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共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3、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党的指导思想应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5、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2、毛泽东在1941年5月,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出了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文章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此后,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并善于走自己的路.
4、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5、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矛盾的斗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3.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4.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是陈云同志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积极贡献。
3.发展生产,增加人民收入,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4.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的历史责任需要。
5.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 生产力落后 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4.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_。
5.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邓小平说,实际上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 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经济有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我国目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分配理论的重要大突破。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2.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 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起来。 3.从国体上,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制。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 5.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在全社会形成精神支柱和共同理想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3.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5. 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_人与自然_、_人与社会_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__民主法治_、_公平正义_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__在党_____;社会_公平与正义__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4.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_根本利益_,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__基础__。
第十二章国家完全统一的构想
1、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__解放台湾_到_和平统一_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2、__1971__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_中华人民共和国_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3、以___邓小平__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处罚,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____一国两制__的科学构想。
4、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__两岸关系法__,这部重要法律,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____法律_____的形式固定下来。
5、____1997______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____1999_____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行使主权。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1985年,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_和平问题_____,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__发展问题____”。
2.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__和平共处____五项原则。
3.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_军事力量_仍然是关键因素。
4.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__另起炉灶__”、“_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__”“_一边倒____”的三大外交方针。
5. 十六大提出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其核心是互信、_互利_、__平等___、__协作。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___工人____、___农民____和__知识分子__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____国家主人__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___主要建设者__、社会财富的___主要创造者___、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3. 我国实行__政教分离__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4. “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____先进生产力__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5.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___内部矛盾__,是各民族人民在__根本利益一致__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一、填空题(共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3、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党的指导思想应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 5、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2、毛泽东在1941年5月,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出了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文章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此后,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并善于走自己的路.
4、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5、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矛盾的斗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3.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4.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5.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是陈云同志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积极贡献。
3.发展生产,增加人民收入,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4.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的历史责任需要。
5.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 生产力落后 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4.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_。
5.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邓小平说,实际上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 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经济有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我国目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分配理论的重要大突破。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2.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 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起来。 3.从国体上,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制。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 5.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在全社会形成精神支柱和共同理想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3.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5. 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_人与自然_、_人与社会_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__民主法治_、_公平正义_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__在党_____;社会_公平与正义__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4.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_根本利益_,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__基础__。
第十二章国家完全统一的构想
1、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大致经历了由__解放台湾_到_和平统一_两个重要历史时期。
2、__1971__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_中华人民共和国_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3、以___邓小平__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处罚,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____一国两制__的科学构想。
4、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__两岸关系法__,这部重要法律,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____法律_____的形式固定下来。
5、____1997______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____1999_____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行使主权。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1985年,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_和平问题_____,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__发展问题____”。
2.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__和平共处____五项原则。
3. 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_军事力量_仍然是关键因素。
4.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__另起炉灶__”、“_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__”“_一边倒____”的三大外交方针。
5. 十六大提出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其核心是互信、_互利_、__平等___、__协作。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___工人____、___农民____和__知识分子__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____国家主人__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___主要建设者__、社会财富的___主要创造者___、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3. 我国实行__政教分离__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4. “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____先进生产力__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5.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___内部矛盾__,是各民族人民在__根本利益一致__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