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说事业或学问不容易做, 要舍得下苦功,钻进去,不走回头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经过 辛勤努力,终于有了收获。 第一境界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原文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三种境界
中国近世杰出的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这样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是这样,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读书是一种攀登,读书是一种探索,读书是一种灵魂壮游,读书是一种心灵洗礼。为探求真理而读书,为追求更真实更完善的事物而读书,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读书,这就是读书的一种境界。通过读书,可使人获得知识,通过读书,可使人超凡脱俗,通过读书,可使人境界得到升华。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读书是对孤独的钟情,读书是对寂寞的执着,正因为如此,才能在广远的境界中寻觅追求,才能获得更广更远的视野。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就是读书的第一境界。
读书需要无怨无悔的精神。读书是一条漫长之路,读书是一条艰辛之路。既钟情读书,必定要抱有无怨无悔的决心,并甘愿作出牺牲。朱熹曰“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博学多才,可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读书,身居斗室,甘愿寂寞,视名利如浮云,真可谓“从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读书固然有困勉之劳、艰苦之感,但付出的艰辛努力,必会得到心甘情愿之乐。这就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心境。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到:“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这就是读书后的一种胸怀。所以,我们读书,不要因为一时苍茫感到困惑,不要因为一时无果感到悲哀。读书是一种“修炼”。“修炼”,才能获取知识,获取智慧,才能敞开宽阔之胸怀。
读书是一种积累,读书是一种感悟,读书是厚积薄发,读书更是由“必然”向“自由”的飞跃。读书求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唯有积累,才能感悟;涉猎既久,才可融会贯通。读书必须有胆识,有眼光,要带着疑问去读书,要带思想去读书,正如鲁巴金所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寻求突破。佛家偈语:“到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读书就是要表现出追寻之恒、意愿之坚,这样才能获得完美与欣喜。读书固然有种种之艰辛,或遭冷落之孤独,或流泪之辛酸,但只要我们确有值得追寻“那人”,而且知道她在“灯火阑珊”之处,在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就能够获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一日。这就是读书的最终归宿,这就是读书至完整、至美善、至真实的最高境界。
我用唐朝吴兢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读书三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说事业或学问不容易做, 要舍得下苦功,钻进去,不走回头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经过 辛勤努力,终于有了收获。 第一境界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原文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三种境界
中国近世杰出的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这样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是这样,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读书是一种攀登,读书是一种探索,读书是一种灵魂壮游,读书是一种心灵洗礼。为探求真理而读书,为追求更真实更完善的事物而读书,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读书,这就是读书的一种境界。通过读书,可使人获得知识,通过读书,可使人超凡脱俗,通过读书,可使人境界得到升华。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读书是对孤独的钟情,读书是对寂寞的执着,正因为如此,才能在广远的境界中寻觅追求,才能获得更广更远的视野。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就是读书的第一境界。
读书需要无怨无悔的精神。读书是一条漫长之路,读书是一条艰辛之路。既钟情读书,必定要抱有无怨无悔的决心,并甘愿作出牺牲。朱熹曰“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博学多才,可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读书,身居斗室,甘愿寂寞,视名利如浮云,真可谓“从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读书固然有困勉之劳、艰苦之感,但付出的艰辛努力,必会得到心甘情愿之乐。这就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心境。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到:“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这就是读书后的一种胸怀。所以,我们读书,不要因为一时苍茫感到困惑,不要因为一时无果感到悲哀。读书是一种“修炼”。“修炼”,才能获取知识,获取智慧,才能敞开宽阔之胸怀。
读书是一种积累,读书是一种感悟,读书是厚积薄发,读书更是由“必然”向“自由”的飞跃。读书求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唯有积累,才能感悟;涉猎既久,才可融会贯通。读书必须有胆识,有眼光,要带着疑问去读书,要带思想去读书,正如鲁巴金所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寻求突破。佛家偈语:“到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读书就是要表现出追寻之恒、意愿之坚,这样才能获得完美与欣喜。读书固然有种种之艰辛,或遭冷落之孤独,或流泪之辛酸,但只要我们确有值得追寻“那人”,而且知道她在“灯火阑珊”之处,在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就能够获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一日。这就是读书的最终归宿,这就是读书至完整、至美善、至真实的最高境界。
我用唐朝吴兢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