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区农村发展局深入贯彻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培训会议精神,于12月11日召开了技术人员进村技术扶贫动员会,安排中高级职称以上的119名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服务,实现贫困村农业技术扶贫全覆盖。
强化科学规划,推进“重实效”。把产业扶贫规划与“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深度衔接,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粮经与一二三产业互动、现代精心产品、农业部门职能职责,确立了以优质粮油、芦笋、川明参、果蔬等农业主导产业,科学编制贫困村产业扶贫规划。
强化技术支持,当好 “排头兵”。组织全区119中层以上技术职称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119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和帮扶,当好技术的排头兵。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新型经营主体,保证每个贫困村有1名技术明白人。
强化活力创新,培育“新机制”。加大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培育力度,探索建立“贫困户以承包地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经营”模式,鼓励各类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资金保障,确保“解难题”。积极争取省、市、区项目资金的立项安排和对接,加大对贫困人才培养、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解决贫困地区缺少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风险等难题。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近几年,我县围绕“政府引领、市场导向、大户经营、企业带动、品牌支撑、科学开发”的发展理念,按照“特色农业、绿色产品、服务农村、富裕农民”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目标,改革投入模式、强化服务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经营链条,合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主要经验与做法如下:
(一) 突出规划引领,整合政策项目。每年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委一号文件对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进行重点安排部署,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激励、整合资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市场规律”的生态扶贫规划理念,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扶持和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国有水域养殖使用权管理加快渔业科学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多个纲领性文件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扶贫工作。农业局积极制定农业产业扶贫规划,指导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保质、保量、适时推进。据统计,近5年,我县累计整合扶贫开发、现代农业、林业、财政、水利、移民等项目资金近2亿元,用于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发挥贷款扶持和各种税费优惠政策,引导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回乡在农业特色产业领域创业,带动附近农民脱贫致富,大批回乡创业人员异军突起,成为拉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生力军。
(二) 突出企业带动,培植市场主体。按照“培植龙头带产业,产业建设抓示范”的发展思路,着力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
扶贫工作。在茶叶产业上,圣水公司、星梦茶业、裕源公司先后跨入省、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展华农业、友花茶业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茶叶企业相继落户竹山,助推我县茶叶形成了红茶、绿茶、黑茶、工艺茶砖多元深度开发新局面。在药材产业上,通过外引内联,成功助推天新医药化工公司、鑫源皂素公司、金九堂生物医药公司跻身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引领湖北神农中药材饮片公司、湖北清大药业有限公司、陕西秦巴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湖北妙莲天香生物科技公司成为药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逐步壮大。在渔业产业上,积极培植东川水产合作社、堵河渔业合作社、麻家渡鳝鱼合作社、庸康渔业合作社等水产合作组织,直接惠及库区渔民。引进湖北海丰渔业有限公司发展水产养殖和加工,实施“名特优水产品生态健康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带动渔民增收致富。由海丰渔业牵头组建的“竹山县堵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现有社员3115人,可实现年增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
(三) 突出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内驱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依托、以体制创新为手段,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集约化生产道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一是有序流转土地,促进规模化生产。按照农民以土地入股、与企业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近3年茶园流转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占新建茶园60%以上) 。每年流转土地8000亩左右新建药材种植基地(占新建基地面积的80%以上) 。适度规模经营,
让农民有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稳定持续增收。二是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化进程。严格按照运行规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以企业为纽带,统一抓经营、抱团闯市场。全县规模种植或养殖500亩以上茶叶、药材、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及种植大户逐年增多。2014年,新注册成立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32家,为转变发展方式,引领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打好生态有机牌,实现品牌化战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以“三品一标”认证推动品牌化发展战略。我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宣传暨推荐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全县10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茶、质量安全认证,其中有机茶认证企业7家,食品安全(QS)认证企业6家。竹山肚倍、圣水绿茶分别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圣水毛尖”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十大名茶”、“湖北省十五佳有机名茶”等称号,“十星红”红茶成为中央电视台推广品牌,产品已远销武汉、重庆、成都、杭州、福建等大中城市。产销互促、多元互动的融合式发展理念,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四) 突出科技服务,提升产业质效。坚持把农技推广作为产业生命,把科技增效作为首要任务,加速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茶叶产业上,组织召开无性茶叶基地建设、春季茶园管理、秋冬茶园管理、茶叶基地播种现场会,推动产业发展; 严把建园质量,坚持科学规划、抽槽换土,投入基肥,合理密植,确保新建茶园建设一块成功一块,
技术人员对基地实行分片包干,从基地规划、茶园施工、茶苗移栽、基地播种等全程进行技术指导; 聘请省、市知名茶叶专家来竹山开展茶叶技术培训,指导全县的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和产品开发,促进茶叶提质增效。中药材产业上,每年春秋(冬) 播期间,除各示范片明确一名技术干部驻村包片外,县农业局还依托“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举办专题培训班,5年来共培训中药材合作社社员和中药材示范基地实用人才2000多人次,助推地道中药材产业成为宜种区域药农致富的支柱产业。渔业产业上,依托库区农技推广中心成立水产技术推广站,在重点乡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水产技术推广与服务网络,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面构建渔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通道。五年来,累计对渔业从业人员的养殖、捕捞技术培训30余场次,受训人员近2000人,为库区渔民创收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发〔201X 〕X 号) 和《关于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X市办发〔201X 〕X 号) 文件要求,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X 州是农业大市,贫困村大多地处丘陵山区,发展农业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扶贫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通过35年的努力,进一步培植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使70%的贫困村加快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支持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发展,使70%的有产业发展愿望、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二、产业选择
(一) 产业选择的原则
1、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围绕所在县域、乡域已形成的优势主导产业,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也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特色产业。
2、坚持长效与短平相结合。既注重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又要兼顾发展果树、茶叶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产业。
3、坚持种养与经销相结合。在引导贫困户扩大种养规模、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因地因户制宜,支持有条件的家庭从事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电商等产业。
(二) 产业发展的重点
1、高效经作产业。按照适销对路、品种优良的原则,引导贫困村合理确定主栽品种,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白莲、烟叶等特色经作种植,脐橙、油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另发,培植壮大一批产业专业村。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区农村发展局深入贯彻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培训会议精神,于12月11日召开了技术人员进村技术扶贫动员会,安排中高级职称以上的119名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服务,实现贫困村农业技术扶贫全覆盖。
强化科学规划,推进“重实效”。把产业扶贫规划与“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深度衔接,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粮经与一二三产业互动、现代精心产品、农业部门职能职责,确立了以优质粮油、芦笋、川明参、果蔬等农业主导产业,科学编制贫困村产业扶贫规划。
强化技术支持,当好 “排头兵”。组织全区119中层以上技术职称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119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和帮扶,当好技术的排头兵。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新型经营主体,保证每个贫困村有1名技术明白人。
强化活力创新,培育“新机制”。加大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培育力度,探索建立“贫困户以承包地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经营”模式,鼓励各类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资金保障,确保“解难题”。积极争取省、市、区项目资金的立项安排和对接,加大对贫困人才培养、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解决贫困地区缺少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风险等难题。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近几年,我县围绕“政府引领、市场导向、大户经营、企业带动、品牌支撑、科学开发”的发展理念,按照“特色农业、绿色产品、服务农村、富裕农民”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目标,改革投入模式、强化服务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经营链条,合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主要经验与做法如下:
(一) 突出规划引领,整合政策项目。每年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和县委一号文件对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进行重点安排部署,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激励、整合资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市场规律”的生态扶贫规划理念,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扶持和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国有水域养殖使用权管理加快渔业科学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多个纲领性文件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扶贫工作。农业局积极制定农业产业扶贫规划,指导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保质、保量、适时推进。据统计,近5年,我县累计整合扶贫开发、现代农业、林业、财政、水利、移民等项目资金近2亿元,用于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发挥贷款扶持和各种税费优惠政策,引导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回乡在农业特色产业领域创业,带动附近农民脱贫致富,大批回乡创业人员异军突起,成为拉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生力军。
(二) 突出企业带动,培植市场主体。按照“培植龙头带产业,产业建设抓示范”的发展思路,着力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
扶贫工作。在茶叶产业上,圣水公司、星梦茶业、裕源公司先后跨入省、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展华农业、友花茶业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茶叶企业相继落户竹山,助推我县茶叶形成了红茶、绿茶、黑茶、工艺茶砖多元深度开发新局面。在药材产业上,通过外引内联,成功助推天新医药化工公司、鑫源皂素公司、金九堂生物医药公司跻身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引领湖北神农中药材饮片公司、湖北清大药业有限公司、陕西秦巴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湖北妙莲天香生物科技公司成为药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逐步壮大。在渔业产业上,积极培植东川水产合作社、堵河渔业合作社、麻家渡鳝鱼合作社、庸康渔业合作社等水产合作组织,直接惠及库区渔民。引进湖北海丰渔业有限公司发展水产养殖和加工,实施“名特优水产品生态健康养殖及深加工项目”,带动渔民增收致富。由海丰渔业牵头组建的“竹山县堵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现有社员3115人,可实现年增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
(三) 突出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内驱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依托、以体制创新为手段,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集约化生产道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一是有序流转土地,促进规模化生产。按照农民以土地入股、与企业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近3年茶园流转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占新建茶园60%以上) 。每年流转土地8000亩左右新建药材种植基地(占新建基地面积的80%以上) 。适度规模经营,
让农民有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稳定持续增收。二是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化进程。严格按照运行规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以企业为纽带,统一抓经营、抱团闯市场。全县规模种植或养殖500亩以上茶叶、药材、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及种植大户逐年增多。2014年,新注册成立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32家,为转变发展方式,引领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打好生态有机牌,实现品牌化战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以“三品一标”认证推动品牌化发展战略。我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宣传暨推荐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全县10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茶、质量安全认证,其中有机茶认证企业7家,食品安全(QS)认证企业6家。竹山肚倍、圣水绿茶分别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圣水毛尖”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十大名茶”、“湖北省十五佳有机名茶”等称号,“十星红”红茶成为中央电视台推广品牌,产品已远销武汉、重庆、成都、杭州、福建等大中城市。产销互促、多元互动的融合式发展理念,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四) 突出科技服务,提升产业质效。坚持把农技推广作为产业生命,把科技增效作为首要任务,加速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茶叶产业上,组织召开无性茶叶基地建设、春季茶园管理、秋冬茶园管理、茶叶基地播种现场会,推动产业发展; 严把建园质量,坚持科学规划、抽槽换土,投入基肥,合理密植,确保新建茶园建设一块成功一块,
技术人员对基地实行分片包干,从基地规划、茶园施工、茶苗移栽、基地播种等全程进行技术指导; 聘请省、市知名茶叶专家来竹山开展茶叶技术培训,指导全县的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和产品开发,促进茶叶提质增效。中药材产业上,每年春秋(冬) 播期间,除各示范片明确一名技术干部驻村包片外,县农业局还依托“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举办专题培训班,5年来共培训中药材合作社社员和中药材示范基地实用人才2000多人次,助推地道中药材产业成为宜种区域药农致富的支柱产业。渔业产业上,依托库区农技推广中心成立水产技术推广站,在重点乡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水产技术推广与服务网络,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面构建渔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通道。五年来,累计对渔业从业人员的养殖、捕捞技术培训30余场次,受训人员近2000人,为库区渔民创收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X市发〔201X 〕X 号) 和《关于开展结对帮扶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X市办发〔201X 〕X 号) 文件要求,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X 州是农业大市,贫困村大多地处丘陵山区,发展农业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扶贫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通过35年的努力,进一步培植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使70%的贫困村加快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支持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发展,使70%的有产业发展愿望、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二、产业选择
(一) 产业选择的原则
1、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围绕所在县域、乡域已形成的优势主导产业,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也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特色产业。
2、坚持长效与短平相结合。既注重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又要兼顾发展果树、茶叶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产业。
3、坚持种养与经销相结合。在引导贫困户扩大种养规模、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因地因户制宜,支持有条件的家庭从事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电商等产业。
(二) 产业发展的重点
1、高效经作产业。按照适销对路、品种优良的原则,引导贫困村合理确定主栽品种,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白莲、烟叶等特色经作种植,脐橙、油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另发,培植壮大一批产业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