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
《生命的化学》2008年28卷4期CHEMISTRY
OFLIFE
2008,28(4)
●Currenttopic
文章编号:1000—1336(2008)04—0492・04
基因转换的生物学意义及分子机制
秦燕・・z
胡敬-
文建凡,
昆明650223;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基因转换是指同源序列之间遗传信息的非交互的传递。该现象最早是在真菌上发现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它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类群中。目前有关它的分子机制已有较多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分子模型,其中以DSBR模型和SDSA模型具有较强说服力被较普遍认可。本文对近些年来的这些新进展做一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基因转换;DSBR模型;SDSA模型
中图分类号:Q291
基因转换(geneconversion)是指遗传信息从一个分子向其同源分子单向传递的过程,使受体序列部分或者全部被供体序列所替代,而供体本身的序列不变。这种现象不仅在真菌中普遍存在,在线虫和哺乳动物中也存在。迄今已知该现象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均普遍存在。深入的研究表明基因转换在基因的致同进化(concertedevolution)、降低突变率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则主要对在其他不同生物类群上的研究情况以及基因转换的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做一概述。
1.不同生物类群中基因转换及其生物学意义
从细菌到植物乃至高等的哺乳动物,大多数非编码重复基因(研究最多的是多拷贝rRNA基因)和多基因家族都是通过该机制保持其多拷贝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它是致同进化现象的背后机制。1.1原核生物中的基因转换现象
在多种原核生物
纵子的基因致同进化现象。如:在大肠杆菌中有七个rRNA操纵子,rrnA、B、C、D、E、G和H,每个操纵子上rRNA基因的排列顺序为16S一23S・5S,编码rRNA的基因rrn往往是多拷贝的。Ammons等在研
究敲除5SrRNA基因对细胞的影响时,发现rrnB操
纵子上敲除了其中一个5SrRNA基因后它可以通过基因转换的方式从别的操纵子上重新获得‘21。
在副溶血弧菌的一个菌株的基因组中有11个拷贝的rRNA操纵子,其中10个位于l号染色体上,另一个位于2号染色体上,其16SrRNA基因序列是完全相同的;而在另一菌株中则含有两类操纵子,其中7个为一类型,另外4个为另一类型,它们的差异是在编码16SrRNA可变的主干环的25bp中有10
bp
的差异,Gonzalez.Escalona等认为这种操纵子的差异
是基因转换的结果扪。
在分析比较肠球菌属16SRNA序列时,发现在三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种属菌株基因中的相同位置都含有一段相同的可变区域,这种情况被认为是因为在不同种属16SRNA操纵子之间发生了基因转换而
上,研究表明基因转换导致了它们的多拷贝rRNA操
收稿日期:2008・04・25
基金项目:科技部973项目课题(2007CB8157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408016,30021004,30623007);中科院知识创新T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YW—R一091)资助
作者简介:秦燕(19
8
实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的结果【1】。
从以上可知,基因转换可以发生在同一菌株内的多拷贝基因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菌株的同一基因之间。其作用是使这些多拷贝的基因序列保持一致。
1.2植物中的基因转换现象
植物中也发现了基因转
0-),女,博士生,E—mail:
qinyanl024@163.corn;胡敬(198l一)。女,硕士生,E—mail:huj@mail.kiz.ac.cn;文建凡(1965一),男,博士,研究员,联系作者,E-mail:WEnjf@mail.kiz.ac.cn
万方数据
●知识介绍
((生命的化学))2008年28卷4期CHEMISTRY
OF
・493・
LIFE2008,28(4)
换的现象,但不只集中在rRNA基因上,它是反转录转座子的序列以及质体中的基因组序列保持高度一致的机制。
黄花烟草(Nicotianarustica)是一种异源四倍体,是由圆锥烟草和波叶烟草天然杂种的染色体数加倍形成的。研究发现黄花烟草中的rDNA和IGS区
(intergenicspacerregion)都是波叶烟草型的,因而认
为这是定向基因转换而导致的H1。
反转录转座子以高拷贝在植物界广泛分布,这类移动元件怎样保持各拷贝间序列高度相似性一直不得而知。最近提出这就是基因转换所实现的。如Kejnovsky等在蝇子草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反转录转座子Retand,它活跃转录且大量存在,经分析蝇子草的X、Y和常染色体,分离到Retand的LTR(10ngter-
minal
repeat),并发现X、Y染色体的LTRs比常染色
体的有更低的核酸位点多态性,尤其是Y染色体的LTRs之间的一致性非常高,这被认为是基因转换所致【s1。
在高等植物中存在的一些无性繁殖系统,如质体和线粒体,它们一般是多倍体的。有证据表明它们基因的突变率远远低f细胞核。Khakhlova等在转基因烟草的质体的基因上人工引进突变而后跟踪观察,发现经过三代后引进的突变被原来的野生型完全替代。因此认为在烟草的质体中发生了基因转换,并进而认为这正是降低多倍体无性繁殖系统的突变率的机制哺】。
1.3动物中的基因转换现象
在蚂蝗、鲟鱼、果蝇、
蜥蜴和人类等动物的核基因组中都发现有基因转换现象【¨。以蜥蜴为例,它是一种孤雌生殖的异源三倍体,进行营养繁殖,其rDNA的重复序列通过基因转换已高度纯合。这些三倍体蜥蜴有几千年历史,只进行无性繁殖,很少或无遗传重组,且rDNA的基因座位没减少,但其中一个亲本的rDNA类型已消失,说明基因转换可以在一个很短的进化时间内完成。近年来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的基因转换的例子日渐增多。最早报道的是在globin基因中,后来发现座位间的基因转换(inter—locus
geneconversion)
事件也普遍存在于人的许多基因家族中。如Rh血型抗原基因RHD和RHCE,a-interferon基因,丫-crystallin基因以及chemokine受体基因CCR2和CCR5和灿u元件等Ⅲ。另外,有人在分析人类Y染色体大量回文结
万
方数据构时认为在新生男婴中可能发生了Y—Y基因转换事’
件使得回文结构序列保持高度一致f8】。1.4原生生物中的基因转换现象
疟原虫、利氏曼原
虫[9A01等的rRNA序列的高度一致也认为是通过基因转换实现的。
Enea等在研究疟原虫的rRNA的进化时比较了恶性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rRNA序列,发现它们的rRNA基因并非由同一祖先独立进化而来的,而是通过基因转换的方式实现物种间基因致同进化的。
贾第虫被认为是一种极原始的原生生物。大部分证据都认为其至少为四倍体,不存在有性生殖方式,而其等位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异非常低,远低于0.1%,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可能存在基因转换这种机制保持这种高度等同。2.基因转换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们最初是用已有的重组模型来解释基因转换的发生机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提出了基因转换自身的机制模型。目前普遍接受的有两种:双
链断裂修补模型(double.strandbreakrepair,DSBR)和合成依赖退火模型(synthesis—dependent
strand-
annealing,SDSA)。均是基于早期的重组模型:Holliday模型和Meselson.Radding模型建立的。
2.1
DSBR模型(图1)由Szostak等于1983年提出。其
主要特点是起始于双链DNA缺口即DSB而得名,这不同于前述的两种饲源重组模型均起始于单链缺口。DSB产生后,同源的DNA双螺旋可以作为模板成为遗传信息的供体,通过形成D—loop和两个Hollidayjunctions(HJs)达到链的交换和缺口的修补。在形成D・loop和HJs后而开始DNA合成之前,供体中的一条链会和受体的一条链各自进行互补配对,此时不配对的碱基则被切除而代之正确配对的碱基。在此过程中,基因转换是对异源双链DNA的错配修复而不是像以前认为的是简单的对双链缺口的修复till。这种通过异源双链区内不配对碱基的修复而进行基因校正的过程即为基因转换,Orr・Weaver等的质粒转化实验为该模型提供了证据。他们将带有缺口的质粒转到酵母体内,该质粒缺口处含有与酵母染色体同源的序列,结果观察到一半的质粒缺口被修复,该处含有了酵母染色体的一段序列;而另外一半的质粒整合到酵母的染色体上[12]。这同时也说明在此过程中分别产生了各一半交换和非交换的产物。
・494・
《生命的化学》2008年28卷4期
CHEMISTRYOFLIFE2008,28(4)
●Currenttopic
双链DNA断裂
(A)DNA双笋缺口
(B)眦擎缺口
=============
●
三三7蛊三仁两链之间的互换
合成新DNA序列
二习∈二二弓[叮8的形成
,
,
▲▲
不伴有交换的基因转换交换发生位点砖侧序列间的交换
图1基因转换机制的DSBR模型111J
该模型解决了上述两种重组模型没有解决的诸多问题。首先,解释了DNA损伤的位点一般为基因转换的受体位点。其次,形成两个HJ,这使得交换既可发生在非孟德尔分离位点的上游也可在下游。
该模型对减数分裂重组的许多特征都可给出合理解释,HJs结构作为重组中间体也已被鉴定出来。然而因为该模型预测会产生相同数量交换和非交换产物,不能解释在有丝分裂中产生的比率较低(<8%)的交换产物的情况。为此,Allers和Lichten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改,提出了SDSA模型【131。
2.2
SDSA模型(图2)该模型同样起始于DSB,一侧
的3’一端首先发生链的侵入,当其侵入同源序列后即开始合成新的DNA链,合成到达另外一端则与另一端静止的3’.端连接,两条新合成的DNA链回到断裂的分子中结合在一起,而模板链则回到原来的位置,即DNA合成是全保留式的,这不同于DSBR模型中的半保留复制;该模型另一个特点是一般只产生非交换的产物。在酵母和线虫中有很多研究结果都支持该模型【14】。
该模型是用来解释不伴有交换的基因转换,然而,Ferguson和Holloman等认为SDSA中可能伴有交换,于是提出了另一种版本的SDSA:由于第一个
万
方数据三耋三≥重两链之间的互换一5‘至3’的外切一5・至3・外切
茎三二星外源链的侵入三嚣:童重新DM的合成一—。新DNA的合成;=高=g乏釜∞
发生退火
=1k—_=发生退火
不伴有交换的
伴有交换的基冈转换基因转换
DNA双链缺口
,.DNA双链缺口
!
(D)
I…
茎:二‘己三:外源链的侵入
lE二k目%=……”
三三._重外源链的侵入
22一.r‘2新DNA的合成
暑昌=釜‘t凸===高=
2■南I=新DNA的合成
三Z窭==发生退火
三Z墓竺发生退火
==盘●‘====昌昌曩譬矗~一—o/、==!!■!!E±eE目墨=============
不伴有交换的伴有交换的不伴有交换的伴有交换的基因转换
基因转换
基因转换
基因转换
图2基因转换机制的SDSA模型【14】
3’一游离末端侵入产生的D—loop可以与另一游离3’.端退火结合,并以D—loop为模板合成新的DNA,这样即可以产生一个HJ[”】。Paques等则认为形成的是双HJs,HJ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被切开,产生交换的产物。目前只在果蝇中有一个证据认为SDSA模型中伴有交换。
除了以上两种经典模型外,还有人提出了修复复制叉捕捉模型(repair
replicationfork
capture)[14]、双
HJ分解模型【l61。前者首次提出基因转换过程中可能不只涉及到前导链DNA的聚合,也可能同时存在滞后链DNA的复制。Ira和Wu在酵母中发现一些基因如Srs2、Sgsl—Top3、BLM等会抑制SDSA模型中交换的发生而使双HJ结构分解,由此提出了双HJ分解模型116】。
虽然已有多种模型,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哪种模型可以独立完成基因转换,一般认为可能由几种模
(C)
●知识介绍
《生命的化学》2008年28卷4期
CHEMISTRYOFLIFE2008,28(4)
・495・
型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每一模型的发生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需要多种酶的调节。目前已经鉴定出了许多跟基因转换相关的基因,如Spol1对于DSB的形成是必须的,双HJ分解模型中BLM.Topo
III
生的可能性【18】,研究者可以从基因组的水平来了解一些功能基因的进化过程及其遗传变异的规律,对筛选新的功能性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BLAP75共同作用分解双HJ结构,但是这些酶是如何执行这些功能的还不明确,还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
3.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基因转换在从低等的原核生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且发生的频率并不低
【l
参考文献
【l】阚显照等.科技导报,2007,25(9):47.5l【2】AmmonsD
et
a1.NuclefAcidsRes,1999,27:637—642
et
【3】Gonzalez・Escalona
213.219
a1.删S
MicrobiolLen,2005,246:
【4】MatyasekR【5】Kqnovsky[61
E
etet
a1.Heredity,2003.91:268-275
a1.MolGenetGenomics,2006,276:254-263a1.Plant^2006,46(1):85・94
71。它是生物保持多拷贝基因或者多基因家族中基
Khaldalova0et
因的一致性、降低突变率的一种重要机制,在保持遗传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基因转换机制的研究仍处在初期阶段,很多重要的问题还未解决。例如:是什么因素影响或者决定基因转换发生的频率,覆盖区域的长度、转换的方向以及何种条件下会伴有交换呢?真核生物中不同基因发生的基因转换存在多大的保守性?基因转换发生定向基因转换的调节机制是什么。这都有待于从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染色体行为、DNA序列多态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基因组数据的不断积累,并且最新发展起来的预测基因转换的GENECONV软件可以高通量的预测基因转换事件发
【7】ChenJM甜a1.NatRevGenet,2007,8(10):762-775【8】RozenS
et
a1.Nature,2003,423(6942):873—876
【9】EneaVeta1._,MolEvol,1991,32:183.186【10】YanS
et
a1.MolBiochemParasitol。1999,103:197—210
et
【1l】SzostakJW
a1.&ff。1983,33(1):25—35
【12】Orr—WeaverTL甜a1.ProcNatlAcadSciUSA,1983,80(14):
4417.4421
【13】AllersT【14】PaquesF
etet
a1.&fZ,2001,106(1):47-57
a1.MicrobiolMolBiolRev,1999,63(2):349・404
et
【15】FergusonDO
5419.5424
a1.ProcNatlAcadSci
USA,1996,93(11):
【16】IraG
et
a1.Cell,2003。115(4):401・41l
【17】MartinsohnJT甜a1.1mmunogenetics.1999,50:168-200【18】季军等.中国农业科学,2007。40(9):1856—1863
Functionandmechanismofgeneconversion
Yan
('StateKeyLaboratoryof
Genetic
Q玳1’2JingHUlJian-FanWENl
InstituteofZoology,Chinese
R鬟时m∞s
and
Evolution,Kunming
AcademyofSdences。Kunming650223,China;2Cn-aduate
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39,China)
AbstractGeneconversionisdefinedas
a
nonreciprocaltransfcrofgeneticinformationfrom
occurs
one
moleculeto
itshomologue,
whichwasfirstdiscoveredinfungi.Lair。itwasfoundthatgeneconversionbeenputforwardHere,the
recent
to
organisms.Manymodelshave
explainitsmolecularmechanism,andamongthem。SDSAandDSBRmodelsaretwomostconvincingones.
were
inallkindsof
progressesofthisfield
reviewed.
Keywords
geneconversion;DSBRmodel;SDSAmodel
万方数据
基因转换的生物学意义及分子机制
作者:作者单位:
秦燕, 胡敬, 文建凡
秦燕(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胡敬,文建凡(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生命的化学
CHEMISTRY OF LIFE2008,28(4)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参考文献(18条)
1. Enea V 查看详情 1991
2. Rozen S Abundant gene conversion between arms of palindromes in human and ape Y chromosomes[外文期刊] 2003(6942)
3. Chen JM 查看详情 2007(10)4. Khakhlova O 查看详情 2006(01)5. Kqnovsky E 查看详情 2006
6. Matyasek R Ribosomal DNA evolution and gene conversion in Nicotiana rustica[外文期刊] 2003(3)7. Gonzalez-Escalona 查看详情 2005
8. Ammons D 5S rRNA gene deletions cause an unexpectedly high fitness loss in Escherichia coli.[外文期刊] 1999(2)
9. 季军 水稻基因组中抗病基因正选择方式及基因转换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7(09)
10. Martinsohn JT The gene conversion hypothesis of MHC evolution: a review.[外文期刊] 1999(3/4)11. Ira G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04)12. Ferguson DO 查看详情 1996(11)
13. Paques F Multiple pathways of recombination induced by double-strand breaks in Saccharomycescerevisiae. [外文期刊] 1999(02)
14. Allers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01)15. Orr-Weaver TL 查看详情 1983(14)16. Szostak JW 查看详情 1983(01)
17. Yan 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eishmania donovani ribosomal RNA promoter.[外文期刊] 1999(2)18. 阚显照 基因转换的分子机制及其在nrDNA致同进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7(0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mdhx200804031.aspx
・492・
《生命的化学》2008年28卷4期CHEMISTRY
OFLIFE
2008,28(4)
●Currenttopic
文章编号:1000—1336(2008)04—0492・04
基因转换的生物学意义及分子机制
秦燕・・z
胡敬-
文建凡,
昆明650223;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基因转换是指同源序列之间遗传信息的非交互的传递。该现象最早是在真菌上发现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它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类群中。目前有关它的分子机制已有较多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分子模型,其中以DSBR模型和SDSA模型具有较强说服力被较普遍认可。本文对近些年来的这些新进展做一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基因转换;DSBR模型;SDSA模型
中图分类号:Q291
基因转换(geneconversion)是指遗传信息从一个分子向其同源分子单向传递的过程,使受体序列部分或者全部被供体序列所替代,而供体本身的序列不变。这种现象不仅在真菌中普遍存在,在线虫和哺乳动物中也存在。迄今已知该现象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均普遍存在。深入的研究表明基因转换在基因的致同进化(concertedevolution)、降低突变率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则主要对在其他不同生物类群上的研究情况以及基因转换的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做一概述。
1.不同生物类群中基因转换及其生物学意义
从细菌到植物乃至高等的哺乳动物,大多数非编码重复基因(研究最多的是多拷贝rRNA基因)和多基因家族都是通过该机制保持其多拷贝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它是致同进化现象的背后机制。1.1原核生物中的基因转换现象
在多种原核生物
纵子的基因致同进化现象。如:在大肠杆菌中有七个rRNA操纵子,rrnA、B、C、D、E、G和H,每个操纵子上rRNA基因的排列顺序为16S一23S・5S,编码rRNA的基因rrn往往是多拷贝的。Ammons等在研
究敲除5SrRNA基因对细胞的影响时,发现rrnB操
纵子上敲除了其中一个5SrRNA基因后它可以通过基因转换的方式从别的操纵子上重新获得‘21。
在副溶血弧菌的一个菌株的基因组中有11个拷贝的rRNA操纵子,其中10个位于l号染色体上,另一个位于2号染色体上,其16SrRNA基因序列是完全相同的;而在另一菌株中则含有两类操纵子,其中7个为一类型,另外4个为另一类型,它们的差异是在编码16SrRNA可变的主干环的25bp中有10
bp
的差异,Gonzalez.Escalona等认为这种操纵子的差异
是基因转换的结果扪。
在分析比较肠球菌属16SRNA序列时,发现在三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种属菌株基因中的相同位置都含有一段相同的可变区域,这种情况被认为是因为在不同种属16SRNA操纵子之间发生了基因转换而
上,研究表明基因转换导致了它们的多拷贝rRNA操
收稿日期:2008・04・25
基金项目:科技部973项目课题(2007CB8157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0408016,30021004,30623007);中科院知识创新T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YW—R一091)资助
作者简介:秦燕(19
8
实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的结果【1】。
从以上可知,基因转换可以发生在同一菌株内的多拷贝基因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菌株的同一基因之间。其作用是使这些多拷贝的基因序列保持一致。
1.2植物中的基因转换现象
植物中也发现了基因转
0-),女,博士生,E—mail:
qinyanl024@163.corn;胡敬(198l一)。女,硕士生,E—mail:huj@mail.kiz.ac.cn;文建凡(1965一),男,博士,研究员,联系作者,E-mail:WEnjf@mail.kiz.ac.cn
万方数据
●知识介绍
((生命的化学))2008年28卷4期CHEMISTRY
OF
・493・
LIFE2008,28(4)
换的现象,但不只集中在rRNA基因上,它是反转录转座子的序列以及质体中的基因组序列保持高度一致的机制。
黄花烟草(Nicotianarustica)是一种异源四倍体,是由圆锥烟草和波叶烟草天然杂种的染色体数加倍形成的。研究发现黄花烟草中的rDNA和IGS区
(intergenicspacerregion)都是波叶烟草型的,因而认
为这是定向基因转换而导致的H1。
反转录转座子以高拷贝在植物界广泛分布,这类移动元件怎样保持各拷贝间序列高度相似性一直不得而知。最近提出这就是基因转换所实现的。如Kejnovsky等在蝇子草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反转录转座子Retand,它活跃转录且大量存在,经分析蝇子草的X、Y和常染色体,分离到Retand的LTR(10ngter-
minal
repeat),并发现X、Y染色体的LTRs比常染色
体的有更低的核酸位点多态性,尤其是Y染色体的LTRs之间的一致性非常高,这被认为是基因转换所致【s1。
在高等植物中存在的一些无性繁殖系统,如质体和线粒体,它们一般是多倍体的。有证据表明它们基因的突变率远远低f细胞核。Khakhlova等在转基因烟草的质体的基因上人工引进突变而后跟踪观察,发现经过三代后引进的突变被原来的野生型完全替代。因此认为在烟草的质体中发生了基因转换,并进而认为这正是降低多倍体无性繁殖系统的突变率的机制哺】。
1.3动物中的基因转换现象
在蚂蝗、鲟鱼、果蝇、
蜥蜴和人类等动物的核基因组中都发现有基因转换现象【¨。以蜥蜴为例,它是一种孤雌生殖的异源三倍体,进行营养繁殖,其rDNA的重复序列通过基因转换已高度纯合。这些三倍体蜥蜴有几千年历史,只进行无性繁殖,很少或无遗传重组,且rDNA的基因座位没减少,但其中一个亲本的rDNA类型已消失,说明基因转换可以在一个很短的进化时间内完成。近年来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的基因转换的例子日渐增多。最早报道的是在globin基因中,后来发现座位间的基因转换(inter—locus
geneconversion)
事件也普遍存在于人的许多基因家族中。如Rh血型抗原基因RHD和RHCE,a-interferon基因,丫-crystallin基因以及chemokine受体基因CCR2和CCR5和灿u元件等Ⅲ。另外,有人在分析人类Y染色体大量回文结
万
方数据构时认为在新生男婴中可能发生了Y—Y基因转换事’
件使得回文结构序列保持高度一致f8】。1.4原生生物中的基因转换现象
疟原虫、利氏曼原
虫[9A01等的rRNA序列的高度一致也认为是通过基因转换实现的。
Enea等在研究疟原虫的rRNA的进化时比较了恶性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的rRNA序列,发现它们的rRNA基因并非由同一祖先独立进化而来的,而是通过基因转换的方式实现物种间基因致同进化的。
贾第虫被认为是一种极原始的原生生物。大部分证据都认为其至少为四倍体,不存在有性生殖方式,而其等位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异非常低,远低于0.1%,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可能存在基因转换这种机制保持这种高度等同。2.基因转换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们最初是用已有的重组模型来解释基因转换的发生机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提出了基因转换自身的机制模型。目前普遍接受的有两种:双
链断裂修补模型(double.strandbreakrepair,DSBR)和合成依赖退火模型(synthesis—dependent
strand-
annealing,SDSA)。均是基于早期的重组模型:Holliday模型和Meselson.Radding模型建立的。
2.1
DSBR模型(图1)由Szostak等于1983年提出。其
主要特点是起始于双链DNA缺口即DSB而得名,这不同于前述的两种饲源重组模型均起始于单链缺口。DSB产生后,同源的DNA双螺旋可以作为模板成为遗传信息的供体,通过形成D—loop和两个Hollidayjunctions(HJs)达到链的交换和缺口的修补。在形成D・loop和HJs后而开始DNA合成之前,供体中的一条链会和受体的一条链各自进行互补配对,此时不配对的碱基则被切除而代之正确配对的碱基。在此过程中,基因转换是对异源双链DNA的错配修复而不是像以前认为的是简单的对双链缺口的修复till。这种通过异源双链区内不配对碱基的修复而进行基因校正的过程即为基因转换,Orr・Weaver等的质粒转化实验为该模型提供了证据。他们将带有缺口的质粒转到酵母体内,该质粒缺口处含有与酵母染色体同源的序列,结果观察到一半的质粒缺口被修复,该处含有了酵母染色体的一段序列;而另外一半的质粒整合到酵母的染色体上[12]。这同时也说明在此过程中分别产生了各一半交换和非交换的产物。
・494・
《生命的化学》2008年28卷4期
CHEMISTRYOFLIFE2008,28(4)
●Currenttopic
双链DNA断裂
(A)DNA双笋缺口
(B)眦擎缺口
=============
●
三三7蛊三仁两链之间的互换
合成新DNA序列
二习∈二二弓[叮8的形成
,
,
▲▲
不伴有交换的基因转换交换发生位点砖侧序列间的交换
图1基因转换机制的DSBR模型111J
该模型解决了上述两种重组模型没有解决的诸多问题。首先,解释了DNA损伤的位点一般为基因转换的受体位点。其次,形成两个HJ,这使得交换既可发生在非孟德尔分离位点的上游也可在下游。
该模型对减数分裂重组的许多特征都可给出合理解释,HJs结构作为重组中间体也已被鉴定出来。然而因为该模型预测会产生相同数量交换和非交换产物,不能解释在有丝分裂中产生的比率较低(<8%)的交换产物的情况。为此,Allers和Lichten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改,提出了SDSA模型【131。
2.2
SDSA模型(图2)该模型同样起始于DSB,一侧
的3’一端首先发生链的侵入,当其侵入同源序列后即开始合成新的DNA链,合成到达另外一端则与另一端静止的3’.端连接,两条新合成的DNA链回到断裂的分子中结合在一起,而模板链则回到原来的位置,即DNA合成是全保留式的,这不同于DSBR模型中的半保留复制;该模型另一个特点是一般只产生非交换的产物。在酵母和线虫中有很多研究结果都支持该模型【14】。
该模型是用来解释不伴有交换的基因转换,然而,Ferguson和Holloman等认为SDSA中可能伴有交换,于是提出了另一种版本的SDSA:由于第一个
万
方数据三耋三≥重两链之间的互换一5‘至3’的外切一5・至3・外切
茎三二星外源链的侵入三嚣:童重新DM的合成一—。新DNA的合成;=高=g乏釜∞
发生退火
=1k—_=发生退火
不伴有交换的
伴有交换的基冈转换基因转换
DNA双链缺口
,.DNA双链缺口
!
(D)
I…
茎:二‘己三:外源链的侵入
lE二k目%=……”
三三._重外源链的侵入
22一.r‘2新DNA的合成
暑昌=釜‘t凸===高=
2■南I=新DNA的合成
三Z窭==发生退火
三Z墓竺发生退火
==盘●‘====昌昌曩譬矗~一—o/、==!!■!!E±eE目墨=============
不伴有交换的伴有交换的不伴有交换的伴有交换的基因转换
基因转换
基因转换
基因转换
图2基因转换机制的SDSA模型【14】
3’一游离末端侵入产生的D—loop可以与另一游离3’.端退火结合,并以D—loop为模板合成新的DNA,这样即可以产生一个HJ[”】。Paques等则认为形成的是双HJs,HJ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被切开,产生交换的产物。目前只在果蝇中有一个证据认为SDSA模型中伴有交换。
除了以上两种经典模型外,还有人提出了修复复制叉捕捉模型(repair
replicationfork
capture)[14]、双
HJ分解模型【l61。前者首次提出基因转换过程中可能不只涉及到前导链DNA的聚合,也可能同时存在滞后链DNA的复制。Ira和Wu在酵母中发现一些基因如Srs2、Sgsl—Top3、BLM等会抑制SDSA模型中交换的发生而使双HJ结构分解,由此提出了双HJ分解模型116】。
虽然已有多种模型,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哪种模型可以独立完成基因转换,一般认为可能由几种模
(C)
●知识介绍
《生命的化学》2008年28卷4期
CHEMISTRYOFLIFE2008,28(4)
・495・
型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每一模型的发生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需要多种酶的调节。目前已经鉴定出了许多跟基因转换相关的基因,如Spol1对于DSB的形成是必须的,双HJ分解模型中BLM.Topo
III
生的可能性【18】,研究者可以从基因组的水平来了解一些功能基因的进化过程及其遗传变异的规律,对筛选新的功能性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BLAP75共同作用分解双HJ结构,但是这些酶是如何执行这些功能的还不明确,还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
3.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基因转换在从低等的原核生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且发生的频率并不低
【l
参考文献
【l】阚显照等.科技导报,2007,25(9):47.5l【2】AmmonsD
et
a1.NuclefAcidsRes,1999,27:637—642
et
【3】Gonzalez・Escalona
213.219
a1.删S
MicrobiolLen,2005,246:
【4】MatyasekR【5】Kqnovsky[61
E
etet
a1.Heredity,2003.91:268-275
a1.MolGenetGenomics,2006,276:254-263a1.Plant^2006,46(1):85・94
71。它是生物保持多拷贝基因或者多基因家族中基
Khaldalova0et
因的一致性、降低突变率的一种重要机制,在保持遗传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基因转换机制的研究仍处在初期阶段,很多重要的问题还未解决。例如:是什么因素影响或者决定基因转换发生的频率,覆盖区域的长度、转换的方向以及何种条件下会伴有交换呢?真核生物中不同基因发生的基因转换存在多大的保守性?基因转换发生定向基因转换的调节机制是什么。这都有待于从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染色体行为、DNA序列多态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基因组数据的不断积累,并且最新发展起来的预测基因转换的GENECONV软件可以高通量的预测基因转换事件发
【7】ChenJM甜a1.NatRevGenet,2007,8(10):762-775【8】RozenS
et
a1.Nature,2003,423(6942):873—876
【9】EneaVeta1._,MolEvol,1991,32:183.186【10】YanS
et
a1.MolBiochemParasitol。1999,103:197—210
et
【1l】SzostakJW
a1.&ff。1983,33(1):25—35
【12】Orr—WeaverTL甜a1.ProcNatlAcadSciUSA,1983,80(14):
4417.4421
【13】AllersT【14】PaquesF
etet
a1.&fZ,2001,106(1):47-57
a1.MicrobiolMolBiolRev,1999,63(2):349・404
et
【15】FergusonDO
5419.5424
a1.ProcNatlAcadSci
USA,1996,93(11):
【16】IraG
et
a1.Cell,2003。115(4):401・41l
【17】MartinsohnJT甜a1.1mmunogenetics.1999,50:168-200【18】季军等.中国农业科学,2007。40(9):1856—1863
Functionandmechanismofgeneconversion
Yan
('StateKeyLaboratoryof
Genetic
Q玳1’2JingHUlJian-FanWENl
InstituteofZoology,Chinese
R鬟时m∞s
and
Evolution,Kunming
AcademyofSdences。Kunming650223,China;2Cn-aduate
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39,China)
AbstractGeneconversionisdefinedas
a
nonreciprocaltransfcrofgeneticinformationfrom
occurs
one
moleculeto
itshomologue,
whichwasfirstdiscoveredinfungi.Lair。itwasfoundthatgeneconversionbeenputforwardHere,the
recent
to
organisms.Manymodelshave
explainitsmolecularmechanism,andamongthem。SDSAandDSBRmodelsaretwomostconvincingones.
were
inallkindsof
progressesofthisfield
reviewed.
Keywords
geneconversion;DSBRmodel;SDSAmodel
万方数据
基因转换的生物学意义及分子机制
作者:作者单位:
秦燕, 胡敬, 文建凡
秦燕(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胡敬,文建凡(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3)生命的化学
CHEMISTRY OF LIFE2008,28(4)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参考文献(18条)
1. Enea V 查看详情 1991
2. Rozen S Abundant gene conversion between arms of palindromes in human and ape Y chromosomes[外文期刊] 2003(6942)
3. Chen JM 查看详情 2007(10)4. Khakhlova O 查看详情 2006(01)5. Kqnovsky E 查看详情 2006
6. Matyasek R Ribosomal DNA evolution and gene conversion in Nicotiana rustica[外文期刊] 2003(3)7. Gonzalez-Escalona 查看详情 2005
8. Ammons D 5S rRNA gene deletions cause an unexpectedly high fitness loss in Escherichia coli.[外文期刊] 1999(2)
9. 季军 水稻基因组中抗病基因正选择方式及基因转换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7(09)
10. Martinsohn JT The gene conversion hypothesis of MHC evolution: a review.[外文期刊] 1999(3/4)11. Ira G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3(04)12. Ferguson DO 查看详情 1996(11)
13. Paques F Multiple pathways of recombination induced by double-strand breaks in Saccharomycescerevisiae. [外文期刊] 1999(02)
14. Allers T 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1(01)15. Orr-Weaver TL 查看详情 1983(14)16. Szostak JW 查看详情 1983(01)
17. Yan 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eishmania donovani ribosomal RNA promoter.[外文期刊] 1999(2)18. 阚显照 基因转换的分子机制及其在nrDNA致同进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7(0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mdhx20080403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