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
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3. 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 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 则如说明文, 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 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 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4. 文化常识
(1)纪年法:A 干支纪年(岁在癸丑)B 帝王年号(宣德间)C 王公纪年(赵惠文王16年) D年号干支并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1.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 2 )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
(3)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2.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
【预习导学】(第一课时) 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一、 知识链接
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1. 王羲之及其书法 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
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
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
日子! 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
二. 预习导读 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
预习要求: 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
1、反复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疑难问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
题; 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
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可争议的。
自主学习 2. 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
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
1、给下列字注音
岁在癸丑 会稽山 清流激湍 放浪形骸 ...... 临文嗟悼 游目骋怀 修禊事也 流觞曲水 ...... 趣舍万殊 晤言一室之内 ..2、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发现本文的句式特点: 3、逐段疏通文章大意,解释重点字词。
全文共三段,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思考,深深地烙上了主观情感的印记。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乐”起笔,以“乐”生“痛”,以“悲”作结,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第一段:描述了 ,表现了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
第二段:抒情、议论为主,引出了 重大问题,抒发了
俯仰一世 取诸怀抱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第三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 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
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 喻之于怀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4、积累成语 情随事迁 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老之将至
【拓展阅读】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
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现自然。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1. 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明确: 2、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明确: 3、课文第一段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
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6、 第三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明确: 4、作者在第二段抒发了哪些感慨?感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汉朝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得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大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长,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即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5、第三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参考: 。
第三课时
一、基础巩固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引以为流觞曲水(以, ) .
2)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 ..3)信可乐也(信, .
4)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5)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 ;“诸” ) ..6) 虽趋舍万殊(虽, ) .
7) 及其所之既倦(所,;之,)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 ) .2、通假字
①趣舍万殊( )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3、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 ○.2是日也( ) ○.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 .
4、词类活用
① 极视听之娱( ) .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 )
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6)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 .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 .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④ 映带.左右( ) 5、一词多义 1)之
①所之.既倦( ) ②以之.
兴怀( ) ③夫人之.相与( ) ④极视听之.娱( ) 2)所
①所.
以游目骋怀( ) ②或因寄所.
托( )③录其所.述( )3) 夫
①悲夫.
( ) ②夫.人之相与( ) 4)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③乃重修.
岳阳楼,增其旧制 ( )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5)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
一也 ( )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 ( ) ) 7)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②太上不辱先,其次.
不辱身 (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 5、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①列坐其次( ) ②放浪形骸之外( )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 ④映带左右( )
⑤悟言一室之内( )
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⑧当其欣于所遇( ) ⑨不能喻之于怀( ) ⑩死生亦大矣( ) (11)其致一也。( )
7、翻译句子,是特殊句式的指出其类型。 (1)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又有流觞曲水,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 ) )) ) )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当其欣于所遇。
(6)死生亦大矣。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8)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二、 拓展阅读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及长,辩赡 赡:丰富
B “我书比种繇,当抗行 抗:抵挡。 C .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 .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 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 .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译文: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 答案
自主学习 2. 骈散结合 3
良辰:暮春之初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乐事:兰亭集会,修禊事也;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提示:汉朝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得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
第二课时
1. 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明确:首先交代聚会的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然后交待聚会的人物(“群贤„„少长„„”),接着交代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交代感受(“„„信可乐也”)。
莫大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长,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即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5、第三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参考:由“痛”转为“悲”。
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为此而悲:○;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 )
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教师可提示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3、课文第一段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明确:良辰、美景、乐事、赏心(四美并具)
6、 第三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参考:①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②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达,雅,考察重点词语 的翻译,平常复习的时候要多注意。
第三课时 二、 1.【答案】B 【分析】(“抗”应为“相当、匹敌)【评注】 本题考察的是单音节实词,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能力考察为C 级 2.【答案】D 【分析】(A 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 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 组中的“相”均为副词, 偏指第二人称;D 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评注】本题考察虚词的用法,虚词用法较为灵活,所以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中的意思来理解分析,不可硬记,课本中考察的重点实词在复习中要重点强调。 3.【答案】C 【分析】(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评注】关于人物的性格要结合文章逐一排查,理解任性而为的意思,就是坦率随意。本题考察学生的阅读筛选能力及理解辨别能力,考察能力级为D 4.【答案】D 【分析】(“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评注】本题考察 的是学生对试卷的整合能力,及对文中重点实词的掌握。由文章的内容可以推知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考察学生对细节的把握能力。 5.(【答案】5分)(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的念头。(2分)【分析】(“雅”、“焉”两词,译对一个得1分)(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3分)(译出大意得1分;“使”、“耽”两词,译对一个得1分)【评注】本题考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主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讲究信,
《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习重点】
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3. 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 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 则如说明文, 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 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 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4. 文化常识
(1)纪年法:A 干支纪年(岁在癸丑)B 帝王年号(宣德间)C 王公纪年(赵惠文王16年) D年号干支并用(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1.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 2 )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
(3)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2.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
【预习导学】(第一课时) 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一、 知识链接
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1. 王羲之及其书法 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
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王羲之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稍后又从当时有
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后四处游历,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其楷
日子! 书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
二. 预习导读 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
预习要求: 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
1、反复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疑难问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
题; 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
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可争议的。
自主学习 2. 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
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
1、给下列字注音
岁在癸丑 会稽山 清流激湍 放浪形骸 ...... 临文嗟悼 游目骋怀 修禊事也 流觞曲水 ...... 趣舍万殊 晤言一室之内 ..2、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发现本文的句式特点: 3、逐段疏通文章大意,解释重点字词。
全文共三段,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思考,深深地烙上了主观情感的印记。文章情感脉络清晰可循,以“乐”起笔,以“乐”生“痛”,以“悲”作结,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第一段:描述了 ,表现了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映带左右 ....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
第二段:抒情、议论为主,引出了 重大问题,抒发了
俯仰一世 取诸怀抱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第三段: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关于 的哲理思辨,明确了作者深远的立意。
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 喻之于怀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4、积累成语 情随事迁 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老之将至
【拓展阅读】儒道交融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赏析
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飘渺,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内容思想也为古今书评家们所赞赏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的哲学思考深沉而洒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悲喜交加,在悲凉的感慨中却有力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执着眷恋,实为魏晋文学史、思想史上的精彩篇章。
序文交代了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紧接着描绘周围的自然风光。王羲之的笔下,会稽山充
满了生机:温暖的暮春,崇山峻岭如披着嫩绿丝绸的美人,茂林修竹,春意黯然。近看眼前的流水,清澈明亮,在脚下欢快地流着。这一切生命如此活泼昂然,人在其中,一觞一咏,仿佛也融入了会稽山。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作者的影响: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与人和谐同在。
作者由身边的景色联想到作为万物存在之所的宇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时作者已不是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表现了,而是主动地去亲近自然,表现自然。神思徜徉于浩淼的宇宙中,侵染在绚丽多彩的自然生命里,作者的个体思考已然在和天宇对话,当中所产生的惊异、快乐、陶醉使得作者仿佛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珍贵,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重量。
作者在这里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由生到死原来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如何绚丽都逃不过死的悲剧终极处境。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如老庄所言,消极无为,是不是应当信奉谶纬宿命?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把短寿和长命等量齐观? 王羲之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生命总会走到终点,但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甚至有害于人;有的人活着却轰轰烈烈,随心所欲,这样的生命也许只是广袤的宇宙中无限渺小的一颗尘沙,但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正如臧克家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羲之以文章为例,前人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留下的文章往往使我们“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能引起后人的共鸣,能跨越时空找到知音,这就是写文章的前人生命价值的所在——死去了的人在尘世并非已毫无痕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人还活着的时间里,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在无限的死去的时间里,生命的价值将通过后人彰显。这种入世的哲学分明带着儒家学说的影响:摈弃虚无,不让生命轻易流逝。然而这种入世与儒家的入世是有很大区别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多少带着功名和集体的羁绊,而《兰亭集序》的入世却是以生命意识的觉醒为依托,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 此时再回头去看,作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宇宙的放怀思考实际上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与朋友亲切地交谈,摆脱尘世琐事的侵扰,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精神,追逐心灵的自由,尽情享受生命。
《兰亭集序》正如王羲之的行书般,接纳道家的自然和谐,却不流于虚无飘渺,不像草书般洋洋洒洒漫无边际;追逐儒家的入世哲学,却使个体从中解放出来,多了可贵的自由,不至于严谨木讷如楷书。飘逸与力度的完美结合,正是王羲之的生命理想,《兰亭集序》的精髓。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1)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1. 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明确: 2、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明确: 3、课文第一段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
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6、 第三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明确: 4、作者在第二段抒发了哪些感慨?感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汉朝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得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大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长,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即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5、第三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参考: 。
第三课时
一、基础巩固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引以为流觞曲水(以, ) .
2)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 ..3)信可乐也(信, .
4)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5)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 ;“诸” ) ..6) 虽趋舍万殊(虽, ) .
7) 及其所之既倦(所,;之,)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 ) .2、通假字
①趣舍万殊( )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3、古今异义词
1列坐其次( ) ○.2是日也( ) ○.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 .
4、词类活用
① 极视听之娱( ) . 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 )
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6)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 .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 .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④ 映带.左右( ) 5、一词多义 1)之
①所之.既倦( ) ②以之.
兴怀( ) ③夫人之.相与( ) ④极视听之.娱( ) 2)所
①所.
以游目骋怀( ) ②或因寄所.
托( )③录其所.述( )3) 夫
①悲夫.
( ) ②夫.人之相与( ) 4)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③乃重修.
岳阳楼,增其旧制 ( )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5)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
一也 ( )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 ( ) ) 7)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②太上不辱先,其次.
不辱身 (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 5、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①列坐其次( ) ②放浪形骸之外( )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 ④映带左右( )
⑤悟言一室之内( )
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⑧当其欣于所遇( ) ⑨不能喻之于怀( ) ⑩死生亦大矣( ) (11)其致一也。( )
7、翻译句子,是特殊句式的指出其类型。 (1)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又有流觞曲水,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 ) )) ) )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当其欣于所遇。
(6)死生亦大矣。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8)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二、 拓展阅读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及长,辩赡 赡:丰富
B “我书比种繇,当抗行 抗:抵挡。 C .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 .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 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 .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译文: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 答案
自主学习 2. 骈散结合 3
良辰:暮春之初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乐事:兰亭集会,修禊事也;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提示:汉朝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得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
第二课时
1. 朗读第一自然段,摘录写景句,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第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明确:首先交代聚会的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然后交待聚会的人物(“群贤„„少长„„”),接着交代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交代感受(“„„信可乐也”)。
莫大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长,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即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5、第三自然段,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参考:由“痛”转为“悲”。
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为此而悲:○;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 )
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教师可提示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3、课文第一段紧扣“乐”字行文,作者为何而“乐”?明确:良辰、美景、乐事、赏心(四美并具)
6、 第三自然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参考:①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②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达,雅,考察重点词语 的翻译,平常复习的时候要多注意。
第三课时 二、 1.【答案】B 【分析】(“抗”应为“相当、匹敌)【评注】 本题考察的是单音节实词,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能力考察为C 级 2.【答案】D 【分析】(A 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 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 组中的“相”均为副词, 偏指第二人称;D 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评注】本题考察虚词的用法,虚词用法较为灵活,所以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中的意思来理解分析,不可硬记,课本中考察的重点实词在复习中要重点强调。 3.【答案】C 【分析】(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评注】关于人物的性格要结合文章逐一排查,理解任性而为的意思,就是坦率随意。本题考察学生的阅读筛选能力及理解辨别能力,考察能力级为D 4.【答案】D 【分析】(“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评注】本题考察 的是学生对试卷的整合能力,及对文中重点实词的掌握。由文章的内容可以推知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考察学生对细节的把握能力。 5.(【答案】5分)(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的念头。(2分)【分析】(“雅”、“焉”两词,译对一个得1分)(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3分)(译出大意得1分;“使”、“耽”两词,译对一个得1分)【评注】本题考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主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讲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