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八讲:“谁识,京华倦客?”
——读周邦彦的羁旅词:经岁羁旅的宦游生涯
兼论周邦彦与柳永
第一节:“谁识,京华倦客”
——周邦彦其人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
一、风流不羁的才子
元·脱脱等《宋史•文苑传》记载周邦彦:“博涉百家之书”,然“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南宋·王称《东都事略•文艺传》也说他“性落魄不羁”。
周邦彦以“旧日潘郎”自居,流连于秦楼楚馆、门户人家(宋人娼妓居所)被后人视为风月场里的风流才子。如他自己在词中写道:
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瑞鹤仙》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
——《应天长》
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
——《瑞鹤仙》
(【注释】流莺:啼声流亮婉啭的黄鹂。此比喻所遇歌妓柔声软语。油壁:油壁车。古代妇女乘坐的一种用油彩涂饰车身的华美的车。素:白色生绢,古人写信用素绢。)
那途中劝酒的、郊外相逢的、短亭相约的,皆为红袖佳人。
南宋时,陈鹄的《耆旧续闻》、张端义的《贵耳集》、周密的《浩然斋雅谈》,这三本书属于史料文献笔记、杂说类,都记载了周邦彦与京城名妓李师师、宋徽宗之间的三角关系。宋·张端义《贵耳集》云:师师爱慕周邦彦的才华,因此,周邦彦被宋徽宗贬斥。清真词的名篇《少年游》(冰刀如水)、《兰陵王》(柳阴直),皆为之而作。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则辨明其妄,云:
先生立身颇有本末,而为乐府所累,遂使人间异事皆附苏秦,海内奇言尽
归方朔。
认为周邦彦立身行事颇有本末主次,那些香艳的风流韵事附会他身上,是填词惹的。
二、通晓音律的大家
清真最为知音。
——宋·沈义父《乐府指迷》
周邦彦的音乐造诣非常高,以“顾曲郎”自居,亦名其堂为“顾曲堂”。此用三国周瑜“顾曲”的典故。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爵: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阙:“缺”。)
周邦彦所传世的词作多自创调,曲律和婉精美,备受歌妓喜爱。宋·毛幵《樵隐笔录》记载:
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注释】都下:京城。瓦:瓦肆、瓦舍。宋代随着市民阶层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 (
所。)
高宗绍兴初年,临安京城盛行清真的咏柳词《兰陵王慢》,歌楼瓦肆皆歌之称之《渭城三叠》。可知,周邦彦过世不久,宋室南渡之后,清真词深受歌伎喜爱广为传唱,而且一直风靡整个南宋时期。南宋后期著名词人吴文英在《惜黄花慢》词序中云:“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邦人赵簿携小伎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次:旅途中暂时停留住宿。伎:歌舞伎。)
南宋词人方千里、杨泽民、陈允平等尊奉清真而和其词,形成“和清真词”现象。因为周邦彦词择调审音极为讲究,三人和时,平仄乃至四声阴阳清浊都亦步亦趋,唯恐失之毫厘。如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
邦彦本通音律,下字用韵,皆有法度,故方千里和词,一一案谱填腔,不敢稍失尺寸。
清真词乐已失传,但现在读来,仍能大致体味其词“声情”与“文情”并茂,曼声促节、清浊抑扬的音律节奏感。
三、宦游不定的客子
周邦彦早年游历,二十四岁赴京,此后四十余年的宦游生涯中,三入京师
又三出京师,足迹遍及安徽庐州、湖北荆州、江苏溧水、山西隆德、河北真定等地。他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一生宦游不定,大部分时间在羁旅行役中度过。
第二节: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清真词的浑雅典丽
一、“结北开南”
北宋末词坛的坛主当推周邦彦。周邦彦工诗文,善书法,但皆为词名所掩,今有《片玉词》,又名《清真集》。清真词在当时及后世均享誉甚高,宋·沈义父《乐府指迷》称其词“冠绝”,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
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或认为褒扬过甚,但可见其影响之大。
其词多写男女情爱、羁旅流落,词风浑厚和雅、缜密典丽,上承柳永、秦观,下启姜夔、吴文英等,被称之为婉约词“集大成者”(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叶嘉莹先生说:“结北开南是此人。”(《唐宋词十七讲》)
二、风格浑雅典丽
不矜感发矜思力,结北开南是此人。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周邦彦之前,词人们多以兴发感动取胜,如李煜、晏几道、秦观、苏轼,而到了周邦彦这里“以思力取胜”,开了南宋风气之先。
1.格律谨严
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柳词当日盛行也因“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王灼《碧鸡漫志》),但是,所创长调多出于市井俗曲新声,曲调歌词以浅俗为特色。《清真集》中新创和自度曲达五十余调。词之音律与格律精细谨严,用字高雅,声腔圆美,如他的羁旅词《瑞龙吟》(章台路)、《兰陵王》(柳阴直)等名曲被奉为典范调式,被世人广泛遵从和效法。
苏轼“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他以诗入词,在词中抒写性灵襟抱,天风海雨般横放杰出,时有“不协音律者”(李清照《词论》),疏离了词的传统。而周邦彦妙解声律,其词协律和婉,为词之正宗。
2.尤善铺叙
(清真)长调尤善铺叙。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长调慢词最重章法,北宋词坛周邦彦与柳永均是擅长铺排结构的大家。周邦彦的长调慢词从柳永而来,但是,柳永“多平铺直叙”(夏敬观《手评乐章集》),其铺叙展衍是直线结构。而周邦彦是回环的曲线结构,开阖动荡,富于变化。其《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此词是周邦彦出京流宦、任漂水县令时作。开篇莺老梅肥、繁荫如盖,将江南夏景直逼眼前,以“清圆”二字形容夏木蔚秀,极为传神。接下转写所居地势低洼潮湿,略含不堪之怨;而小桥新绿溅溅,又若有欣羡之意。待歇拍“黄芦苦竹“,见出谪宦羁思。过片“年年社燕”,比喻自己天涯漂泊,寄人篱下,一怀羁旅愁苦。“且莫”二句宕开一笔,不思身外功名,且尽怀中之饮,转而作达观疏放之想。憔悴”二句又折回,久客憔悴,不堪当筵管弦,又见内心愁苦郁结难解。末了一笔再转,歌筵醉眠以解愁思,看似萧闲之致,实为悲颓之语。
全篇清丽景物与孤寂心境交错,羁宦愁闷与歌酒消遣结合,层层脱卸,笔笔钩勒,极吞吐回环、腾挪跌宕之妙。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此词:“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它变柳永词的平铺直叙、一笔到底的发露为婉曲蕴藉。
3.隐括入律
多用唐人诗语,檃括入律,浑然天成。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隐括入律:此指将唐人诗句入词,适当剪裁、增删,改写成新的词句、词意。如其《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雨梅肥子:雨水滋润的梅子肥大。杜甫有“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
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此化用其意,以白居易谪贬江州的情景自比。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身外,指自身以外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等。杜甫有“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
此三者分别化用杜甫、白居易诗句,切合景情,运典入化,无一句不似自出机杼。体现出周邦彦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而浑然天成的特点。
清真词艺术上的开阔气度不如柳永,内容上的拓新境界逊于苏轼,但是,他在表现形式上穷极工巧,言情之含婉蕴藉、辞句之清丽圆润,又着力于章法之缜密变化、声律之谨严和婉,这是柳、苏词所未能及的。刘扬忠先生《唐宋词流派史》认为周邦彦“折中于柳、苏之间,另开浑雅典丽一派。”宋·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清真,集大成者也。”客观地看,周邦彦词技巧功力之博大精深,可谓“集大成者”。
三、以羁旅词名世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周邦彦提举大晟府,故被称为“大晟词人”(大晟府:北宋掌乐律的官署,徽宗宣和二年(1120)废。提举:宋代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以“提举”命名), 也曾被称为“宫廷词人”。 其实,周邦彦在大晟府供职时已年逾花甲,而且不久即“知顺昌府,徙处州,(见《宋史》本传),《清真集》几乎找不出一首直接反映宫廷生活内容的词。
周邦彦以羁旅行役词名世。《清真集》中,叙写旅况凄凉、宦途奔波之作竟有四十多首,几乎占全集的四分之一多,至于涉及羁旅行役的更多,约占总数的十之七。不妨说,周邦彦是羁旅词人,羁旅行役不但是他词作的主要题材,而且贯穿在他绝大多数的词作之中。
周邦彦将羁旅行役词推上了艺术的峰巅,研究《清真集》,最值得关注的,应是最能体现周邦彦词风的羁旅行役之作。
第三节:“甚顿作天涯 ,经岁羁旅”
——周邦彦的宦游心路
周邦彦的羁旅词,记录了从早年、中年至晚年迁徙流落的足迹,贯串一生,反映了“经岁羁旅”(《南浦》)的心路历程。 以周邦彦一生行迹,这类题材的词作可分成四个时期。
一、滞留京师时期
——“故乡遥,何日去”
元丰二年(1079),24岁,热衷功名的周邦彦赴京,入太学读书。献《汴都赋》颂新政,得宋神宗赏识,擢为太学正,“声名一日震耀海内”(南宋·楼钥《清真先生文集序》)。由此,文名远播。其后,“居五岁不迁,益尽力于词章”(元·脱脱等《宋史·文苑传》)。
汴京为当时最繁华之都会,“疏隽少检”的周邦彦不免有流连于连歌楼瓦舍、饮酒狎妓的情事,这一时期主要写艳情词。久客京华,又受朝廷的冷遇,词人难免思乡念故,所以,也写有少量的羁旅怀乡词,如《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久作长安旅”,可以推断是词人太学后期所作。词写客居京城时消暑思归的情思。上片“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二句,写荷塘新晴景色,炼一“举”字,状亭亭出水的荷叶随风俯仰,传风荷神清骨秀、摇曳多姿的神韵。下片不说自己触景思乡,却问“渔郎相忆否”,从对面深进一层。末了以梦归作结,那荷塘深处的一叶轻舟,带人进入一种清远境地。
词人面对晓檐初晴、浦塘风荷,追忆起昔时与故乡少年伴侣钓游十里荷塘,不由小楫轻舟、梦入荷丛。将久居京华而魂牵梦绕的乡思写得极为真切。此词格调清朗、语言流丽,清·陈廷焯《云韶集》称为“风致绝佳”。罗慷烈《周清真词时地考略》云:“略无凄咽怨断之音,当非后来漂泊之词。”
周邦彦太学时期作的羁旅词写久客之归思,流露出对故土亲友的依恋情怀。其中虽不无寂寞愁绪,但因仕宦尚未受挫,抒写的感情比较轻柔,既无中年行役的“凄咽怨断之音”,更无晚年漂泊的消极颓唐之叹。
二、浮沉州县时期
——“憔悴江南倦客”
高太后垂帘听政后,起用旧党,周邦彦因“不能俛仰取容”(《重进〈汴都赋〉表》),哲宗元祐二年(1087),32岁,出京外放。先后任庐州教授、溧水县令,浮沉州县达十年之久。这首《宴清都》作于庐州(今安徽合肥):
残灯灭,夜长人倦难度。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
——周邦彦《宴清都》
词人初离京师,深感地僻人远、形单影只,心情十分凄苦。残灯长夜、寒风暗雪所渲染的阴冷气氛,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惶惑和恐惧,其隐晦的内涵,使人窥见北宋后期政治风云
笼罩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阴影。
周邦彦知溧水八十多年后,强焕任溧水县令,思慕先贤,为周邦彦编辑词集,共收集182篇。他在《片玉词·序》中记载周邦彦知溧水时:
于拨烦治剧之中,不妨舒啸,一觞一咏。
——南宋·强焕《片玉词·序》
周邦彦作于溧水的羁旅行役词,以刚到任不久所作《满庭芳》为代表。与《宴清都》比较,《满庭芳》中凄苦哀伤以至不能自拔的情绪似有减退,颓唐的成分有所增加。“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江南倦客”身心憔悴,唯思一塌醉眠,这是屡经迁谪之后,感情内蕴而行为放达的表现。
周邦彦三十二岁被遣离京,四十二岁始得重入都门。十载年华在羁宦飘泊中度过,这时期的词多写羁旅行役,感伤身世不遇,或凄怨、或放逸、或颓唐,反映了他的政治苦闷和对仕宦的厌倦。
三、汴京再旅时期
——“事与孤鸿去”
哲宗绍圣四年(1097),42岁,周邦彦被召回京,任国子监主薄。重献《汴都赋》,官秘书省正字。徽宗即位,历迁校书郎、考功员外郎等。
《瑞龙吟》:
……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燕台句:据李商隐《柳枝五首序》云:洛阳有一少女名柳枝,能诗,晓解音律,听人吟李商隐《燕台》诗,惊为绝世才华,遂生爱慕之情。一日相遇于巷,柳枝抱立扇下,风障一袖,与语,约期欢会。后,终未结合。此词中暗用其爱情故事。
此词是《清真集》开卷第一篇,向被视为压卷之作。作于重回汴京、任国子监主薄时。十年外放流徙,今日故地重游,却不见当年歌舞佳人,物是人非而又情随境迁,不禁感慨。词中所写不过桃花人面,但其中寓含身世慨叹,增添了沉郁、凄迷、沧桑的味致——“事与孤鸿去”,反映了这一时期周邦彦重返京城的仕宦心态。
四、衰年宦游时期
——“沉思前事,似梦里”
徽宗政和二年(1112),57岁,周邦彦出知德隆府(府治今山西长治)。61岁,回汴都,任秘书监。次年,提举大晟府。重和元年(1118),63岁,出知真定府(府治在今河北正定县)等。方腊起事,辗转避难于睦州、杭州、扬州,六十六岁卒。
《兰陵王·柳》是词人六十三岁那年,暮春出知真定府,留别汴京故旧而作。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一片托柳起兴:折柳送客,年去岁来,倦游思归,“谁识?”二字尤为沉郁。
二片写饯饮送别:待残酒曲尽,行者风快舟轻,回头一望,已是天南地北,极尽一怀别恨。三片写别后相思:“凄恻,恨堆积!”总提一笔。“念”字转忆温馨往事: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恍然梦里,落到眼前,“泪暗滴”三字收笔极重,“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之章法如此错落有致,时空转换无痕,将一怀心事流荡其中,萦回跌宕,吞吐不尽,饶有宛曲隽永之致。
此词意旨深邃,词题为咏柳,实借咏柳而写别情,织入仕宦失意、身世飘零的喟叹。词人久客京华,早已厌倦;虽然大晟府职入清贵,又不得淹留;衰年远宦真定,再次流寓他乡。如此种种,“沉思前事,似梦里”,孤独、愁闷、彷徨的内心情绪都寄寓于词中。
从周邦彦不同时期的羁旅行役词中,可以梳理出他宦游的心路历程:
热衷功名——“梦入芙蓉浦”的思乡
浮沉不定——“江南倦客”的憔悴
厌倦漂泊——“事与孤鸿去”的沧桑
欲觅归所——“前事似梦里”的沉思
这样的宦游心路衍变轨迹,在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为宦生涯中具有普遍意义,可以管窥豹。
第四节:宋代文人的羁旅况味
一、文人仕子的羁旅况味
北宋词坛,柳永发端在先,秦观、周邦彦承接其后,再到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等,都写
有数量可观的羁旅之作。
1.“浪萍风梗”——久客思乡
长期行役在外奔忙劳碌,由此而生久客思乡之情。《诗经》“卷耳”篇云: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注释】卷耳: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用。因篇首句为“采采卷耳”,故取此二字命题。)
诗吟唱道:登上那高高山冈,我的马疲瘦黑黄。且酌满那酒杯,不要长久哀伤。可见在古典诗歌的原创时期,羁旅思乡题材就抹上了哀伤色调。
古人喜欢用“浪萍风梗”(“浮萍断梗”、“萍梗”),来比喻人随水漂流、随风飘荡而漂泊不定,形容人在行旅中产生的无根感觉。李幼常《试析中国古代游子之思乡情怀》指出:
脱离原有文化环境的根基,游子失了根;在心理上,新的环境形成一种排斥,又无法扎下根。于是,游子在感情上失去了依托,产生一种无所依靠的孤独感,由此而生久客思乡之情。
同时,中国古代的宗法制讲究同族聚居,形成了重血缘、重乡土的社会心理。
浓厚的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是渗透于人们骨子中的,所以,外出行役或客居他乡时,仍魂牵梦萦于故土亲人,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思归怀乡的悲伤情绪。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柳永)工于羁旅行役。”柳永中年如断梗飘萍漫游江南,年近五十岁才中第,入仕后长期担任地方州县的小官,辗转宦游各地。多年的漫游与宦游生涯,他写了一些行旅之词,这些行旅词中,充满了”乡关何处”的愁闷情绪: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柳永《安公子》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这种“游宦成羁旅”的思乡情绪在宋代士人中普遍存在。
2.“佳人情结”——忆恋闺阁
柳永、秦观皆“多于情者”,尤于男女之情缱绻不已。他们的羁旅词往往将羁愁悲慨与别离相思糅合一起。据初步统计,柳永约七十首羁旅之作中,只有4首无关风月佳人,这一现象,王兆鹏先生称之为柳永的“佳人情结”(《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模式》)。如:
想佳人妆楼顒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 柳永《倾杯》
周建梅《论柳永、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指出:“情才是生命本体,才是可安泊的港湾,词人最终将两性欢好绸缪之温柔乡作为了精神的归处。”试看秦观的《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此词是客游中赠别一歌妓所写,为秦观羁旅词的代表作。时,词人科举未第,一介布衣,流连于青楼歌妓,却落个薄幸名声。人生意志和情感两不如意,词中“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清·周济《宋四家词选》),于低婉中见沉至。
开篇远山微云、天际衰草,秋色萧疏中隐含离思。转而写暂泊共饮,见行色匆匆。随即宕开一笔,回首旧事,但不作具体叙写,托之蓬莱烟云。歇拍插入斜阳寒鸦,流水孤村,以衰景烘染凄凉况味。过片直以情起,点出”伤别“题旨。分赠香囊、泪染襟袖,别离情状宛然目前。尾处以景结情,行舟已发,蓦然回首,已是高城渐隐,万家灯火,别情之怅惘、心境之迷离及前路之渺茫尽见于景中。
人生宦海浮沉,如一叶小舟颠簸无依时,情会向漂流者“显现出岸的面目”(周建梅《论柳永、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所以,行役疲惫的词人会深念凌波微步的佳人,思念青楼歌舞的细腰,回忆香囊暗解的别离,她们才是漂泊者孤独心灵的彼岸。
3.“孤馆梦回”——旅途孤苦
花间“代言词”,为数不少写女子独守空闺、雨夜枕寒的寂寞,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到柳永的羁旅词,则以自己为抒情主人公,自言客居孤馆时夜深听雨、孤枕难眠。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 ——柳永《尾犯》
宋代羁旅词,多这一类(孤舟)孤馆梦回的凄冷形象,表现了词人飘零在外的羁旅苦况。如周邦彦的《大酺》:
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旅馆寂寥,听檐雨不断,点滴入夜。刚困倦小眠,怎奈心中太愁苦,以致梦连连被雨声惊断。梦境是那么恍惚轻浅,醒后记不起,只有幽独自伤自怜。
除了孤馆梦回,还有昏灯夜雨,孤舟梦回。范成大近三十年的宦游,曾经北使幽燕,南至桂广,西达巴蜀,东薄鄞海,有“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的感叹。其《三登乐》:
向浮云,西下处,水村烟树。何处系船,暮涛涨浦。……对青灯、独自叹,一生羁旅。攲枕梦寒,又还夜雨。
“对青灯、独自叹,一生羁旅。攲(yĭ)枕梦寒,又还夜雨。”表达出不尽的泊舟行旅之愁苦。
4.“登山临水”——失志悲秋
古代文人羁旅的“悲秋之祖”——宋玉,其《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
诗以“悲哉,秋之为气也”一语开端,这一来自心底的惊呼,使凄怆悲凉的秋气,笼罩全篇。宋玉的《九辩》,借悲秋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用羁旅远行的漂泊感、登山临水的空渺感来写人生失意的情绪,塑造出一个坎坷不遇、憔悴自怜的寒士形象。这,是文人羁旅悲秋之滥觞。
宋玉的贫士悲秋,在宋人羁旅词中一再咏叹,如:
料凄凉宋玉,悲秋恨、此际怎忍。
——陈允平《丁香结》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柳永《雪梅香》
柳永的羁旅行役词,约占《乐章集》全部词作的三分之一,他将词从深深庭院走向远水长天,多用来表现登临的失志之悲和飘零之叹。其《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起调写景入题,“望处”二字统摄全篇。水风轻寒、蘋花渐老、月露凄冷、梧叶飘黄,绘秋色之衰。着意摄取典型的秋残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染织成孤清冷寂的秋色,为抒写“故人何在”的怀远之情作烘托、铺垫。收尾与篇首相应,仍落到一“望”字,以景结情,将一怀怅惆的忆念融入一片渺远秋色中,断鸿声哀的夕阳残照里,天涯游子久久地伫立凝望。
全篇扣住悲秋怀远的主旨,现在——过去——现在,景——情——景,作委婉尽致的铺叙,将羁旅悲秋之情之景融合无垠。柳永的这类羁旅词,几乎尽以深秋作为背景,写仕途失意与飘泊流浪的“秋肃”。
这种“士不遇”的悲秋感慨,在稼轩词派词人那里表现得尤为抑郁、深沉。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
——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作者与辛弃疾等同舟过镇江,“强呼斗酒”登多景楼。眼前,江山万里空阔,而平生收复心志不遂。如今,人已憔悴、岁时将晚,让‘客意不胜秋’的词人感慨唏嘘。
“宦迹无常,情怀落寞。”(宋·黄昇《花庵词选》)宦游不定、漂泊在外,登高临远的悲秋情怀更增添了寒士失意的寥落和悲凉——面对秋色将残、岁时渐晚,才士们深感年华已逝而心志未成。这类登临悲秋的羁旅词,往往寄托了词人身世飘零之慨叹。
二、游宦羁旅的社会背景
羁旅行役词,与文人仕子的游学、游宦、游幕等有着密切关系,如士子的求学、科场的蹭蹬、仕途的迁徙以及幕府的出入等。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社会时代的产物。
隋唐开科举,有宋一代是古代科举录取人数最多的朝代。进京赴考、学优而仕,是宋代学子概莫能外的人生道路选择和主流价值取向,求学、赶考、赴任、入幕等奔波行旅更加风行不衰。
但是,宋代文人的价值观念,由唐人对外在的功名事业的关注而转变为内在的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并对文人创作倾向进行引导,使宋代文人在创作题材选择方面向羁旅行役主题偏移。
另外,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朝廷内部新旧党争激烈。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将许多文人卷入斗争的旋涡,遭受排斥压抑,或流徙于僻地,或沉沦于微职。因此,一大批困顿风尘,潦倒场屋的文人仕子写了不少谪官流逐、羁旅行役的词,以抒发去国怀乡的牢愁、命乖运蹇和失意流落的哀怨。蒋哲伦《论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指出:“北宋后期的羁旅行役词
较之其它时期产生的同类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这是我们要特别感受、体味到的。
我们读宋代羁旅行役词,读到的是一个社会时代,是那个时代文人仕子群体游宦羁旅的身影。
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八讲:“谁识,京华倦客?”
——读周邦彦的羁旅词:经岁羁旅的宦游生涯
兼论周邦彦与柳永
第一节:“谁识,京华倦客”
——周邦彦其人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
一、风流不羁的才子
元·脱脱等《宋史•文苑传》记载周邦彦:“博涉百家之书”,然“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南宋·王称《东都事略•文艺传》也说他“性落魄不羁”。
周邦彦以“旧日潘郎”自居,流连于秦楼楚馆、门户人家(宋人娼妓居所)被后人视为风月场里的风流才子。如他自己在词中写道:
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瑞鹤仙》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
——《应天长》
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
——《瑞鹤仙》
(【注释】流莺:啼声流亮婉啭的黄鹂。此比喻所遇歌妓柔声软语。油壁:油壁车。古代妇女乘坐的一种用油彩涂饰车身的华美的车。素:白色生绢,古人写信用素绢。)
那途中劝酒的、郊外相逢的、短亭相约的,皆为红袖佳人。
南宋时,陈鹄的《耆旧续闻》、张端义的《贵耳集》、周密的《浩然斋雅谈》,这三本书属于史料文献笔记、杂说类,都记载了周邦彦与京城名妓李师师、宋徽宗之间的三角关系。宋·张端义《贵耳集》云:师师爱慕周邦彦的才华,因此,周邦彦被宋徽宗贬斥。清真词的名篇《少年游》(冰刀如水)、《兰陵王》(柳阴直),皆为之而作。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则辨明其妄,云:
先生立身颇有本末,而为乐府所累,遂使人间异事皆附苏秦,海内奇言尽
归方朔。
认为周邦彦立身行事颇有本末主次,那些香艳的风流韵事附会他身上,是填词惹的。
二、通晓音律的大家
清真最为知音。
——宋·沈义父《乐府指迷》
周邦彦的音乐造诣非常高,以“顾曲郎”自居,亦名其堂为“顾曲堂”。此用三国周瑜“顾曲”的典故。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爵: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阙:“缺”。)
周邦彦所传世的词作多自创调,曲律和婉精美,备受歌妓喜爱。宋·毛幵《樵隐笔录》记载:
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注释】都下:京城。瓦:瓦肆、瓦舍。宋代随着市民阶层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 (
所。)
高宗绍兴初年,临安京城盛行清真的咏柳词《兰陵王慢》,歌楼瓦肆皆歌之称之《渭城三叠》。可知,周邦彦过世不久,宋室南渡之后,清真词深受歌伎喜爱广为传唱,而且一直风靡整个南宋时期。南宋后期著名词人吴文英在《惜黄花慢》词序中云:“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邦人赵簿携小伎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次:旅途中暂时停留住宿。伎:歌舞伎。)
南宋词人方千里、杨泽民、陈允平等尊奉清真而和其词,形成“和清真词”现象。因为周邦彦词择调审音极为讲究,三人和时,平仄乃至四声阴阳清浊都亦步亦趋,唯恐失之毫厘。如清·纪昀等纂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
邦彦本通音律,下字用韵,皆有法度,故方千里和词,一一案谱填腔,不敢稍失尺寸。
清真词乐已失传,但现在读来,仍能大致体味其词“声情”与“文情”并茂,曼声促节、清浊抑扬的音律节奏感。
三、宦游不定的客子
周邦彦早年游历,二十四岁赴京,此后四十余年的宦游生涯中,三入京师
又三出京师,足迹遍及安徽庐州、湖北荆州、江苏溧水、山西隆德、河北真定等地。他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一生宦游不定,大部分时间在羁旅行役中度过。
第二节: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清真词的浑雅典丽
一、“结北开南”
北宋末词坛的坛主当推周邦彦。周邦彦工诗文,善书法,但皆为词名所掩,今有《片玉词》,又名《清真集》。清真词在当时及后世均享誉甚高,宋·沈义父《乐府指迷》称其词“冠绝”,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
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或认为褒扬过甚,但可见其影响之大。
其词多写男女情爱、羁旅流落,词风浑厚和雅、缜密典丽,上承柳永、秦观,下启姜夔、吴文英等,被称之为婉约词“集大成者”(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叶嘉莹先生说:“结北开南是此人。”(《唐宋词十七讲》)
二、风格浑雅典丽
不矜感发矜思力,结北开南是此人。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周邦彦之前,词人们多以兴发感动取胜,如李煜、晏几道、秦观、苏轼,而到了周邦彦这里“以思力取胜”,开了南宋风气之先。
1.格律谨严
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柳词当日盛行也因“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王灼《碧鸡漫志》),但是,所创长调多出于市井俗曲新声,曲调歌词以浅俗为特色。《清真集》中新创和自度曲达五十余调。词之音律与格律精细谨严,用字高雅,声腔圆美,如他的羁旅词《瑞龙吟》(章台路)、《兰陵王》(柳阴直)等名曲被奉为典范调式,被世人广泛遵从和效法。
苏轼“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他以诗入词,在词中抒写性灵襟抱,天风海雨般横放杰出,时有“不协音律者”(李清照《词论》),疏离了词的传统。而周邦彦妙解声律,其词协律和婉,为词之正宗。
2.尤善铺叙
(清真)长调尤善铺叙。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长调慢词最重章法,北宋词坛周邦彦与柳永均是擅长铺排结构的大家。周邦彦的长调慢词从柳永而来,但是,柳永“多平铺直叙”(夏敬观《手评乐章集》),其铺叙展衍是直线结构。而周邦彦是回环的曲线结构,开阖动荡,富于变化。其《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此词是周邦彦出京流宦、任漂水县令时作。开篇莺老梅肥、繁荫如盖,将江南夏景直逼眼前,以“清圆”二字形容夏木蔚秀,极为传神。接下转写所居地势低洼潮湿,略含不堪之怨;而小桥新绿溅溅,又若有欣羡之意。待歇拍“黄芦苦竹“,见出谪宦羁思。过片“年年社燕”,比喻自己天涯漂泊,寄人篱下,一怀羁旅愁苦。“且莫”二句宕开一笔,不思身外功名,且尽怀中之饮,转而作达观疏放之想。憔悴”二句又折回,久客憔悴,不堪当筵管弦,又见内心愁苦郁结难解。末了一笔再转,歌筵醉眠以解愁思,看似萧闲之致,实为悲颓之语。
全篇清丽景物与孤寂心境交错,羁宦愁闷与歌酒消遣结合,层层脱卸,笔笔钩勒,极吞吐回环、腾挪跌宕之妙。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此词:“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它变柳永词的平铺直叙、一笔到底的发露为婉曲蕴藉。
3.隐括入律
多用唐人诗语,檃括入律,浑然天成。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隐括入律:此指将唐人诗句入词,适当剪裁、增删,改写成新的词句、词意。如其《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雨梅肥子:雨水滋润的梅子肥大。杜甫有“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
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此化用其意,以白居易谪贬江州的情景自比。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身外,指自身以外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等。杜甫有“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
此三者分别化用杜甫、白居易诗句,切合景情,运典入化,无一句不似自出机杼。体现出周邦彦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而浑然天成的特点。
清真词艺术上的开阔气度不如柳永,内容上的拓新境界逊于苏轼,但是,他在表现形式上穷极工巧,言情之含婉蕴藉、辞句之清丽圆润,又着力于章法之缜密变化、声律之谨严和婉,这是柳、苏词所未能及的。刘扬忠先生《唐宋词流派史》认为周邦彦“折中于柳、苏之间,另开浑雅典丽一派。”宋·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清真,集大成者也。”客观地看,周邦彦词技巧功力之博大精深,可谓“集大成者”。
三、以羁旅词名世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周邦彦提举大晟府,故被称为“大晟词人”(大晟府:北宋掌乐律的官署,徽宗宣和二年(1120)废。提举:宋代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以“提举”命名), 也曾被称为“宫廷词人”。 其实,周邦彦在大晟府供职时已年逾花甲,而且不久即“知顺昌府,徙处州,(见《宋史》本传),《清真集》几乎找不出一首直接反映宫廷生活内容的词。
周邦彦以羁旅行役词名世。《清真集》中,叙写旅况凄凉、宦途奔波之作竟有四十多首,几乎占全集的四分之一多,至于涉及羁旅行役的更多,约占总数的十之七。不妨说,周邦彦是羁旅词人,羁旅行役不但是他词作的主要题材,而且贯穿在他绝大多数的词作之中。
周邦彦将羁旅行役词推上了艺术的峰巅,研究《清真集》,最值得关注的,应是最能体现周邦彦词风的羁旅行役之作。
第三节:“甚顿作天涯 ,经岁羁旅”
——周邦彦的宦游心路
周邦彦的羁旅词,记录了从早年、中年至晚年迁徙流落的足迹,贯串一生,反映了“经岁羁旅”(《南浦》)的心路历程。 以周邦彦一生行迹,这类题材的词作可分成四个时期。
一、滞留京师时期
——“故乡遥,何日去”
元丰二年(1079),24岁,热衷功名的周邦彦赴京,入太学读书。献《汴都赋》颂新政,得宋神宗赏识,擢为太学正,“声名一日震耀海内”(南宋·楼钥《清真先生文集序》)。由此,文名远播。其后,“居五岁不迁,益尽力于词章”(元·脱脱等《宋史·文苑传》)。
汴京为当时最繁华之都会,“疏隽少检”的周邦彦不免有流连于连歌楼瓦舍、饮酒狎妓的情事,这一时期主要写艳情词。久客京华,又受朝廷的冷遇,词人难免思乡念故,所以,也写有少量的羁旅怀乡词,如《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久作长安旅”,可以推断是词人太学后期所作。词写客居京城时消暑思归的情思。上片“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二句,写荷塘新晴景色,炼一“举”字,状亭亭出水的荷叶随风俯仰,传风荷神清骨秀、摇曳多姿的神韵。下片不说自己触景思乡,却问“渔郎相忆否”,从对面深进一层。末了以梦归作结,那荷塘深处的一叶轻舟,带人进入一种清远境地。
词人面对晓檐初晴、浦塘风荷,追忆起昔时与故乡少年伴侣钓游十里荷塘,不由小楫轻舟、梦入荷丛。将久居京华而魂牵梦绕的乡思写得极为真切。此词格调清朗、语言流丽,清·陈廷焯《云韶集》称为“风致绝佳”。罗慷烈《周清真词时地考略》云:“略无凄咽怨断之音,当非后来漂泊之词。”
周邦彦太学时期作的羁旅词写久客之归思,流露出对故土亲友的依恋情怀。其中虽不无寂寞愁绪,但因仕宦尚未受挫,抒写的感情比较轻柔,既无中年行役的“凄咽怨断之音”,更无晚年漂泊的消极颓唐之叹。
二、浮沉州县时期
——“憔悴江南倦客”
高太后垂帘听政后,起用旧党,周邦彦因“不能俛仰取容”(《重进〈汴都赋〉表》),哲宗元祐二年(1087),32岁,出京外放。先后任庐州教授、溧水县令,浮沉州县达十年之久。这首《宴清都》作于庐州(今安徽合肥):
残灯灭,夜长人倦难度。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
——周邦彦《宴清都》
词人初离京师,深感地僻人远、形单影只,心情十分凄苦。残灯长夜、寒风暗雪所渲染的阴冷气氛,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惶惑和恐惧,其隐晦的内涵,使人窥见北宋后期政治风云
笼罩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阴影。
周邦彦知溧水八十多年后,强焕任溧水县令,思慕先贤,为周邦彦编辑词集,共收集182篇。他在《片玉词·序》中记载周邦彦知溧水时:
于拨烦治剧之中,不妨舒啸,一觞一咏。
——南宋·强焕《片玉词·序》
周邦彦作于溧水的羁旅行役词,以刚到任不久所作《满庭芳》为代表。与《宴清都》比较,《满庭芳》中凄苦哀伤以至不能自拔的情绪似有减退,颓唐的成分有所增加。“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江南倦客”身心憔悴,唯思一塌醉眠,这是屡经迁谪之后,感情内蕴而行为放达的表现。
周邦彦三十二岁被遣离京,四十二岁始得重入都门。十载年华在羁宦飘泊中度过,这时期的词多写羁旅行役,感伤身世不遇,或凄怨、或放逸、或颓唐,反映了他的政治苦闷和对仕宦的厌倦。
三、汴京再旅时期
——“事与孤鸿去”
哲宗绍圣四年(1097),42岁,周邦彦被召回京,任国子监主薄。重献《汴都赋》,官秘书省正字。徽宗即位,历迁校书郎、考功员外郎等。
《瑞龙吟》:
……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燕台句:据李商隐《柳枝五首序》云:洛阳有一少女名柳枝,能诗,晓解音律,听人吟李商隐《燕台》诗,惊为绝世才华,遂生爱慕之情。一日相遇于巷,柳枝抱立扇下,风障一袖,与语,约期欢会。后,终未结合。此词中暗用其爱情故事。
此词是《清真集》开卷第一篇,向被视为压卷之作。作于重回汴京、任国子监主薄时。十年外放流徙,今日故地重游,却不见当年歌舞佳人,物是人非而又情随境迁,不禁感慨。词中所写不过桃花人面,但其中寓含身世慨叹,增添了沉郁、凄迷、沧桑的味致——“事与孤鸿去”,反映了这一时期周邦彦重返京城的仕宦心态。
四、衰年宦游时期
——“沉思前事,似梦里”
徽宗政和二年(1112),57岁,周邦彦出知德隆府(府治今山西长治)。61岁,回汴都,任秘书监。次年,提举大晟府。重和元年(1118),63岁,出知真定府(府治在今河北正定县)等。方腊起事,辗转避难于睦州、杭州、扬州,六十六岁卒。
《兰陵王·柳》是词人六十三岁那年,暮春出知真定府,留别汴京故旧而作。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一片托柳起兴:折柳送客,年去岁来,倦游思归,“谁识?”二字尤为沉郁。
二片写饯饮送别:待残酒曲尽,行者风快舟轻,回头一望,已是天南地北,极尽一怀别恨。三片写别后相思:“凄恻,恨堆积!”总提一笔。“念”字转忆温馨往事: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恍然梦里,落到眼前,“泪暗滴”三字收笔极重,“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之章法如此错落有致,时空转换无痕,将一怀心事流荡其中,萦回跌宕,吞吐不尽,饶有宛曲隽永之致。
此词意旨深邃,词题为咏柳,实借咏柳而写别情,织入仕宦失意、身世飘零的喟叹。词人久客京华,早已厌倦;虽然大晟府职入清贵,又不得淹留;衰年远宦真定,再次流寓他乡。如此种种,“沉思前事,似梦里”,孤独、愁闷、彷徨的内心情绪都寄寓于词中。
从周邦彦不同时期的羁旅行役词中,可以梳理出他宦游的心路历程:
热衷功名——“梦入芙蓉浦”的思乡
浮沉不定——“江南倦客”的憔悴
厌倦漂泊——“事与孤鸿去”的沧桑
欲觅归所——“前事似梦里”的沉思
这样的宦游心路衍变轨迹,在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为宦生涯中具有普遍意义,可以管窥豹。
第四节:宋代文人的羁旅况味
一、文人仕子的羁旅况味
北宋词坛,柳永发端在先,秦观、周邦彦承接其后,再到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等,都写
有数量可观的羁旅之作。
1.“浪萍风梗”——久客思乡
长期行役在外奔忙劳碌,由此而生久客思乡之情。《诗经》“卷耳”篇云: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注释】卷耳: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用。因篇首句为“采采卷耳”,故取此二字命题。)
诗吟唱道:登上那高高山冈,我的马疲瘦黑黄。且酌满那酒杯,不要长久哀伤。可见在古典诗歌的原创时期,羁旅思乡题材就抹上了哀伤色调。
古人喜欢用“浪萍风梗”(“浮萍断梗”、“萍梗”),来比喻人随水漂流、随风飘荡而漂泊不定,形容人在行旅中产生的无根感觉。李幼常《试析中国古代游子之思乡情怀》指出:
脱离原有文化环境的根基,游子失了根;在心理上,新的环境形成一种排斥,又无法扎下根。于是,游子在感情上失去了依托,产生一种无所依靠的孤独感,由此而生久客思乡之情。
同时,中国古代的宗法制讲究同族聚居,形成了重血缘、重乡土的社会心理。
浓厚的血缘亲情意识和地缘乡土观念,是渗透于人们骨子中的,所以,外出行役或客居他乡时,仍魂牵梦萦于故土亲人,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思归怀乡的悲伤情绪。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柳永)工于羁旅行役。”柳永中年如断梗飘萍漫游江南,年近五十岁才中第,入仕后长期担任地方州县的小官,辗转宦游各地。多年的漫游与宦游生涯,他写了一些行旅之词,这些行旅词中,充满了”乡关何处”的愁闷情绪: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柳永《安公子》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这种“游宦成羁旅”的思乡情绪在宋代士人中普遍存在。
2.“佳人情结”——忆恋闺阁
柳永、秦观皆“多于情者”,尤于男女之情缱绻不已。他们的羁旅词往往将羁愁悲慨与别离相思糅合一起。据初步统计,柳永约七十首羁旅之作中,只有4首无关风月佳人,这一现象,王兆鹏先生称之为柳永的“佳人情结”(《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抒情模式》)。如:
想佳人妆楼顒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 柳永《倾杯》
周建梅《论柳永、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指出:“情才是生命本体,才是可安泊的港湾,词人最终将两性欢好绸缪之温柔乡作为了精神的归处。”试看秦观的《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此词是客游中赠别一歌妓所写,为秦观羁旅词的代表作。时,词人科举未第,一介布衣,流连于青楼歌妓,却落个薄幸名声。人生意志和情感两不如意,词中“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清·周济《宋四家词选》),于低婉中见沉至。
开篇远山微云、天际衰草,秋色萧疏中隐含离思。转而写暂泊共饮,见行色匆匆。随即宕开一笔,回首旧事,但不作具体叙写,托之蓬莱烟云。歇拍插入斜阳寒鸦,流水孤村,以衰景烘染凄凉况味。过片直以情起,点出”伤别“题旨。分赠香囊、泪染襟袖,别离情状宛然目前。尾处以景结情,行舟已发,蓦然回首,已是高城渐隐,万家灯火,别情之怅惘、心境之迷离及前路之渺茫尽见于景中。
人生宦海浮沉,如一叶小舟颠簸无依时,情会向漂流者“显现出岸的面目”(周建梅《论柳永、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所以,行役疲惫的词人会深念凌波微步的佳人,思念青楼歌舞的细腰,回忆香囊暗解的别离,她们才是漂泊者孤独心灵的彼岸。
3.“孤馆梦回”——旅途孤苦
花间“代言词”,为数不少写女子独守空闺、雨夜枕寒的寂寞,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到柳永的羁旅词,则以自己为抒情主人公,自言客居孤馆时夜深听雨、孤枕难眠。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 ——柳永《尾犯》
宋代羁旅词,多这一类(孤舟)孤馆梦回的凄冷形象,表现了词人飘零在外的羁旅苦况。如周邦彦的《大酺》:
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旅馆寂寥,听檐雨不断,点滴入夜。刚困倦小眠,怎奈心中太愁苦,以致梦连连被雨声惊断。梦境是那么恍惚轻浅,醒后记不起,只有幽独自伤自怜。
除了孤馆梦回,还有昏灯夜雨,孤舟梦回。范成大近三十年的宦游,曾经北使幽燕,南至桂广,西达巴蜀,东薄鄞海,有“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的感叹。其《三登乐》:
向浮云,西下处,水村烟树。何处系船,暮涛涨浦。……对青灯、独自叹,一生羁旅。攲枕梦寒,又还夜雨。
“对青灯、独自叹,一生羁旅。攲(yĭ)枕梦寒,又还夜雨。”表达出不尽的泊舟行旅之愁苦。
4.“登山临水”——失志悲秋
古代文人羁旅的“悲秋之祖”——宋玉,其《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
诗以“悲哉,秋之为气也”一语开端,这一来自心底的惊呼,使凄怆悲凉的秋气,笼罩全篇。宋玉的《九辩》,借悲秋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用羁旅远行的漂泊感、登山临水的空渺感来写人生失意的情绪,塑造出一个坎坷不遇、憔悴自怜的寒士形象。这,是文人羁旅悲秋之滥觞。
宋玉的贫士悲秋,在宋人羁旅词中一再咏叹,如:
料凄凉宋玉,悲秋恨、此际怎忍。
——陈允平《丁香结》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柳永《雪梅香》
柳永的羁旅行役词,约占《乐章集》全部词作的三分之一,他将词从深深庭院走向远水长天,多用来表现登临的失志之悲和飘零之叹。其《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起调写景入题,“望处”二字统摄全篇。水风轻寒、蘋花渐老、月露凄冷、梧叶飘黄,绘秋色之衰。着意摄取典型的秋残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染织成孤清冷寂的秋色,为抒写“故人何在”的怀远之情作烘托、铺垫。收尾与篇首相应,仍落到一“望”字,以景结情,将一怀怅惆的忆念融入一片渺远秋色中,断鸿声哀的夕阳残照里,天涯游子久久地伫立凝望。
全篇扣住悲秋怀远的主旨,现在——过去——现在,景——情——景,作委婉尽致的铺叙,将羁旅悲秋之情之景融合无垠。柳永的这类羁旅词,几乎尽以深秋作为背景,写仕途失意与飘泊流浪的“秋肃”。
这种“士不遇”的悲秋感慨,在稼轩词派词人那里表现得尤为抑郁、深沉。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
——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作者与辛弃疾等同舟过镇江,“强呼斗酒”登多景楼。眼前,江山万里空阔,而平生收复心志不遂。如今,人已憔悴、岁时将晚,让‘客意不胜秋’的词人感慨唏嘘。
“宦迹无常,情怀落寞。”(宋·黄昇《花庵词选》)宦游不定、漂泊在外,登高临远的悲秋情怀更增添了寒士失意的寥落和悲凉——面对秋色将残、岁时渐晚,才士们深感年华已逝而心志未成。这类登临悲秋的羁旅词,往往寄托了词人身世飘零之慨叹。
二、游宦羁旅的社会背景
羁旅行役词,与文人仕子的游学、游宦、游幕等有着密切关系,如士子的求学、科场的蹭蹬、仕途的迁徙以及幕府的出入等。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社会时代的产物。
隋唐开科举,有宋一代是古代科举录取人数最多的朝代。进京赴考、学优而仕,是宋代学子概莫能外的人生道路选择和主流价值取向,求学、赶考、赴任、入幕等奔波行旅更加风行不衰。
但是,宋代文人的价值观念,由唐人对外在的功名事业的关注而转变为内在的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并对文人创作倾向进行引导,使宋代文人在创作题材选择方面向羁旅行役主题偏移。
另外,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朝廷内部新旧党争激烈。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将许多文人卷入斗争的旋涡,遭受排斥压抑,或流徙于僻地,或沉沦于微职。因此,一大批困顿风尘,潦倒场屋的文人仕子写了不少谪官流逐、羁旅行役的词,以抒发去国怀乡的牢愁、命乖运蹇和失意流落的哀怨。蒋哲伦《论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指出:“北宋后期的羁旅行役词
较之其它时期产生的同类作品,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这是我们要特别感受、体味到的。
我们读宋代羁旅行役词,读到的是一个社会时代,是那个时代文人仕子群体游宦羁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