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沂水二小 刘俊玉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其实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呼啦圈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创造性地思考纠正经验偏差,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
虽然在课前做了不少的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存在着一些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师说得太多,放不开。
在探究环节,首先通过调查班中学生“参加跳绳与踢毽子比赛的各有几人”这一生活实际,通过求一共有多少人?产生矛盾,进而引出借用套呼啦圈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受集合圈。然后让学生将呼啦圈展示到黑板上,并且将自己的名字贴在合适的位置上,说一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最后让孩子根据集合图列式计算。但当孩子在呼啦圈中都站好后,我忘记了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站?其他的同学能不能也站到中间这个位置?为什么?让学生借助实物来明确每一部分应各站参加什么活动的同学。从而使下一环节(用图将呼啦圈的位置关系表示出来,贴名字表示自己的位置,并说一说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的教学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教师也讲得太多,重复了。
二、在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与效果。
在探究活动中,其实学生已通过套呼啦圈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子比赛的孩子,因此在“贴名字”这一活动中她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把名字贴好,但为了强调“重叠”,我故意让这一孩子在图中贴两个名字,结果弄得这个孩子不知所措,贴“错”了位置,教师又絮絮叨叨地讲了半天,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细想来这纯粹是多余,并且也浪费了时间,不合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设想预设了这一环节,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层次、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效果。
三、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
在列式计算这一环节,我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地列式计算,并且还至少用了两种方法。因此,我只想通过展示其中一个孩子的算法来展示验证一下即可。可课前忘记开投影,打不开投影,很着急,只好让学生到台前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并且展示的做法太多、太全,没有必要。细细想来其实只要让学生起来说一说自己的算式,集体纠正一下就行。这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缺少课堂机智与应对能力、考虑不周全,真是惭愧。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沂水二小 刘俊玉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其实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呼啦圈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创造性地思考纠正经验偏差,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
虽然在课前做了不少的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存在着一些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师说得太多,放不开。
在探究环节,首先通过调查班中学生“参加跳绳与踢毽子比赛的各有几人”这一生活实际,通过求一共有多少人?产生矛盾,进而引出借用套呼啦圈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受集合圈。然后让学生将呼啦圈展示到黑板上,并且将自己的名字贴在合适的位置上,说一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最后让孩子根据集合图列式计算。但当孩子在呼啦圈中都站好后,我忘记了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站?其他的同学能不能也站到中间这个位置?为什么?让学生借助实物来明确每一部分应各站参加什么活动的同学。从而使下一环节(用图将呼啦圈的位置关系表示出来,贴名字表示自己的位置,并说一说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的教学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教师也讲得太多,重复了。
二、在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与效果。
在探究活动中,其实学生已通过套呼啦圈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子比赛的孩子,因此在“贴名字”这一活动中她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把名字贴好,但为了强调“重叠”,我故意让这一孩子在图中贴两个名字,结果弄得这个孩子不知所措,贴“错”了位置,教师又絮絮叨叨地讲了半天,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细想来这纯粹是多余,并且也浪费了时间,不合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设想预设了这一环节,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层次、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效果。
三、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
在列式计算这一环节,我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地列式计算,并且还至少用了两种方法。因此,我只想通过展示其中一个孩子的算法来展示验证一下即可。可课前忘记开投影,打不开投影,很着急,只好让学生到台前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并且展示的做法太多、太全,没有必要。细细想来其实只要让学生起来说一说自己的算式,集体纠正一下就行。这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缺少课堂机智与应对能力、考虑不周全,真是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