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高中文言文(二)

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尤其如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由一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等到过了一年半载,就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重点即是实词、虚词、句式等。

一、掌握实词的意义重大。

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②音近形似。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③音同形异。如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④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3.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又安敢毒焉(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毒害)

4.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屏障中抚尺一下。(下:名作动,敲、打)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尤其如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的由一时的积累,并善于在阅读中熟练地运用。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自己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等到过了一年半载,就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

积累离不开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积累要有目的、有重点。重点即是实词、虚词、句式等。

一、掌握实词的意义重大。

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音同形似。如: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②音近形似。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③音同形异。如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④音近形异。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2.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痛恨”古指“痛心、遗憾”。

3.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

又安敢毒焉(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毒害)

4.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屏障中抚尺一下。(下:名作动,敲、打)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相关文章

  •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文言文
  •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文言文 导读: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 步骤/方法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 ...查看


  • 寒假复习规划系列--如何学好高二语文
  • 在高二寒假,多数学校将结束必修教材的学习,进入选修教学阶段.在这个时段,需要同学们整理高中必修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应地构建知识体系.高二寒假时,高中语文学习已经过半,同学们已经可以开始总结规律,形成对高考语文的整体认知.本学期的复习规划 ...查看


  • 怎么学好高中语文
  • 怎么学好高中语文 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能看懂文章,会写汉字,所以语文分数都不会太高,语文是一门在外表看起来容易,学起来奥妙很多的语言,要理解语文本身的含义并非是容易的事情,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的.我把我在高考状元李晓鹏新浪博客里看到的有 ...查看


  •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 关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 一.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我们是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有不少同学在开始学习文言文时,感到很难学,就常常这样问老师. 首先,学习文言文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 ...查看


  • 高二该如何学习
  • 高二是高中学习的关键时期,不仅课程任务重,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能否考入理想的大学.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向大家传授高二各学科学习技巧,希望对高二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所帮助. [语文]结合大纲,注重 ...查看


  • 上海语文学科知识分析
  • 第一部分:小学语文 专题一:小学语文各年级知识点: 一年级 :拼音 汉字 词组 简单句 古诗的背诵 看图说话 汉语拼音 1.掌握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 ...查看


  • 怎么才能学好高中语文啊
  • 怎么才能学好高中语文 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如果对待哪个学科连兴趣都没有那么你就别想学好语文.其实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同学门都认为语文知识太死,其实不然,课本中的文章很难满足我们本身的需求,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 ...查看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高一语文如何教
  • 浅谈高一语文如何教 摘要:升入高中,许多学生都抱怨高中语文太难学,摸不着门道,找不到方法.有些家长也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初中时语文成绩挺好的,怎么到了高中就不行了呢?"这些情况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帮助学 ...查看


  • 师说说课稿 2
  • <师说>说课稿 授课人:杨华 <师说>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篇目,该文集中反映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从师与学习的认识的论述.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