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传统政治生活的影响
政治学与行政学 [1**********]65 杨颖
摘要: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价值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内涵丰富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三纲五常及尊君爱君、尊长敬长等价值准则,构成了这一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框架,尧、舜、禹及孔子、孟子等圣人序列,构成了这一体系的价值象征和理想表征,大同、小康等道德治世为这一体系建构了理想社会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体系逐渐在中国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尽管儒家文化在发展历程中也受到了佛家和道家的挑战,但经过儒家宋明理学、心学思想家的努力,吸收了佛、道的思想,融汇成了体系完整的理论体系。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传统政治影响颇深,有利也有弊。下面主要从其对我国传统政治合法性、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的影响来讨论。 关键字:儒家传统 政治文化 政治合法性 政治参与 政治发展
一、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政权稳定起着核心作用,因为它表明了一个政权是否得到公众的认同。一个政权有道还是无道,前提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合法性。
总的来说,政治文化对政治合法性来源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意识形态上。文化、政治与道德往往相互影响,人们对文化是否认同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考核标准。二是个人品质上。领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气质,人们将愿意把政治期望寄托在这样品性高尚的政治人物身上,这样有利于形成稳固的政权,达到高认同感的政治合法性。
从总体上来说,儒家文化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的,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它倡导的积极入世的理性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两千年来读书人的政治抱负;它主张中庸之道,即待人处事原则;它维护的孝悌原则,维护了血缘家族的基本伦理道德。这些儒家文化要素往往成为个人政治文化心理,影响政治主体对政治合法性的评价标准。从政治认知上看,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这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进行内部修养的文化教化的最高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和存在问题的最高准则。治国要有仁的一面,要兼顾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对弱势群体,对劳苦大众要实施儒家的仁政,这是判断政治合法性的传统重要标准之一。其次,儒家文化崇尚的是贤人政治。这是将理想的政治原则和实际最高政治权力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在民众更容易对权威型政府产生认同感。同时,儒家认为君子需要具备的一系列美德,如践行礼义、克己复礼、克守诚信、追求仁
德等。在人们看来,政治统治者应该具有君子般的道德人格和政治人格。要求他们既是无私的、杜绝名利的,是完美道德的化身。
二、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对政治生活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观念,表现为公民在一定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主观意识,包括一定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因而政治文化能够指导人们对社会政治活动的参与。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的环境中,作为人们把握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能够在人类发展史上延续几千年,必然有它合理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有极强穿透力的政治文化,必然有其历史的借鉴,儒家文化也不例外。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1) “民本”思想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思想结晶。“民本”是一种重视下层民众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于国家的兴亡盛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政治生活中,要求统治者在执政时要重视人民的意见和愿望,所采取的政策要以爱民、利民为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早在殷周时期已出现,西周政治家周公鉴于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人事作用。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较早地提出重民、富民的思想,他提出的“仁”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将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得民”以达到“治民”。“得民”就是满足民众的基本要求,以期发展生产,社会稳定,巩固君主的统治地位,这是民本思想的核心。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强调民本思想的重要性。这种“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鼓励人们参与政治生活。
(2) 爱国主义对公民政治责任感的要求
爱国主义思想在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传统社会,爱国主义被解释为“忠君爱国”,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志士屈原。爱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整体利益,要求社
会的成员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怀使得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置身于谋求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浪潮里,推动了人们在政治上进行参与,发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1) 官本位思想导致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缺失
尽管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悠长,但政治系统地位往往了压倒一切经济文化的地位。从士农工商的等级我们可以看出。政治至上的“官本位”思想自然容易成为中国人意识结构中的主导价值观。正是由于这种政治至上的“官本位“意识使得中国公民对权力极度崇拜,并对其产生依赖性。中国传统的小农社会使农民有极强的依附意识,战乱时期家庭支离破碎,严苛的苛捐杂税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中下级劳动人民最大的政治期盼就是世事太平,风调雨顺。由于自身地位低下,他们只能将实现自身利益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清官身上,统治者、官员清正廉明、政绩突出,就会成为百姓依附的权威。从而不断发展形成“臣民”的性格,这种依附性的政治人格使公民的自主意识不强,往往导致的结果便是公民被动参与政治和对政治的冷漠。若当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他们便往往倾向于有贤明的统治者或官员能为他们做主,而不是寻求在法律、制度来解决问题,当然,传统社会的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等政治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重人治导致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
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强调“仁政”。那什么是仁政呢?就是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因此,注重的是“人”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就是依靠贤人作为维系政治系统长治久安的发展路径,强调以“礼”规范人们的道德,以圣贤“施仁”来争取民心,用完善每个人的道德来达到政治上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儒家政治文化的核心是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法律作为统治者进行专制统治的辅助手段在政治系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并未处于支配地位,因此也就无法治可言。这种法治意识淡薄的传统政治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法制建设。法治的缺乏会导致制度最终成为人治的工具。而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和法律知识匮乏,导致了民众法治主体的参与意识不足。
(3)中庸观念导致公民政治冷漠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依赖经验传统。因此长期以来,我们这种经验性思维决定了根深蒂固的保守文化心理,无为、中庸等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处世哲学。应该承认,中庸哲学作为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态度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但是
儒者加以强调的恰恰不是这个方面,相反,他们强调的是中庸哲学的实用主义价值。这种思想意识内化到人们的心理,结果就是安分守己、明哲保身、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保守、缺乏进取的中庸实用主义价值观,使得百姓对政治采取冷漠态度,不利于社会民主的发展和进步。
三、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政治发展不仅仅是指物质的制度、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和维持,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价值的转变。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规范。任何社会类型的成功的政治发展,都不能游离于扎根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政治发展与文化因素是紧密相关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影响我国政治发展的文化背景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逐渐积累并形成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为人们的政治心理,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政治行为,从而英雄传着我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以儒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有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
(一)积极的方面:
1.天人和谐与大同观念
“天人和谐”是儒家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其内涵既包括以调和人际关系为特征的和谐的人文规范,又是指天人合一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互济。这一特质表现在处理矛盾双方的关系时,其主体精神是建立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相反相成的哲学基点之上,不是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与斗争,而是强调矛盾双方共存的重要。古语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和谐精神为我们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我们构建和谐大同社会,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种和谐的观念至今都还在影响着。“和谐”从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变成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和谐到全球的和谐。从简单的人际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和谐,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的特征和追求的理想。这种天人合一、和谐大同的思想对于政治进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2.重视人的道德自律和崇尚仁义礼节的基本道德精神
儒家讲求克己复礼和为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从而要求人们遵循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等思想道德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倡导的尚仁、崇义、重节的道德精神对于传统社会良好的政治秩序和风尚的形成和延续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推动了我们政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社会中的个人基本道德精神的
培养。
3.重视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
儒家在提出了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还要以靠礼治国,以法治国。主张政治与道德应结合在一起,甚至说政治中的根本问题是道德的问题。提出,君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首先要道德为主,刑政为辅;政治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道德的感化的过程。学说表达了追求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政治理想,表达政治应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推动社会的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消极方面:
第一、几千年以来的专制主义文化传统。君主专制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上看,其特点集中表现在集权专制。国家权力为君主所私有,由君主统揽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伴随着专制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必然使大多数人失去主体意识。专制主义传统在整个社会抹杀了人之为人的独立品格,剥夺了人的自主意识。因而导致了普遍的人格依赖性的产生,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唯上、崇上心理。政治参与意识不高,政治意识普遍冷漠。第二、不断在强调道德在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性,把道德和政治混淆起来,道德靠的是人们的自觉修养,而政治有时候需要靠强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治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四、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内涵丰富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这种政治文化对我们传统社会发展影响深刻而巨大,它还将持久下去。同时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政治文化既可以促进和有助于政治生活的进步,同时也可能限制和制约政治生活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客观地看待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史为鉴,吸取传统社会政治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华,在建立当代政治制度时,注意对公民的民主政治文化观念的培育,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推动各个政治主体和政治环节实现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政治社会学》毛寿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试析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张雪雁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3]试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万霄方 ( 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传统政治生活的影响
政治学与行政学 [1**********]65 杨颖
摘要: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价值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内涵丰富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三纲五常及尊君爱君、尊长敬长等价值准则,构成了这一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框架,尧、舜、禹及孔子、孟子等圣人序列,构成了这一体系的价值象征和理想表征,大同、小康等道德治世为这一体系建构了理想社会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体系逐渐在中国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尽管儒家文化在发展历程中也受到了佛家和道家的挑战,但经过儒家宋明理学、心学思想家的努力,吸收了佛、道的思想,融汇成了体系完整的理论体系。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对我国传统政治影响颇深,有利也有弊。下面主要从其对我国传统政治合法性、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的影响来讨论。 关键字:儒家传统 政治文化 政治合法性 政治参与 政治发展
一、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政权稳定起着核心作用,因为它表明了一个政权是否得到公众的认同。一个政权有道还是无道,前提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合法性。
总的来说,政治文化对政治合法性来源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意识形态上。文化、政治与道德往往相互影响,人们对文化是否认同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考核标准。二是个人品质上。领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气质,人们将愿意把政治期望寄托在这样品性高尚的政治人物身上,这样有利于形成稳固的政权,达到高认同感的政治合法性。
从总体上来说,儒家文化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的,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它倡导的积极入世的理性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两千年来读书人的政治抱负;它主张中庸之道,即待人处事原则;它维护的孝悌原则,维护了血缘家族的基本伦理道德。这些儒家文化要素往往成为个人政治文化心理,影响政治主体对政治合法性的评价标准。从政治认知上看,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这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进行内部修养的文化教化的最高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和存在问题的最高准则。治国要有仁的一面,要兼顾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对弱势群体,对劳苦大众要实施儒家的仁政,这是判断政治合法性的传统重要标准之一。其次,儒家文化崇尚的是贤人政治。这是将理想的政治原则和实际最高政治权力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在民众更容易对权威型政府产生认同感。同时,儒家认为君子需要具备的一系列美德,如践行礼义、克己复礼、克守诚信、追求仁
德等。在人们看来,政治统治者应该具有君子般的道德人格和政治人格。要求他们既是无私的、杜绝名利的,是完美道德的化身。
二、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对政治生活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观念,表现为公民在一定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主观意识,包括一定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因而政治文化能够指导人们对社会政治活动的参与。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的环境中,作为人们把握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能够在人类发展史上延续几千年,必然有它合理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有极强穿透力的政治文化,必然有其历史的借鉴,儒家文化也不例外。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1) “民本”思想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思想结晶。“民本”是一种重视下层民众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于国家的兴亡盛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政治生活中,要求统治者在执政时要重视人民的意见和愿望,所采取的政策要以爱民、利民为主。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早在殷周时期已出现,西周政治家周公鉴于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人事作用。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较早地提出重民、富民的思想,他提出的“仁”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将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得民”以达到“治民”。“得民”就是满足民众的基本要求,以期发展生产,社会稳定,巩固君主的统治地位,这是民本思想的核心。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强调民本思想的重要性。这种“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鼓励人们参与政治生活。
(2) 爱国主义对公民政治责任感的要求
爱国主义思想在儒家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传统社会,爱国主义被解释为“忠君爱国”,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志士屈原。爱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整体利益,要求社
会的成员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怀使得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置身于谋求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浪潮里,推动了人们在政治上进行参与,发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1) 官本位思想导致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缺失
尽管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悠长,但政治系统地位往往了压倒一切经济文化的地位。从士农工商的等级我们可以看出。政治至上的“官本位”思想自然容易成为中国人意识结构中的主导价值观。正是由于这种政治至上的“官本位“意识使得中国公民对权力极度崇拜,并对其产生依赖性。中国传统的小农社会使农民有极强的依附意识,战乱时期家庭支离破碎,严苛的苛捐杂税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中下级劳动人民最大的政治期盼就是世事太平,风调雨顺。由于自身地位低下,他们只能将实现自身利益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清官身上,统治者、官员清正廉明、政绩突出,就会成为百姓依附的权威。从而不断发展形成“臣民”的性格,这种依附性的政治人格使公民的自主意识不强,往往导致的结果便是公民被动参与政治和对政治的冷漠。若当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他们便往往倾向于有贤明的统治者或官员能为他们做主,而不是寻求在法律、制度来解决问题,当然,传统社会的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等政治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重人治导致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
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强调“仁政”。那什么是仁政呢?就是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因此,注重的是“人”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就是依靠贤人作为维系政治系统长治久安的发展路径,强调以“礼”规范人们的道德,以圣贤“施仁”来争取民心,用完善每个人的道德来达到政治上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儒家政治文化的核心是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法律作为统治者进行专制统治的辅助手段在政治系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并未处于支配地位,因此也就无法治可言。这种法治意识淡薄的传统政治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法制建设。法治的缺乏会导致制度最终成为人治的工具。而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和法律知识匮乏,导致了民众法治主体的参与意识不足。
(3)中庸观念导致公民政治冷漠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依赖经验传统。因此长期以来,我们这种经验性思维决定了根深蒂固的保守文化心理,无为、中庸等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处世哲学。应该承认,中庸哲学作为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和看待事物的态度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但是
儒者加以强调的恰恰不是这个方面,相反,他们强调的是中庸哲学的实用主义价值。这种思想意识内化到人们的心理,结果就是安分守己、明哲保身、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保守、缺乏进取的中庸实用主义价值观,使得百姓对政治采取冷漠态度,不利于社会民主的发展和进步。
三、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政治发展不仅仅是指物质的制度、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和维持,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文化观念,即政治态度与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价值的转变。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规范。任何社会类型的成功的政治发展,都不能游离于扎根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政治发展与文化因素是紧密相关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影响我国政治发展的文化背景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逐渐积累并形成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为人们的政治心理,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政治行为,从而英雄传着我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以儒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有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
(一)积极的方面:
1.天人和谐与大同观念
“天人和谐”是儒家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其内涵既包括以调和人际关系为特征的和谐的人文规范,又是指天人合一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互济。这一特质表现在处理矛盾双方的关系时,其主体精神是建立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相反相成的哲学基点之上,不是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与斗争,而是强调矛盾双方共存的重要。古语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和谐精神为我们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我们构建和谐大同社会,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种和谐的观念至今都还在影响着。“和谐”从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变成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和谐到全球的和谐。从简单的人际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和谐,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的特征和追求的理想。这种天人合一、和谐大同的思想对于政治进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2.重视人的道德自律和崇尚仁义礼节的基本道德精神
儒家讲求克己复礼和为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从而要求人们遵循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等思想道德准则。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倡导的尚仁、崇义、重节的道德精神对于传统社会良好的政治秩序和风尚的形成和延续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推动了我们政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政治社会中的个人基本道德精神的
培养。
3.重视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
儒家在提出了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还要以靠礼治国,以法治国。主张政治与道德应结合在一起,甚至说政治中的根本问题是道德的问题。提出,君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首先要道德为主,刑政为辅;政治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道德的感化的过程。学说表达了追求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政治理想,表达政治应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推动社会的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消极方面:
第一、几千年以来的专制主义文化传统。君主专制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上看,其特点集中表现在集权专制。国家权力为君主所私有,由君主统揽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伴随着专制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必然使大多数人失去主体意识。专制主义传统在整个社会抹杀了人之为人的独立品格,剥夺了人的自主意识。因而导致了普遍的人格依赖性的产生,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唯上、崇上心理。政治参与意识不高,政治意识普遍冷漠。第二、不断在强调道德在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性,把道德和政治混淆起来,道德靠的是人们的自觉修养,而政治有时候需要靠强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治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四、结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内涵丰富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这种政治文化对我们传统社会发展影响深刻而巨大,它还将持久下去。同时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政治文化既可以促进和有助于政治生活的进步,同时也可能限制和制约政治生活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客观地看待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史为鉴,吸取传统社会政治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华,在建立当代政治制度时,注意对公民的民主政治文化观念的培育,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推动各个政治主体和政治环节实现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政治社会学》毛寿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试析中国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张雪雁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3]试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万霄方 ( 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