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

源自民俗文化的掌声

——《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

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 郗静波

下课的铃声响了,掌声淹没了我。我知道,这掌声不是为我而起,而是为《云南的歌会》,为歌会上那群鲜活的生命,为作者那饱蘸着民俗文化的笔墨绘出的飘逸的风景。这掌声,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崇高礼赞。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从内到外都洋溢着浓烈的民族特色的文章,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不致丢失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民俗元素?我在教学流程上做了以下尝试。

《云南的歌会》教学流程

一、导入——关注民俗话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云南吗?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昆明的温暖,丽江的静谧,西双版纳的多彩,梅里雪山的神奇,常常使人流连忘返。而更让我们驻足的,是这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其中对歌就是绚丽画卷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沈从文,走入神秘而美丽的云南,在他的朴素而淡雅的文字中领略云南歌会的无穷魅力。

二、快速阅读——初识歌会特色

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云南的歌会到底是怎样的?初读文章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谈初读的感受:颇具民俗风情,热闹,欢快。)

学情小结: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获得的通感,将在他们一生中留下永恒的记忆。阅读过程中每一个信息的存留,都成为后面的个性分析和理解的丰富资源。

三、整体感知——展示歌会画面

云南的歌会真可谓一卷长长的民俗风情画。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三幅歌会画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筛选关键信息,讨论:看看由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歌会形式构成了这些画面。(板书:青年男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村寨传歌。)

延伸思考:从三幅画面看,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三幅画面组合在一起,唱歌的场合遍布野外、山路和村寨,唱歌的人遍及男女老幼。)

教师小结:云南的歌会,天地就是大舞台,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这种天地同唱的恢宏气势,形成了云南的歌会壮观瑰丽的风情画面!

学情小结: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既有参与热情,又有探究效果。回答时偶有不全,经其他同学补充后,知识得以完善,成果相互分享。结合板书进行思考,点位清晰,水到渠成。

四、重点研读——品味民俗风情

(一)品味歌唱方式:

探究对象:在“青年男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村寨传歌”这三幅画面里,各有一个字表达的是歌会的方式,请找出这三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并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探究结果:“对”,有对抗赛的意味,青年男女在山野对歌,比的是才情,赛的是智慧。“漫”,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赶马女孩在山路漫歌,抒发的是心情,展现的自由自在的天性。“传”,是传递,是传承。男女老幼在山寨传歌,传递的是热情,传承的是文化。

(二)品味特点神韵:

品味赏读:在三个场景中,作者侧重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品读结果:侧重描写了唱歌人,唱歌的环境,唱歌的场面。唱歌人:工笔细描间,才情出众、勤劳质朴、开朗活泼、率真自然的唱歌人跃然纸上。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云南歌会产生的诗情土壤。美好的环境与美丽的少女相映成趣,天人合一。场面:壮观的场面令人动容,百十来人,齐声歌唱,唱和相续,连绵不断。这种生生不息的热情,就是民歌代代相传的民族原动力。

小结过渡:三幅画面,分别突出了唱歌人,唱歌的环境和唱歌的场面。人、自然、艺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风情画面!

学情小结:在这个环节上,品与读交替进行,在品中感受神韵,在读中体会意境。老师咬文嚼字的示范赏析与学生个性阅读、个性理解相结合。逐渐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膜,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五、对话作者——理解民俗内涵

师生交流:徜徉在云南的歌会,你是否被这些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风情画卷感染?回顾全文,你认为云南的歌会最大魅力在哪里?

老师引导:本文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未选入课文的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作者当时去云南跑马节,本来是为研究马鞍上的花纹的。但到了那里,就被那里丰富多彩的歌会吸引住了。回来后就写了这篇文章。

师生交流总结: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云南歌会最大的魅力——它是一曲生命的颂歌。这一点,也可以从这句话的“活”字探入到作者最原始的意愿。

活,就是鲜活生动;就是那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由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这也是沈从文一贯追求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这种追求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课下,我们可以阅读他的长篇小说《边城》,那里有更多这样鲜活生命的影子。(师生齐读这段文字,再次领悟作者的情感源泉。)

学情小结:在这个环节上,“活”字出现,引发了学生的争辩,也出现理解上的新鲜感,这使得他们重新审视文章。之后的回答虽不算踊跃,但个个都有思维的深度含量。老师的话语,让学生陷入了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之后的师生齐读,再读,声音整齐有力,场面肃穆感人,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

六、对话自己——反思民俗生活

教师引导: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民俗的思索却才刚刚开始。我国的民俗丰富多彩,是一本更为厚重的文化大书,这本书的内涵,需要我们时常用一颗敬重的心来静静感悟。最后,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在图片与图片的交叠中,重温云南这篇诗意土壤上的明媚与湛蓝,再次感受那民俗中纯朴自然的生命气息。

文字1: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云南风光;图片1:泸沽幽兰、东川红土、丽江古韵、香格里拉

文字2:淳朴而勤劳的人们——云南风情;图片2:劳动场面,对歌场面,跳舞场面

文字3:民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是一种文化符号——更多民俗;图片3:黎族插花节、白族三道茶、泼水节、舞狮、安塞腰鼓、庆元宵、赛龙舟。

结课:有人说,民俗是民族心底的声音,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今天,读读沈从文,我们也要说,请珍惜这来自民族心底的声音。让我们灿烂微笑,大声放歌。在天地间,找回那个生动鲜活的真我!

学情小结:这个环节是唯美与厚重的结合。学生的思维被文字引领着,被画面震撼着,被音乐融化着,内心的剧烈翻涌却体现为外在的波澜不惊。没有惊呼,没有呐喊,唯有沉静和凝重。

源自民俗文化的掌声

——《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

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 郗静波

下课的铃声响了,掌声淹没了我。我知道,这掌声不是为我而起,而是为《云南的歌会》,为歌会上那群鲜活的生命,为作者那饱蘸着民俗文化的笔墨绘出的飘逸的风景。这掌声,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崇高礼赞。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从内到外都洋溢着浓烈的民族特色的文章,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不致丢失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民俗元素?我在教学流程上做了以下尝试。

《云南的歌会》教学流程

一、导入——关注民俗话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云南吗?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昆明的温暖,丽江的静谧,西双版纳的多彩,梅里雪山的神奇,常常使人流连忘返。而更让我们驻足的,是这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其中对歌就是绚丽画卷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沈从文,走入神秘而美丽的云南,在他的朴素而淡雅的文字中领略云南歌会的无穷魅力。

二、快速阅读——初识歌会特色

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云南的歌会到底是怎样的?初读文章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谈初读的感受:颇具民俗风情,热闹,欢快。)

学情小结: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获得的通感,将在他们一生中留下永恒的记忆。阅读过程中每一个信息的存留,都成为后面的个性分析和理解的丰富资源。

三、整体感知——展示歌会画面

云南的歌会真可谓一卷长长的民俗风情画。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三幅歌会画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筛选关键信息,讨论:看看由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歌会形式构成了这些画面。(板书:青年男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村寨传歌。)

延伸思考:从三幅画面看,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三幅画面组合在一起,唱歌的场合遍布野外、山路和村寨,唱歌的人遍及男女老幼。)

教师小结:云南的歌会,天地就是大舞台,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这种天地同唱的恢宏气势,形成了云南的歌会壮观瑰丽的风情画面!

学情小结: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既有参与热情,又有探究效果。回答时偶有不全,经其他同学补充后,知识得以完善,成果相互分享。结合板书进行思考,点位清晰,水到渠成。

四、重点研读——品味民俗风情

(一)品味歌唱方式:

探究对象:在“青年男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村寨传歌”这三幅画面里,各有一个字表达的是歌会的方式,请找出这三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并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探究结果:“对”,有对抗赛的意味,青年男女在山野对歌,比的是才情,赛的是智慧。“漫”,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赶马女孩在山路漫歌,抒发的是心情,展现的自由自在的天性。“传”,是传递,是传承。男女老幼在山寨传歌,传递的是热情,传承的是文化。

(二)品味特点神韵:

品味赏读:在三个场景中,作者侧重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品读结果:侧重描写了唱歌人,唱歌的环境,唱歌的场面。唱歌人:工笔细描间,才情出众、勤劳质朴、开朗活泼、率真自然的唱歌人跃然纸上。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云南歌会产生的诗情土壤。美好的环境与美丽的少女相映成趣,天人合一。场面:壮观的场面令人动容,百十来人,齐声歌唱,唱和相续,连绵不断。这种生生不息的热情,就是民歌代代相传的民族原动力。

小结过渡:三幅画面,分别突出了唱歌人,唱歌的环境和唱歌的场面。人、自然、艺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风情画面!

学情小结:在这个环节上,品与读交替进行,在品中感受神韵,在读中体会意境。老师咬文嚼字的示范赏析与学生个性阅读、个性理解相结合。逐渐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膜,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五、对话作者——理解民俗内涵

师生交流:徜徉在云南的歌会,你是否被这些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风情画卷感染?回顾全文,你认为云南的歌会最大魅力在哪里?

老师引导:本文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未选入课文的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作者当时去云南跑马节,本来是为研究马鞍上的花纹的。但到了那里,就被那里丰富多彩的歌会吸引住了。回来后就写了这篇文章。

师生交流总结: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云南歌会最大的魅力——它是一曲生命的颂歌。这一点,也可以从这句话的“活”字探入到作者最原始的意愿。

活,就是鲜活生动;就是那未经世俗目光浸染过的纯朴自然,未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扭曲的自由天性;就是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这也是沈从文一贯追求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这种追求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课下,我们可以阅读他的长篇小说《边城》,那里有更多这样鲜活生命的影子。(师生齐读这段文字,再次领悟作者的情感源泉。)

学情小结:在这个环节上,“活”字出现,引发了学生的争辩,也出现理解上的新鲜感,这使得他们重新审视文章。之后的回答虽不算踊跃,但个个都有思维的深度含量。老师的话语,让学生陷入了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之后的师生齐读,再读,声音整齐有力,场面肃穆感人,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

六、对话自己——反思民俗生活

教师引导: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民俗的思索却才刚刚开始。我国的民俗丰富多彩,是一本更为厚重的文化大书,这本书的内涵,需要我们时常用一颗敬重的心来静静感悟。最后,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在图片与图片的交叠中,重温云南这篇诗意土壤上的明媚与湛蓝,再次感受那民俗中纯朴自然的生命气息。

文字1: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云南风光;图片1:泸沽幽兰、东川红土、丽江古韵、香格里拉

文字2:淳朴而勤劳的人们——云南风情;图片2:劳动场面,对歌场面,跳舞场面

文字3:民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是一种文化符号——更多民俗;图片3:黎族插花节、白族三道茶、泼水节、舞狮、安塞腰鼓、庆元宵、赛龙舟。

结课:有人说,民俗是民族心底的声音,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今天,读读沈从文,我们也要说,请珍惜这来自民族心底的声音。让我们灿烂微笑,大声放歌。在天地间,找回那个生动鲜活的真我!

学情小结:这个环节是唯美与厚重的结合。学生的思维被文字引领着,被画面震撼着,被音乐融化着,内心的剧烈翻涌却体现为外在的波澜不惊。没有惊呼,没有呐喊,唯有沉静和凝重。


相关文章

  • 云南的歌会教案
  • <云南的歌会>教案 麻栗坡县六河中学 田 开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 ...查看


  • 云南的歌会3
  •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中的美点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 ...查看


  •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公开课
  •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成县苇子沟学校 高磊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过程与方法: 引导启发.小组讨论. 情 ...查看


  •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潍坊锦程中学 刘晓君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生:"喜欢,""你们喜欢听什么歌啊?""流行歌曲,通俗歌曲-.. ...查看


  • 1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 云南的歌会 导学案 主备人:迟建华 审核: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 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 ...查看


  • 云南的歌会教案 2
  •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查看


  • 云南的歌会教案 1
  •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 ...查看


  •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1
  • 师:同学们,上课!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评:这是 ...查看


  • [云南的歌会]课后习题提示
  • <云南的歌会>课后习题提示 一.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本题意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