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相关文章

  • 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
  • 中医文献发展史重点 1. 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是(言传口授)或者(口耳相传). 周秦医学文献 2. 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该书为汉以前之早期本草类著作. 3. 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 ...查看


  •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 一.名词术语 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 2.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4. 任物:主管认识事 ...查看


  • [黄帝内经]-书名由来.作者.成书年代及流传(2)王洪图
  • 我在讲<黄帝内经>这门课的时候,使用<内经讲义>,基本上是按这个教材的顺序来讲的.有些时候就可以离开一些,书本在这儿,大家可以自己来学习.你看咱们教材上第一页,首先讲的是<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然后 ...查看


  • 黄帝素问直解 卷之五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十四篇
  • 黄帝素问直解 卷之五 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十四篇 四时刺逆从者,春刺经脉,夏刺孙络,长夏刺肌肉,秋刺皮肤,冬刺骨髓,四时各有所刺,刺之从也. 刺不知四时之经,正气内乱,中伤五脏,死之有期,刺之逆也.四时合五行,六气亦合五行,故论四时刺逆从,先论 ...查看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②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卷二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按此篇论三阴三阳之气.皆出于地之阴.出则为阳.合则归阴.与天地定位.日月呈象之阴阳不同.故帝设此问.而 ...查看


  • 黄帝内经条文背诵
  • 原文地址:<黄帝内经>背诵条文作者:于卓 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浊阴归六腑.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 ...查看


  • 王居易教授经络诊察方法的临床体会
  • 王居易教授曾师从杨甲三.程莘农.王乐亭.贺普仁等数位针灸界前辈,从事针灸的临床研究五十载,对于将传统的经络理论运用于临床有着丰富的经验,自70年代末开始,先后在欧美国家传授针灸,著有<王居易经络学讲演录>(英文版).笔者有幸跟随 ...查看


  • 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 经络----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本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经络----带有"引力"的气血运行通道 经络的发现和经络学说的形成最迟是在五千年.甚至七千年以前.何以见得?中医学 ...查看


  •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不同方的生理特点和所生病的治疗原则) 古代圣真对于人体脏腑功能和气机变化的描述都是用比喻的方法,这并不是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而是人体内部"形而上"的××,是无法用"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