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
【文章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文章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文章理解】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 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季氏将伐颛臾。
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季氏伐颛臾 是错误的,二是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做法,孔子批评冉有,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其次阐明政治主张,最后指出错误严重。 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批评冉有政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不端正。
文中的“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而且也道破了季氏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从文中也可以了解到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而且在新时期我们看待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应该体现在: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明确的是:肯定其“均、和、安、修文德”思想。至于不患寡和贫,则值得商榷。财物和人才少了,仅凭均、和、安是不够的,发展还是必要的。
综上,本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论语·季氏篇
【文章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文章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文章理解】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 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季氏将伐颛臾。
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季氏伐颛臾 是错误的,二是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做法,孔子批评冉有,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其次阐明政治主张,最后指出错误严重。 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批评冉有政治态度和为人态度的不端正。
文中的“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而且也道破了季氏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从文中也可以了解到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而且在新时期我们看待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应该体现在: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明确的是:肯定其“均、和、安、修文德”思想。至于不患寡和贫,则值得商榷。财物和人才少了,仅凭均、和、安是不够的,发展还是必要的。
综上,本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