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河南教师资格认定中心内部资料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

内部压题资料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内部压题资料

目录

教育学 „„„„„„„„„„„„„„„„„„„„„„„„„„„„„„„„„„„„„„.1

教育心理学 „„„„„„„„„„„„„„„„„„„„„„„„„„„„„„„„„„„...17

职业道德„„„„„„„„„„„„„„„„„„„„„„„„„„„„„„„„„„„.„...28

教学方法导论„„„„„„„„„„„„„„„„„„„„„„„„„„„„„„„„„„„..34

教育法规概论„„„„„„„„„„„„„„„„„„„„„„„„„„„„„„„„„„„. 39

学生团队与管理„„„„„„„„„„„„„„„„„„„„„„„„„„„„„„„„„„..47

教育学

单项选择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出阿迪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活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4、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5、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第一次实施于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6、西周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在西方,要追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从独立的教育学角度所,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1、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2、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3、校风是学校中的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时间形成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15、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16、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7、美国寻理学家格赛尔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

1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这样说:给他已达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19、成熟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未人。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之主的自我意识。

20、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1、个体主观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2、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4、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25、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7、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28、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同的综合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质某一门学科。

29、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0、国家课程:是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及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31、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行政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32、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33、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成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5、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地基本准则。

3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7、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38、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材料,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39、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

40、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41、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

42、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触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43、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44、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4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型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堂。

46、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7、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多项选择题

1、六艺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在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3、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史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4、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个不同层次:○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2个体的心理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6、在认知方面,高中生可能出现的两个极端:○1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 ○2心理失衡

在价值观赏,青年存在的两种极端:○1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 ○2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7、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地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8、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0、对中小学生身份定位的三个层面:○1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2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 ○3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11、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2、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分: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分:课程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组织核心分: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13、课程的不同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4、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15、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1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7、教学计划的构成:○1教学计划设计的知道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及考查制度 ○7实施要求。

18、教学大纲的构成:○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

19、教材包括○1教科书 ○2讲义 ○3讲授提纲 ○4参考书 ○5活动指导书 ○6各种视听材料

2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2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22、讲述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2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最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24、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25、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

26、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联系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27、实验法的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 ○2重视语言指导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28、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9、课的类型:从教学任务分:传授新知识(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从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片、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30、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31、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3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3、我国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4、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5、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

36、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37、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38、德育的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39、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4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判断题

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活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

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

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6、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7、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9、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10、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在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是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2、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雨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13、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

14、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5、从独立的教育学角度所,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6、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17、传统教育的特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

19、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0、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1、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22、信息技术史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2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25、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

2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7、成熟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未人。

28、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9、个体主观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3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

32、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33、在认知方面,高中生可能出现的两个极端:○1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 ○2心理失衡

在价值观赏,青年存在的两种极端:○1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 ○2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34、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6、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7、对中小学生身份定位的三个层面:○1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2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 ○3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8、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39、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6、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7、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9、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10、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在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是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2、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雨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13、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

14、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5、从独立的教育学角度所,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6、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17、传统教育的特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

19、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0、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1、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22、信息技术史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2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25、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

2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7、成熟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未人。

28、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9、个体主观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3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

32、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33、在认知方面,高中生可能出现的两个极端:○1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 ○2心理失衡

在价值观赏,青年存在的两种极端:○1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 ○2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34、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6、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7、对中小学生身份定位的三个层面:○1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2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 ○3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8、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39、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40、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4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42、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43、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44、地方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45、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46、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4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8、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

49、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应及时天界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地基本准则。

5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52、讨论法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

53、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织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54、讲授新教材是最核心的内容。

5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6、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57、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

58、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59、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

60、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触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6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63、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时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64、认知模式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有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65、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66、目标管理的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呗管理者的积极性。

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答:○1阶段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答:○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

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6、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考过)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史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绝对作用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9、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0、简述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的区别

答:○1传统的学校教育史“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志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史跨时空的教育。

11、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答:○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答:○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4、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作用:○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15、简述遗传的意义

答:○1遗传素质是认得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认得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认得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1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答:○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8、简述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9、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不单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道德个性的完整性 ○4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20、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答:○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21、简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答:○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2、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1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3、简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时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24、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5、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6、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7、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潜力的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得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2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史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0、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答:○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31、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答:○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32、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答:○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33、简述如何做好作业检查与批改

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34、简述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答:○1测验与目标 ○2试题类型 ○3提高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别分度 ○4做好评价工作

3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答: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1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难易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不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性

36、简述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答:○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 ○4综合型策略

37、简述德育教育的意义

答:○1德育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8、简述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答:○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39、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0、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答:○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41、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2、简述贯彻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基本要求

答:○1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43、简述说服法的要求

答:○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44、简述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5、简述运用奖励与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答:○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46、简述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是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陈伟教育的力量

○2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3要实施对班级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47、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8、简述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得氛围

49、简述如何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0、简述班主任如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⑴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⑵了解学社个的群体关系 ⑶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⑴通过阅读学身份的档案材料来了解学生 ⑵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 ⑶在自然条件下观察

51、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论述题

1、论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2、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注重各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自信心和意志品质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好因材施教

3、论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⑴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⑵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⑶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⑷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论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⑴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⑵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⑶对学生知道、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时民主平等的关系:⑴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⑵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⑴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6、论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答: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运用:○1直观性原则的运用:⑴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⑶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的运用: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⑶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的运用: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⑵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⑶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的运用:⑴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⑵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⑵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运用:⑴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⑷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试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关系

答:○1基本环节:备课、上课 、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2⑴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和做好其他环节的先决条件

⑵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关节,既对各课质量的检查,又对后续环节有重要影响

⑶作业检查与批改和课外辅导既能检查学生听课质量,又能弥补和改进上课的不足

⑷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时对前四个环节和整个教学工作的检阅,并能促进下一个阶段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8、论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知、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是中介,“意”是保障

○3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⑴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⑵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⑶要求教育者对

学生提出的要认真执行

10、论当前高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答:○1存在问题:⑴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⑵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改革思路:⑴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⑵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⑶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育学人物及事件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来源:考试大网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述

1学生管理的特点:1复杂性2全面性3教育性4周期性(计划 实施 检查 总结)5沟通性

2学生管理的目的:1学生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活动2学生管理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学生管理的任务:1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2建立规范的学声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首先要体现民主性原则能够体现出它的规范化和人性化)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4学生管理的内容:1学生学籍的管理2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差高贵管理的意义和要求:中小学常规管理有利于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3学生的德育管理4学生学习的管理

5学生的德育管理(1加强组织领导2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3提高管理者的素质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5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建立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机制)6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

6学生学习的管理:(加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1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内

容和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性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管理者要建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档案再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改学生学习动机最后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良好的教学,服务态度,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7一个好的班集体的主要特征在于他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活动纲领

8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

9班干部是班集体的组织核心,担负着整个班级的日常事务与领导工作,是组织,团结和凝聚全班同学的重要力量 10在班级管理中,良好的班风是评价一个班级好坏的重要依据,而班风则是靠舆论和习惯保证的整体作风

11由于班级舆论是全体学生参与形成的,因此培养班级健康舆论要从加强班级的民主作风开始

12问题行为学生的特点表现为:1自卑感强2逆反心理较强

13问题学生的形成:1自身原因2家庭原因3社会的影响

14问题行为学生的管理:1尊重理解问题行为学生2帮助问题行为学生提高思想认识3与社会,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

15新时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1摆正学生管理工作的位置2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3建立学生管理团队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激发和发展人的自主性,使人能主动的追求完善)

16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17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

18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一般有:1教育者2受教育者3班级活动环境4班级规范5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

19班级管理的特点:1目的的教育性2内容的广泛性3对象的不成熟性

20制定明确,恰当的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开始

21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依据:1基本依据2理论依据(教育理论 心理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3实践依据(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实际)

22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步骤与方法:1分析现状2研究信息3把握理论4体察民心(学生)5确立目标

23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1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2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3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24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德语管理2班级学习管理3班级文体活动管理4班级常规工作管理

25班级德育管理有助于学生个体品德的发展,班级德育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班级成员的品德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生活,特别是学生处人为事的基础

26德育管理的方法:1组织法2激励法3规章制度法

27班级学校的管理:1营造学习环境2学习计划的指导3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8班级常规工作管理:常规工作是班级管理的经常性工作,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的相关工作

29班级管理的过程:1班级管理计划的制定2班级管理计划的实施3班级管理计划的检查4班级管理的总结

30了解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2书面材料分析法3谈话法4调查法

31自我管理法: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32自我管理法要做到:1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2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3引导学生参与决策4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

33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要具备的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机构3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相容的氛围

34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必须做到一下几点:1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3制定班规并认真的贯彻执行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35班会的活动类型一般由主题班会活动和常规班会活动

36确定班会活动的主题,确定主题是班会活动的关键

37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旺盛的进取精神2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3要有献身教育事业和尊重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

38教学管理能力:1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能力3组织班级活动能力4深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5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能力6应变能力7广泛的交往协调能力8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39班主任评价的依据:1班主任的职责的任务2班主任的素质3优秀班主任的特点和条件4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反馈 40爱班,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原动力

41共青团的组织原则: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

42团员的要求: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岁以下的中国青年。

43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1重视团组织建设,激发团员活力2充分发挥基层团委作用3规范团员队伍建设4加强团干部的管理5做好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44团干部的作用意识:1政治意识2组织意识3模范意识

45共青团活动的意义:1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2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3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4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员受到锻炼

46共青团活动的要求:1要由内容决定形式2要从实际出发3要适合青少年特点

47共青团活动的内容:1教育类活动2生产类活动3科技类活动4公益类活动5组织类活动6文娱类活动7体育类活动 48共青团好活动的形式:团日活动(是最具有“团味”的活动)2具有特色的活动3各种文体活动

49学生会的工作思路: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2树立引导型工作方式3开放的活动领域和内容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50学生会的工作机制:1沟通机制2监督机制3自身建设机制

51学生会的工作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会组织2明确学生会的基本任务3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52学生会组织的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弹性结构原则3责权一致原则4民主与监督原则

53学生会的制度建设: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2建立会议制度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54正式群体传播着学校的主流文化,折射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规范,承载着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期待。而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体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的群体关系(同辈群体)

55从群体理论的角度看,同辈群体属于非正式的初级的参照群体。(是指一个人期望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同辈群体作为一种参照群体,其成员的加入完全出自于自愿,并把群体的目标视为个人目标)

56最早拉开同辈群体研究序幕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家科尔曼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发表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美国学者克拉克对同辈群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同辈亚文化类型分为:1玩乐型亚文化2学术型亚文化3违规型亚文化

57同辈群体的特征:1交往的自愿性2关系的平等性3群体的凝聚性4价值的趋同性

58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1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按照三重社会理论的观点,家庭,学校,同辈群体构成了学生社会化的三重社会,)3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

4.。。。。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59对儿童个性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环境因素不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而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尤其是同辈群体。哈里斯提出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在家庭外行的虫咬场所,也是他们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

60美国杰出人类学家格利特。米德,她在《未来与文化》中提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传递文化的模式发生了巨变,呈现出了“三喻文化”并存的局面是指(后喻文化 同喻文化 前喻文化)大量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更多id屈从于同辈群体的亚文化,而非代表社会期望的主流文化

61同辈群体的建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结果,也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62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阐释: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1“心理学缺陷说”2“挫折——缺侵犯说”)2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1“差异交往说”塞兰德2“控制缺乏说”雷克里斯3“亚文化理论”科恩4“标签理论”莱莫特)

63“重要他人”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型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会是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同辈群体中学生的重要他人一般是互动性重要他人。

64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3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65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2消极影响(1信息混乱2网络成瘾3群体极化

66群体极化的概念是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中提出的,他认为,群体极化就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愿意相信意见的正确性!

教育心理学

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

6、少年期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7、青年初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8、学生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9、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0、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是两个近邻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1、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个体个体对自己的感情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2、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13、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6、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再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1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18、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0、美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氛围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1、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2、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23、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4、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5、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26、在所有动机划分中,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27、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

28、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30、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31、陈述性知识也叫做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32、程序性知识也叫做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3、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35、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6、概括指主题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37、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8、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39、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40、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4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4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3、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时间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44、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45、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想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形式的过程。

46、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47、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4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9、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50、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5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到的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53、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4、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55、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56、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情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5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58、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59、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写使用结构化得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60、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61、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62、掌握学习是由布鲁姆等人提出的。

63、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了。

64、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65、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多项选择题

1、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2、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3、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4、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5、 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6、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7、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监控

8、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9、 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10、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的学习三类。

11、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1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1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14、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 ○2学习观 ○3学生观

15、动机的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16、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7、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1力求成功的动机 ○2避免失败的动机

18、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19、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0、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21、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22、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只是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23、直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4、操作技能的特点:○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时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5、心智操作的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 ○2执行具有内潜性 ○3结构具有减缩性

26、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7、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28、可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9、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1直接检验 ○2间接检验

30、发散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31、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协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2、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该考虑:○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的适应 ○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 ○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33、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3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发现教学 ○2情境教学 ○3合作学习

35、合作学习的特征:○1分工合作 ○2密切配合 ○3各自尽力 ○4社会互动 ○5团体历程

36、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习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3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39、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40、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1、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判断题

1、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 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

3、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4、 教学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有直接的作用。

5、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7、 少年期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8、 青年初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9、 学生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0、心理发展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总之,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11、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12、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3、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4、大量的研究证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15、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

16、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17、智力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18、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19、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邪恶系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超逸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20、广义的学习之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1、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2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23、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4、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反应。

25、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

26、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是否完全吻合。

27、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8、美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氛围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9、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0、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31、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32、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3、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4、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35、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

36、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37、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

38、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39、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

40、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41、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42、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3、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44、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45、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地方面均是有利的。

46、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47、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48、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49、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50、知识掌握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心智技能形成。

51、概括指主题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52、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53、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54、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55、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56、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7、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

58、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9、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60、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61、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62、创造性与治理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63、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64、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65、态度结构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66、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部分。

67、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68、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69、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70、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他律道德。

71、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部在标准,称自律道德。

7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73、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74、实质上,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都可归于心理健康的范畴。

75、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的适应。

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76、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77、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78、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79、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写使用结构化得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80、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了。

8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82、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

84、优秀学生有时也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

85、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86、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裕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87、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

多的心理因素。

88、经验+反思=成长

简答题

1、 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发展过程

答:○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答:○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赴欧东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具有激活功能,二是具有指向功能,三是具有强化功能。

3、 什么是迁移及其作用是什么?

答:○1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2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 什么是迁移,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2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 知识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答: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 简述遗忘的进程

答: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

7、 如何合理的进行复习?

答:○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8、 什么是操作技能及其操作技能的阶段是什么?

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行程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9、什么是操作技能及其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是什么?

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培训要求:⑴标准的师范与讲解 ⑵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⑶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⑷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

10、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特点: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⑵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⑶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⑷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1、简述学习策略学习的原则

答:○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 ○6个人自我效能感

12、什么是问题解决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呢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特点:⑴目的性 ⑵认知性 ⑶序列性

13、什么是问题解决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呢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主要因素:⑴问题的特征 ⑵已有的只是经验 ⑶定势与功能固着

14、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基本特征:⑴流畅性 ⑵变通性 ⑶独创性

15、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答:○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因素:⑴环境 ⑵智力 ⑶个性

16、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

答:○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17、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8、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1外部条件:⑴家庭教养方式 ⑵社会风气 ⑶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⑴认知失调 ⑵态度定势 ⑶道德认知

18、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答:○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19、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答:○1发现教学 ○2情境教学 ○3合作学习

2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是什么?

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论述题

1、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

答:○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是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5、作为教师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答:○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6、谈谈教师如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

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⑴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式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

思维能力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训练

8、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答:○1有效地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教师职业道德

单项选择题

1、道德的内涵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

4、热爱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5、热爱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6、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7、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8、提高教师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必要前提。

9、陶冶教师道德情感和磨练教师道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

10、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

1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的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

多项选择题

1、道德的调节手段:依靠人民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

2、职业道德的特征:○1稳定性 ○2具体性 ○3适用性

3、教师职业道德构成因素:○1教师职业理想 ○2教师职业责任 ○3教师职业态度 ○4教师职业纪律 ○5教师职业技能 ○6教师职业良心 ○7教师职业作风 ○8教师职业荣誉

4、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继承性 ○2强烈的责任性 ○3独特的示范性 ○4严格的标准性

5、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1教育价值 ○2文化价值 ○3伦理价值

6、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 ○2主动交往,相互勉励 ○3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7、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1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2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 ○3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 ○4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5热爱学生有利于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8、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道德特征:○1严而有理 ○2严而有度 ○3严而有恒 ○4严而有方 ○5严而有情

9、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1明确教书的内容 ○2把握育人的方向 ○3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10、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1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 ○2网络社会中善恶难辨 ○3网络社会中美丑难识

11、环境道德具体包括:○1与自然协调发展 ○2合理使用物质资源 ○3坚持可持续发展

12、道德范畴包括义务、良心、公正和荣誉。

13、教师良心的特点:○1公正性 ○2综合性 ○3稳定性 ○4内隐性 ○5广泛性

14、教师公正的内容:○1坚持真理 ○2秉公办事 ○3奖罚分明

1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16、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 ○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 ○3磨练教师道德意志 ○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17、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18、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1指挥定向功能 ○2教育发展功能 ○3分等鉴定功能 ○4督促激励功能 ○5问题诊断功能

19、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20、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1自我评价法 ○2学生评价法 ○3社会评价法 ○4加减评分法 ○5模糊综合评判法

判断题

1、道德的内涵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3、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4、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5、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6、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8、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

9、热爱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10、热爱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12、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1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14、教师作为学生关注和模仿的对象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5、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16、道德范畴是反映人们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通的道德关系的概念。

17、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反映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成为教师内心信念而对教师行为发生影响。

18、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必须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

19、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以自己的人格去陶冶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20、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iji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室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

21、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执教时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正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22、教师荣誉即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行为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

2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

2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师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培养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

26、教师道德修养实际就是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意志、培养习惯的过程。

27、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师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8、师德情感是指教师心理上对师德规范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情感体验。

29、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30、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要履行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3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操、磨练教师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的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

32、提高教师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必要前提。

33、陶冶教师道德情感和磨练教师道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

34、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

3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是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简答题

1、简述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

答:○1努力学习礼仪知识和理论

○2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礼仪原则

○3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

2、简述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2有利于增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

○3有利于营造优良的与人氛围

○4有利于增进教师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3、简述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

答:○1明确教书的内容

○2把握育人的方向

○3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4、简述教书育人的途径

答:○1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2要有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

○3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4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

5、简述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

答:○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6、简述严谨治学的途径

答:○1教师要落实学科专业知识

○2教师要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3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7、简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答:○1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拥有健全的人格

○3要身体力行

8、简述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答:○1教师要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

○2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

○3教师要有高雅的生活品味

9、简述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答:○1教师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体独特个性表现的结合

○2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个人一直的凝结

○3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4教师道德品质具有动态的稳定性

10、为什么说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答:○1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2创新是受教育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3创新是教师职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11、实践教育创新的师德规范有哪些?

答:○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要具备独立获取、出来新信息的能力

○3教师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12、简述如何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2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

○3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

13、简述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答:○1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2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

○3扩大环保教育内容

14、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必须是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通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

○2必须体现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显示教师人事与掌握职业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 ○3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教师的内心,并能时时指挥和影响行为

1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

答:○1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

○2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3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16、简述教师义务的主要内容

答:○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尽职尽责,教师育人

○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17、简述教师义务的作用

答:○1教师认真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减少和协调教师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

○2教师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在教育工作中自觉遵循教师道德要求,选择最佳教育行为

○3教师积极履行教师义务有益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18、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

答:○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

○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

○3磨练教师道德意志

○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19、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

答:○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20、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

答:○1指挥定向功能 ○2教育发展功能

○3分等鉴定功能 ○4督促激励功能 ○5问题诊断功能

2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

答:○1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相结合,以肯定评价为主

○2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以动态评价为主

○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6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以动机评价为主

○7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以他人评价为主

教学方法导论

1.教学方式是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个别操作活动。

2.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已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3.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

4. 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一)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是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先倡导的。它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它要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情景教学提出的根据是情感和认识活动相互作用、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互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情意活动)相互统一等原理。(三)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由江苏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它的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练习,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四)成功教学法 成功教学法的内涵:(1)成功的下限是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3)成功的本质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4)成功总是相对于原有的基础而言的,时无止境的,是没有终极意义的(5)成功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主体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

5. 外国教学方法已经被我们用到的包括:(一)发现法 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计划,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展过程,制定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发现进行的顺利,关键在于恰当的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二)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为范例,是指教材中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造的。范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等三个基本特性。范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教学与德育相统一、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学习相统一、基础知识学习与智能培养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三)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目标教学法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它包括“定标”、“实施”及“评价”三个环节。展示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控制教学过程的主要技巧是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配合互相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布鲁姆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掌握学习”。

(四)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B·F·斯金纳倡导的。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通过操作性的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五)“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 “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造的。(六)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或启示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其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教育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中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教学法坚持的原则有: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七)非指导性教学法所谓非指导性(促进)教学法,就是创造一种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室(促进者)充分地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力,朝向自我实现。可以说,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罗杰斯的非指导性(促进)教学法是建立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

6.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一)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主要是五只设备的现代化(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三)教学方法的系统化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方法最优化理论(四)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7.所谓教学设计,简单的说,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得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8.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一)指导性(二)系统性(三)操作性(四)预演性(五)突显性(六)易控性 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强化教学设计控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七)创造性。

9.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据现代教学理论(二)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三)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四)依据学生的特点 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五)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10.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一)系统分析模式(二)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它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里提出的。他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由九点,呈直线型。(三)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提出的。这一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

11.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七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设计等。

1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1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2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

(3)标准功能

13.教学目标的分类 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候应该注意的几点基本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15.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是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16.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二)通览教材,鸟瞰全局(三)疏通教材,清除障碍(四)熟悉教材,重点记忆(五)分析材料,把握三点(六)精心设计,妥善安排(七)阅读资料,吸取营养。

17.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18.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19.讲授法的主要特点:教师以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体,向学生单向输入信息,学生经过思维把知识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

20.讲授法的优点在于: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有助于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1.讲授法的缺点是以教师活动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讲授往往面向全体学生,不宜于因材施教:教学单向输入信息,运用不当,容易造成“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结果”

22.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老师的语言要做到:准、精、美、活。

23.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并运用过这种教学方法。《学记》中就要求教师教学要做到“善问”、“善待问”。谈话法的特点是师生对话。

24.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做充分准备,对谈话的内容,问题的顺序,应得出的结论,事先都要周密考虑。问题设计可分为五步:(1)搜集疑点(2)整理疑点(3)确定重点(4)设计母题(5)安排子题2所提问题的表述要简练明确,求答范围清晰。3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问题设计时应注意:(1)应该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易后难,逐一解答问题(2)对于难度不同的问题,应该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必须“跳起来摘桃子”,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3)提问设计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25.讨论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26.讨论法的引导具体的技巧如下:1灵巧的利用提问2创造良好的讨论气氛3及时纠正离题现象4讨论的评价。

27.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29.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知认识,以促使其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在各课教学中广泛采用。他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常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进行。

3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三种。

31.实验法是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32.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33,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增强练习的自觉性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3练习安排要有计划性,方式要多样化,时间分配要合理。

3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3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特点在于,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

36.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37.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总体把握原则2师生共明原则3“双效”统一原则 既是力求使效果与效率达到完善的统一。

38.教学方法的运用: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显示出它应有的功效,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教必有法”,即教学一定要讲究方法。“教定无法”,即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39.教学组织的方法是要研究教学活动的形式及相应的结构。

40.教学组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特殊的师生互动2特殊的时空安排3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教学目标、内容、媒体、方法手段等因素在教学中各具独特的作用)

41.贝尔—兰喀斯特制 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因由牧师贝尔和教师喀斯特所创建,故命名为贝尔喀斯特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在班级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授给一部分导生,再由导生转授给其他学生。这是英国“双轨制”教育体制的具体体现。广大劳动者子女只能在师资匮乏,设备简陋的初等学校学习,其教学质量很难保障。

42.道尔顿制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43. 分组教学 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不宜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弊端而产生的。

44.教学组织的历史发展:1个别教学2群体教学3班级授课4贝尔—蓝喀斯特制5道尔顿制6文纳特卡制7分组教学8特朗普制9开放课堂。

45.教学组织形势发展的特点:1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4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46.课堂教学的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47.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1课外教学2现场教学3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老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学材料,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要尽可能减少各年级的相互干扰。)

48.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49.从教学时间流程看,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50.单一课是指,一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则是指,一堂课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教学任务的课。

51.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52.单一课的结构,大多也有组织教学、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但要突出各自的主要任务。例如一堂45分钟的讲授课可按下列顺序进行:1组织教学(2分钟)2提出上课目的目标(3分钟)3系统讲授新教材(22分钟)4进行总结与巩固(4分钟)5回答学生提问(10分钟)6布置作业(4分钟)。

53.教学媒体的个性: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控制性。

54.现代教学媒体开发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55.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势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为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

56.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阶段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3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57.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58.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5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59.教学评判的分类:(一)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教学评价哦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感情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2形成性评价是现在倡导的一种过程的评价。3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60.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61.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个目的所收集的相关材料的有组织呈现,通过这些资料或材料,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

62.美国心理学家德纳(H.Gardner)认为,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评价形式,可以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发展的主动学习者。

63.档案袋评价的特点:1学生成长档案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2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基本成分使学生作品,但也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作品的评价3学生应是选定自己的成长档案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4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64.教学研究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65.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

66.观察法的特点:1适用范围较广,研究课题较小2直接、客观,由表面性3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控制条件。

67.运用观察法的要求:1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2目的明确3严密的组织计划4保持观察情境的自然性5克服观察中的主观倾向6正确记录,科学解释。

68.访谈法 是调查者通过对象面对面、有目的地谈话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69.访谈法的特点:优点1灵活性2范围广3真实有效 缺点是费时费力。

70.个案分析法 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法。它通常是以一个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了解此人某事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

71.个案分析的特点:1研究对象容易确定,简便易行2个案分析容易得到个案对象和有关人员的支持3研究的时空范围较大,研究的持续过程较长。

72.行动研究方法 是指实际工作着(如教师)给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讲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73.应用行动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1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运用行动研究法的前提条件2认真制订严密、科学的行动方案是行动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3行动研究过程是一个多种运用的过程4研究结果不能轻易推广。

教育法规概论

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2、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

3、教育法规愿渊源含义有的理解为产生法律内容的原因或依据,有的理解为法律资料的来源,有的理解为解决法律部的原动力,有的理解制定法律的机关,有的理解为法律部演进的源流。

4、宪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

5、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6、义务教育在一些国家又称“强迫教育”。由于通常是免费的,因此又称免费教育。

7、义务教育法是将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主张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

8、义务教育法是近代教育立法以来最早出现的教育部门法,19世纪末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出现和实施。

9、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并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和实施,确定了我国施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保证了我国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正确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0、 1996年5月15 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了高等教育法,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12、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教育法律,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3、法定条件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

14、行为准则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规则的基本要求。

15、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16、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

17、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等术语。

18、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19、教育法律事实表现为行为和事件两种形式。

20、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通常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1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 ○2推出一整套旨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措施。

21、教育政策控制功能具有的特点是强制性和惩罚性。

22、教育政策制度是判定教育政策问题和对政策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

23、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24、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总共九年义务教育。

25、教育教学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26、公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包括校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7、民办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包括校长负责制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8、各级各类学校应把本校工作重点、难点、教职工群众和社会关心的热

点问题,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2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0、国家施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3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32、教师考核机构主体是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33、受教育者是指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人。

34、受教育权是现代宪法确立的一项最重要的公民基本权利。

35、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3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

3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义务有就近入学义务和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

38、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39、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利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处理制度。

40、学生申诉分为两种:一是校内学生申诉简称校内申诉,二是教育行政申诉。

41、被请求的赔偿义务机关在收到请求权人的申请后,通常以两种方式拒绝赔偿:一是认为本机关无赔偿义务,二是收到申请后,置之不理,超过两个月的法定期限不予赔偿。

多项选择题

1、教育法规的作用:○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2、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分为三种:条例、规定、方法。

3、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4、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题、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5、法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一般包括物、行为以及与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成果)等。

7、教育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家长的教育权利、国家的教育权利、学校的教育权利和教师的教育权利。

8、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国家的教育义务、社会的教育义务、学校的教育义务、教师的教育义务、学生的教育义务。

9、教学政策制定的程序分为认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

10、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机关有党的机关、国家权利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11、教育政策实施的主要渠道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

12、国家教育政策分为纲领性教育政策、基本教育政策和具体教育政策三个层次。

13、立法机关一般分为:;○1法律议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审议 ○3法律的表决和通过 ○4法律的公布

14、具有向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的机关和人员有:各级人大代表、各级国家权利机关的主席团、常设机关和各种委员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

15、教育执法的原则:○1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原则 ○2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 ○3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 ○4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

16、教育法实施的途径:○1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4社会力量的监督

17、《教育法》17条规定:“国家施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18、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1办学自主性 ○2财产独立性 ○3机构公益性

19、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20、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1制度系统 ○2制度观念系统 ○3制度执行系统 ○4制度教育系统

21、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总体性范畴。

22、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23、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1招聘 ○2续聘 ○3辞聘 ○4解聘

24、教师考核的内容:○1政治思想 ○2业务水平 ○3工作态度 ○4工作成绩

25、教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 ○2公正 ○3准确 ○4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2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

27、特定学生的特定义务包括:○1学业水平义务 ○2思想道德水平的义务 ○3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的义务 ○4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义务

28、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 ○2以受损为前提 ○3以补救伤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29、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有:诉讼渠道、行政渠道、其他渠道。

30、教育行政复议程序基本上分为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几个步骤。

31、教育行政诉讼作为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手段的特点:○1主管恒定 ○2诉讼专属 ○3被告举证 ○4不得调解

32、我国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包括:○1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 ○2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 ○3委托的行政机关 ○4行政复议机关 ○5上述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33、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1制度系统 ○2制度观念系统 ○3制度执行系统 ○4制度教育系统

判断题

1、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之间的关系: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基础、灵魂,而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体现,是政府实施教育政策的有力保证。

3、教育法规的作用:○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4、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

5、教育法规愿渊源含义有的理解为产生法律内容的原因或依据,有的理解为法律资料的来源,有的理解为解决法律部的原动力,有的理解制定法律的机关,有的理解为法律部演进的源流。

6、宪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

7、教育法律是教育发的最主要的渊源。

8、教育基本法律主要指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方面的母法。

9、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也可称为教育单项法律,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0、《职业教育法》以我国《教育法》和《劳动法》为基本依据,标志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进去了法治化的新阶段,必将为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11、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2、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并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和实施,确定了我国施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保证了我国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正确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3、教育法律是通过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

14、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教育法律,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5、法定条件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

16、行为准则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规则的基本要求。

17、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

18、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等术语。

19、从教育法规自身的特点来说,这样发的奖罚性规范应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从现状来看,这样的规范却不多。

20、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21、教育政策制度是判定教育政策问题和对政策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

22、党的基层组织负责宣传和执行上级组织的政策,无权制定政策。

23、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真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

24、纲领性教育政策、基本教育政策、具体教育政策是一个整体。

25、纲领性教育政策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政策。

26、教育政策处于教育政策体系的最低层次。

27、教育法规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28、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29、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

30、《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贯彻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典范,也为我国教育立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1、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32、教育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具备法定的是指要件和程序要件。

33、学校具备法人的条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34、独立设置的学校一般具有法人资格。

35、教育教学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3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7、《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党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3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9、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任命制、聘任制等形式。

40、《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41、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42、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43、国家施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44、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5、教师考核机构主体是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46、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4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

48、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49、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 ○2以受损为前提 ○3以补救伤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50、请求人不论遇到何种方式的拒绝,均可爱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通过司法程序求得损害赔偿。

简答题

1、简述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

答:○1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3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2、简述教育政策的特点

答:○1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 ○2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3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 ○4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3、简述教育政策的功能

答:○1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 ○2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 ○3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4、简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1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真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

○2创造性地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

○3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统筹协调

○4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督导检查

○5加强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和跟踪研究

5、简述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

答:○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3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4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6、简述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

答:○1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

○2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

○3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

○4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

○5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7、简述教育立法的原则

答:○1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 ○2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3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4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5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8、简述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答:○1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稳定性和联系性

○2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鉴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

○3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法律的规范性

9、简述教育守法的条件

答:○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

○2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效性

○3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10、简述教育行政主体法治化

答:○1教师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具备法定的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

○2教育行政主体资格的内容必须予以明确规定

11、简述行政行为法治化

答:○1教育行政立法法治化 ○2教育行政措施法治化

○3教育行政处罚法治化 ○4教育行政强制执行法治化

12、简述行政监督法治化

答:○1教育督导法治化 ○2教育行政监察法治化 ○3教育审计法治化

13、简述教育行政救济法治化

答:○1教育中的申诉活动法治化 ○2教育行政复议法治化

13、简述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1组织机构和章程 ○2教师 ○3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4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

14、简述《教育法》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行使的权利的规定

答:○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5、简述学校规章制度的意义

答:○1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学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

○2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一环

○3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基础工程

○4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保持发展特色,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

16、简述教师的特定要求

答:○1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 ○2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3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身体健康状况等

17、简述管理学生权的内容

答:○1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 ○2学生品行评定权 ○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权

18、简述获取报酬权的内容

答:○1按时获取工资报酬权 ○2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权 ○3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权

19、简述教师的基本义务

答:○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20、简述教师资格的分类

答:○1幼儿园教师资格 ○2小学教师资格

○3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4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5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6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7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21、简述教师资格的条件

答:○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3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4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5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22、简述受教育者要成为学生应符合的条件

答:○1学生接受教育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是依法设立的

○2学生是经学校录取注册并取得学籍的

○3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23、简述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

答:○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适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 ○4享有申诉权

○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4、简述《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的义务

答:○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5、简述对待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答:○1对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3对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4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学生与团队管理

1、学生管理定义:学校管理者通过学校各种组织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判断)

2、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3、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管理的复杂性,学生管理的全面性、学生管理的教育性、学生管理的周期性、学生管理的沟通性

4、学生管理的目的:以“育人”为目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学生管理的任务: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6、为什么说学生管理具有复杂性 (1)管理者和管理的对象都是人,且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2)学生管理要受到校内教育条件和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制约。它具有牵涉面广,制约因素多以及对学生管理的质量难以用量化进行评估等特性。

7、为什么说学生管理具有教育性 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具有很强的教育性,突出其培养人的管理特性,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所以对于学生的管理目标、过程、原则和方法等,都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手段来实施,这些规章制度和措施手段都应该把培养人放在管理的第一位,离开这一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用。

8、学生管理的作用:稳定性作用、导向作用

9、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学籍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

10、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评价

11、团队的内涵: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

12、团队的特点:(1)团队以完成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即具有一定的目标(2)团队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3)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4)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

13、团队的核心要素 :一般来讲,一个成熟团队都有五个基本要素,简称“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职权(Power)和计划(P1an)。

14、团队的定位:团队的定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团队中整体的定位,包括团队在组织中处于什么位置,由谁选择和决定团队成员,团队最终应该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什么方式激励下属等;二是团队中个体的定位,包括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指导成员制定计划,还是帮助其具体实施或评估等。

15、团队的职权:所谓职权是指团队负有的职权和相应的权限。团队的职权问题会随着团队的类型、团队的目标和定位的不同而不同。

16、团队的组织形式:(1)问题解决型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3) 多功能型团队(4)虚拟型团队

17、团队的构建(1)共同愿景(2)共同的目标(3)合理配制成员(4)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

18、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1)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2)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3)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第二章:班级管理工作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的含义: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是以“班”或“级”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基层教学群体,即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

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利于教学获得巨大的效率(2)有得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交流更加方便、顺畅但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即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团队工作者等(2)受教育者:各级年龄相近、知识层次和能力相同的学生(3)班级活动环境(4)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5)班级规范

4、班集体的标志:四个共同 (1)共同的目的(2)共同的活动(3)共同的领导机构(4)共同的舆论

4、 班级管理的目标

目标制定的依据:

基本依据——社会对教育的总要求;学校的总体要求

理论依据——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

实践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

5、目标制定的步骤:分析现状、研究信息、把握理论、体察民心、确立目标

6、目标制定的方法:

师生共商法:即班级管理者和班干部或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并提出目标。它适合用在发展良好的班级中,其优越性在于可以集思广益、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沟通师生情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

班主任定夺法:即由班级管理者做出决定,向班级提出要求。它适合用于班级初步建设或相对乱、差的班级中,其优越性为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不了解等问题,并且可以避免差、乱班级不良因素的干扰,但它不利于调动班级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目标制定的原则: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管理的特点

(1)目的的教育性:其内容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的教育目标为核心的。因此,它的起点、过程和归宿都以教育为宗旨,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2)内容的广泛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含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班级管理也相应地会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因此,它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多的特点,如班级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后勤卫生的实施和检查、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等均是班级管理的内容。

(3)对象的不成熟性:中小学生一般都是处于6~18岁的未成年阶段。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逐步成熟,知识积累不断增多和渐渐学会做人的时期。他们还不够成熟,没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和帮助。

10.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学校的管理工作是由班级管理工作开始起步的,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归属于一定的班级成员。

(2)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管理者和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

(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

(4)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1.班级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进行总结

方法:(1)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法。

(2) 说理法

(3)自我管理法

(4)其他方法:情感激励法、实践锻炼法、创新管理法。

12. 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3)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13.班级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生活中一切文化要素。

狭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

14.班级文化的分类

一般来讲,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15.班级文化的特点:教育性、凝聚性 、制约性、自主性

16、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1)班级物质文化(2)班级行为文化(3)班级制度文化(4)班级精神文化

17.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1)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3)打造班级精神,形成班级精神文化(4)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8、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须做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3)制定班规并认真地贯彻执行(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9.班主任的素质:(1) 思想品德素质(2)知识和能力素质(3)身体和心理素质

第三章少先队工作

1、少先队的历史概述

第一阶段,1924年到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的劳动童子军;

第二阶段,1927年到1936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儿童团;

第三阶段,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

第四阶段,1946年到1949年建立的少年先锋队;

第五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2、少先队的性质: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凡是7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中队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就可以成为队员。超过14周岁的队员应该离队,由大队举行离队仪式。

性质:革命性、教育性、儿童性、群众性 、自主性。

3、少先队的任务

根本任务:学习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准备为共 产主义事业奋斗。(呼号)

新时期任务:(1) 团结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2)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社会活(3)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4、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具体内容

(1)队与党、团组织关系的教育;

(2)队的性质、任务的教育;

(3)队的历史的教育;

(4)队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5)队的组织制度的教育;

(6)队的组织纪律的教育;

(7)队员的权利及义务的教育

5、少先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1)精心挑选合格的队干部

(2)实行队干部轮换制

(3)做好队干部的培训:实行队干部例会制,加强工作方法的指导、实行队会观摩制,加强组织能力的培养、实行监督考评制,加强自治能力的培养

6、少先队文化内容: (1)组织管理文化(2)活动文化(3)礼仪文化(4)辅导文化(5)理论文化

7、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五个方面) :引领者、组织者、服务者、保护者和氛围的营造者。

8、少先队辅导员的任务:抓基础建设、抓礼仪建设、抓阵地建设。

9、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方法(三抓) :抓典型(发现、培养、宣传、保护)、抓骨干(教育、培训、引导)、抓关系(典型与一般的关系、骨干和群众的关系、抓各种矛盾的关系。)

第四章:共青团工作

1、共青团的性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2、共青团的成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

共青团的组织原则:(1)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2)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3)团体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4)团体各级领导机关应当经常听取并认真处理下级组织和团员的意见(5)团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3、共青团的基本职能:三个方面:

(1)党的后备军

(2)国家政权的支柱

(3)联系群众的纽带

4、入团与离团: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团员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

团员加入共产党员以后仍保留团籍,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在团内担任职务,不再保留团籍。

5、享有的权利

(1)参加团的有关会议和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训。

(2)在团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3)在团的会议和团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团的工作和青年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对团的工作提出建议,监督、批评团的领导机关和团的工作人员。

(4)对团的决议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并且可以向团的上级组织提出。

(5)参加团组织讨论对自己处分的会议,并且可以申辩,其他团员可以为其作证和辩护。

(6)向团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委员会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6、团章的基本内容:现行团章共包括两大部分:总则和条文。其中条文部分共九章三十九条,分为八章。

7、团章的产生和修改程序:现行团章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982年12月24日通过。团章必须经过团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而生效

8、团旗的象征意义: 团旗为长方形,它的长与高之比是3:2,通用的尺度三种:(1)长288厘米,高192厘米(2)长192厘米,高128厘米(3)长96厘米,高64厘米

9、团歌:2003年7月22日 :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把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定为团歌。 (胡宏伟词、雷雨声曲)

10、学校团组织的机构设置

一级团组织为校团委、二级团组织为年级的团总支、三级团组织为班级的团支部

第五章学生会组织

1、学生会的含义:是在校党委、团委指导下,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众团体。

2、学生会职责:(1)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2)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3)组织学生深入社会(4)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3、 学生会的作用:桥梁纽带作用、榜样带头作用

4、学生会的工作思路:(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2)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3)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5、学生会的工作要求:(1)建立健全学生会组织(2)明确学生会的基本任(3)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6、学生会的制度建设(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2)建立会议制度(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7、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1)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2)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3)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六章 同辈群体的认识与管理

1、群体的含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一般来讲,群体通常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的特点:(1)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如少先队有少先队的目标,共青团有共青团的目标(2)制度化的人际关系:如班集体,有班主任,有学生干部,还有一般的学生。班干部中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等。(3)稳定的组织机构:比如,共青团,校团委、年级团总支,班团支部。(4)较为固定的角色定位:老师、学生

3、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体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的群体关系。

没有行政的外力,出于自愿。如:第六章的同辈群体。

很多学者认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关键,在许多时候甚至超过教师了和父母。

4、同辈群体的含义:同辈群体又称同侪(chai)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指年龄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一是“同辈”, 决定了群体的年龄层次,强调的是年龄的相近性;

二是 “意愿” 决定了同辈群体选择的自愿性,体现的是个体在自愿选择,自由结合的基础上自发组成的群体。

5、同辈群体的分类(1)娱乐型群体(2)学习型群体(3)违规型群体

6、同辈群体的特征(1)交往的自愿性(2)关系的平等性(3)群体的凝聚性(4)价值的趋同性

7、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影响有哪些(1)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3)为学生的举发展创造了机会(4)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8、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阐释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如:

心理缺陷说”: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越轨或犯罪是由学生的“心理缺陷”引起的。

“挫折—侵犯说”:该学说认为,越轨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2)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

“差异交往说”:一个人通过与越轨的群体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

“控制缺乏说”:群体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行为。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亚文化理论”:犯罪的根源是亚文化群和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

“标签理论”:越轨行为的标签或身份使个人成为“圈外人”。被迫承担与遵从“越轨者”的角色并表现在行为上。 启示 :

第一,从心理上讲,学生的犯罪与其心理的满足度密切相关,当其心理受到严重挫折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时,往往会产生心理的偏差,走向犯罪的道路。

第二,从社会交往上讲,学生的犯罪与他受到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同辈亚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当学生交友不慎或处在一种不良的亚文化中时,往往会受“哥们义气”的感染,无心学习,为所欲为,最终走向犯罪的导论。

9、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消极性影响有哪些(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10、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3)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11、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的信息的共享(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12、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1)信息混乱(2)网络成瘾(3)群体极化

13、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1)、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同辈群体管理“宜疏不宜堵”、同辈群体管理应灵活多样,分类管理、同辈群体管理应发挥不同类型群体的积极作用

(2)、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

“参照群体”是一个群体心理学常用概念,指个体在实现其社会行为时,将某一或某些群体的规范、定向和目标作为他个人的行为动机。

(3)、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要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不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

内部压题资料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内部压题资料

目录

教育学 „„„„„„„„„„„„„„„„„„„„„„„„„„„„„„„„„„„„„„.1

教育心理学 „„„„„„„„„„„„„„„„„„„„„„„„„„„„„„„„„„„...17

职业道德„„„„„„„„„„„„„„„„„„„„„„„„„„„„„„„„„„„.„...28

教学方法导论„„„„„„„„„„„„„„„„„„„„„„„„„„„„„„„„„„„..34

教育法规概论„„„„„„„„„„„„„„„„„„„„„„„„„„„„„„„„„„„. 39

学生团队与管理„„„„„„„„„„„„„„„„„„„„„„„„„„„„„„„„„„..47

教育学

单项选择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出阿迪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活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4、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5、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第一次实施于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6、西周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在西方,要追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0、从独立的教育学角度所,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1、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2、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3、校风是学校中的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时间形成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15、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16、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7、美国寻理学家格赛尔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

1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这样说:给他已达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19、成熟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未人。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之主的自我意识。

20、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1、个体主观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2、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4、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25、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7、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28、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同的综合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质某一门学科。

29、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0、国家课程:是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及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31、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行政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32、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33、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成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5、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地基本准则。

3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7、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38、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材料,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39、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

40、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41、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

42、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触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43、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44、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4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型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堂。

46、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7、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多项选择题

1、六艺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在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3、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史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4、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个不同层次:○1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2个体的心理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6、在认知方面,高中生可能出现的两个极端:○1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 ○2心理失衡

在价值观赏,青年存在的两种极端:○1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 ○2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7、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地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8、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0、对中小学生身份定位的三个层面:○1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2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 ○3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11、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2、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分: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分:课程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组织核心分: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13、课程的不同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4、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15、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1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7、教学计划的构成:○1教学计划设计的知道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及考查制度 ○7实施要求。

18、教学大纲的构成:○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

19、教材包括○1教科书 ○2讲义 ○3讲授提纲 ○4参考书 ○5活动指导书 ○6各种视听材料

2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2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22、讲述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2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最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

24、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25、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

26、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联系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27、实验法的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 ○2重视语言指导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

28、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9、课的类型:从教学任务分:传授新知识(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从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片、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30、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31、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3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3、我国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4、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5、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情、意、行。

36、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37、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38、德育的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39、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4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判断题

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活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

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

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6、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7、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9、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10、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在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是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2、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雨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13、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

14、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5、从独立的教育学角度所,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6、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17、传统教育的特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

19、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0、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1、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22、信息技术史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2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25、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

2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7、成熟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未人。

28、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9、个体主观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3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

32、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33、在认知方面,高中生可能出现的两个极端:○1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 ○2心理失衡

在价值观赏,青年存在的两种极端:○1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 ○2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34、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6、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7、对中小学生身份定位的三个层面:○1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2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 ○3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8、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39、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6、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7、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9、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10、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在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是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2、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雨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13、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

14、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5、从独立的教育学角度所,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6、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的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17、传统教育的特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长。

19、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0、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1、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22、信息技术史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2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25、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

2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7、成熟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未人。

28、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9、个体主观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3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个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

32、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33、在认知方面,高中生可能出现的两个极端:○1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 ○2心理失衡

在价值观赏,青年存在的两种极端:○1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 ○2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34、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6、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7、对中小学生身份定位的三个层面:○1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2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 ○3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8、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39、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40、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41、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42、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43、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44、地方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45、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46、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4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8、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

49、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应及时天界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地基本准则。

5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52、讨论法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

53、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织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54、讲授新教材是最核心的内容。

5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6、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57、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

58、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59、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

60、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触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6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63、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时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64、认知模式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有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65、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66、目标管理的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呗管理者的积极性。

简答题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答:○1阶段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3、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答:○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

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6、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考过)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史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绝对作用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9、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0、简述传统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的区别

答:○1传统的学校教育史“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志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3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史跨时空的教育。

11、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答:○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答:○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4、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作用:○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15、简述遗传的意义

答:○1遗传素质是认得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认得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认得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1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础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答:○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8、简述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9、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不单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道德个性的完整性 ○4学生是有个性的人

20、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

答:○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21、简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答:○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2、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答:○1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3、简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时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

24、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答:○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5、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6、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7、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潜力的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得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2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史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0、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答:○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31、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答:○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32、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答:○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33、简述如何做好作业检查与批改

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34、简述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答:○1测验与目标 ○2试题类型 ○3提高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别分度 ○4做好评价工作

35、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答: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1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难易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不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性

36、简述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答:○1内容型策略 ○2形式型策略 ○3方法型策略 ○4综合型策略

37、简述德育教育的意义

答:○1德育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8、简述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答:○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39、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0、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答:○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41、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42、简述贯彻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基本要求

答:○1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

43、简述说服法的要求

答:○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44、简述运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45、简述运用奖励与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答:○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46、简述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是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陈伟教育的力量

○2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3要实施对班级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47、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8、简述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得氛围

49、简述如何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0、简述班主任如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⑴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⑵了解学社个的群体关系 ⑶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⑴通过阅读学身份的档案材料来了解学生 ⑵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 ⑶在自然条件下观察

51、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论述题

1、论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2、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注重各阶段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自信心和意志品质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好因材施教

3、论如何推进素质教育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⑴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⑵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⑶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⑷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论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⑴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⑵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⑶对学生知道、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时民主平等的关系:⑴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⑵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时相互促进的关系:⑴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6、论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答: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运用:○1直观性原则的运用:⑴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⑶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的运用: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⑶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的运用: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⑵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⑶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的运用:⑴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⑵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⑵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运用:⑴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⑶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⑷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试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关系

答:○1基本环节:备课、上课 、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2⑴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和做好其他环节的先决条件

⑵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关节,既对各课质量的检查,又对后续环节有重要影响

⑶作业检查与批改和课外辅导既能检查学生听课质量,又能弥补和改进上课的不足

⑷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时对前四个环节和整个教学工作的检阅,并能促进下一个阶段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8、论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知、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是中介,“意”是保障

○3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论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⑴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⑵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⑶要求教育者对

学生提出的要认真执行

10、论当前高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答:○1存在问题:⑴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⑵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改革思路:⑴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⑵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⑶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育学人物及事件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来源:考试大网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述

1学生管理的特点:1复杂性2全面性3教育性4周期性(计划 实施 检查 总结)5沟通性

2学生管理的目的:1学生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活动2学生管理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学生管理的任务:1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2建立规范的学声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首先要体现民主性原则能够体现出它的规范化和人性化)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4学生管理的内容:1学生学籍的管理2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差高贵管理的意义和要求:中小学常规管理有利于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3学生的德育管理4学生学习的管理

5学生的德育管理(1加强组织领导2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3提高管理者的素质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5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建立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机制)6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

6学生学习的管理:(加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1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内

容和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性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管理者要建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档案再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改学生学习动机最后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良好的教学,服务态度,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对学生学习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7一个好的班集体的主要特征在于他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活动纲领

8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

9班干部是班集体的组织核心,担负着整个班级的日常事务与领导工作,是组织,团结和凝聚全班同学的重要力量 10在班级管理中,良好的班风是评价一个班级好坏的重要依据,而班风则是靠舆论和习惯保证的整体作风

11由于班级舆论是全体学生参与形成的,因此培养班级健康舆论要从加强班级的民主作风开始

12问题行为学生的特点表现为:1自卑感强2逆反心理较强

13问题学生的形成:1自身原因2家庭原因3社会的影响

14问题行为学生的管理:1尊重理解问题行为学生2帮助问题行为学生提高思想认识3与社会,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

15新时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1摆正学生管理工作的位置2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3建立学生管理团队4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激发和发展人的自主性,使人能主动的追求完善)

16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17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

18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一般有:1教育者2受教育者3班级活动环境4班级规范5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

19班级管理的特点:1目的的教育性2内容的广泛性3对象的不成熟性

20制定明确,恰当的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开始

21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依据:1基本依据2理论依据(教育理论 心理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3实践依据(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实际)

22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步骤与方法:1分析现状2研究信息3把握理论4体察民心(学生)5确立目标

23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1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2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3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24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德语管理2班级学习管理3班级文体活动管理4班级常规工作管理

25班级德育管理有助于学生个体品德的发展,班级德育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班级成员的品德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生活,特别是学生处人为事的基础

26德育管理的方法:1组织法2激励法3规章制度法

27班级学校的管理:1营造学习环境2学习计划的指导3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8班级常规工作管理:常规工作是班级管理的经常性工作,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的相关工作

29班级管理的过程:1班级管理计划的制定2班级管理计划的实施3班级管理计划的检查4班级管理的总结

30了解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2书面材料分析法3谈话法4调查法

31自我管理法: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32自我管理法要做到:1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2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3引导学生参与决策4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

33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要具备的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机构3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相容的氛围

34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必须做到一下几点:1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3制定班规并认真的贯彻执行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35班会的活动类型一般由主题班会活动和常规班会活动

36确定班会活动的主题,确定主题是班会活动的关键

37班主任的思想品德素质: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旺盛的进取精神2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3要有献身教育事业和尊重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

38教学管理能力:1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能力3组织班级活动能力4深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5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能力6应变能力7广泛的交往协调能力8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39班主任评价的依据:1班主任的职责的任务2班主任的素质3优秀班主任的特点和条件4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反馈 40爱班,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原动力

41共青团的组织原则: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

42团员的要求: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岁以下的中国青年。

43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1重视团组织建设,激发团员活力2充分发挥基层团委作用3规范团员队伍建设4加强团干部的管理5做好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44团干部的作用意识:1政治意识2组织意识3模范意识

45共青团活动的意义:1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2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3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4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员受到锻炼

46共青团活动的要求:1要由内容决定形式2要从实际出发3要适合青少年特点

47共青团活动的内容:1教育类活动2生产类活动3科技类活动4公益类活动5组织类活动6文娱类活动7体育类活动 48共青团好活动的形式:团日活动(是最具有“团味”的活动)2具有特色的活动3各种文体活动

49学生会的工作思路: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2树立引导型工作方式3开放的活动领域和内容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50学生会的工作机制:1沟通机制2监督机制3自身建设机制

51学生会的工作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会组织2明确学生会的基本任务3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52学生会组织的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弹性结构原则3责权一致原则4民主与监督原则

53学生会的制度建设: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2建立会议制度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54正式群体传播着学校的主流文化,折射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规范,承载着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期待。而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体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的群体关系(同辈群体)

55从群体理论的角度看,同辈群体属于非正式的初级的参照群体。(是指一个人期望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同辈群体作为一种参照群体,其成员的加入完全出自于自愿,并把群体的目标视为个人目标)

56最早拉开同辈群体研究序幕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家科尔曼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发表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美国学者克拉克对同辈群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同辈亚文化类型分为:1玩乐型亚文化2学术型亚文化3违规型亚文化

57同辈群体的特征:1交往的自愿性2关系的平等性3群体的凝聚性4价值的趋同性

58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1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按照三重社会理论的观点,家庭,学校,同辈群体构成了学生社会化的三重社会,)3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

4.。。。。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59对儿童个性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环境因素不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而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尤其是同辈群体。哈里斯提出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在家庭外行的虫咬场所,也是他们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

60美国杰出人类学家格利特。米德,她在《未来与文化》中提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传递文化的模式发生了巨变,呈现出了“三喻文化”并存的局面是指(后喻文化 同喻文化 前喻文化)大量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更多id屈从于同辈群体的亚文化,而非代表社会期望的主流文化

61同辈群体的建立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结果,也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62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阐释: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1“心理学缺陷说”2“挫折——缺侵犯说”)2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1“差异交往说”塞兰德2“控制缺乏说”雷克里斯3“亚文化理论”科恩4“标签理论”莱莫特)

63“重要他人”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型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会是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同辈群体中学生的重要他人一般是互动性重要他人。

64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3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65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2消极影响(1信息混乱2网络成瘾3群体极化

66群体极化的概念是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中提出的,他认为,群体极化就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愿意相信意见的正确性!

教育心理学

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

6、少年期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7、青年初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8、学生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9、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0、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是两个近邻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1、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个体个体对自己的感情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2、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13、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4、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6、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再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17、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18、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0、美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氛围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1、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2、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23、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4、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5、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26、在所有动机划分中,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27、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

28、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30、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31、陈述性知识也叫做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32、程序性知识也叫做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3、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35、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6、概括指主题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37、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8、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39、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40、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4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4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3、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时间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44、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45、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想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形式的过程。

46、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47、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4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9、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50、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5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到的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53、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4、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55、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56、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情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5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58、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59、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写使用结构化得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60、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61、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62、掌握学习是由布鲁姆等人提出的。

63、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了。

64、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65、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多项选择题

1、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2、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3、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4、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5、 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6、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7、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 ○3自我监控

8、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9、 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10、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的学习三类。

11、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1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1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14、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 ○2学习观 ○3学生观

15、动机的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16、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7、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1力求成功的动机 ○2避免失败的动机

18、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19、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0、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21、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22、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只是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23、直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24、操作技能的特点:○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时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5、心智操作的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 ○2执行具有内潜性 ○3结构具有减缩性

26、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27、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28、可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9、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1直接检验 ○2间接检验

30、发散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31、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协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2、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该考虑:○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的适应 ○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 ○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33、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3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发现教学 ○2情境教学 ○3合作学习

35、合作学习的特征:○1分工合作 ○2密切配合 ○3各自尽力 ○4社会互动 ○5团体历程

36、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习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3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39、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性以及外形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40、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1、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判断题

1、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 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

3、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4、 教学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有直接的作用。

5、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7、 少年期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8、 青年初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9、 学生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0、心理发展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总之,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11、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12、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3、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4、大量的研究证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15、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

16、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17、智力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18、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19、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邪恶系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超逸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20、广义的学习之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1、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22、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23、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4、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反应。

25、教学阶段与学习阶段是完全对应的。

26、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是否完全吻合。

27、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8、美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氛围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9、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0、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31、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32、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3、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4、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35、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

36、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37、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

38、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39、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

40、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41、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42、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3、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44、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45、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地方面均是有利的。

46、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47、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48、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49、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50、知识掌握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心智技能形成。

51、概括指主题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52、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53、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54、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55、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56、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7、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

58、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因此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9、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60、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61、目前较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62、创造性与治理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63、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64、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65、态度结构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66、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部分。

67、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68、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69、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70、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他律道德。

71、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部在标准,称自律道德。

7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73、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74、实质上,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都可归于心理健康的范畴。

75、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的适应。

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76、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77、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78、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79、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写使用结构化得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80、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了。

8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82、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

84、优秀学生有时也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

85、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86、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裕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87、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

多的心理因素。

88、经验+反思=成长

简答题

1、 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发展过程

答:○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答:○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赴欧东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它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具有激活功能,二是具有指向功能,三是具有强化功能。

3、 什么是迁移及其作用是什么?

答:○1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2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 什么是迁移,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2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 知识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答: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 简述遗忘的进程

答: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

7、 如何合理的进行复习?

答:○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8、 什么是操作技能及其操作技能的阶段是什么?

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行程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9、什么是操作技能及其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是什么?

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培训要求:⑴标准的师范与讲解 ⑵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⑶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⑷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

10、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特点: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⑵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⑶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⑷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1、简述学习策略学习的原则

答:○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 ○6个人自我效能感

12、什么是问题解决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呢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特点:⑴目的性 ⑵认知性 ⑶序列性

13、什么是问题解决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呢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主要因素:⑴问题的特征 ⑵已有的只是经验 ⑶定势与功能固着

14、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基本特征:⑴流畅性 ⑵变通性 ⑶独创性

15、简述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答:○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因素:⑴环境 ⑵智力 ⑶个性

16、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

答:○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17、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8、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1外部条件:⑴家庭教养方式 ⑵社会风气 ⑶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⑴认知失调 ⑵态度定势 ⑶道德认知

18、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答:○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19、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答:○1发现教学 ○2情境教学 ○3合作学习

2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是什么?

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论述题

1、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

答:○1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是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5、作为教师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答:○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6、谈谈教师如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

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⑴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式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

思维能力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训练

8、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答:○1有效地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与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教师职业道德

单项选择题

1、道德的内涵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

4、热爱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5、热爱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6、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7、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8、提高教师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必要前提。

9、陶冶教师道德情感和磨练教师道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

10、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

1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的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

多项选择题

1、道德的调节手段:依靠人民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

2、职业道德的特征:○1稳定性 ○2具体性 ○3适用性

3、教师职业道德构成因素:○1教师职业理想 ○2教师职业责任 ○3教师职业态度 ○4教师职业纪律 ○5教师职业技能 ○6教师职业良心 ○7教师职业作风 ○8教师职业荣誉

4、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继承性 ○2强烈的责任性 ○3独特的示范性 ○4严格的标准性

5、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1教育价值 ○2文化价值 ○3伦理价值

6、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 ○2主动交往,相互勉励 ○3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7、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1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2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 ○3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 ○4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5热爱学生有利于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8、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道德特征:○1严而有理 ○2严而有度 ○3严而有恒 ○4严而有方 ○5严而有情

9、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1明确教书的内容 ○2把握育人的方向 ○3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10、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1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 ○2网络社会中善恶难辨 ○3网络社会中美丑难识

11、环境道德具体包括:○1与自然协调发展 ○2合理使用物质资源 ○3坚持可持续发展

12、道德范畴包括义务、良心、公正和荣誉。

13、教师良心的特点:○1公正性 ○2综合性 ○3稳定性 ○4内隐性 ○5广泛性

14、教师公正的内容:○1坚持真理 ○2秉公办事 ○3奖罚分明

1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16、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 ○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 ○3磨练教师道德意志 ○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17、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18、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1指挥定向功能 ○2教育发展功能 ○3分等鉴定功能 ○4督促激励功能 ○5问题诊断功能

19、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20、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1自我评价法 ○2学生评价法 ○3社会评价法 ○4加减评分法 ○5模糊综合评判法

判断题

1、道德的内涵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3、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4、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5、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6、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8、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

9、热爱学生是我国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10、热爱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12、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1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14、教师作为学生关注和模仿的对象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5、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16、道德范畴是反映人们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通的道德关系的概念。

17、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反映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成为教师内心信念而对教师行为发生影响。

18、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必须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

19、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以自己的人格去陶冶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20、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iji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室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

21、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执教时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正合理的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22、教师荣誉即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行为价值所做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

2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

2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师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培养教师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

26、教师道德修养实际就是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意志、培养习惯的过程。

27、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师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8、师德情感是指教师心理上对师德规范所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荣辱、美丑等情感体验。

29、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30、教师道德意志是教师要履行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3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操、磨练教师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的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

32、提高教师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必要前提。

33、陶冶教师道德情感和磨练教师道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

34、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

3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是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简答题

1、简述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

答:○1努力学习礼仪知识和理论

○2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礼仪原则

○3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

2、简述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2有利于增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

○3有利于营造优良的与人氛围

○4有利于增进教师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3、简述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

答:○1明确教书的内容

○2把握育人的方向

○3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4、简述教书育人的途径

答:○1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2要有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

○3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

○4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

5、简述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

答:○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6、简述严谨治学的途径

答:○1教师要落实学科专业知识

○2教师要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3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7、简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答:○1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拥有健全的人格

○3要身体力行

8、简述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答:○1教师要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

○2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

○3教师要有高雅的生活品味

9、简述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答:○1教师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体独特个性表现的结合

○2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个人一直的凝结

○3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4教师道德品质具有动态的稳定性

10、为什么说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答:○1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2创新是受教育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3创新是教师职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11、实践教育创新的师德规范有哪些?

答:○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要具备独立获取、出来新信息的能力

○3教师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12、简述如何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2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

○3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

13、简述教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答:○1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2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

○3扩大环保教育内容

14、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必须是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最本质、最主要、最普通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

○2必须体现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显示教师人事与掌握职业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 ○3必须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教师的内心,并能时时指挥和影响行为

1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

答:○1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

○2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3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16、简述教师义务的主要内容

答:○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尽职尽责,教师育人

○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17、简述教师义务的作用

答:○1教师认真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减少和协调教师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

○2教师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在教育工作中自觉遵循教师道德要求,选择最佳教育行为

○3教师积极履行教师义务有益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18、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

答:○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

○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

○3磨练教师道德意志

○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19、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

答:○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20、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

答:○1指挥定向功能 ○2教育发展功能

○3分等鉴定功能 ○4督促激励功能 ○5问题诊断功能

2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要求

答:○1肯定评价与否定评价相结合,以肯定评价为主

○2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以动态评价为主

○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6动机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以动机评价为主

○7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以他人评价为主

教学方法导论

1.教学方式是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个别操作活动。

2.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已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3.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也就是说,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

4. 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一)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是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先倡导的。它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它要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情景教学提出的根据是情感和认识活动相互作用、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互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情意活动)相互统一等原理。(三)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由江苏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它的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练习,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四)成功教学法 成功教学法的内涵:(1)成功的下限是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3)成功的本质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4)成功总是相对于原有的基础而言的,时无止境的,是没有终极意义的(5)成功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主体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

5. 外国教学方法已经被我们用到的包括:(一)发现法 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计划,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展过程,制定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发现进行的顺利,关键在于恰当的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二)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为范例,是指教材中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造的。范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等三个基本特性。范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教学与德育相统一、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学习相统一、基础知识学习与智能培养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三)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目标教学法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它包括“定标”、“实施”及“评价”三个环节。展示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控制教学过程的主要技巧是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配合互相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布鲁姆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掌握学习”。

(四)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B·F·斯金纳倡导的。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通过操作性的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五)“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 “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造的。(六)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外语教学或启示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其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教育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中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教学法坚持的原则有: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七)非指导性教学法所谓非指导性(促进)教学法,就是创造一种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室(促进者)充分地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力,朝向自我实现。可以说,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核心与关键。罗杰斯的非指导性(促进)教学法是建立在他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

6.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一)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主要是五只设备的现代化(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三)教学方法的系统化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方法最优化理论(四)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7.所谓教学设计,简单的说,就是指教师为达成一定得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8.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一)指导性(二)系统性(三)操作性(四)预演性(五)突显性(六)易控性 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强化教学设计控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七)创造性。

9.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据现代教学理论(二)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三)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四)依据学生的特点 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五)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10.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一)系统分析模式(二)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它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里提出的。他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由九点,呈直线型。(三)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提出的。这一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

11.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七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设计等。

12.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设计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1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2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

(3)标准功能

13.教学目标的分类 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影响较大的是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候应该注意的几点基本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15.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是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16.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的方法:(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二)通览教材,鸟瞰全局(三)疏通教材,清除障碍(四)熟悉教材,重点记忆(五)分析材料,把握三点(六)精心设计,妥善安排(七)阅读资料,吸取营养。

17.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18.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19.讲授法的主要特点:教师以口头语言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体,向学生单向输入信息,学生经过思维把知识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

20.讲授法的优点在于: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有助于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1.讲授法的缺点是以教师活动为主,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讲授往往面向全体学生,不宜于因材施教:教学单向输入信息,运用不当,容易造成“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结果”

22.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老师的语言要做到:准、精、美、活。

23.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并运用过这种教学方法。《学记》中就要求教师教学要做到“善问”、“善待问”。谈话法的特点是师生对话。

24.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做充分准备,对谈话的内容,问题的顺序,应得出的结论,事先都要周密考虑。问题设计可分为五步:(1)搜集疑点(2)整理疑点(3)确定重点(4)设计母题(5)安排子题2所提问题的表述要简练明确,求答范围清晰。3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问题设计时应注意:(1)应该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易后难,逐一解答问题(2)对于难度不同的问题,应该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使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必须“跳起来摘桃子”,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3)提问设计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25.讨论法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26.讨论法的引导具体的技巧如下:1灵巧的利用提问2创造良好的讨论气氛3及时纠正离题现象4讨论的评价。

27.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2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29.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知认识,以促使其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在各课教学中广泛采用。他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常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进行。

3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三种。

31.实验法是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32.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33,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增强练习的自觉性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3练习安排要有计划性,方式要多样化,时间分配要合理。

3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

3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的特点在于,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

36.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

37.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总体把握原则2师生共明原则3“双效”统一原则 既是力求使效果与效率达到完善的统一。

38.教学方法的运用:1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显示出它应有的功效,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3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教必有法”,即教学一定要讲究方法。“教定无法”,即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39.教学组织的方法是要研究教学活动的形式及相应的结构。

40.教学组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特殊的师生互动2特殊的时空安排3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教学目标、内容、媒体、方法手段等因素在教学中各具独特的作用)

41.贝尔—兰喀斯特制 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因由牧师贝尔和教师喀斯特所创建,故命名为贝尔喀斯特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在班级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授给一部分导生,再由导生转授给其他学生。这是英国“双轨制”教育体制的具体体现。广大劳动者子女只能在师资匮乏,设备简陋的初等学校学习,其教学质量很难保障。

42.道尔顿制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43. 分组教学 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不宜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弊端而产生的。

44.教学组织的历史发展:1个别教学2群体教学3班级授课4贝尔—蓝喀斯特制5道尔顿制6文纳特卡制7分组教学8特朗普制9开放课堂。

45.教学组织形势发展的特点:1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4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46.课堂教学的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47.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1课外教学2现场教学3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老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学材料,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要尽可能减少各年级的相互干扰。)

48.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49.从教学时间流程看,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

50.单一课是指,一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则是指,一堂课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教学任务的课。

51.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

52.单一课的结构,大多也有组织教学、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但要突出各自的主要任务。例如一堂45分钟的讲授课可按下列顺序进行:1组织教学(2分钟)2提出上课目的目标(3分钟)3系统讲授新教材(22分钟)4进行总结与巩固(4分钟)5回答学生提问(10分钟)6布置作业(4分钟)。

53.教学媒体的个性:1表现力2重现力3接触面4参与性5控制性。

54.现代教学媒体开发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55.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势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为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

56.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阶段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3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57.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58.教学评价的功能: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5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59.教学评判的分类:(一)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教学评价哦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感情等状况进行的测定与预测。2形成性评价是现在倡导的一种过程的评价。3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60.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61.档案袋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个目的所收集的相关材料的有组织呈现,通过这些资料或材料,可以展示事情的进展过程或者个人的成长经历。

62.美国心理学家德纳(H.Gardner)认为,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持续的、自然的评价形式,可以鼓励学生成为一个能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与个人发展的主动学习者。

63.档案袋评价的特点:1学生成长档案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2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基本成分使学生作品,但也包括对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描述和记录,还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同伴和家长作品的评价3学生应是选定自己的成长档案袋内容的一个决策者4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64.教学研究是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65.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

66.观察法的特点:1适用范围较广,研究课题较小2直接、客观,由表面性3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控制条件。

67.运用观察法的要求:1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2目的明确3严密的组织计划4保持观察情境的自然性5克服观察中的主观倾向6正确记录,科学解释。

68.访谈法 是调查者通过对象面对面、有目的地谈话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69.访谈法的特点:优点1灵活性2范围广3真实有效 缺点是费时费力。

70.个案分析法 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法。它通常是以一个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了解此人某事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

71.个案分析的特点:1研究对象容易确定,简便易行2个案分析容易得到个案对象和有关人员的支持3研究的时空范围较大,研究的持续过程较长。

72.行动研究方法 是指实际工作着(如教师)给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讲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73.应用行动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1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运用行动研究法的前提条件2认真制订严密、科学的行动方案是行动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3行动研究过程是一个多种运用的过程4研究结果不能轻易推广。

教育法规概论

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2、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

3、教育法规愿渊源含义有的理解为产生法律内容的原因或依据,有的理解为法律资料的来源,有的理解为解决法律部的原动力,有的理解制定法律的机关,有的理解为法律部演进的源流。

4、宪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

5、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6、义务教育在一些国家又称“强迫教育”。由于通常是免费的,因此又称免费教育。

7、义务教育法是将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主张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

8、义务教育法是近代教育立法以来最早出现的教育部门法,19世纪末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出现和实施。

9、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并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和实施,确定了我国施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保证了我国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正确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0、 1996年5月15 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了高等教育法,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12、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教育法律,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3、法定条件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

14、行为准则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规则的基本要求。

15、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16、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

17、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等术语。

18、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19、教育法律事实表现为行为和事件两种形式。

20、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通常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1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 ○2推出一整套旨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措施。

21、教育政策控制功能具有的特点是强制性和惩罚性。

22、教育政策制度是判定教育政策问题和对政策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

23、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24、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总共九年义务教育。

25、教育教学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26、公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包括校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7、民办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包括校长负责制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8、各级各类学校应把本校工作重点、难点、教职工群众和社会关心的热

点问题,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2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0、国家施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3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32、教师考核机构主体是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33、受教育者是指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人。

34、受教育权是现代宪法确立的一项最重要的公民基本权利。

35、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3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

3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义务有就近入学义务和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

38、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39、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利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处理制度。

40、学生申诉分为两种:一是校内学生申诉简称校内申诉,二是教育行政申诉。

41、被请求的赔偿义务机关在收到请求权人的申请后,通常以两种方式拒绝赔偿:一是认为本机关无赔偿义务,二是收到申请后,置之不理,超过两个月的法定期限不予赔偿。

多项选择题

1、教育法规的作用:○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2、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分为三种:条例、规定、方法。

3、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4、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题、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5、法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一般包括物、行为以及与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成果)等。

7、教育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家长的教育权利、国家的教育权利、学校的教育权利和教师的教育权利。

8、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国家的教育义务、社会的教育义务、学校的教育义务、教师的教育义务、学生的教育义务。

9、教学政策制定的程序分为认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

10、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机关有党的机关、国家权利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11、教育政策实施的主要渠道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

12、国家教育政策分为纲领性教育政策、基本教育政策和具体教育政策三个层次。

13、立法机关一般分为:;○1法律议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审议 ○3法律的表决和通过 ○4法律的公布

14、具有向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的机关和人员有:各级人大代表、各级国家权利机关的主席团、常设机关和各种委员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

15、教育执法的原则:○1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原则 ○2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 ○3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 ○4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

16、教育法实施的途径:○1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4社会力量的监督

17、《教育法》17条规定:“国家施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18、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1办学自主性 ○2财产独立性 ○3机构公益性

19、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20、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1制度系统 ○2制度观念系统 ○3制度执行系统 ○4制度教育系统

21、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总体性范畴。

22、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23、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1招聘 ○2续聘 ○3辞聘 ○4解聘

24、教师考核的内容:○1政治思想 ○2业务水平 ○3工作态度 ○4工作成绩

25、教师考核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 ○2公正 ○3准确 ○4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2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

27、特定学生的特定义务包括:○1学业水平义务 ○2思想道德水平的义务 ○3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的义务 ○4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义务

28、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 ○2以受损为前提 ○3以补救伤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29、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有:诉讼渠道、行政渠道、其他渠道。

30、教育行政复议程序基本上分为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几个步骤。

31、教育行政诉讼作为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手段的特点:○1主管恒定 ○2诉讼专属 ○3被告举证 ○4不得调解

32、我国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包括:○1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 ○2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 ○3委托的行政机关 ○4行政复议机关 ○5上述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33、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1制度系统 ○2制度观念系统 ○3制度执行系统 ○4制度教育系统

判断题

1、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之间的关系: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基础、灵魂,而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体现,是政府实施教育政策的有力保证。

3、教育法规的作用:○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4、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

5、教育法规愿渊源含义有的理解为产生法律内容的原因或依据,有的理解为法律资料的来源,有的理解为解决法律部的原动力,有的理解制定法律的机关,有的理解为法律部演进的源流。

6、宪法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

7、教育法律是教育发的最主要的渊源。

8、教育基本法律主要指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方面的母法。

9、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也可称为教育单项法律,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0、《职业教育法》以我国《教育法》和《劳动法》为基本依据,标志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进去了法治化的新阶段,必将为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11、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2、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并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和实施,确定了我国施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保证了我国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正确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3、教育法律是通过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

14、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教育法律,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5、法定条件是指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

16、行为准则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行为规则的基本要求。

17、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

18、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等术语。

19、从教育法规自身的特点来说,这样发的奖罚性规范应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从现状来看,这样的规范却不多。

20、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21、教育政策制度是判定教育政策问题和对政策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

22、党的基层组织负责宣传和执行上级组织的政策,无权制定政策。

23、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真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

24、纲领性教育政策、基本教育政策、具体教育政策是一个整体。

25、纲领性教育政策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政策。

26、教育政策处于教育政策体系的最低层次。

27、教育法规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28、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29、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

30、《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贯彻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典范,也为我国教育立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1、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32、教育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具备法定的是指要件和程序要件。

33、学校具备法人的条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34、独立设置的学校一般具有法人资格。

35、教育教学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学习及其他教育机构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

3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7、《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党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3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9、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任命制、聘任制等形式。

40、《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41、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42、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43、国家施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44、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5、教师考核机构主体是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46、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4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有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

48、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49、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 ○2以受损为前提 ○3以补救伤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50、请求人不论遇到何种方式的拒绝,均可爱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通过司法程序求得损害赔偿。

简答题

1、简述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

答:○1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2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3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2、简述教育政策的特点

答:○1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 ○2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3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 ○4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3、简述教育政策的功能

答:○1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 ○2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 ○3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4、简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1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真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

○2创造性地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

○3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统筹协调

○4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督导检查

○5加强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和跟踪研究

5、简述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

答:○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

○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3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4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6、简述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

答:○1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

○2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

○3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

○4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

○5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7、简述教育立法的原则

答:○1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 ○2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3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4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5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8、简述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答:○1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稳定性和联系性

○2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鉴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

○3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法律的规范性

9、简述教育守法的条件

答:○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

○2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效性

○3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10、简述教育行政主体法治化

答:○1教师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具备法定的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

○2教育行政主体资格的内容必须予以明确规定

11、简述行政行为法治化

答:○1教育行政立法法治化 ○2教育行政措施法治化

○3教育行政处罚法治化 ○4教育行政强制执行法治化

12、简述行政监督法治化

答:○1教育督导法治化 ○2教育行政监察法治化 ○3教育审计法治化

13、简述教育行政救济法治化

答:○1教育中的申诉活动法治化 ○2教育行政复议法治化

13、简述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1组织机构和章程 ○2教师 ○3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 ○4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

14、简述《教育法》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行使的权利的规定

答:○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5、简述学校规章制度的意义

答:○1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学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

○2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一环

○3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基础工程

○4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保持发展特色,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

16、简述教师的特定要求

答:○1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 ○2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3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身体健康状况等

17、简述管理学生权的内容

答:○1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 ○2学生品行评定权 ○3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权

18、简述获取报酬权的内容

答:○1按时获取工资报酬权 ○2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权 ○3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权

19、简述教师的基本义务

答:○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20、简述教师资格的分类

答:○1幼儿园教师资格 ○2小学教师资格

○3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4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5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6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7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21、简述教师资格的条件

答:○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热爱教育事业 ○3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4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5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22、简述受教育者要成为学生应符合的条件

答:○1学生接受教育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是依法设立的

○2学生是经学校录取注册并取得学籍的

○3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23、简述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

答:○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适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 ○4享有申诉权

○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4、简述《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的义务

答:○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5、简述对待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答:○1对女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3对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4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学生与团队管理

1、学生管理定义:学校管理者通过学校各种组织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判断)

2、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3、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管理的复杂性,学生管理的全面性、学生管理的教育性、学生管理的周期性、学生管理的沟通性

4、学生管理的目的:以“育人”为目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学生管理的任务: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6、为什么说学生管理具有复杂性 (1)管理者和管理的对象都是人,且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2)学生管理要受到校内教育条件和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制约。它具有牵涉面广,制约因素多以及对学生管理的质量难以用量化进行评估等特性。

7、为什么说学生管理具有教育性 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具有很强的教育性,突出其培养人的管理特性,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所以对于学生的管理目标、过程、原则和方法等,都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手段来实施,这些规章制度和措施手段都应该把培养人放在管理的第一位,离开这一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用。

8、学生管理的作用:稳定性作用、导向作用

9、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学籍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

10、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积极评价

11、团队的内涵: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

12、团队的特点:(1)团队以完成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即具有一定的目标(2)团队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3)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4)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

13、团队的核心要素 :一般来讲,一个成熟团队都有五个基本要素,简称“5P”。即目标(purpose)、人员(people)、定位(Place)、职权(Power)和计划(P1an)。

14、团队的定位:团队的定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团队中整体的定位,包括团队在组织中处于什么位置,由谁选择和决定团队成员,团队最终应该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什么方式激励下属等;二是团队中个体的定位,包括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指导成员制定计划,还是帮助其具体实施或评估等。

15、团队的职权:所谓职权是指团队负有的职权和相应的权限。团队的职权问题会随着团队的类型、团队的目标和定位的不同而不同。

16、团队的组织形式:(1)问题解决型团队(2)自我管理型团队(3) 多功能型团队(4)虚拟型团队

17、团队的构建(1)共同愿景(2)共同的目标(3)合理配制成员(4)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

18、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1)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2)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3)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

第二章:班级管理工作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的含义: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是以“班”或“级”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基层教学群体,即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

2、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利于教学获得巨大的效率(2)有得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交流更加方便、顺畅但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班级管理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即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团队工作者等(2)受教育者:各级年龄相近、知识层次和能力相同的学生(3)班级活动环境(4)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内容(5)班级规范

4、班集体的标志:四个共同 (1)共同的目的(2)共同的活动(3)共同的领导机构(4)共同的舆论

4、 班级管理的目标

目标制定的依据:

基本依据——社会对教育的总要求;学校的总体要求

理论依据——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

实践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

5、目标制定的步骤:分析现状、研究信息、把握理论、体察民心、确立目标

6、目标制定的方法:

师生共商法:即班级管理者和班干部或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并提出目标。它适合用在发展良好的班级中,其优越性在于可以集思广益、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沟通师生情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

班主任定夺法:即由班级管理者做出决定,向班级提出要求。它适合用于班级初步建设或相对乱、差的班级中,其优越性为可以有效地解决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不了解等问题,并且可以避免差、乱班级不良因素的干扰,但它不利于调动班级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目标制定的原则: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管理的特点

(1)目的的教育性:其内容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的教育目标为核心的。因此,它的起点、过程和归宿都以教育为宗旨,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2)内容的广泛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含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班级管理也相应地会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因此,它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多的特点,如班级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后勤卫生的实施和检查、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等均是班级管理的内容。

(3)对象的不成熟性:中小学生一般都是处于6~18岁的未成年阶段。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逐步成熟,知识积累不断增多和渐渐学会做人的时期。他们还不够成熟,没有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需要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和帮助。

10.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

学校的管理工作是由班级管理工作开始起步的,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归属于一定的班级成员。

(2)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管理者和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

(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

(4)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11.班级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进行总结

方法:(1)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法。

(2) 说理法

(3)自我管理法

(4)其他方法:情感激励法、实践锻炼法、创新管理法。

12. 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3)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13.班级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生活中一切文化要素。

狭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

14.班级文化的分类

一般来讲,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15.班级文化的特点:教育性、凝聚性 、制约性、自主性

16、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1)班级物质文化(2)班级行为文化(3)班级制度文化(4)班级精神文化

17.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1)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3)打造班级精神,形成班级精神文化(4)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8、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须做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3)制定班规并认真地贯彻执行(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9.班主任的素质:(1) 思想品德素质(2)知识和能力素质(3)身体和心理素质

第三章少先队工作

1、少先队的历史概述

第一阶段,1924年到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的劳动童子军;

第二阶段,1927年到1936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主义儿童团;

第三阶段,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

第四阶段,1946年到1949年建立的少年先锋队;

第五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2、少先队的性质: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凡是7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中队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中队委员会批准,就可以成为队员。超过14周岁的队员应该离队,由大队举行离队仪式。

性质:革命性、教育性、儿童性、群众性 、自主性。

3、少先队的任务

根本任务:学习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准备为共 产主义事业奋斗。(呼号)

新时期任务:(1) 团结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2)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社会活(3)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4、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具体内容

(1)队与党、团组织关系的教育;

(2)队的性质、任务的教育;

(3)队的历史的教育;

(4)队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5)队的组织制度的教育;

(6)队的组织纪律的教育;

(7)队员的权利及义务的教育

5、少先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1)精心挑选合格的队干部

(2)实行队干部轮换制

(3)做好队干部的培训:实行队干部例会制,加强工作方法的指导、实行队会观摩制,加强组织能力的培养、实行监督考评制,加强自治能力的培养

6、少先队文化内容: (1)组织管理文化(2)活动文化(3)礼仪文化(4)辅导文化(5)理论文化

7、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五个方面) :引领者、组织者、服务者、保护者和氛围的营造者。

8、少先队辅导员的任务:抓基础建设、抓礼仪建设、抓阵地建设。

9、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方法(三抓) :抓典型(发现、培养、宣传、保护)、抓骨干(教育、培训、引导)、抓关系(典型与一般的关系、骨干和群众的关系、抓各种矛盾的关系。)

第四章:共青团工作

1、共青团的性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2、共青团的成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

共青团的组织原则:(1)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2)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设立的中央委员会。(3)团体各级领导机关,由选举产生(4)团体各级领导机关应当经常听取并认真处理下级组织和团员的意见(5)团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3、共青团的基本职能:三个方面:

(1)党的后备军

(2)国家政权的支柱

(3)联系群众的纽带

4、入团与离团: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团员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

团员加入共产党员以后仍保留团籍,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在团内担任职务,不再保留团籍。

5、享有的权利

(1)参加团的有关会议和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训。

(2)在团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3)在团的会议和团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团的工作和青年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对团的工作提出建议,监督、批评团的领导机关和团的工作人员。

(4)对团的决议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并且可以向团的上级组织提出。

(5)参加团组织讨论对自己处分的会议,并且可以申辩,其他团员可以为其作证和辩护。

(6)向团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委员会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6、团章的基本内容:现行团章共包括两大部分:总则和条文。其中条文部分共九章三十九条,分为八章。

7、团章的产生和修改程序:现行团章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982年12月24日通过。团章必须经过团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而生效

8、团旗的象征意义: 团旗为长方形,它的长与高之比是3:2,通用的尺度三种:(1)长288厘米,高192厘米(2)长192厘米,高128厘米(3)长96厘米,高64厘米

9、团歌:2003年7月22日 :共青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把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定为团歌。 (胡宏伟词、雷雨声曲)

10、学校团组织的机构设置

一级团组织为校团委、二级团组织为年级的团总支、三级团组织为班级的团支部

第五章学生会组织

1、学生会的含义:是在校党委、团委指导下,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众团体。

2、学生会职责:(1)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2)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3)组织学生深入社会(4)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3、 学生会的作用:桥梁纽带作用、榜样带头作用

4、学生会的工作思路:(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2)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3)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4)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

5、学生会的工作要求:(1)建立健全学生会组织(2)明确学生会的基本任(3)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6、学生会的制度建设(1)建立汇报工作制度(2)建立会议制度(3)建立检查考核制度(4)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7、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1)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2)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3)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六章 同辈群体的认识与管理

1、群体的含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一般来讲,群体通常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的特点:(1)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如少先队有少先队的目标,共青团有共青团的目标(2)制度化的人际关系:如班集体,有班主任,有学生干部,还有一般的学生。班干部中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等。(3)稳定的组织机构:比如,共青团,校团委、年级团总支,班团支部。(4)较为固定的角色定位:老师、学生

3、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体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的群体关系。

没有行政的外力,出于自愿。如:第六章的同辈群体。

很多学者认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关键,在许多时候甚至超过教师了和父母。

4、同辈群体的含义:同辈群体又称同侪(chai)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指年龄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一是“同辈”, 决定了群体的年龄层次,强调的是年龄的相近性;

二是 “意愿” 决定了同辈群体选择的自愿性,体现的是个体在自愿选择,自由结合的基础上自发组成的群体。

5、同辈群体的分类(1)娱乐型群体(2)学习型群体(3)违规型群体

6、同辈群体的特征(1)交往的自愿性(2)关系的平等性(3)群体的凝聚性(4)价值的趋同性

7、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影响有哪些(1)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2)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3)为学生的举发展创造了机会(4)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5)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8、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阐释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如:

心理缺陷说”: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越轨或犯罪是由学生的“心理缺陷”引起的。

“挫折—侵犯说”:该学说认为,越轨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2)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

“差异交往说”:一个人通过与越轨的群体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

“控制缺乏说”:群体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行为。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亚文化理论”:犯罪的根源是亚文化群和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

“标签理论”:越轨行为的标签或身份使个人成为“圈外人”。被迫承担与遵从“越轨者”的角色并表现在行为上。 启示 :

第一,从心理上讲,学生的犯罪与其心理的满足度密切相关,当其心理受到严重挫折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时,往往会产生心理的偏差,走向犯罪的道路。

第二,从社会交往上讲,学生的犯罪与他受到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同辈亚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当学生交友不慎或处在一种不良的亚文化中时,往往会受“哥们义气”的感染,无心学习,为所欲为,最终走向犯罪的导论。

9、同辈群体对学生发展的消极性影响有哪些(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10、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3)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11、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的信息的共享(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3)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4)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同

12、虚拟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1)信息混乱(2)网络成瘾(3)群体极化

13、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1)、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同辈群体管理“宜疏不宜堵”、同辈群体管理应灵活多样,分类管理、同辈群体管理应发挥不同类型群体的积极作用

(2)、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

“参照群体”是一个群体心理学常用概念,指个体在实现其社会行为时,将某一或某些群体的规范、定向和目标作为他个人的行为动机。

(3)、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要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不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相关文章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文件
  • 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学校档案建设基本要求 为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学校档案建设与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豫政办[2012] ...查看


  • 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建设方案
  • 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 建设方案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会计系 二〇一三年一月 目 录 一.专业简介 ................................................................. ...查看


  • 2016年洛阳市教育局洛阳市市直学校(幼儿园)31名的公告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为满足我市教育工作需要,经市政府同意,决定面向社会为市直学校(幼儿园)考试招录聘用教师31名.依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第6号令).<关于印发洛阳市事业单位公开 ...查看


  • 民办教师补贴
  • 在教育事业发展的特殊时期,原民办教师为我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曾经做出过积 极贡献.为了使原民办教师共享发展成果,省政府决定对我省原民办教师发放养老补贴.根 据<河南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关于对我省原民办教师发放养老补贴的实施意见 ...查看


  •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郑州市2013年教师资格认定常见问题汇总
  •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郑州市2013年教师资格认定常见问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能在全国各省市使用吗? 答:教师资格证在全国都能使用. 具有幼教资格证,能不能参加小学的招教考试? 答:按照规定,具有幼教资格证,不能从事小学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可以申 ...查看


  • 2013年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工作实施方案
  • 2013年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工作实施方案 2013年8月27日 来源:网络综合 考试必看 发布课程 加入收藏 自动改卷考试阅卷专家www.easybo.cn实现各考试模块自动改卷, 北京易事宝专业提供自动化阅卷机河南成人高考 ...查看


  •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2013年河南信阳息县选调教师70人公告
  •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2013年河南信阳息县选调教师70人公 告 为促进城区中小学均衡发展,支持城区薄弱学校建设,教体局经调研论证,并报县政府同意,定于暑期面向全县中小学选调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充实到城区薄弱学校.现将选调工作的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查看


  • 企业实践总结报告
  •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 企业实践总结报告 姓 名 李 广 茂 所 在 学 校濮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企业实践基地洛阳牡丹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 间 为更好地推动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水平提升.科学发展, ...查看


  •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 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 2.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查看


  • 2016年建筑业营改增内训方案
  • 建筑业"营改增"政策影响分析.财税疑 难问题解析及税改风险控制实务培训 保密声明:本文件中包含的信息属于应保密信息并且属于商业秘密.未经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预先的书面同意,本文件中的任何部分不能被复制或以任何形式任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