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观后感
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
印度不像中国,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的洗礼,人民开始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渐解放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始那一代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自强自富的征途。身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的心酸,可是印度不同于我们,虽然都是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是那个程度和同化的深度不一样,他们人民思想准备还处于以前的那种封建主义思想阶段,崇尚宗教主义,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整个电影,都可以看到甘地非常付有勇气,沉静,执着,乐观,仁爱,这些都是来自与他的信仰和信念。对于这些价值的坚持,使得他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者---不仅仅是念经,而是深信并身体力行。甘地,一生推行“拒绝暴力”与“不合作”运动。他颇有些像孔子,以仁来感化世人,也很像是佛家高僧,用禁欲和忍耐来唤醒一个民族。例如一个伟人重要的事情是为折了腿的小羊敷伤,例如一个伟人在拍打了孙辈一巴掌后转为爱抚,例如一个伟人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的随和,例如一个伟人在面对仆人时的谦逊与感激,„„所有的细节,也许你并不会在意,但是导演正是像甘地所说的那样:“在无声中打动不可打动的事和人。”我们不是不可被打动的,但是这些潜移默化的打动使人更加感动.
甘地回到印度时人们热情的欢迎抒发了印度人民对于甘地的崇敬,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憧憬,这也侧面表达了多少爱传达出去,多少爱就会回馈回来。而在甘地多次上法庭、多次被捕入狱时,他的内心依然镇定和坚定,当然,这些都是因为真理的巨大战斗力。而这些在宗教面前同样受用,宗教只是人们信念的一种依托,永远是共通的,也再次借助甘地的话表达了这一主题:“我是回教、印度教、锡克教、基督教,我相信神,神都是希望和平的!”是啊,宗教的本质都不是挑起争端,而是向往天堂般美好的社会。
我彻底被震撼了!相信和大多数人一样,当我初次如此深刻地了解印度历史、了解伟大的圣雄甘地后,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着:就是这位矮小而又瘦弱的老头,为了印度的独立和自由、为了和平,终其一生而奋斗,这到底是什么精神?我想即使是用世界上最崇高和最美丽的语言来赞美他也不过分。就像片头葬礼上主持人所说的: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与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财产,也没有任何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首长,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个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及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缠腰布的棕肤色小个子,致以最后敬意,因为正是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美国国务卿马
歇尔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使得谦虚及真理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爱因斯坦则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号人物······
在影片的结尾,甘地的话再次浮上屏幕:“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使是这部电影超过三个小时,我想我们也学习不完,正如我用短短千字无法描绘出我对圣雄甘地的所有敬佩和我被这位矮小而又瘦弱的老头带来的深深地震撼一样!
《甘地传》观后感
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
印度不像中国,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的洗礼,人民开始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渐解放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始那一代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自强自富的征途。身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的心酸,可是印度不同于我们,虽然都是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是那个程度和同化的深度不一样,他们人民思想准备还处于以前的那种封建主义思想阶段,崇尚宗教主义,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整个电影,都可以看到甘地非常付有勇气,沉静,执着,乐观,仁爱,这些都是来自与他的信仰和信念。对于这些价值的坚持,使得他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者---不仅仅是念经,而是深信并身体力行。甘地,一生推行“拒绝暴力”与“不合作”运动。他颇有些像孔子,以仁来感化世人,也很像是佛家高僧,用禁欲和忍耐来唤醒一个民族。例如一个伟人重要的事情是为折了腿的小羊敷伤,例如一个伟人在拍打了孙辈一巴掌后转为爱抚,例如一个伟人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的随和,例如一个伟人在面对仆人时的谦逊与感激,„„所有的细节,也许你并不会在意,但是导演正是像甘地所说的那样:“在无声中打动不可打动的事和人。”我们不是不可被打动的,但是这些潜移默化的打动使人更加感动.
甘地回到印度时人们热情的欢迎抒发了印度人民对于甘地的崇敬,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憧憬,这也侧面表达了多少爱传达出去,多少爱就会回馈回来。而在甘地多次上法庭、多次被捕入狱时,他的内心依然镇定和坚定,当然,这些都是因为真理的巨大战斗力。而这些在宗教面前同样受用,宗教只是人们信念的一种依托,永远是共通的,也再次借助甘地的话表达了这一主题:“我是回教、印度教、锡克教、基督教,我相信神,神都是希望和平的!”是啊,宗教的本质都不是挑起争端,而是向往天堂般美好的社会。
我彻底被震撼了!相信和大多数人一样,当我初次如此深刻地了解印度历史、了解伟大的圣雄甘地后,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着:就是这位矮小而又瘦弱的老头,为了印度的独立和自由、为了和平,终其一生而奋斗,这到底是什么精神?我想即使是用世界上最崇高和最美丽的语言来赞美他也不过分。就像片头葬礼上主持人所说的: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与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财产,也没有任何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首长,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个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及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缠腰布的棕肤色小个子,致以最后敬意,因为正是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美国国务卿马
歇尔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使得谦虚及真理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爱因斯坦则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经活生生的出现过这号人物······
在影片的结尾,甘地的话再次浮上屏幕:“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使是这部电影超过三个小时,我想我们也学习不完,正如我用短短千字无法描绘出我对圣雄甘地的所有敬佩和我被这位矮小而又瘦弱的老头带来的深深地震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