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一,标点
1.标点分类
句号
问号
感叹号
A,表示感叹句末尾
如: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
B,语气很重的祈使句
如:你给我站好!
C,语气强烈的反问句
如: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D,语气强烈的独词句
如:蛇!
飞机!
啊呀!
逗号
分号
顿号
引号
A,引用 别人的话
B,表示突出强调
如:包身工没有‚做‛和‚不做‛的自由。
C,如果引文内又有引文,里面的用单引号。
如:她对我说:‚常 言道 :‘车到山前心有路。’干起来再说。‛
D,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 完整,句末点号放到引号内
E,如果引文不完整,只是自己的话的一部分,点号放到外面,除问号,感叹号。
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 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着重号
书名号
间隔号
省略号
1.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如:时间来不急了请马上设法空运……空运!
2.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如:‚咚咚咚……‛
3.表示列举同类或序数的省略。如:狐狸、豹子、野猪……种类实在不少。
4.表示静默或思考。如:欧阳平:……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6.表示语言的中断。如:‚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7.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破折号
1.表示解释说明
2.意思的递进
3.意思民的转换、跃进或转折。
4.表示语音 的延长。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6.表示总结上文。
7.用在副标题前
8.表示事项的列举。
帽号
1.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2.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
3.用在提示语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如:历史已经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如:老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5.冒号的提示作用管到一个句子终结,一般要用序次语发。如:……必需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集体;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
二,词
1.词语的分类
A.合成词:两字有相互关系:一,例,联合型,善良,善和良并列形容一个人。眉目,眉和
目并列是人的器官
二,例,偏正型,冰箱,冰是箱的类型,火红,火是红的程度 三,例,补充型,推翻,翻是推的结果,提高,高是提的补充。 四,例, 动宾型,司机,司是管机的,站岗,站什么,是在站 岗 五,例,主谓型,地震,指地震动了,心酸,指心很酸
六,例,重叠弄,有AA,AABB,ABB,
单义词:只有一种解释,一般为专用名词和科学术语。
如:飞机,铅笔。卫星,硬盘等
B.多义词:在不同的语文环境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如:走
一, 他们两家走的很近。 指来往
二, 他这年轻就走了。 指死亡
三, 走马观花。 指跑
四, 走路。 指走路
五, 我明天要走了。 指离开
六, 我们走这个门出去吧。 指通过
C.褒义词:略
D.贬义词:略
E.中性词:略
F.近义词:略
G.反义词:略
2,词性
A,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物质事物(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如‚火、水、大米。‛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B,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C,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注意:形容词前能加很。
D,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 多 (问数量)、多、多么 (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
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E,副词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F,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G,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H,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I,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J,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K,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J,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哗啦啦、呼啦啦‛。
2.找出好词和关键词:略
3.理解关键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一,本义指的是词实指的事物,
例如,花就是指的是一朵花。
二,引申义指的是与本义有类似而推变出来的词,
例如,眼花了指的是太美了看不清。又例,花衣服指的是有图案和颜色,杂乱。
三,比喻义指的是把本义比喻成了别的东西,
例如,寻花问柳把花比作成了女人
4.结合上下文理解关键词的意思
一,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
就是用自己的理解的词语去更换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作为解释。
如:‚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骤降:
多读几篇看能否换一词用。比如,换成下降 忽降,看能否读得通,读得通就可以作
为解释了
如:‚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离
自己最近的火车站。
呼吁:
多读几篇看能否换一词用。比如,换成呼唤,如果 读得以通就可以作解释了。 二,体会文中当时描写的情境理解词义。
就是顺理成章出来的意思。
如:‚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
跄,奔过乱树林来。‛
踉踉跄跄:
想想,喝醉了酒走路的样子。你是否体会到了神志恍惚,走路不稳当,东倒西歪的样
子。
如:‚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
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
羞愧万分:
结合蹑手蹑脚、藏、小心翼翼等词,可以看得出她怕妈妈发现
所以这里可以想成,她做错了事不敢面对妈妈的心情。
三,仔细读看文是不否有强调这个词的句子。
就是因为很多词义往往就隐含在上下文中。直接归纳就行
如:‚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
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应接不暇:
‚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句就可以作为
解释。
5.了解多义词:略
6.解释词语的方法
一,定义法:用简明的语文说明
例:自然力,就是指,自然界所具有的动力,如风力,水力等。
二,比喻形容法:用比喻和形容加以解释
例:倒背如流,形容背书很熟练。
例:褴褛,形容衣服很破烂
三,合成法:先逐个解释,再综合概括
例:谨严,分个理解为谨慎和严密,可合成谨慎严密就是他的意思。
四,对换法:用以懂的同义词解释不懂的词,或用反义词加上否定也是解释。
例:阑干,指栏杆。崎岖,指的是不平坦。
三,句
1.了解句子类型
一,陈述句
告诉别人一件事,陈述一个事实,句末用句号。
陈述句分:a,肯定句,
如:放假我去爷爷家。
b,否定句,
如:放假我不支爷爷家。
c, 双重否定句,
如:放假我不能不去爷爷家。
二,疑问句
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询问别人一个问题,句末用问号。
三,祈使句
表示请求,命令,商量或向别人提出要求。句末用句号,也有用感叹号。
四,感叹句
抒发强烈感情,表达深厚感情,句末用感叹号。
2.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略
3.造句:略
4.句式变换
一,把字句与被字句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
三,陈述句与反问句
四,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也是一人称与三人称的变换)(一人称指我,二人称指你,三人 称指他
如:五芳对小明说:
五芳对小明说,星期天他要和小明一起去郊游。
5.扩句和缩句:
不能修改句子的主要成份,如:主,谓,宾。也就是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了。
6.修改病句
一,结构不完整
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其中成分缺一不可
二,用词不当
如:战士冒着雨和泥泞继续前进,
冒着雨,但不能冒着泥泞。
三,词序混乱
如:我国人口是世界最多的国家
应该: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四,前后矛盾
如:教室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小豆在那里认真的学习
一个人也没有,和只有小豆就是矛盾的
五,重复啰唆
如:他经常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问题出在,一贯和经常
六,指代不明
不知道讲的是谁或什么。
如: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写完了
问题出在不知道到底是谁。
七,分类不当
如:菜场里有冬瓜,黄瓜,西瓜,等许多新鲜蔬菜。
西瓜分类不当。
7.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由本体,喻体,比喻词组成
明喻:用象,仿佛
暗喻:用是,成为
借喻: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直接用比喻的事物代替。
二,比拟
拟人:把事物当人来写
拟物:把人物性化
三,夸张
四,排比
五,对比
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两个方面放到一起对照能突出说明某一方。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六,对偶
勇敢的人,经常责备自己,懦弱的人,经常抱怨自己。
七,反问
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
如:海上的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迹吗?
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回答
如: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怎么能忘怀。
八,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如:你担心我会把你忘怀?,不,永远不会的。
九,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一般后面用感叹号。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 ,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3.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4.‚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十,引用
十一,借代
也可以说换名,
如:这些东西买下来要不少毛爷爷。(这里毛爷爷是借体就是指100元的人民币)
‚眼镜‛对我说明天不用上学了
‚花白胡子‛告诉我做人要学会谦虚。
十二,顶针。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就是邻近的句子首尾相接,用前句末尾一词作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上递下接,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1.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
2.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
8.句子关联
一,因果关系
……因为…… 因为……所以…… ……因此…… 既然……就……
二,并列关系
是……不是…… 既……又…… 一方面……一方面…… 那么……那么…… 三,选择和取舍关系
不是……就是…… 是……还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四,条件关系
只有……才…… 只要……就…… 无论……都……
不论……也…… 不管……总……
五,转折关系
……可是…… 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 ……然而…… 六,假设关系
要是……就…… 如果……就…… 即使……也……
七,递进关系
不仅……还…… 不但……而且…… ……并且……
不但……还…… 不仅……而且……
四,段
1.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2.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3.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4.概括段意
四,篇
1.中心思想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从六要素着手
谁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最终结果怎样;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段落,简短说出各段大意 再取重避轻,综合概括,把有关中心的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从文中提练合适的中心句: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概括法:抓住围绕一个中心的几个问题,如,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
2.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什么道理
2得到一个新的认识,懂得一个道理,明白一个事理,或者歌颂什么新风貌,赞扬什么新风气,或者揭露什么丑恶本质
3.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的,或者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的,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还注意,抓住文章描写的具体景物或地域。我们概括绘景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写出是对文章所描写的地方或景物,写出表达对这些景物或地方的喜爱之情或者热爱等。如:写家乡景时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概括人物思想品质的词语有:关心他人、见义勇为、不怕邪恶,敢于斗争,自我批评、舍己为人、乐于助人、帮助同学、爱护集体、爱护公物、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爱岗敬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关心群众疾苦,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大义灭亲、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舍小家为大家、质朴诚实、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刻苦钻研、好学深思、科学精神、杰出才能、同情劳动人民、尊老爱幼、尊敬师长、钢铁般的意志,坚韧不跋.自强不息 能屈能伸 不屈不饶等等
揭露和批判有些人的错误行为的文章,写作目的就应该是选择批判某些人的错误思想行为的
词语,选用的词语一般是:自私自利、欺负弱小、好强霸占、贪婪自私、心胸狭窄、嫉妒别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利益熏心、丧尽天良、骄傲自大、好高务远、图虚名等等。
团结力量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多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珍惜时间,集中注意力才能学好知识,等等
例:《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在陪中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中心思想,就可以直接写出课文告诉我们要爱护森林资源。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中心思想:课文表现了首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和对周总理逝世无比悲痛的心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中心思想: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命运的同情,又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黑暗与腐朽。
3.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4.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
常见的有:1,悬念,2,照应,3,联想,3,想象,4,抑扬结合,4,点面结合,5,动静结合,6,叙议结合,7,情景交融,8,衬托对比,9,伏笔照应,10,托物言志,11,铺垫悬念,12,正侧面结合,13,比喻象征,14,借古讽今,15,承上启下,16,开门见山,17,烘托,18,渲染,19,动静相衬,20,虚实相生,21,实写与虚写,22,托物寓意,23,咏物抒情,24,借景抒情
练习:
1. 概括主要内容。
2. 文章思想
3. 捉文章的中心句,过度句,照应句
阅读
一,标点
1.标点分类
句号
问号
感叹号
A,表示感叹句末尾
如: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
B,语气很重的祈使句
如:你给我站好!
C,语气强烈的反问句
如: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D,语气强烈的独词句
如:蛇!
飞机!
啊呀!
逗号
分号
顿号
引号
A,引用 别人的话
B,表示突出强调
如:包身工没有‚做‛和‚不做‛的自由。
C,如果引文内又有引文,里面的用单引号。
如:她对我说:‚常 言道 :‘车到山前心有路。’干起来再说。‛
D,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 完整,句末点号放到引号内
E,如果引文不完整,只是自己的话的一部分,点号放到外面,除问号,感叹号。
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 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着重号
书名号
间隔号
省略号
1.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如:时间来不急了请马上设法空运……空运!
2.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如:‚咚咚咚……‛
3.表示列举同类或序数的省略。如:狐狸、豹子、野猪……种类实在不少。
4.表示静默或思考。如:欧阳平:……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6.表示语言的中断。如:‚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7.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破折号
1.表示解释说明
2.意思的递进
3.意思民的转换、跃进或转折。
4.表示语音 的延长。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6.表示总结上文。
7.用在副标题前
8.表示事项的列举。
帽号
1.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2.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
3.用在提示语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如:历史已经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如:老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5.冒号的提示作用管到一个句子终结,一般要用序次语发。如:……必需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集体;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
二,词
1.词语的分类
A.合成词:两字有相互关系:一,例,联合型,善良,善和良并列形容一个人。眉目,眉和
目并列是人的器官
二,例,偏正型,冰箱,冰是箱的类型,火红,火是红的程度 三,例,补充型,推翻,翻是推的结果,提高,高是提的补充。 四,例, 动宾型,司机,司是管机的,站岗,站什么,是在站 岗 五,例,主谓型,地震,指地震动了,心酸,指心很酸
六,例,重叠弄,有AA,AABB,ABB,
单义词:只有一种解释,一般为专用名词和科学术语。
如:飞机,铅笔。卫星,硬盘等
B.多义词:在不同的语文环境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如:走
一, 他们两家走的很近。 指来往
二, 他这年轻就走了。 指死亡
三, 走马观花。 指跑
四, 走路。 指走路
五, 我明天要走了。 指离开
六, 我们走这个门出去吧。 指通过
C.褒义词:略
D.贬义词:略
E.中性词:略
F.近义词:略
G.反义词:略
2,词性
A,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马、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物质事物(无法分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的叫做“”,如‚火、水、大米。‛
4、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B,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C,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注意:形容词前能加很。
D,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形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 多 (问数量)、多、多么 (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
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E,副词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F,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G,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H,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I,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3、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J,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K,连词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J,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哗啦啦、呼啦啦‛。
2.找出好词和关键词:略
3.理解关键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一,本义指的是词实指的事物,
例如,花就是指的是一朵花。
二,引申义指的是与本义有类似而推变出来的词,
例如,眼花了指的是太美了看不清。又例,花衣服指的是有图案和颜色,杂乱。
三,比喻义指的是把本义比喻成了别的东西,
例如,寻花问柳把花比作成了女人
4.结合上下文理解关键词的意思
一,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
就是用自己的理解的词语去更换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作为解释。
如:‚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骤降:
多读几篇看能否换一词用。比如,换成下降 忽降,看能否读得通,读得通就可以作
为解释了
如:‚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离
自己最近的火车站。
呼吁:
多读几篇看能否换一词用。比如,换成呼唤,如果 读得以通就可以作解释了。 二,体会文中当时描写的情境理解词义。
就是顺理成章出来的意思。
如:‚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
跄,奔过乱树林来。‛
踉踉跄跄:
想想,喝醉了酒走路的样子。你是否体会到了神志恍惚,走路不稳当,东倒西歪的样
子。
如:‚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
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她的上衣口袋。‛
羞愧万分:
结合蹑手蹑脚、藏、小心翼翼等词,可以看得出她怕妈妈发现
所以这里可以想成,她做错了事不敢面对妈妈的心情。
三,仔细读看文是不否有强调这个词的句子。
就是因为很多词义往往就隐含在上下文中。直接归纳就行
如:‚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
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应接不暇:
‚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句就可以作为
解释。
5.了解多义词:略
6.解释词语的方法
一,定义法:用简明的语文说明
例:自然力,就是指,自然界所具有的动力,如风力,水力等。
二,比喻形容法:用比喻和形容加以解释
例:倒背如流,形容背书很熟练。
例:褴褛,形容衣服很破烂
三,合成法:先逐个解释,再综合概括
例:谨严,分个理解为谨慎和严密,可合成谨慎严密就是他的意思。
四,对换法:用以懂的同义词解释不懂的词,或用反义词加上否定也是解释。
例:阑干,指栏杆。崎岖,指的是不平坦。
三,句
1.了解句子类型
一,陈述句
告诉别人一件事,陈述一个事实,句末用句号。
陈述句分:a,肯定句,
如:放假我去爷爷家。
b,否定句,
如:放假我不支爷爷家。
c, 双重否定句,
如:放假我不能不去爷爷家。
二,疑问句
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询问别人一个问题,句末用问号。
三,祈使句
表示请求,命令,商量或向别人提出要求。句末用句号,也有用感叹号。
四,感叹句
抒发强烈感情,表达深厚感情,句末用感叹号。
2.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略
3.造句:略
4.句式变换
一,把字句与被字句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
三,陈述句与反问句
四,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也是一人称与三人称的变换)(一人称指我,二人称指你,三人 称指他
如:五芳对小明说:
五芳对小明说,星期天他要和小明一起去郊游。
5.扩句和缩句:
不能修改句子的主要成份,如:主,谓,宾。也就是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了。
6.修改病句
一,结构不完整
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其中成分缺一不可
二,用词不当
如:战士冒着雨和泥泞继续前进,
冒着雨,但不能冒着泥泞。
三,词序混乱
如:我国人口是世界最多的国家
应该: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四,前后矛盾
如:教室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小豆在那里认真的学习
一个人也没有,和只有小豆就是矛盾的
五,重复啰唆
如:他经常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问题出在,一贯和经常
六,指代不明
不知道讲的是谁或什么。
如: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写完了
问题出在不知道到底是谁。
七,分类不当
如:菜场里有冬瓜,黄瓜,西瓜,等许多新鲜蔬菜。
西瓜分类不当。
7.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由本体,喻体,比喻词组成
明喻:用象,仿佛
暗喻:用是,成为
借喻: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直接用比喻的事物代替。
二,比拟
拟人:把事物当人来写
拟物:把人物性化
三,夸张
四,排比
五,对比
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两个方面放到一起对照能突出说明某一方。
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六,对偶
勇敢的人,经常责备自己,懦弱的人,经常抱怨自己。
七,反问
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
如:海上的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迹吗?
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回答
如: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怎么能忘怀。
八,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如:你担心我会把你忘怀?,不,永远不会的。
九,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一般后面用感叹号。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 ,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3.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4.‚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十,引用
十一,借代
也可以说换名,
如:这些东西买下来要不少毛爷爷。(这里毛爷爷是借体就是指100元的人民币)
‚眼镜‛对我说明天不用上学了
‚花白胡子‛告诉我做人要学会谦虚。
十二,顶针。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就是邻近的句子首尾相接,用前句末尾一词作下一句的第一个词,上递下接,使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1.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
2.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
8.句子关联
一,因果关系
……因为…… 因为……所以…… ……因此…… 既然……就……
二,并列关系
是……不是…… 既……又…… 一方面……一方面…… 那么……那么…… 三,选择和取舍关系
不是……就是…… 是……还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四,条件关系
只有……才…… 只要……就…… 无论……都……
不论……也…… 不管……总……
五,转折关系
……可是…… 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 ……然而…… 六,假设关系
要是……就…… 如果……就…… 即使……也……
七,递进关系
不仅……还…… 不但……而且…… ……并且……
不但……还…… 不仅……而且……
四,段
1.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2.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3.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4.概括段意
四,篇
1.中心思想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从六要素着手
谁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什么事,最终结果怎样;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段落,简短说出各段大意 再取重避轻,综合概括,把有关中心的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从文中提练合适的中心句: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概括法:抓住围绕一个中心的几个问题,如,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
2.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什么道理
2得到一个新的认识,懂得一个道理,明白一个事理,或者歌颂什么新风貌,赞扬什么新风气,或者揭露什么丑恶本质
3.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的,或者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的,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还注意,抓住文章描写的具体景物或地域。我们概括绘景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写出是对文章所描写的地方或景物,写出表达对这些景物或地方的喜爱之情或者热爱等。如:写家乡景时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概括人物思想品质的词语有:关心他人、见义勇为、不怕邪恶,敢于斗争,自我批评、舍己为人、乐于助人、帮助同学、爱护集体、爱护公物、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爱岗敬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关心群众疾苦,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大义灭亲、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舍小家为大家、质朴诚实、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刻苦钻研、好学深思、科学精神、杰出才能、同情劳动人民、尊老爱幼、尊敬师长、钢铁般的意志,坚韧不跋.自强不息 能屈能伸 不屈不饶等等
揭露和批判有些人的错误行为的文章,写作目的就应该是选择批判某些人的错误思想行为的
词语,选用的词语一般是:自私自利、欺负弱小、好强霸占、贪婪自私、心胸狭窄、嫉妒别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利益熏心、丧尽天良、骄傲自大、好高务远、图虚名等等。
团结力量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多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解决问题,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珍惜时间,集中注意力才能学好知识,等等
例:《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在陪中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中心思想,就可以直接写出课文告诉我们要爱护森林资源。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中心思想:课文表现了首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和对周总理逝世无比悲痛的心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中心思想: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命运的同情,又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黑暗与腐朽。
3.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4.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
常见的有:1,悬念,2,照应,3,联想,3,想象,4,抑扬结合,4,点面结合,5,动静结合,6,叙议结合,7,情景交融,8,衬托对比,9,伏笔照应,10,托物言志,11,铺垫悬念,12,正侧面结合,13,比喻象征,14,借古讽今,15,承上启下,16,开门见山,17,烘托,18,渲染,19,动静相衬,20,虚实相生,21,实写与虚写,22,托物寓意,23,咏物抒情,24,借景抒情
练习:
1. 概括主要内容。
2. 文章思想
3. 捉文章的中心句,过度句,照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