降低,伸缩振动频率降低,所以吸收向低波数移动.一般说来,增加一个双键,吸收降低20~30cm-1,同时伴随着吸收强度的降低.

2.3 对核磁共振谱的影响

给电子的共轭效应将使双键上氢原子屏蔽作用加大,化学位移(δH)值减小,共振信号向高场移动,反之δH值增大,信号向低场移动,可见共轭效应是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之一.

[4]

HOCH3     H

H

C

H     H

H

C

CCH3H

C

+1.29         0.00         -0.21

注:正号表示与乙烯相比δH移向高场,负号表示移向低场

3 共轭作用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3.1 共轭作用使质子酸的酸性强度发生改变[5]

    pKa=42

    CH3CH2CHCH2=CHCHpKa=35.5

   

CH   pKa=39

CH   pKa=35

从上述示例可知,当甲基连在双键或苯环上时,甲基氢原子的酸性比连在饱和碳上的甲基大.一方面,在丙烯或甲苯分子中,甲基与双键或苯环相连,发生σ—π超共轭作用,σC—H键上的电子云部分向双

C—H键或苯环转移,导致σ上氢原子酸性提高,pKa减小;另一方面,丙烯或甲苯分子失去质子后,在生成的碳负离子中存在着p—π共轭作用,负电荷分散而使体系变得较稳定,使得失去质子的过程更容易:

CH2=CHCH2H

CH2-H

CH2=CHCH2+H

CH2+

-

-+

H

+

研究发现,拉电子的共轭作用与给电子的共轭作用对质子酸的酸性影响不同:O2CH3OHOHOH

pKa=9.95pKa=7.14pKa=10.16

O2CH3COOHCOOHCOOH

pKa=4.2pKa=3.42pKa=4.47

  硝基(—NO2)具有强的拉电子共轭效应和拉电子诱导效应,使—OH或—COOH中σO-H键上的电子云偏离氢原子,使酚羟基或羧基的酸性提高;甲氧基具有拉电子的诱导效应和给电子的共轭效应,总的结果为给电子作用,使得电子云偏向氢原子,使羟基或羧基的酸性降低.3.2 共轭作用使路易斯碱的碱性强度发生改变

在胺、醇、酯等多种化合物的分子中,氮原子、氧原子等还存在孤电子对,都是路易斯碱,都有一定的碱性,但在不同的结构中,碱性大不相同.几种含氮化合物的pKb数据如下:

          CH3NH2      pKb=3.38NH3   pKb=4.76

PhNH2  pKb=9.40          P-CH3O-PhNH2   pKb=8.66Ph2NH  pKb=13.8          P-O2N-PhNH2

pKb=13.00

在NH3和CH3NH2分子中,氮原子为sp3杂化,孤电子对处在sp3杂化轨道上,电子比较集中,碱性较大.由于甲基的给电子诱导效应,故甲胺的碱性比氨强.在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分子中,由于氮原子的孤

[5]

·80·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3卷

电子对与苯环共轭,电子云向苯环转移,氮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降低,所以,苯胺的碱性比氨弱.在二苯胺分子中,由于共轭的程度更大,氮原子的孤电子对的电子云向两个苯环转移,电子密度更低,故碱性更弱.对甲氧基苯胺分子中,甲氧基的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使氮原子上的电子密度比苯胺大,故其碱性比苯胺强.硝基由于具有强的拉电子共轭效应和拉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的电子云进一步向苯环转移,电子密度更低,其碱性更弱.3.3 共轭作用使烯烃的氢化热减小

表1 几种烯烃的氢化热数据[1]

化合物乙烯

丙烯1—丁烯异丁烯

2,3—二甲基—2—丁烯1,3—戊二烯1,4—戊二烯

氢化热(kJ/mol)

137.2

125.1126.8118.8111.3225.8254.4

每个双键的降低值(kJ/mol)

0.012.210.518.526.024.410.1

  从上表的氢化热数据可以看出,乙烯的氢化热最大,烷基取代的乙烯衍生物的氢化热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烷基越多,降低值越多,2,3-二甲基-2-丁烯为四取代乙烯,其氢化热最低.这种现象可以用σ—π共轭作用来解释.甲基与双键相连,则发生σ-共轭作用,扩大了双键中π电子的活动范围,放出共轭能,

体系的内能降低,分子变稳定,所以氢化热减小.同理,双键与双键相连,则发生π—π共轭,双键中的π电子在更大的共轭体系中运动,体系的能量更低,故氢化热值更小.可以预计,当多个双键共轭时,体系将放出更多的共轭能,体系更稳定.3.4 共轭作用使羰基化合物烯醇式的含量增加

具有α-H的羰基化合物(醛、酮、羧酸酯等)与其烯醇式存在一个互变平衡:

B

HCB

表2 几种重要的羰基化合物的烯醇式含量[1]

名称

丙酮

化合物CH3COCH3

烯醇式HCH3HCH3苯甲酰乙酸乙酯

C6H5COCH2COOC2H5

CHCOOCH2CH3

HC6H5H

CH3CHCOCH3

HC6H5CHCOCH3

CH2CH2

烯醇式含量(%)

2.4×10-4

乙酰乙酸乙酯CH3COCH2COOC2H57.521

乙酰丙酮CH3COCH2COCH38099

苯甲酰丙酮C6H5COCH2COCH3

  表2表明:当B为拉电子的不饱和基时,化合物的烯醇式含量将增加,当A为苯基,B为乙酰基时,烯醇式含量达到99%.这是由于当B为羰基等基团时,烯醇式为一个大的共轭体系,特别是当A、B都是拉电子的共轭基时,烯醇式的能量低于酮式,烯醇式便成为物质主要的存在形式.可以预计,丙二酸及其衍生物、α-硝基羰基化合物等,烯醇式的含量都很高.3.5 共轭作用使化合物的反应活性发生改变

共轭作用对化合物反应活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仅举两例.

第6期吴校彬: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81·

  氯苯(

基环己烷(

Cl)水解比氯代环己烷(

[6]

Cl)难,而氯化苄(CH2Cl)水解比氯甲

CH2Cl)容易,如何解释?

在氯苯分子中,氯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苯环共轭,加强了C—Cl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使得C—Cl键难以断裂,所以氯苯水解活性低,在氯代环己烷分子中,不存在这种共轭,断裂C—Cl键相对较容易,所以水解比苯快.在氯化苄水解时,反应物分子不存在共轭,但过渡态时,中心碳原子为sp杂化,可以与苯环处于共轭状态,从而降低了过渡态的能量,即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度加快,而氯甲基环己烷就没有这种作用,因而速度相对较慢.

乙酸苯酯和苯甲酸乙酯分子中的苯环都可以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但反应活性和反应产物不同:

CH3

++E

2

CHE

+

E

CHE   

v1

OC2H5+

+

E

OC2H5   v2

实验发现,乙酸苯酯主要得到邻或对位取代物,而苯甲酸乙酯主要为间位取代物,并且反应速度v1

大于v2.这是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乙酸苯酯分子中,苯环以单键与氧原子相连,同时氧原子的孤电子对与苯环共轭,氧原子的拉电子诱导效应小于给电子共轭效应,总的结果,乙酰氧基向苯环提供电子,使苯环上π电子密度升高,反应速度相对较快,同时,苯环上增加的负电荷主要分布在乙酰氧基的邻、对位,有助于缺电子的亲电试剂(E)进攻,所以最终产物主要是邻、对位取代产物.而在苯甲酸乙酯分子中,与苯环直接相连的是羰基,羰基具有拉电子的诱导效应和拉电子的共轭效应,苯环

+

上的π电子云向羰基转移,苯环带正电荷,且正电荷主要分布在羰基的邻、对位,所以E向苯环进攻的速度较慢,且主要进攻负电荷密度相对较高的间位,得间位取代物.

3.6 共轭作用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在有机反应中,几个反应互相竞争,如果是平衡控制过程,则结构稳定,能量低的产物将是主要产物,如果是速度控制过程,则反应过渡态能量低、活化能小的反应所得到的产物为主要产物,而共轭效应是影响产物或过渡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如,季铵碱的消除反应,主要产物可能是霍夫曼烯,也可能是扎依切夫烯,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结构:

CH3CH2CHH3CCH2CHH

3CN+

CH2

CH3OHCH3N

+

-[1]

+

CH2=CH2   98%

(1)

CH2CH3OHCH3

-

=CH2+CH2=CHCH2 94%6%

(2)

实验发现,当氮原子上连接的基团都是烷基时,主要产物是双键上取代基少的烯(即霍夫曼烯),这是因为此时消去酸性大的β-H,生成霍夫曼烯的过渡态能量低;当氮原子的β-C上连有烯基、苯基、羰

基、酯基等不饱和基团时,由于这些基团的诱导作用和共轭作用,使得该碳原子上的氢原子酸性提高,同时消去该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所得产物,处于π—π共轭状态,产物稳定,过渡态的能量相应降低,所以此时生成与烯基、苯基、羰基等共轭的烯烃为主要产物.

参考文献:

[1] 曾昭琼.有机化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 高鸿宾实用有机化学辞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 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 谈 天.波谱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5] 高等有机化学导论编写组.高等有机化学导论(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俞凌羽中.基础理论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第23卷第6期2003年12月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Vol.23No.6

Dec.2003

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吴校彬

(黄冈师范学院化学系,湖北黄州438000)

摘要:通过具体事例,研究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化学性质的影响,探讨这些影响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共轭效应;有机化合物性质;影响中图分类号:O62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03)06-0077-05

Influenceofconjugateeffectonthepropertiesoforganiccompounds

WUXiao-bin

(Dept.ofChem.,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Huangzhou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Withseveralinstanceswestudiedtheinfluenceofconjugateeffectonthepropertiesofor-ganiccompoundsandworkedoutsomeregularrulesoftheinfluence.Keywords:conjugateeffect;propertiesoforganiccompounds;influence

共轭理论是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轭效应的本质是由于形成共轭π键,放出共轭能而使体系变得稳定.各种版本的有机化学教材对共轭理论都有所阐述,但都比较零散,本文试图就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进行系统地探讨.

1 共轭作用对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1.1 对化合物折光率的影响

从以下3组化合物的折光率数据[1,2]可以看出:当碳碳双键或苯环与烷基发生σ—π共轭、与含有孤对电子的氧原子发生p—π共轭、与双键发生π—π共轭时,体系的折光率升高.这是因为共轭体系的形成,体系中的π电子活动范围扩大,电子密度提高,更容易极化,所以光在共轭体系中的传播速度减慢,表现出物质的折光率升高.

CH n201.38882=CHCH2CH3CH=CHCH=CH2 n201.42843CHCH=CHCH=CHCH3 n201.45003CH

CH  n201.36023COCH3

20

CH1.37193COOCH2CH3 n20CH=CH1.39413COOCH2 n

C6H6  n201.5001C6H5CH=CH2 n201.5468

1.2 对化合物分子偶极矩的影响

在氯乙烷分子(μ=2.05D)中,由于氯原子的拉电子诱导效应,使分子正、负电荷重心发生分离,产

生偶极矩:

CH3CH2l     CH2CH|——→        |—→

            (2.05D)       (1.44D)

收稿日期:2003-03-26.

作者简介:吴校彬,男,副教授,湖北武穴人,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δ

+

δ

-

·

·78·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3卷

在氯乙烯分子(μ=1.44D)中,氯原子有两种作用影响分子中电子云偏移,拉电子的诱导效应使电子云偏向氯原子,同时,氯原子p轨道上的孤电子对与碳碳双键发生p—π共轭,向双键反馈电子,两种效应的方向相反,总的结果使氯乙烯的偶极矩小于氯乙烷.

根据文献,五元杂环化合物及其氢化物的偶极矩的方向和大小如下:

↓    

↓    

[3]

 O S N

1.73D       1.90D       1.58D

↓    

↓    

 O

 S N0.70D       0.50D       1.81D

在呋喃分子中,O原子拉电子的诱导效应与给电子的共轭效应方向相反,所以呋喃的偶极矩小于四

氢呋喃;同理,噻吩小于四氢噻吩;吡咯的氮原子半径与C原子相近,电负性与C原子的差别较小,导致其给电子共轭效应大于拉电子诱导效应,所以吡咯分子偶极矩与四氢吡咯大小不同,方向相反.

2 共轭作用对有机化合物光谱性质的影响

2.1 对紫外光谱中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影响

当生色基与双键、含有孤电子对的原子或原子团(即助色基)发生共轭,共轭体系的π键成份增大,能级增多,能级差减小,激发能降低,

分子的紫外光谱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即发生红移

[4]

.

n0

134

max(nm)λmax(nm)λ

[***********]580600

但是,如果分子中的空间位阻增大,则共轭程度降低,吸收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即发生紫移.          

H3C

ⅡⅢ

      λmax=203.5nm,  λmax=254nm

ⅡⅢ

    λmax=250nm,  λmax=314nm

    

CH3

ⅡⅢ    λmax=220nm,  λmax=270nm

2,2′-二甲基联苯中的甲基位阻使两苯环难很好地共平面,共轭程度低,吸收波长比联苯短.2.2 对红外光谱的影响

羰基极性大,红外吸收强,吸收范围一般在1850cm-1~1650cm-1,所以羰基化合物是红外光谱研究得最多的一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当羰基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共轭以后,其伸缩振动吸收峰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即吸收频率降低.如以下羰基化合物羰基伸缩振动吸收频率为[4]

化合物

CH3COCH3

CH3COCH=CH2

CH2=CHCOCH=CH2

C6H5COCH3

羰基伸缩振动吸收频率(cm-1)

1720~1705

1770~16651670~1660约1690

第6期吴校彬: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79·

  由于双键和苯环都是具有共轭效应的基团,当这些基团与羰基共轭,则使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平均化,极性下降,力常数降低,伸缩振动频率降低,所以吸收向低波数移动.一般说来,增加一个双键,吸收降低20~30cm-1,同时伴随着吸收强度的降低.

2.3 对核磁共振谱的影响

给电子的共轭效应将使双键上氢原子屏蔽作用加大,化学位移(δH)值减小,共振信号向高场移动,反之δH值增大,信号向低场移动,可见共轭效应是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之一.

[4]

HOCH3     H

H

C

H     H

H

C

CCH3H

C

+1.29         0.00         -0.21

注:正号表示与乙烯相比δH移向高场,负号表示移向低场

3 共轭作用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3.1 共轭作用使质子酸的酸性强度发生改变[5]

    pKa=42

    CH3CH2CHCH2=CHCHpKa=35.5

   

CH   pKa=39

CH   pKa=35

从上述示例可知,当甲基连在双键或苯环上时,甲基氢原子的酸性比连在饱和碳上的甲基大.一方面,在丙烯或甲苯分子中,甲基与双键或苯环相连,发生σ—π超共轭作用,σC—H键上的电子云部分向双

C—H键或苯环转移,导致σ上氢原子酸性提高,pKa减小;另一方面,丙烯或甲苯分子失去质子后,在生成的碳负离子中存在着p—π共轭作用,负电荷分散而使体系变得较稳定,使得失去质子的过程更容易:

CH2=CHCH2H

CH2-H

CH2=CHCH2+H

CH2+

-

-+

H

+

研究发现,拉电子的共轭作用与给电子的共轭作用对质子酸的酸性影响不同:O2CH3OHOHOH

pKa=9.95pKa=7.14pKa=10.16

O2CH3COOHCOOHCOOH

pKa=4.2pKa=3.42pKa=4.47

  硝基(—NO2)具有强的拉电子共轭效应和拉电子诱导效应,使—OH或—COOH中σO-H键上的电子云偏离氢原子,使酚羟基或羧基的酸性提高;甲氧基具有拉电子的诱导效应和给电子的共轭效应,总的结果为给电子作用,使得电子云偏向氢原子,使羟基或羧基的酸性降低.3.2 共轭作用使路易斯碱的碱性强度发生改变

在胺、醇、酯等多种化合物的分子中,氮原子、氧原子等还存在孤电子对,都是路易斯碱,都有一定的碱性,但在不同的结构中,碱性大不相同.几种含氮化合物的pKb数据如下:

          CH3NH2      pKb=3.38NH3   pKb=4.76

PhNH2  pKb=9.40          P-CH3O-PhNH2   pKb=8.66Ph2NH  pKb=13.8          P-O2N-PhNH2

pKb=13.00

在NH3和CH3NH2分子中,氮原子为sp3杂化,孤电子对处在sp3杂化轨道上,电子比较集中,碱性较大.由于甲基的给电子诱导效应,故甲胺的碱性比氨强.在苯胺及其衍生物的分子中,由于氮原子的孤

[5]

·80·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3卷

电子对与苯环共轭,电子云向苯环转移,氮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降低,所以,苯胺的碱性比氨弱.在二苯胺分子中,由于共轭的程度更大,氮原子的孤电子对的电子云向两个苯环转移,电子密度更低,故碱性更弱.对甲氧基苯胺分子中,甲氧基的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使氮原子上的电子密度比苯胺大,故其碱性比苯胺强.硝基由于具有强的拉电子共轭效应和拉电子诱导效应,使氮原子上的电子云进一步向苯环转移,电子密度更低,其碱性更弱.3.3 共轭作用使烯烃的氢化热减小

表1 几种烯烃的氢化热数据[1]

化合物乙烯

丙烯1—丁烯异丁烯

2,3—二甲基—2—丁烯1,3—戊二烯1,4—戊二烯

氢化热(kJ/mol)

137.2

125.1126.8118.8111.3225.8254.4

每个双键的降低值(kJ/mol)

0.012.210.518.526.024.410.1

  从上表的氢化热数据可以看出,乙烯的氢化热最大,烷基取代的乙烯衍生物的氢化热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烷基越多,降低值越多,2,3-二甲基-2-丁烯为四取代乙烯,其氢化热最低.这种现象可以用σ—π共轭作用来解释.甲基与双键相连,则发生σ-共轭作用,扩大了双键中π电子的活动范围,放出共轭能,

体系的内能降低,分子变稳定,所以氢化热减小.同理,双键与双键相连,则发生π—π共轭,双键中的π电子在更大的共轭体系中运动,体系的能量更低,故氢化热值更小.可以预计,当多个双键共轭时,体系将放出更多的共轭能,体系更稳定.3.4 共轭作用使羰基化合物烯醇式的含量增加

具有α-H的羰基化合物(醛、酮、羧酸酯等)与其烯醇式存在一个互变平衡:

B

HCB

表2 几种重要的羰基化合物的烯醇式含量[1]

名称

丙酮

化合物CH3COCH3

烯醇式HCH3HCH3苯甲酰乙酸乙酯

C6H5COCH2COOC2H5

CHCOOCH2CH3

HC6H5H

CH3CHCOCH3

HC6H5CHCOCH3

CH2CH2

烯醇式含量(%)

2.4×10-4

乙酰乙酸乙酯CH3COCH2COOC2H57.521

乙酰丙酮CH3COCH2COCH38099

苯甲酰丙酮C6H5COCH2COCH3

  表2表明:当B为拉电子的不饱和基时,化合物的烯醇式含量将增加,当A为苯基,B为乙酰基时,烯醇式含量达到99%.这是由于当B为羰基等基团时,烯醇式为一个大的共轭体系,特别是当A、B都是拉电子的共轭基时,烯醇式的能量低于酮式,烯醇式便成为物质主要的存在形式.可以预计,丙二酸及其衍生物、α-硝基羰基化合物等,烯醇式的含量都很高.3.5 共轭作用使化合物的反应活性发生改变

共轭作用对化合物反应活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仅举两例.

第6期吴校彬:共轭效应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81·

  氯苯(

基环己烷(

Cl)水解比氯代环己烷(

[6]

Cl)难,而氯化苄(CH2Cl)水解比氯甲

CH2Cl)容易,如何解释?

在氯苯分子中,氯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苯环共轭,加强了C—Cl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使得C—Cl键难以断裂,所以氯苯水解活性低,在氯代环己烷分子中,不存在这种共轭,断裂C—Cl键相对较容易,所以水解比苯快.在氯化苄水解时,反应物分子不存在共轭,但过渡态时,中心碳原子为sp杂化,可以与苯环处于共轭状态,从而降低了过渡态的能量,即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速度加快,而氯甲基环己烷就没有这种作用,因而速度相对较慢.

乙酸苯酯和苯甲酸乙酯分子中的苯环都可以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但反应活性和反应产物不同:

CH3

++E

2

CHE

+

E

CHE   

v1

OC2H5+

+

E

OC2H5   v2

实验发现,乙酸苯酯主要得到邻或对位取代物,而苯甲酸乙酯主要为间位取代物,并且反应速度v1

大于v2.这是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乙酸苯酯分子中,苯环以单键与氧原子相连,同时氧原子的孤电子对与苯环共轭,氧原子的拉电子诱导效应小于给电子共轭效应,总的结果,乙酰氧基向苯环提供电子,使苯环上π电子密度升高,反应速度相对较快,同时,苯环上增加的负电荷主要分布在乙酰氧基的邻、对位,有助于缺电子的亲电试剂(E)进攻,所以最终产物主要是邻、对位取代产物.而在苯甲酸乙酯分子中,与苯环直接相连的是羰基,羰基具有拉电子的诱导效应和拉电子的共轭效应,苯环

+

上的π电子云向羰基转移,苯环带正电荷,且正电荷主要分布在羰基的邻、对位,所以E向苯环进攻的速度较慢,且主要进攻负电荷密度相对较高的间位,得间位取代物.

3.6 共轭作用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在有机反应中,几个反应互相竞争,如果是平衡控制过程,则结构稳定,能量低的产物将是主要产物,如果是速度控制过程,则反应过渡态能量低、活化能小的反应所得到的产物为主要产物,而共轭效应是影响产物或过渡态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如,季铵碱的消除反应,主要产物可能是霍夫曼烯,也可能是扎依切夫烯,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结构:

CH3CH2CHH3CCH2CHH

3CN+

CH2

CH3OHCH3N

+

-[1]

+

CH2=CH2   98%

(1)

CH2CH3OHCH3

-

=CH2+CH2=CHCH2 94%6%

(2)

实验发现,当氮原子上连接的基团都是烷基时,主要产物是双键上取代基少的烯(即霍夫曼烯),这是因为此时消去酸性大的β-H,生成霍夫曼烯的过渡态能量低;当氮原子的β-C上连有烯基、苯基、羰

基、酯基等不饱和基团时,由于这些基团的诱导作用和共轭作用,使得该碳原子上的氢原子酸性提高,同时消去该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所得产物,处于π—π共轭状态,产物稳定,过渡态的能量相应降低,所以此时生成与烯基、苯基、羰基等共轭的烯烃为主要产物.

参考文献:

[1] 曾昭琼.有机化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 高鸿宾实用有机化学辞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 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 谈 天.波谱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5] 高等有机化学导论编写组.高等有机化学导论(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俞凌羽中.基础理论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相关文章

  • 电子效应学习
  • 64化学教学2010年,第6期 化学竞赛考查热点---电子效应 谢曙初,朱正伟 (桐乡市高级中学,浙江桐乡315400)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6-0064-03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纵观近年来的 ...查看


  • 有机纳米材料
  • 有机纳米材料研究综述 有机纳米功能材料是一个还没有引起人们重视但又极其重要的领域,其材料是由纳米尺寸的分子构成,它们具有电.光极吸波功能等特性,可以用作功能型防腐防污涂料.纳米量子点的基材.旋光性分子识别.材料的增强等方面.吉林大学的科研职 ...查看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授课专业: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药学.护理学专业 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72(理论课讲授42学时,实验课30学时),3.5学分 一. ...查看


  • 全球变化生态学考试资料
  • 全球化 • 促进了产品.服务.劳动力.金融.资源及环境生产要素等的流动 • 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加深了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 • 全球变化( Global change):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系统的变化 • 全球 ...查看


  • 城市雾霾该如何应对
  • 城市雾霾该如何应对 复旦大学最新研究揭示,大雾中致癌物主要为多环芳烃,且其雨前雨后的浓度相差近500倍.近来,我国很多地方雾气弥漫,人们对城市雾霾更加关注,尤其对雾霾中有致癌物多环芳烃心存疑虑.为此,我们请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李想博士答疑解惑. ...查看


  • 取代基对苯环活性的影响
  • 18 内蒙古石油化工第29卷 取代基对苯环活性的影响 周子英 (包头市第九中学) 摘要根据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规律,定位基可使苯环活化的邻对位定位基:使苯环钝化的间位定位基.新导入基团在苯环上的位置和反应难易由原有取代基决定. 关键词取代基: ...查看


  • 高中化学选修5 苯酚说课稿
  • 高中化学选修5<苯酚>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苯酚"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 ...查看


  • 无机化学考研科目目录
  • 无机化学考研科目目录 无机化学上下册 第一章 绪论§l-1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1-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1-2研究化学的目的1-3研究化学的方法§1-2化学发展简史2-1古代化学(1)实用和自然哲学时期(--公元前后)(2)炼金术.炼丹 ...查看


  •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
  •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吴振斌 第一章 水生植物概述 1.1 水生植物的概念 为一生态学范畴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水生植物生活于水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水环境的典型适应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 生活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