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衍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权已经成功进入现代金融市场,全球期权交易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发布的2012年度IOMA衍生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期权成交量从2010年的34亿手上升至2012年的110亿手。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权成交量并未受到羁绊,成交量大幅增长。2009—2012年,期权年均成交量上升至106亿手,特别是2010—2012年,每年期权成交量均未低于110亿手。
美国清算公司(OCC)发布的2012年度年报显示,美国期权年结算40亿手,平均日交易量为0.16亿手,看涨期权日均交易量为0.09亿手,看跌期权日均交易量为0.07亿手,平均月末持仓量为26亿手,年期权执行56亿手,年末保证金持有额788亿美元。考虑到美国期权市场的规模以及在产品创新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本文侧重介绍美国期权的发展历史和交投情况。
根据OCC发布的1973—2009年期权发展报告的历史重要时点数据可以看出,期权市场发展速度迅猛,长期发展过程中参与者广泛认可期权的功能,期权品种数量不断增多,成交活跃,进而塑造了成熟度极高的市场体系。
1973年,CBOE成为美国首家交易上市期权的交易所,16个品种的看涨期权开始交易。1975年,美国股票交易所以及费城股票交易所开始交易权益类期权。1976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以及美国费城交易所开始交易多个市场上市的期权合约。199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交易看跌期权。1982年,期权日成交量超过50万手。1983年,现金结算的指数期权开始交易。1987年股票市场风暴之前,美国期权交易所的年成交量达到3.05亿手。1990年,长期限期权引入。1994年,交易所期权上市数量大量增加,灵活结构化交易所交易期权、长期限期权、月末期权、利率期权。1999年,期权总成交量5.07亿手。权益类期权日成交量达到历史最高364万手,交易多重上市期权的交易所数量增至4家。2000年12月,月度总持仓量高达0.75亿手。12月20日,总换手合约数量达到0.49亿手,权益类期权持仓量0.76亿手。2003年1月1日至11月14日,期权年成交量达到7.82亿手。2004年1月12日至16日,期权周成交量为0.33亿手,1月16日成交量触及0.09亿手。2004年度成交量为11.82亿手。2005年1月,期权月成交量1.17亿手,4月15日,日成交量首次突破1000万手,为0.11亿手。2005年期权总成交量15.04亿手。2006年1月20日,期权日交易量突破历史新高,至0.15亿手,5月月度成交纪录刷新,期权月成交量至2亿手。2007年8月16日,期权日成交量0.24亿手,创出新高,11月月度成交量高达3.1亿手,2007年度成交量达到28.63亿手。2008年,期权日成交量纪录再度刷新,9月18日共成交0.3亿手。新月度纪录出现在12月,总成交量3.76亿手。2008年度成交量达到历史新高,为35.83亿手。根据OCC的统计数据,美国一些交易所挂牌的期货及期权品种数量,已经从1973年的32只跃升至2013年12月18日的4076只。考虑到我国市场正在积极筹备期权业务,相信国内衍生品的质与量必将跃升至新的层级。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中,美国的交易所之间出现了一些竞争,上市同一标的期权的交易所数量不少,各交易所的权益类期权成交量相对分散。2013年12月16日的期权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2家交易所交易期权,其中CBOE、PHLX、AMEX、ISE、ARCA、NSDQ六大交易所的成交量所占市场份额均在10%以上,CBOE的成交量占比最大,达到18.91%,而指数和其他类别的期权交易中,CBOE的成交量占比达到了92.97%(OCC,2013年)。按照权益、债券、指数等期权分类来看,日成交量最大的为权益类,成交量为1181万手,指数及其他类138万手,债券类没有成交。期货、商品期权及期货期权日总成交量53万手,整体成交量较小。交易所多重挂牌期权合约方面,跟踪标的性质一样,具体品种不尽相同。比如,标准普尔500指数ETF期权的标的,分别包括SPY、IVV、VOO三种类型,其中第一个属于单元投资信托性质,其他两个属于跟踪指数表现的交易所交易基金。SPY、IVV、VOO基础上衍生的期权,分别在12、8、4家交易所挂牌交易,最近一年的成交量以SPY居多,IVV与VOO的成交量仅有19万手和2万手。从上述期权的交投可以看出,对于标的性质相同的期权,某一品种期权的交投凸显同时,其他类似品种基础上衍生的期权交投或将较弱。
从期权属性来看,进入2011年后,美国交易所交易看涨期权交易权利金规模一般大于看跌期权。
成交持仓比方面,以每年总成交量与总持仓量的比值衡量,美国市场期权成交持仓比较多时间靠近15,波动密集区间在10—20,2013年成交持仓比有所下滑,为13。1984年开始,成交持仓比从20位置大幅上行,1987年为46。1988开始成交持仓比回落,1995年再度回到20下方。总体来看,期权成交持仓比波动幅度较小,一旦大幅抬升或降低,该指标延续惯性的可能性较大。比如,2001年至2006年成交持仓比持续处在10下方,2007年开始上升至11,2008年以及随后年份成交持仓比重回围绕15波动的格局。
参与者结构方面,美国市场机构参与者交易期权数量较大。2012年标准普尔ETF期权成交量达到5.86亿手,我们选择将标准普尔500 ETF期权作为观察对象。OCC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19日,以一年作为观察时段,共有12家交易所交易该ETF期权,其中做市商的交易量占53.2%,普通客户的交易量占36.3%,公司交易量占10.5%,做市商在活跃期权交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普通客户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具体到交易所参与者结构层面,以标准普尔500 ETF期权成交量处在前两位的CBOE以及国际证券交易所(ISE)两大交易所为例,期权交易量占比分别是21.5%与20.8%,普通客户的交易量占比分别是39%与37.3%,占比高于均值。公司客户的交易量占比分别是10.8%与10.1%,与均值差距较小。从成交角度来看,普通客户在期权交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整体来看,期权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基石,可以满足各种类型资产管理需求,期权在我国市场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作为衍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权已经成功进入现代金融市场,全球期权交易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发布的2012年度IOMA衍生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期权成交量从2010年的34亿手上升至2012年的110亿手。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权成交量并未受到羁绊,成交量大幅增长。2009—2012年,期权年均成交量上升至106亿手,特别是2010—2012年,每年期权成交量均未低于110亿手。
美国清算公司(OCC)发布的2012年度年报显示,美国期权年结算40亿手,平均日交易量为0.16亿手,看涨期权日均交易量为0.09亿手,看跌期权日均交易量为0.07亿手,平均月末持仓量为26亿手,年期权执行56亿手,年末保证金持有额788亿美元。考虑到美国期权市场的规模以及在产品创新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本文侧重介绍美国期权的发展历史和交投情况。
根据OCC发布的1973—2009年期权发展报告的历史重要时点数据可以看出,期权市场发展速度迅猛,长期发展过程中参与者广泛认可期权的功能,期权品种数量不断增多,成交活跃,进而塑造了成熟度极高的市场体系。
1973年,CBOE成为美国首家交易上市期权的交易所,16个品种的看涨期权开始交易。1975年,美国股票交易所以及费城股票交易所开始交易权益类期权。1976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以及美国费城交易所开始交易多个市场上市的期权合约。199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交易看跌期权。1982年,期权日成交量超过50万手。1983年,现金结算的指数期权开始交易。1987年股票市场风暴之前,美国期权交易所的年成交量达到3.05亿手。1990年,长期限期权引入。1994年,交易所期权上市数量大量增加,灵活结构化交易所交易期权、长期限期权、月末期权、利率期权。1999年,期权总成交量5.07亿手。权益类期权日成交量达到历史最高364万手,交易多重上市期权的交易所数量增至4家。2000年12月,月度总持仓量高达0.75亿手。12月20日,总换手合约数量达到0.49亿手,权益类期权持仓量0.76亿手。2003年1月1日至11月14日,期权年成交量达到7.82亿手。2004年1月12日至16日,期权周成交量为0.33亿手,1月16日成交量触及0.09亿手。2004年度成交量为11.82亿手。2005年1月,期权月成交量1.17亿手,4月15日,日成交量首次突破1000万手,为0.11亿手。2005年期权总成交量15.04亿手。2006年1月20日,期权日交易量突破历史新高,至0.15亿手,5月月度成交纪录刷新,期权月成交量至2亿手。2007年8月16日,期权日成交量0.24亿手,创出新高,11月月度成交量高达3.1亿手,2007年度成交量达到28.63亿手。2008年,期权日成交量纪录再度刷新,9月18日共成交0.3亿手。新月度纪录出现在12月,总成交量3.76亿手。2008年度成交量达到历史新高,为35.83亿手。根据OCC的统计数据,美国一些交易所挂牌的期货及期权品种数量,已经从1973年的32只跃升至2013年12月18日的4076只。考虑到我国市场正在积极筹备期权业务,相信国内衍生品的质与量必将跃升至新的层级。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中,美国的交易所之间出现了一些竞争,上市同一标的期权的交易所数量不少,各交易所的权益类期权成交量相对分散。2013年12月16日的期权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2家交易所交易期权,其中CBOE、PHLX、AMEX、ISE、ARCA、NSDQ六大交易所的成交量所占市场份额均在10%以上,CBOE的成交量占比最大,达到18.91%,而指数和其他类别的期权交易中,CBOE的成交量占比达到了92.97%(OCC,2013年)。按照权益、债券、指数等期权分类来看,日成交量最大的为权益类,成交量为1181万手,指数及其他类138万手,债券类没有成交。期货、商品期权及期货期权日总成交量53万手,整体成交量较小。交易所多重挂牌期权合约方面,跟踪标的性质一样,具体品种不尽相同。比如,标准普尔500指数ETF期权的标的,分别包括SPY、IVV、VOO三种类型,其中第一个属于单元投资信托性质,其他两个属于跟踪指数表现的交易所交易基金。SPY、IVV、VOO基础上衍生的期权,分别在12、8、4家交易所挂牌交易,最近一年的成交量以SPY居多,IVV与VOO的成交量仅有19万手和2万手。从上述期权的交投可以看出,对于标的性质相同的期权,某一品种期权的交投凸显同时,其他类似品种基础上衍生的期权交投或将较弱。
从期权属性来看,进入2011年后,美国交易所交易看涨期权交易权利金规模一般大于看跌期权。
成交持仓比方面,以每年总成交量与总持仓量的比值衡量,美国市场期权成交持仓比较多时间靠近15,波动密集区间在10—20,2013年成交持仓比有所下滑,为13。1984年开始,成交持仓比从20位置大幅上行,1987年为46。1988开始成交持仓比回落,1995年再度回到20下方。总体来看,期权成交持仓比波动幅度较小,一旦大幅抬升或降低,该指标延续惯性的可能性较大。比如,2001年至2006年成交持仓比持续处在10下方,2007年开始上升至11,2008年以及随后年份成交持仓比重回围绕15波动的格局。
参与者结构方面,美国市场机构参与者交易期权数量较大。2012年标准普尔ETF期权成交量达到5.86亿手,我们选择将标准普尔500 ETF期权作为观察对象。OCC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19日,以一年作为观察时段,共有12家交易所交易该ETF期权,其中做市商的交易量占53.2%,普通客户的交易量占36.3%,公司交易量占10.5%,做市商在活跃期权交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普通客户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具体到交易所参与者结构层面,以标准普尔500 ETF期权成交量处在前两位的CBOE以及国际证券交易所(ISE)两大交易所为例,期权交易量占比分别是21.5%与20.8%,普通客户的交易量占比分别是39%与37.3%,占比高于均值。公司客户的交易量占比分别是10.8%与10.1%,与均值差距较小。从成交角度来看,普通客户在期权交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整体来看,期权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基石,可以满足各种类型资产管理需求,期权在我国市场的发展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