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论文

《中国文学作品选》纳兰性德《长相思》

“集评”注释评析

苏霞

﹙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王国维先生和唐圭璋等人对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长相思》的评价以及我对他们的评价的认识和理解。在大师的理解下让我们更近一步的了解纳兰的边塞词

关键词:集评 注释 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入选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四卷。文后附集评两段,现将原词与集评录入如下: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 集评

﹙一﹚王国维⑴《人间词话》⑵:“‘明月照积雪’⑶, ‘大江流日夜’ ⑷,‘中天悬明月’ ⑸,‘长河落日圆’ ⑹,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与词,唯纳兰容若⑺塞上之作,如《长相思》⑻之‘夜升千帐灯’„„差近之。”

﹙二﹚唐圭璋⑼《纳兰容若评传》:“《花间》⑽有句云‘红纱一点灯’⑾,此言‘夜深千帐灯’,境界一大一小,然各极其妙。”

二.注释

⑴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是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也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⑵《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选出。书中提出了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境界”,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⑶“明月照积雪”引自谢灵运《岁暮》,诗云:“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在寂静漫长的黑夜,诗人辗转不能寐。忧愁之心盘踞在诗人心头,作者并非单纯的对自然生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方面的矛盾复杂思绪。 ⑷“大江流日夜”本句引自南北朝谢朓。这首诗是写诗人虽还京邑,却不忘西府

的同僚。诗篇开头就是“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以滔滔东去日夜不停奔流的长江来烘托他忧谗畏讥的心情,可见其心情之沉重。“大江流日夜”,多么壮阔雄浑的景象。流走滚滚的江水,流走诗人心中的悲愤。

⑸“中天悬明月” 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后出塞五首·其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 这是一首吧主观情感外化为客观之景物,情景交融,以实映虚,虚实结合的军营诗。写一位雄心勃勃的热血青年从军后的第一个夜晚的所见所闻。其间“中天悬明月”最为令人感慨。入夜后万籁俱寂,夜色正浓,仿佛要让人窒息。在这辽阔的寂静中,唯有那空中高悬的明月,似有生机。柔柔的月光洒落一地,月光如水,无语流泻。天上孤独,地下孤独。征人的那颗年轻的心,冷,愈发上了心头„„ ⑹开元二十五年三月,镇守凉州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奉命向土蕃发起突然进攻,大破吐蕃于青海。王维以御史身份监察塞上,奔赴凉州宣慰将士。在途中所作一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细味全诗虽然境界阔达,气象壮观,但其间似乎染上一层悲凉之感,注入一种沉郁之情。

⑺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王国维赞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⑻《长相思》是纳兰性德塞外词的代表。这首词是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浓浓的夜色逼近,可词人却没有意思的睡意,那思念家乡的心情让他彻夜难眠。在深黑的夜幕下,旷野上一座座帐篷灯火通明。这样的夜让人更加思念故乡。

⑼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满族人,生于南京。终其一生,转治词学。

⑽《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花间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的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⑾“红纱一点灯”就出自花间词毛文锡的《更漏子》。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怀人之作。上篇,写春夜相思,或直道情怀或以景烘情。把相思孤独之情写深了,写苦了。下篇,写天晓后的怨情。全篇情景交融,含蓄深婉。

三.翻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杜甫的‘中天悬明月’以及王维的‘长河落日圆’,这些境界都可称得上是千古壮观的景象。但是从词的方面看,只有纳兰性德的边塞词《长相思》中的“夜深千帐灯”和《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的雄荤境界,可以和前面的几位诗人描写的千古壮景有一比。谢诗中“明月照积雪”的悲愤,谢朓有“大江日夜流”的失落,不舍,杜诗中“中天悬明月”的肃凉和王诗中“长河落日圆”的大气。这些都是诗人笔下的千古壮景。在纳兰容若笔下,那“夜深千帐灯”和“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也是千古壮景。

唐圭璋在《纳兰容若评传》中说:“《花间集》中收录了唐末词人毛文锡的《更漏子》,其间有一句‘红纱一点灯’。而纳兰性德《长相思》中有“夜深千帐灯”。这两首词描写的境界一大一小,但它们又各有各的妙处。“夜深千帐灯”是一种大境界,漆黑的旷野上,军营的帐篷一座又一座,远远看去,似乎是黑夜中的一座灯火通明的城市,浓浓的夜色逼近,灯愈发亮了,在空旷的大地上,那是一种怎样的壮景啊。而另一边,女子闺房中,坐着一位妇人,陪伴她的只有那被红纱笼罩的青灯,微弱的灯火在深夜独自跳动着,深深浅浅。妇人独自坐到天明。陪伴她的只有那红纱中的一盏灯。这同样是思人怀念的境界,比起纳兰性德千帐灯,这里的一点灯便是所谓的小境界。

四.增补

陈维松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周之琦《箧中词》:纳兰容若,李重光后身也。

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

五.赏析

王国维先生和唐圭璋先生对纳兰性德《长相思》这首词的评价很正确。静安先生是从壮观景象这一方面来表现纳兰“夜深千帐灯”的壮景,并拿其与前代大诗人们笔下的千古壮景相提并论。可见其真谓是壮观之境。而季特先生是从境界的方面来评价纳兰的词。他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纳兰笔下的“千帐灯”与毛文锡笔下的“一点灯”进行对比,得出纳兰的千帐灯是大境界,毛文锡的一点灯为小境界。他们的评价都很中肯,贴切,恰当。通过他们的评价有更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纳兰笔下的塞外风光。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对纳兰也作了极高的评价。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可见纳兰的词的成就之高

陈维松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纳兰的词,风格婉丽清新,不事雕琢,颇多伤感情调。有“清代李后主”之称。在这首《长相思》中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人生既是一个过程。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我们只是路过人间。看惯了世间的花红柳绿。体会了人间的辛酸疾苦。谢灵运在这“一年将尽夜”带着自己对自然生命的忧虑以及社会人事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心情吟唱:“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覆。”漫漫长夜,诗人因忧而不能眠,痛苦与悲伤随之而来。因为无法睡眠,诗人便索性起来看窗外,只见“明月照积雪”,只听“朔风劲且哀”。清幽的月光,照在皑皑白雪上,漫山遍野泛着银光。一个“劲”字显出了朔风之强、之迅猛、

之凄厉,加剧了夜得寒冷,“哀”不仅写出了风嘶吼的呜咽凄厉之声,而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伤感之情。伤感总易让人抒发感慨。于是诗人便吟出“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这是继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又一次对生命易逝的感慨。诗人看到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运转,轮回,所以在这岁末之日他的感慨也颇多。

李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谢眺有“大江流日夜”。同样是滚滚东逝的流水,却流淌出不同的心境,异样的情怀。太白的诗中流淌的是他的高洁、豁达。苏轼诗则是一江悲壮之水滚滚东流。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沿着长江款款而上,便会看到有一位诗人途径长江,便吟出了“大江流日夜”之千古名句。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流走了一个个朝露夕霞,流过一季季冬春秋夏。年龄在流动,江水在流淌,不分时节,不知冷暖,一条条大河向东流,流走诗人的忧愤,流出一条生命不息的长河。

古人常喜欢描写暮色中的战场,见多了的是残阳如血,刀光剑影,一片狼藉。但也有人独辟蹊径。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壮阔雄浑的场面。灿烂的夕阳照耀着金色的大旗,多么耀眼;飒飒的强风伴着战马的嘶鸣,尤其惊人。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场面。日将落则越圆,旗映日则越红。大旗随风而动,马鸣借风而传。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壮阔场面。夜色渐渐逼近,浓浓的夜色吸取了周围的嘈杂,只觉一片寂静。新入军中的士兵却睡意全无,心中的激动、兴奋慢慢的转变为孤寂、冷漠。在这漫长的夜中,陪伴着自己的唯有高悬空中的一轮明月。孤人对着孤月,他们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月光如水,无语流泻,清辉的月光撒满了大地,周围一片寂静。

提起边塞,人们一贯的反应便是大漠、狂风、乱石和荒凉。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边塞只是行军打仗的地方,仅此而已。于是,它便披着一层荒凉,孤寂的外衣。但在诗人王维笔下,他又让你领略到了另外一种景象,壮观、空旷。王维有一向被人们所熟知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的孤烟为什么是直的呢?一般我们认为烟,轻状物,随风而动,这里为什么是“大漠孤烟直”呢?一个“直”直便可以点出这大漠之中的寂寞与荒凉。一片死气沉沉,唯有那袅袅直上的轻烟透出一点灵气,轻烟的背后挂着一轮西去的落日。它圆而大,仿佛就要坠入黄河中。于是,些许的悲伤之情就油然而生。“大漠”二字,如果说受到何逊《半古词》(其一)“阵云横塞起,赤日下城圆”的启迪,那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直”与一个“圆”字就像一对诗眼。犹如画龙点睛,直欲破壁飞去。这两个字不止使这一联活了,也使全诗都活了。

诗是大唐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标志。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唐的历史走向它的深渊,诗便渐渐落下了帷幕,词便出现了。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它在宋代也达到了它的高峰。而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的清词作家纳兰性德也是一位极富盛名的词作家,纳兰性德在表现一己之悲欢离合多姿多彩,有写爱情的、有悼亡妻的,有歌颂友情的,有抒写自己厌世情绪的,还有怀古,咏物描写边塞风光的。马乃骝将纳兰性德的边塞词的三个重要特点中的第二点说:在前人的边塞词中,常见的描写边疆大地山河,风光景色有两种情况。一是即景抒情,景是景,情是情;一是飞沙走石,山荒水枯,不是壮观就是荒凉。而纳兰是以情观景,以慧眼视物,写自己情中的景,抒自己景中的情,总是景与情合二为一,极少单纯描绘边塞山川景物之作。纳兰的边塞词既是其扈驾巡边的写照,也是其奉使西域生活的实录,塞外日落的悲壮,西风的夜哭,牧马的长嘶,塞雁的哀啼,古戍的烽烟,羌城的夕照,连天的衰草,茫茫的黄沙„„无不给其视觉、听觉以强烈的

刺激,在其灵魂深处留下绵邈的余响。一旦形诸笔端,即成为境界壮阔又情致绵绵的边塞词。《如梦令》、《长相思》便是他们做的塞外纪行抒怀之作,这两首词在《人间词话》中被王国维先生赞以高度的评价,认为其场景有千古壮阔之景,词人不用比喻,不用夸张,没有渲染,而是直状景物,直吐心曲,却写的低回婉转,抑郁蕴藉,又别有一种凄婉哀伤的韵味,给人一种沉挚清婉、自然沆丽之感。像清水芙蓉,自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顾贞观评价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这两首词都是词人写的塞外之作,却都道出了自己在塞外思念家乡的情感,用常景常语却道不出常情。看似处处写景。实则景中寓情,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物皆情物”。纳兰词正是道出了这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红纱一点灯”就出自花间词毛文锡的《更漏子》。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怀人之作。上篇,写春夜相思,或直道情怀或以景烘情。把相思孤独之情写深了,写苦了。陈延悼在《白雨斋词评》中指出:“‘红纱一点灯’真妙。我使之不知何故,只是瞠目呆望,不觉失声一哭。我知道天下世人读之,亦无不瞠目呆望失声一哭也。”下篇,写天晓后的怨情。全篇情景交融,含蓄深婉。正如李冰若在《栩庄漫记》中说:“文锡词质直寡味,如此道之婉而多絮,绝不概见,应为其压卷之作。”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被大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大词人纳兰性德,一向凄婉缠绵的他,笔下也有“大江东去”般的豪情壮景。看,一程山,一程水。听,一更风,一更雪。满心的怀乡之思化作那漆黑的一抹夜色。

纵观历史的长河,纳兰词宛若一颗灿烂的明星,点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的情,他的怨,他的愁,只留给后人一一去评说吧。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36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纳兰性德》第3页,中华书局2010年第一版。

《历史名篇赏析集成》第78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2月第1版。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第667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2月第1版。 《明清词研究史》第358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明清词研究史》第35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花间集全译》第26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作品选》纳兰性德《长相思》

“集评”注释评析

苏霞

﹙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王国维先生和唐圭璋等人对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长相思》的评价以及我对他们的评价的认识和理解。在大师的理解下让我们更近一步的了解纳兰的边塞词

关键词:集评 注释 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入选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四卷。文后附集评两段,现将原词与集评录入如下: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 集评

﹙一﹚王国维⑴《人间词话》⑵:“‘明月照积雪’⑶, ‘大江流日夜’ ⑷,‘中天悬明月’ ⑸,‘长河落日圆’ ⑹,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与词,唯纳兰容若⑺塞上之作,如《长相思》⑻之‘夜升千帐灯’„„差近之。”

﹙二﹚唐圭璋⑼《纳兰容若评传》:“《花间》⑽有句云‘红纱一点灯’⑾,此言‘夜深千帐灯’,境界一大一小,然各极其妙。”

二.注释

⑴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谥忠悫。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是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也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⑵《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选出。书中提出了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境界”,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⑶“明月照积雪”引自谢灵运《岁暮》,诗云:“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在寂静漫长的黑夜,诗人辗转不能寐。忧愁之心盘踞在诗人心头,作者并非单纯的对自然生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方面的矛盾复杂思绪。 ⑷“大江流日夜”本句引自南北朝谢朓。这首诗是写诗人虽还京邑,却不忘西府

的同僚。诗篇开头就是“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以滔滔东去日夜不停奔流的长江来烘托他忧谗畏讥的心情,可见其心情之沉重。“大江流日夜”,多么壮阔雄浑的景象。流走滚滚的江水,流走诗人心中的悲愤。

⑸“中天悬明月” 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后出塞五首·其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 这是一首吧主观情感外化为客观之景物,情景交融,以实映虚,虚实结合的军营诗。写一位雄心勃勃的热血青年从军后的第一个夜晚的所见所闻。其间“中天悬明月”最为令人感慨。入夜后万籁俱寂,夜色正浓,仿佛要让人窒息。在这辽阔的寂静中,唯有那空中高悬的明月,似有生机。柔柔的月光洒落一地,月光如水,无语流泻。天上孤独,地下孤独。征人的那颗年轻的心,冷,愈发上了心头„„ ⑹开元二十五年三月,镇守凉州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奉命向土蕃发起突然进攻,大破吐蕃于青海。王维以御史身份监察塞上,奔赴凉州宣慰将士。在途中所作一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细味全诗虽然境界阔达,气象壮观,但其间似乎染上一层悲凉之感,注入一种沉郁之情。

⑺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王国维赞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⑻《长相思》是纳兰性德塞外词的代表。这首词是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浓浓的夜色逼近,可词人却没有意思的睡意,那思念家乡的心情让他彻夜难眠。在深黑的夜幕下,旷野上一座座帐篷灯火通明。这样的夜让人更加思念故乡。

⑼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满族人,生于南京。终其一生,转治词学。

⑽《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花间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的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⑾“红纱一点灯”就出自花间词毛文锡的《更漏子》。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怀人之作。上篇,写春夜相思,或直道情怀或以景烘情。把相思孤独之情写深了,写苦了。下篇,写天晓后的怨情。全篇情景交融,含蓄深婉。

三.翻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杜甫的‘中天悬明月’以及王维的‘长河落日圆’,这些境界都可称得上是千古壮观的景象。但是从词的方面看,只有纳兰性德的边塞词《长相思》中的“夜深千帐灯”和《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的雄荤境界,可以和前面的几位诗人描写的千古壮景有一比。谢诗中“明月照积雪”的悲愤,谢朓有“大江日夜流”的失落,不舍,杜诗中“中天悬明月”的肃凉和王诗中“长河落日圆”的大气。这些都是诗人笔下的千古壮景。在纳兰容若笔下,那“夜深千帐灯”和“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也是千古壮景。

唐圭璋在《纳兰容若评传》中说:“《花间集》中收录了唐末词人毛文锡的《更漏子》,其间有一句‘红纱一点灯’。而纳兰性德《长相思》中有“夜深千帐灯”。这两首词描写的境界一大一小,但它们又各有各的妙处。“夜深千帐灯”是一种大境界,漆黑的旷野上,军营的帐篷一座又一座,远远看去,似乎是黑夜中的一座灯火通明的城市,浓浓的夜色逼近,灯愈发亮了,在空旷的大地上,那是一种怎样的壮景啊。而另一边,女子闺房中,坐着一位妇人,陪伴她的只有那被红纱笼罩的青灯,微弱的灯火在深夜独自跳动着,深深浅浅。妇人独自坐到天明。陪伴她的只有那红纱中的一盏灯。这同样是思人怀念的境界,比起纳兰性德千帐灯,这里的一点灯便是所谓的小境界。

四.增补

陈维松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周之琦《箧中词》:纳兰容若,李重光后身也。

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蕙风词话》)

五.赏析

王国维先生和唐圭璋先生对纳兰性德《长相思》这首词的评价很正确。静安先生是从壮观景象这一方面来表现纳兰“夜深千帐灯”的壮景,并拿其与前代大诗人们笔下的千古壮景相提并论。可见其真谓是壮观之境。而季特先生是从境界的方面来评价纳兰的词。他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纳兰笔下的“千帐灯”与毛文锡笔下的“一点灯”进行对比,得出纳兰的千帐灯是大境界,毛文锡的一点灯为小境界。他们的评价都很中肯,贴切,恰当。通过他们的评价有更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纳兰笔下的塞外风光。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对纳兰也作了极高的评价。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可见纳兰的词的成就之高

陈维松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纳兰的词,风格婉丽清新,不事雕琢,颇多伤感情调。有“清代李后主”之称。在这首《长相思》中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人生既是一个过程。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我们只是路过人间。看惯了世间的花红柳绿。体会了人间的辛酸疾苦。谢灵运在这“一年将尽夜”带着自己对自然生命的忧虑以及社会人事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心情吟唱:“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覆。”漫漫长夜,诗人因忧而不能眠,痛苦与悲伤随之而来。因为无法睡眠,诗人便索性起来看窗外,只见“明月照积雪”,只听“朔风劲且哀”。清幽的月光,照在皑皑白雪上,漫山遍野泛着银光。一个“劲”字显出了朔风之强、之迅猛、

之凄厉,加剧了夜得寒冷,“哀”不仅写出了风嘶吼的呜咽凄厉之声,而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伤感之情。伤感总易让人抒发感慨。于是诗人便吟出“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这是继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又一次对生命易逝的感慨。诗人看到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运转,轮回,所以在这岁末之日他的感慨也颇多。

李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谢眺有“大江流日夜”。同样是滚滚东逝的流水,却流淌出不同的心境,异样的情怀。太白的诗中流淌的是他的高洁、豁达。苏轼诗则是一江悲壮之水滚滚东流。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沿着长江款款而上,便会看到有一位诗人途径长江,便吟出了“大江流日夜”之千古名句。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流走了一个个朝露夕霞,流过一季季冬春秋夏。年龄在流动,江水在流淌,不分时节,不知冷暖,一条条大河向东流,流走诗人的忧愤,流出一条生命不息的长河。

古人常喜欢描写暮色中的战场,见多了的是残阳如血,刀光剑影,一片狼藉。但也有人独辟蹊径。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壮阔雄浑的场面。灿烂的夕阳照耀着金色的大旗,多么耀眼;飒飒的强风伴着战马的嘶鸣,尤其惊人。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场面。日将落则越圆,旗映日则越红。大旗随风而动,马鸣借风而传。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壮阔场面。夜色渐渐逼近,浓浓的夜色吸取了周围的嘈杂,只觉一片寂静。新入军中的士兵却睡意全无,心中的激动、兴奋慢慢的转变为孤寂、冷漠。在这漫长的夜中,陪伴着自己的唯有高悬空中的一轮明月。孤人对着孤月,他们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月光如水,无语流泻,清辉的月光撒满了大地,周围一片寂静。

提起边塞,人们一贯的反应便是大漠、狂风、乱石和荒凉。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边塞只是行军打仗的地方,仅此而已。于是,它便披着一层荒凉,孤寂的外衣。但在诗人王维笔下,他又让你领略到了另外一种景象,壮观、空旷。王维有一向被人们所熟知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的孤烟为什么是直的呢?一般我们认为烟,轻状物,随风而动,这里为什么是“大漠孤烟直”呢?一个“直”直便可以点出这大漠之中的寂寞与荒凉。一片死气沉沉,唯有那袅袅直上的轻烟透出一点灵气,轻烟的背后挂着一轮西去的落日。它圆而大,仿佛就要坠入黄河中。于是,些许的悲伤之情就油然而生。“大漠”二字,如果说受到何逊《半古词》(其一)“阵云横塞起,赤日下城圆”的启迪,那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直”与一个“圆”字就像一对诗眼。犹如画龙点睛,直欲破壁飞去。这两个字不止使这一联活了,也使全诗都活了。

诗是大唐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标志。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唐的历史走向它的深渊,诗便渐渐落下了帷幕,词便出现了。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它在宋代也达到了它的高峰。而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的清词作家纳兰性德也是一位极富盛名的词作家,纳兰性德在表现一己之悲欢离合多姿多彩,有写爱情的、有悼亡妻的,有歌颂友情的,有抒写自己厌世情绪的,还有怀古,咏物描写边塞风光的。马乃骝将纳兰性德的边塞词的三个重要特点中的第二点说:在前人的边塞词中,常见的描写边疆大地山河,风光景色有两种情况。一是即景抒情,景是景,情是情;一是飞沙走石,山荒水枯,不是壮观就是荒凉。而纳兰是以情观景,以慧眼视物,写自己情中的景,抒自己景中的情,总是景与情合二为一,极少单纯描绘边塞山川景物之作。纳兰的边塞词既是其扈驾巡边的写照,也是其奉使西域生活的实录,塞外日落的悲壮,西风的夜哭,牧马的长嘶,塞雁的哀啼,古戍的烽烟,羌城的夕照,连天的衰草,茫茫的黄沙„„无不给其视觉、听觉以强烈的

刺激,在其灵魂深处留下绵邈的余响。一旦形诸笔端,即成为境界壮阔又情致绵绵的边塞词。《如梦令》、《长相思》便是他们做的塞外纪行抒怀之作,这两首词在《人间词话》中被王国维先生赞以高度的评价,认为其场景有千古壮阔之景,词人不用比喻,不用夸张,没有渲染,而是直状景物,直吐心曲,却写的低回婉转,抑郁蕴藉,又别有一种凄婉哀伤的韵味,给人一种沉挚清婉、自然沆丽之感。像清水芙蓉,自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顾贞观评价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这两首词都是词人写的塞外之作,却都道出了自己在塞外思念家乡的情感,用常景常语却道不出常情。看似处处写景。实则景中寓情,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物皆情物”。纳兰词正是道出了这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红纱一点灯”就出自花间词毛文锡的《更漏子》。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怀人之作。上篇,写春夜相思,或直道情怀或以景烘情。把相思孤独之情写深了,写苦了。陈延悼在《白雨斋词评》中指出:“‘红纱一点灯’真妙。我使之不知何故,只是瞠目呆望,不觉失声一哭。我知道天下世人读之,亦无不瞠目呆望失声一哭也。”下篇,写天晓后的怨情。全篇情景交融,含蓄深婉。正如李冰若在《栩庄漫记》中说:“文锡词质直寡味,如此道之婉而多絮,绝不概见,应为其压卷之作。”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被大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大词人纳兰性德,一向凄婉缠绵的他,笔下也有“大江东去”般的豪情壮景。看,一程山,一程水。听,一更风,一更雪。满心的怀乡之思化作那漆黑的一抹夜色。

纵观历史的长河,纳兰词宛若一颗灿烂的明星,点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的情,他的怨,他的愁,只留给后人一一去评说吧。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36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纳兰性德》第3页,中华书局2010年第一版。

《历史名篇赏析集成》第78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2月第1版。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第667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12月第1版。 《明清词研究史》第358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明清词研究史》第35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花间集全译》第26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评语集锦
  • 评语:本文研究了XXXX.对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提供了新的依据.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各种要求. 评语: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面上辅导提纲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面上辅导提纲 一.省电大的要求(可上网查阅)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独立作业,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一次综合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要求 开放教育行政 ...查看


  • 创意计算机应用系毕业设计选题等资料
  • 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系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第一部份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思路 一.选题 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合适选题是论文是否成功的关键.应把握以下原则: 1. 选题应完全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将来的工作理想自由选择. 2. ...查看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电大期末考试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期末复习 一.填空 1从总体上讲,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独创性:科学性:理论性 2从总体上看,学术研究有两大类,一类是开创性研究一类是发展性研究 二.简答 1选择课题,主要应当考虑哪几方面的因 ...查看


  • 本科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评语用语
  • 指导老师评语: 1.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文章篇幅完全 ...查看


  •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辅导
  • 学前教育(本科)综合实践环节指导书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综合实践环节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必修环节,共8个学分,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该环节不得免修. 第一部分:毕业实习 (一)实习任务 实习是要通过保育和教育实践活动,使学习者经受多方面 ...查看


  • 如何写作EI期刊论文摘要
  • 1.英文摘要的完整性 目前,大多数作者在写英文摘要时,都是把论文前面的中文摘要(一般都写得很简单)翻译成英文.这种做法忽略了这样一事实:由于论文是用中文写作的,中文读者在看了中文摘要后,不详之处还可以从论文全文中获得全面.详细的信息,但由于 ...查看


  •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题目 设计课题名称,要求简洁.确切.鲜明. 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 应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简练.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外文摘要约250个实词左右.关键词3-5个. 3.目 ...查看


  • 西南政法大学论文写作格式规范
  •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写作.指导.管理实施细则 (2014年5月 修订) 学年论文是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学年论文的写作,让学生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了解学术论文写 ...查看


  • 导师对论文的学术评语
  • 导师对论文的学术评语 [评语一] 该论文选题合理,为xxxx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意义重大. 该论文引用文献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对有关的中外文献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掌握了xxxx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