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 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 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天然环境为:气候,山,河,海洋,空气等。
人工环境为: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
人居住条件等。
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各种人工和非人工材料。如:园舍、家具设备、玩具、图书、室内外装饰和布置以及幼儿园的室内外场地设施等。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等。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以及园风等。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对于儿童认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只有接触物质环境,儿童才可能感知、观察和动手操作物体,才可能认识物体的特征,掌握各种使用方法,探究动作与物体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尝试解决问题。因此,物质环境对锻炼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和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意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但也不能盲目追求物质环境的高标准、超豪华,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是物质环境创设的标准。如:在幼儿园物质设备中,贵重、精致并不是好玩具的衡量标准,好的材料和玩具,除了安全、卫生、美观、耐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多功能性和多变换性。幼儿可以用多种方法去摆弄它,创造性地玩耍,对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而有的昂贵的玩具,玩法固定,又容易损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价值。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和各种废旧物质,这是非常符合幼儿特点以及活动需要的。
2。物质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涉及空间、时间及材料三个方面:1、空间是指幼儿园园舍的建设条件(如儿童厕所户外活动场地、活动室、桌椅等)。护外活动场地(如绿地沙地等)室内的空间(如活动室的面积、睡房、盥洗室、墙壁桌椅摆放等)活动区的设置
等。2、时间是指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充分活动的时间与机会,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等。
3。材料是指为幼儿提供的直接操作的各种物品。它使幼儿操作实践的对象,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材料。一个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必须拥有可提供学习的材料和设备。一般包括
下列各种:a自然物质。如沙石泥土水等自然物质。b大肌肉运动的材 料和设备。包括木板、大型积木、绳子、秋千、滑梯、跷跷板、攀登架、小推车等。c结构性材料。包括积木、胶粒、插塑料板等。角色游戏材料可供幼儿在假设的情境中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艺术活动材料如各种颜色、笔、剪刀、糨糊、纸和乐器等。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如天平、磁铁、电灯泡、电池等。阅读材料,如图书、画册、图片等。认知操作材料,如分类、排序等发展数概念的材料,穿珠、编织、套盒等操作材料。
家庭环境——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所建立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中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生活空间特征;二是家庭成员的结构素质。从家庭空间特征来看,如果家庭空间宽裕,幼儿在家庭中能自由地从事各种活动,能充分利用家庭生态环境中的有利要素,如花卉、树木、昆虫、鸟等,则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如果家庭空间宽裕,根据教育学的理论,我们提倡给孩子在家中设置活动角,让幼儿有单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知道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而且角色游戏确实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成长,但是幼儿在5岁左右往往出现不愿让成人观看的现象,所以在家中给幼儿设置单独的活动角,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封闭的空间能够有助于发展;如果家庭空间具有开放性,如住在四合院中,与同伴有必然的联系和交往,则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如果住在独门的单元房内,或楼层较高,则幼儿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容易形成我们常说的一种“高楼综合症”。因此,社区文化、邻里关系、室内外物质条件等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从家庭成员的结构和素质看,由于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使孩子失去了与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交往的机会。不少家庭出现了四个成人,一个孩子的现象,使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因孩子少,造成了孩子缺少同伴交往,但同时,也正因为孩子少,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富裕,孩子能获得更多的照料和关心。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独生子女现象,而在家长的素质、教育方式、教育态度、职业、兴趣爱好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学前教育机构的物质环境有以下要求:
(1)物质环境应具有功能性 活动室内的布局应兼顾幼儿发展的年龄与个别需要,如设置安静区域,满足幼儿独处的需要;设置舒适的空间,满足幼儿休息、放松的需要。活动量大的、易发出嘈杂声音的活动区和安静区要隔开,以免互相干扰。区域界线应明显,以保证幼儿能清楚地知道每个区域的活动。 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应富有弹性,要照顾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需要。游戏场地的设计除了要让正常幼儿发展探索、试验和创造的经验外,还要考虑残障幼儿的需要。 物质操作材料应能与教育内容相适应,体现适宜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低矮的、幼儿能取放的地方,让幼儿自主地、方便地选择,并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达到适当的发展。
并且,物质操作材料应随着儿童的发展而扩展或更换。 在物质环境布置上,首先应注意其教育价值,即把它当作一种直观的教育手段。墙壁装饰的主题应是幼儿感兴趣、与一定的教育目标与内容相适宜并可不断发展深化,其表现形式具有幼儿年龄特点,并且,幼儿能参与其中的设计、布置。当然墙壁装饰还应具有美观性。应该注意的是,物质环境布置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和专家的检查,也不是给家长或来园参观的成人看的。
(2)物质环境应具有安全卫生性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幼儿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各项设施与设备应坚实耐用,其装置应牢固稳妥,构造应表面平整、光滑,无尖锐棱角,设备安放应便于幼儿活动,还应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卫生要求,便于定期清洗、消毒、检查与维修。桌椅应与幼儿的身材相适宜。幼儿餐具、水杯等的数量要充足,以免交叉传染疾病。 活
动室的规划应保证每个角落、每个区域都在成人的视线以内,用来分隔各区域的分隔物的高度应与幼儿身高相等为宜,还要注意设备、家具、玩具材料的安全性,应使幼儿避开电线等危险物品。易碰到、损坏的物品要远离走道,危险物品应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
由于幼儿在户外空间活动时,追、赶、跑、跳的机会较多,活动量较大,因此户外空间应相对封闭、地面应平坦且软硬适度、大型玩具设备应牢固安全。 另外,幼儿园内种植的自然物应是无毒的,饲养的动物应是对幼儿没有威胁、伤害性的。
(3)物质环境应具有经济性 由于幼儿园设备种类繁多,替代性大,因此,不必每样都花钱购置,有些教玩具可以发动教师、幼儿自己动手来设计与制作,既节省了经费,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具体使用时,若能考虑设备材料的多功能性,可充分发挥器材的效用,且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可以将几种互相配合的器材进行有机的组合,使参与活动的人数增多,并使单调的活动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增强对幼儿的吸引力。
日常生活中,幼儿活动量较大,教学活动动静交替频繁,桌、椅及用具需要经常搬动,从节约经费和实用的角度考虑,园所设备应坚固耐用。
(4)物质环境应具有美观性 幼儿园的设备结构、色彩、样式要新颖,图案富于幼儿特点,具有趣味性 ,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墙壁装饰除了具有教育性外,还应注意其审美价值,让幼儿在与其"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精神环境与学前教育
1 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 精神环境的构成由:思想观念,政治,法律,宗教,伦理道德,文化,民俗习惯等。 3 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生活方
式与习惯,生活情趣,生活内容,交往关系等],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托儿所,幼儿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精神环境。
具体说来:
家庭精神环境指的是家庭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等,注意: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父母的教育观念,是放任型,权威型,专治型)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与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等
社区环境如:亲属关系、邻里关系、等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精神环境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主要关系之一,师幼关系的质量自然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良好的师幼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建立充满爱的师幼关系。可以说,每个在园的孩子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的爱对孩子的意义是重大的,也是不同寻常的。教师的爱对幼儿的心理问题不仅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同样也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例如,要预防或治疗幼儿的入园恐惧症,教师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幼儿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就像妈妈一样,从而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喜爱之情而不是恐惧心理。一旦幼儿觉得教师是可以信赖的,幼儿园是安全的,其入园恐惧自然会慢慢消除。教师的爱能预防和治疗幼儿的某些心理问题;相反,如果教师对幼儿缺乏关爱,则有可能诱发幼儿产生心理疾病。幼儿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而得
不到时,有些幼儿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害怕与教师和同伴交往,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有些幼儿则可能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发生攻击性行为。因此,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努力建立起一种充满爱的师幼关系,让幼儿的心理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地发展。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幼儿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思想和看待事物的方法,拥有与成人平等的权利。教师如果成了班级和幼儿的主宰,以一种管制、强压的方法对待幼儿,幼儿没有自主权和独立性,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因惧怕教师而拒绝入园,因害怕教师的批评而变得胆怯、畏缩,因不满教师的管制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等。因此,幼儿在班级生活中应该拥有民主平等的权利,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作为独立个体所拥有的独立性,把幼儿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来看待,与幼儿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这是预防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条件。
(二)引导幼儿建立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构成了幼儿的同伴关系。幼儿在幼儿园主要与他人形成两种类型的关系——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垂直关系指的是师幼关系;而水平关系即同伴关系,指幼儿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与良好的师幼关系一样,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既能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能对幼儿的某些心理问题起到治疗的作用。同伴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惠的。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能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他们形成活泼、开朗、合群的个性,同时能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并使其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能有效地预防幼儿社交恐惧症、自闭症、孤独症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也是治疗这些心理问题的条件之一。患有社交恐惧症、自闭症和孤独症的幼儿都有一个共同的、典型的症状,即不敢、不愿或害怕与人交往。教师如果能引导、鼓励这些幼儿逐渐与同伴进行交往,并引导其他幼儿对他们提供帮助和关心,使这些幼儿能在自身、同伴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那么其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三)建立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园,与幼儿接触的有多位教师,这些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方式上肯定存在一些差别。这就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经常进行沟通、讨论和研究,取长补短,采取合作的态度,切不可各施其法,我行我素。如果教师们在教育观念、思想、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而又没有合作精神,幼儿就会觉得无所适从,甚至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发生抵消而出现负面效果,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建立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创设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四)积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家园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作为拥有幼教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合作,把幼儿在园的情况及时、如实地反映给家长。如幼儿出现某些心理问题的苗头,更应及时让家长知晓,切不可因为怕引起家长的不满而隐瞒。要告诉家长一些预防、发现或治疗幼儿心理问题的方法,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精神环境。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精神环境
家庭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家长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受长期的传统观念和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现今社会上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片面甚至错误的儿童观。在很多家长眼里,幼儿就是无知、弱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没有独立思想、没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因此,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而采取过度的保护,有些家长则对孩子任意训斥和打骂,有些家长则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所有这些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前文就已提到,幼儿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家长应该把他们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思想和个性,不能对他们任意训斥或打骂。总之,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精神环境的前提和保障。
(二)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鲍姆令德
(D.Baumrind)等人曾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一是权威型(authoritative)。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又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言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就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二是专制型(authoritarian)。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甚至于不近情理,孩子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力。如果孩子出现稍许的抵触,他们就会采取体罚或其它惩罚措施。三是溺爱型(permissive)。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却忘记了帮助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四是忽视型(indifferent)。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所做的最多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或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不会去付出什么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很多研究表明,在这四类主要的教养方式中,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控能力,并具有坚持性。而在其它几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倾向或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三)营造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
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是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和谐的家庭应该是父母彼此相爱,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的家庭氛围能使幼儿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且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更易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安全的亲子依恋。相反,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父母关系不和谐,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变得孤僻、胆怯、情绪紧张、好攻击,形
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是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的,家长应共同努力为幼儿营造这样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
三、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精神环境
社会精神环境同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幼儿来说,社会精神环境主要包括社区的精神环境和大社会的精神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社区精神环境
幼儿的心理发展不仅受幼儿园和家庭精神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社区精神环境的影响。社区文化的健康繁荣,社区成员的友好合作,邻里之间的和睦关心,都是有益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反之,消极的、不健康的社区环境会使幼儿的心理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创设良好的社区精神环境是不容忽视的。
(二)创设积极健康的大社会的精神环境
随着各种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社会的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幼儿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无疑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时代给幼儿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一些暴力的、低级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着网络和荧屏,幼儿对这些事物又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如果经常接触这样的信息,势必对心理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幼儿接触到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与此同时,社会各界更应该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经济
经济→(基础)教育——促进经济
一经济使教育的基础
◆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社会活动,如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医疗卫生、政治等等,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时才产生的,并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人力等教育资源的前提和可能。无论办何种级别、何种类型的学校,总要具备一定的人、财、物等条件,这不仅是指教育资金方面的,还包括教育所需要的学龄人口、教师及其辅助人员、技术设备等等。因此,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当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没有剩余产品的时候,教育水平是极为原始的,只有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教育水平才能随之不断提高。如果一个国家脱离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发展教育,必然会违背经济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
2、经济发展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生产实践是科学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基础。生产的发展,一方面要求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
劳动技能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劳动者所需要掌握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成果。教育内容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生产实践。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必然引起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发展变化,特别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原来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已不能适应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对原有的教材删繁就简,除陈树新,拓宽知识面。这些都是当代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也为教育方法的更新提供了机遇和保障,为教学方法现代化提供了手段。幻灯、投影仪、电影、录像等现代化视听设备和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不断进入教学领域,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也已应用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教学的组织形式将进一步改进,促进教育的发展。
3、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规模既指各级各类学校受教育者的人数,也指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和在学率。教育发展速度是指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和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的增长率。教育发展受到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限制,而经济的发展又最终决定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这里的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各部门基于对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而产生的对教育的需求。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尽管受到诸如人口、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但最基本的和最终的因素仍是经济。社会经济规模越大,对教育的需求规模越大;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对教育的结构需求也越高。教育供给是指一定时期社会可能提供的教育机会,教育的发展需要投入一定的教育资源,在一定时点上,在社会总资源中能够分配给教育多少,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虽然要受到教育需求的影响,但最终是由教育供给决定的,社会可能为教育提供的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从一个社会来说,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经济不断增长,其各级教育入学率就会不断提高,较高一级教育的比重也会不断增大。从特定时期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也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其教育发展水平也低。从一个家庭来说,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子女才有可能受教育,家庭收入越高,子女受教育人数越多,受教育年限越长。
4、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问题,是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教育结构是构成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主要是指教育的程度或级别结构、类别或专业结构。教育结构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人口结构等,都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经济结构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经济发展引起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分配和消费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全日制学校和业余学校的比例关系,高等学校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否则就会导致教育事业内部各种比例的失调。总之,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变
化,教育结构也要根据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相应地作出变化和调整,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二,现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表现为:A 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B 现在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要因素。
经历如下:a 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b 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C 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d 现代社会----------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政治
一,关于政治的基本概念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又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 政治体系的构成1 理念.意识。这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如对待四项基本原则的态度,主义,信仰等。
2 权利机构,这里包括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政治机关,政治党等。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A 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1 权利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政策和规章,以保证合法地实现教育目的。
2 权利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组织,人事权利控制教育者的行为导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 3 权利机关通过行政部门控制公职人员的选拔与录用。
4 权利机关还通过经济杠杆控制制度教育方向,并对办学权利进行严格控制。
B 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1 教育制度必须保持与政治制度的一致与相适应,教育制度往往都随政治发展而改革。 2 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定向和支持作用。
C 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1 政治决定教育经费份额的多少,权利机关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教育经费在整个社会总投入中的份额。
2 政治决定教育经费的筹措。
三,政治与学前教育
A 政治权利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财政拔款、教育经费投入
B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
政治主要指国家性质、各阶级和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国家管理的原则和组织形式等等。学前教育的性质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并为政治所决定。
学前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的。对哪个阶级和阶层的子女进行教育,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要培养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有关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领导权、法令、方针政策、目的任务及教育制度的问题主要是由社会的政治决定。在人类历史中有阶级社会里,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哪个阶级在教育上也居于统治地位,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为他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接班人、儿童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教育环境以及成人期待和社会期待的影响。历史上不同形态的社会中,学前教育的性质也就不同。
1 有法规依循
2 受社会重视
3 有一定的经济保障 4 有完备的管理体制 5 有师资培训保障 6 有研究工作不断为改革提供研究成果。
第四节 学前教育与文化
一, 关于文化的一搬概念
广义概念-----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概念-----较普遍的把文化看做为社会文化,即社会理想,
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
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 文化与社会共存,文化存在于社会中,没有人类社会也就自然没有人类文化,人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了。
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
1 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
2 文化还可以主动地相对独立的影响教育。
三,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1 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2 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的影响
3 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四,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间接影响:文化发达→科技水平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
教育的物质来源→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
直接影响:教师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受教育
水平→家长文化水平→下一代
五,文化传递,传播与教育
文化传递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再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存,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六,文化选择与教育
1 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的文化。
2 按教育需要选择文化
七,文化变迁与教育
文化变迁的定义是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文化变迁是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迁的动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规律性。
八,文化与学前教育
1 我国学前教育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吸收新文化。
2 应不断的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
3 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
4 三个面向:社会,世界,未来
第五节 学前教育与人口
一,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 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
2 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3 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
1 现状:人口基数大,年增加量多
2 趋势: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 3人口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三,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
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各地区将把握本地区人口增长预测,做好发展学前教育之准备。
第六节 学前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一, 人的个体社会化
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第一类: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话,成人社会话
第二类: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
二,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从人出生后开始的,儿童入学前,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能够从不懂,不会到逐步完善自己,并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1.精神环境又称 ( C )
A .天然环境 B. 人工环境 C .社会环境 D .物质环境
2.下列论述不属于精神环境的是( B)
A .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 B .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
C. 居住环境的人际关系及情调 D .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
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 C )对儿童的影响
A .天然环境 B .人工环境 C .精神环境 D .物质环境
4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 A )决定的
A .经济发展 B .文化水平 C .人口状况 D .政治制度
5 .物质环境对儿童的发展( D )
A .没有影响 B .有直接影响 C .有间接影响 D .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6 .下面对各阶段学前教育目标论述正确的是( D )
A .工业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B .工业社会——看护儿童
C .现代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D .现代社会——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7 .20世纪末统计的我国3-6岁幼儿入园率为( B )
A .25% B .35% C .45% D .55%
8 .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的目标是( D )
A .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B .看护儿童 C .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D .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 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学前教育的实施又影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环境
一, 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天然环境为:气候,山,河,海洋,空气等。
人工环境为: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
人居住条件等。
2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各种人工和非人工材料。如:园舍、家具设备、玩具、图书、室内外装饰和布置以及幼儿园的室内外场地设施等。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等。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以及园风等。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一)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对于儿童认知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只有接触物质环境,儿童才可能感知、观察和动手操作物体,才可能认识物体的特征,掌握各种使用方法,探究动作与物体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尝试解决问题。因此,物质环境对锻炼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和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意识,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但也不能盲目追求物质环境的高标准、超豪华,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是物质环境创设的标准。如:在幼儿园物质设备中,贵重、精致并不是好玩具的衡量标准,好的材料和玩具,除了安全、卫生、美观、耐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多功能性和多变换性。幼儿可以用多种方法去摆弄它,创造性地玩耍,对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而有的昂贵的玩具,玩法固定,又容易损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价值。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和各种废旧物质,这是非常符合幼儿特点以及活动需要的。
2。物质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涉及空间、时间及材料三个方面:1、空间是指幼儿园园舍的建设条件(如儿童厕所户外活动场地、活动室、桌椅等)。护外活动场地(如绿地沙地等)室内的空间(如活动室的面积、睡房、盥洗室、墙壁桌椅摆放等)活动区的设置
等。2、时间是指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充分活动的时间与机会,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等。
3。材料是指为幼儿提供的直接操作的各种物品。它使幼儿操作实践的对象,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材料。一个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必须拥有可提供学习的材料和设备。一般包括
下列各种:a自然物质。如沙石泥土水等自然物质。b大肌肉运动的材 料和设备。包括木板、大型积木、绳子、秋千、滑梯、跷跷板、攀登架、小推车等。c结构性材料。包括积木、胶粒、插塑料板等。角色游戏材料可供幼儿在假设的情境中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艺术活动材料如各种颜色、笔、剪刀、糨糊、纸和乐器等。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如天平、磁铁、电灯泡、电池等。阅读材料,如图书、画册、图片等。认知操作材料,如分类、排序等发展数概念的材料,穿珠、编织、套盒等操作材料。
家庭环境——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所建立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中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家庭的生活空间特征;二是家庭成员的结构素质。从家庭空间特征来看,如果家庭空间宽裕,幼儿在家庭中能自由地从事各种活动,能充分利用家庭生态环境中的有利要素,如花卉、树木、昆虫、鸟等,则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如果家庭空间宽裕,根据教育学的理论,我们提倡给孩子在家中设置活动角,让幼儿有单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知道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而且角色游戏确实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成长,但是幼儿在5岁左右往往出现不愿让成人观看的现象,所以在家中给幼儿设置单独的活动角,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封闭的空间能够有助于发展;如果家庭空间具有开放性,如住在四合院中,与同伴有必然的联系和交往,则有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如果住在独门的单元房内,或楼层较高,则幼儿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容易形成我们常说的一种“高楼综合症”。因此,社区文化、邻里关系、室内外物质条件等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从家庭成员的结构和素质看,由于目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使孩子失去了与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交往的机会。不少家庭出现了四个成人,一个孩子的现象,使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因孩子少,造成了孩子缺少同伴交往,但同时,也正因为孩子少,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富裕,孩子能获得更多的照料和关心。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独生子女现象,而在家长的素质、教育方式、教育态度、职业、兴趣爱好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学前教育机构的物质环境有以下要求:
(1)物质环境应具有功能性 活动室内的布局应兼顾幼儿发展的年龄与个别需要,如设置安静区域,满足幼儿独处的需要;设置舒适的空间,满足幼儿休息、放松的需要。活动量大的、易发出嘈杂声音的活动区和安静区要隔开,以免互相干扰。区域界线应明显,以保证幼儿能清楚地知道每个区域的活动。 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应富有弹性,要照顾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需要。游戏场地的设计除了要让正常幼儿发展探索、试验和创造的经验外,还要考虑残障幼儿的需要。 物质操作材料应能与教育内容相适应,体现适宜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低矮的、幼儿能取放的地方,让幼儿自主地、方便地选择,并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达到适当的发展。
并且,物质操作材料应随着儿童的发展而扩展或更换。 在物质环境布置上,首先应注意其教育价值,即把它当作一种直观的教育手段。墙壁装饰的主题应是幼儿感兴趣、与一定的教育目标与内容相适宜并可不断发展深化,其表现形式具有幼儿年龄特点,并且,幼儿能参与其中的设计、布置。当然墙壁装饰还应具有美观性。应该注意的是,物质环境布置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和专家的检查,也不是给家长或来园参观的成人看的。
(2)物质环境应具有安全卫生性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幼儿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各项设施与设备应坚实耐用,其装置应牢固稳妥,构造应表面平整、光滑,无尖锐棱角,设备安放应便于幼儿活动,还应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卫生要求,便于定期清洗、消毒、检查与维修。桌椅应与幼儿的身材相适宜。幼儿餐具、水杯等的数量要充足,以免交叉传染疾病。 活
动室的规划应保证每个角落、每个区域都在成人的视线以内,用来分隔各区域的分隔物的高度应与幼儿身高相等为宜,还要注意设备、家具、玩具材料的安全性,应使幼儿避开电线等危险物品。易碰到、损坏的物品要远离走道,危险物品应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
由于幼儿在户外空间活动时,追、赶、跑、跳的机会较多,活动量较大,因此户外空间应相对封闭、地面应平坦且软硬适度、大型玩具设备应牢固安全。 另外,幼儿园内种植的自然物应是无毒的,饲养的动物应是对幼儿没有威胁、伤害性的。
(3)物质环境应具有经济性 由于幼儿园设备种类繁多,替代性大,因此,不必每样都花钱购置,有些教玩具可以发动教师、幼儿自己动手来设计与制作,既节省了经费,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具体使用时,若能考虑设备材料的多功能性,可充分发挥器材的效用,且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也可以将几种互相配合的器材进行有机的组合,使参与活动的人数增多,并使单调的活动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增强对幼儿的吸引力。
日常生活中,幼儿活动量较大,教学活动动静交替频繁,桌、椅及用具需要经常搬动,从节约经费和实用的角度考虑,园所设备应坚固耐用。
(4)物质环境应具有美观性 幼儿园的设备结构、色彩、样式要新颖,图案富于幼儿特点,具有趣味性 ,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墙壁装饰除了具有教育性外,还应注意其审美价值,让幼儿在与其"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精神环境与学前教育
1 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 精神环境的构成由:思想观念,政治,法律,宗教,伦理道德,文化,民俗习惯等。 3 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生活方
式与习惯,生活情趣,生活内容,交往关系等],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托儿所,幼儿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精神环境。
具体说来:
家庭精神环境指的是家庭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等,注意: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父母的教育观念,是放任型,权威型,专治型)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与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等
社区环境如:亲属关系、邻里关系、等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精神环境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主要关系之一,师幼关系的质量自然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良好的师幼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建立充满爱的师幼关系。可以说,每个在园的孩子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的爱对孩子的意义是重大的,也是不同寻常的。教师的爱对幼儿的心理问题不仅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同样也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例如,要预防或治疗幼儿的入园恐惧症,教师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幼儿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就像妈妈一样,从而对教师和幼儿园产生喜爱之情而不是恐惧心理。一旦幼儿觉得教师是可以信赖的,幼儿园是安全的,其入园恐惧自然会慢慢消除。教师的爱能预防和治疗幼儿的某些心理问题;相反,如果教师对幼儿缺乏关爱,则有可能诱发幼儿产生心理疾病。幼儿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而得
不到时,有些幼儿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害怕与教师和同伴交往,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有些幼儿则可能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发生攻击性行为。因此,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努力建立起一种充满爱的师幼关系,让幼儿的心理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地发展。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幼儿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思想和看待事物的方法,拥有与成人平等的权利。教师如果成了班级和幼儿的主宰,以一种管制、强压的方法对待幼儿,幼儿没有自主权和独立性,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因惧怕教师而拒绝入园,因害怕教师的批评而变得胆怯、畏缩,因不满教师的管制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等。因此,幼儿在班级生活中应该拥有民主平等的权利,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作为独立个体所拥有的独立性,把幼儿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来看待,与幼儿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这是预防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条件。
(二)引导幼儿建立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构成了幼儿的同伴关系。幼儿在幼儿园主要与他人形成两种类型的关系——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垂直关系指的是师幼关系;而水平关系即同伴关系,指幼儿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与良好的师幼关系一样,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既能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也能对幼儿的某些心理问题起到治疗的作用。同伴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惠的。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能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他们形成活泼、开朗、合群的个性,同时能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并使其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能有效地预防幼儿社交恐惧症、自闭症、孤独症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也是治疗这些心理问题的条件之一。患有社交恐惧症、自闭症和孤独症的幼儿都有一个共同的、典型的症状,即不敢、不愿或害怕与人交往。教师如果能引导、鼓励这些幼儿逐渐与同伴进行交往,并引导其他幼儿对他们提供帮助和关心,使这些幼儿能在自身、同伴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那么其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三)建立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园,与幼儿接触的有多位教师,这些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方式上肯定存在一些差别。这就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经常进行沟通、讨论和研究,取长补短,采取合作的态度,切不可各施其法,我行我素。如果教师们在教育观念、思想、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而又没有合作精神,幼儿就会觉得无所适从,甚至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发生抵消而出现负面效果,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建立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是创设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四)积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家园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作为拥有幼教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合作,把幼儿在园的情况及时、如实地反映给家长。如幼儿出现某些心理问题的苗头,更应及时让家长知晓,切不可因为怕引起家长的不满而隐瞒。要告诉家长一些预防、发现或治疗幼儿心理问题的方法,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精神环境。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精神环境
家庭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家长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受长期的传统观念和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现今社会上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片面甚至错误的儿童观。在很多家长眼里,幼儿就是无知、弱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没有独立思想、没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因此,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而采取过度的保护,有些家长则对孩子任意训斥和打骂,有些家长则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所有这些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前文就已提到,幼儿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家长应该把他们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思想和个性,不能对他们任意训斥或打骂。总之,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精神环境的前提和保障。
(二)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鲍姆令德
(D.Baumrind)等人曾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一是权威型(authoritative)。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又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言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就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二是专制型(authoritarian)。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甚至于不近情理,孩子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力。如果孩子出现稍许的抵触,他们就会采取体罚或其它惩罚措施。三是溺爱型(permissive)。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却忘记了帮助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四是忽视型(indifferent)。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所做的最多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或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不会去付出什么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很多研究表明,在这四类主要的教养方式中,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控能力,并具有坚持性。而在其它几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倾向或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三)营造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
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是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和谐的家庭应该是父母彼此相爱,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的家庭氛围能使幼儿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且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更易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安全的亲子依恋。相反,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父母关系不和谐,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变得孤僻、胆怯、情绪紧张、好攻击,形
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是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的,家长应共同努力为幼儿营造这样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
三、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精神环境
社会精神环境同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于幼儿来说,社会精神环境主要包括社区的精神环境和大社会的精神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社区精神环境
幼儿的心理发展不仅受幼儿园和家庭精神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社区精神环境的影响。社区文化的健康繁荣,社区成员的友好合作,邻里之间的和睦关心,都是有益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反之,消极的、不健康的社区环境会使幼儿的心理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创设良好的社区精神环境是不容忽视的。
(二)创设积极健康的大社会的精神环境
随着各种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社会的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幼儿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无疑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时代给幼儿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一些暴力的、低级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着网络和荧屏,幼儿对这些事物又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如果经常接触这样的信息,势必对心理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幼儿接触到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与此同时,社会各界更应该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经济
经济→(基础)教育——促进经济
一经济使教育的基础
◆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社会活动,如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医疗卫生、政治等等,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时才产生的,并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人力等教育资源的前提和可能。无论办何种级别、何种类型的学校,总要具备一定的人、财、物等条件,这不仅是指教育资金方面的,还包括教育所需要的学龄人口、教师及其辅助人员、技术设备等等。因此,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当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没有剩余产品的时候,教育水平是极为原始的,只有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教育水平才能随之不断提高。如果一个国家脱离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发展教育,必然会违背经济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
2、经济发展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生产实践是科学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基础。生产的发展,一方面要求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
劳动技能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劳动者所需要掌握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成果。教育内容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生产实践。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必然引起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发展变化,特别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原来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已不能适应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对原有的教材删繁就简,除陈树新,拓宽知识面。这些都是当代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也为教育方法的更新提供了机遇和保障,为教学方法现代化提供了手段。幻灯、投影仪、电影、录像等现代化视听设备和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不断进入教学领域,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也已应用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教学的组织形式将进一步改进,促进教育的发展。
3、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规模既指各级各类学校受教育者的人数,也指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和在学率。教育发展速度是指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和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的增长率。教育发展受到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限制,而经济的发展又最终决定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这里的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各部门基于对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而产生的对教育的需求。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尽管受到诸如人口、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但最基本的和最终的因素仍是经济。社会经济规模越大,对教育的需求规模越大;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越高,对教育的结构需求也越高。教育供给是指一定时期社会可能提供的教育机会,教育的发展需要投入一定的教育资源,在一定时点上,在社会总资源中能够分配给教育多少,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虽然要受到教育需求的影响,但最终是由教育供给决定的,社会可能为教育提供的资源是教育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从一个社会来说,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经济不断增长,其各级教育入学率就会不断提高,较高一级教育的比重也会不断增大。从特定时期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教育发展水平也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其教育发展水平也低。从一个家庭来说,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子女才有可能受教育,家庭收入越高,子女受教育人数越多,受教育年限越长。
4、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问题,是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教育结构是构成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主要是指教育的程度或级别结构、类别或专业结构。教育结构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人口结构等,都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经济结构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经济发展引起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分配和消费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全日制学校和业余学校的比例关系,高等学校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等,都要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否则就会导致教育事业内部各种比例的失调。总之,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变
化,教育结构也要根据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相应地作出变化和调整,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二,现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表现为:A 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B 现在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要因素。
经历如下:a 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b 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C 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d 现代社会----------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政治
一,关于政治的基本概念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又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 政治体系的构成1 理念.意识。这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如对待四项基本原则的态度,主义,信仰等。
2 权利机构,这里包括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政治机关,政治党等。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A 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1 权利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颁布一系列教育法律,政策和规章,以保证合法地实现教育目的。
2 权利机关利用其拥有的组织,人事权利控制教育者的行为导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 3 权利机关通过行政部门控制公职人员的选拔与录用。
4 权利机关还通过经济杠杆控制制度教育方向,并对办学权利进行严格控制。
B 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1 教育制度必须保持与政治制度的一致与相适应,教育制度往往都随政治发展而改革。 2 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定向和支持作用。
C 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1 政治决定教育经费份额的多少,权利机关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教育经费在整个社会总投入中的份额。
2 政治决定教育经费的筹措。
三,政治与学前教育
A 政治权利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财政拔款、教育经费投入
B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
政治主要指国家性质、各阶级和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国家管理的原则和组织形式等等。学前教育的性质受社会政治的影响,并为政治所决定。
学前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的。对哪个阶级和阶层的子女进行教育,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要培养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有关教育和学前教育的领导权、法令、方针政策、目的任务及教育制度的问题主要是由社会的政治决定。在人类历史中有阶级社会里,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哪个阶级在教育上也居于统治地位,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为他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接班人、儿童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教育环境以及成人期待和社会期待的影响。历史上不同形态的社会中,学前教育的性质也就不同。
1 有法规依循
2 受社会重视
3 有一定的经济保障 4 有完备的管理体制 5 有师资培训保障 6 有研究工作不断为改革提供研究成果。
第四节 学前教育与文化
一, 关于文化的一搬概念
广义概念-----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概念-----较普遍的把文化看做为社会文化,即社会理想,
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
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 文化与社会共存,文化存在于社会中,没有人类社会也就自然没有人类文化,人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了。
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
1 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
2 文化还可以主动地相对独立的影响教育。
三,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1 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2 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的影响
3 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四,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间接影响:文化发达→科技水平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
教育的物质来源→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
直接影响:教师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受教育
水平→家长文化水平→下一代
五,文化传递,传播与教育
文化传递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再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存,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六,文化选择与教育
1 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的文化。
2 按教育需要选择文化
七,文化变迁与教育
文化变迁的定义是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文化变迁是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迁的动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规律性。
八,文化与学前教育
1 我国学前教育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吸收新文化。
2 应不断的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
3 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
4 三个面向:社会,世界,未来
第五节 学前教育与人口
一,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 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
2 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3 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
1 现状:人口基数大,年增加量多
2 趋势: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 3人口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三,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
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各地区将把握本地区人口增长预测,做好发展学前教育之准备。
第六节 学前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一, 人的个体社会化
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第一类: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话,成人社会话
第二类: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
二,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从人出生后开始的,儿童入学前,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能够从不懂,不会到逐步完善自己,并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1.精神环境又称 ( C )
A .天然环境 B. 人工环境 C .社会环境 D .物质环境
2.下列论述不属于精神环境的是( B)
A .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 B .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
C. 居住环境的人际关系及情调 D .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
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 C )对儿童的影响
A .天然环境 B .人工环境 C .精神环境 D .物质环境
4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 A )决定的
A .经济发展 B .文化水平 C .人口状况 D .政治制度
5 .物质环境对儿童的发展( D )
A .没有影响 B .有直接影响 C .有间接影响 D .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6 .下面对各阶段学前教育目标论述正确的是( D )
A .工业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B .工业社会——看护儿童
C .现代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D .现代社会——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7 .20世纪末统计的我国3-6岁幼儿入园率为( B )
A .25% B .35% C .45% D .55%
8 .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的目标是( D )
A .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B .看护儿童 C .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D .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