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

生物的进化-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2000年广东高考题)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有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可能属于 A.自养厌氧型 B.自养需氧型 C.异养厌氧型

4.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5.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种现象说明

A.物种是可变的 B.过度生殖,生存斗争 C.选择的不定向性 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6.果蝇多是有翅的,但后来产生了残翅的类型,这些类型的个体在森林中难以生存,但在海岛上却生活得很好,这说A.突变是有益的 B.突变是有害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决定于环境条件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A.定向遗传 B.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定向适应环境 D.定向生存斗争

8.有一个老鼠的种群,最初都生活在一个地域,一个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没有,种群A进化的速率很可能

A.最初比B慢 B.最初比B快 D.异养需氧型

C.与B相同 D.开始比B慢,然后比B快

9.某个稻田的所有昆虫可称为

A.一个种群 B.多个种群

C.一个群落 D.一个生态系统

10.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足之处是

A.不能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 B.不能正确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

C.没有阐明自然选择的机理 D.不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11.据科学考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A.海洋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缓和 B.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较少

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D.海洋生物变异少

12.对欧洲某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血友病患者占0.7%(男∶女=2∶1)血友病携带者占5%,那么,这个种群中的X的频率是

A.0.7% B.2.97% C.3.2% D.1.98% h

13.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B.生物个体总要死亡,但基因库却因个体的繁殖代代相传

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 D.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14.下列与生殖隔离无关的是

A.孔雀开屏不能激发雌天鹅的交配行为 B.杂合子抗锈病小麦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通过细胞杂交培育出“白菜—甘蓝” D.马和驴可交配生骡

15.下列哪项对加速生物进化起重要作用

A.真核生物的减数分裂 B.厌氧异养型原核生物的无氧呼吸

C.需氧型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 D.自养型原核生物的有机合成

16.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基因

17.早期的自养型生物可能是

A.原始的眼虫类生物 B.绿藻类原始真核生物 C.蓝藻类光合原核生物 D.进行光合作用的需氧类植物

18.有关化石资料表明,在地球上出现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后,生物进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这是因为

A.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分布区域增加 B.有性生殖后代中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C.有性生殖后代中具有较小的变异性 D.有性生殖能产生大量后代

19.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鉴定物种之间亲缘关系远近,如果形成的杂合链部分越多,说明物种间

A.没有亲缘关系 B.亲缘关系越近 C.亲缘关系越远 D.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20.外表相近但种类不同的鱼在生殖期间将卵和精子释放在同一水域中,但一种鱼的精子不能进入另一种鱼的卵,这种现象属于 A.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 C.形态各异

21.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过量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是

A.增加患者的开支 B.刺激患者产生抗体 C.增加变异频率,最终导致癌变 D.选择抗药性的病菌群

22.物种形成的必需条件是

A.高速率的突变 B.种群间的地理隔离 C.一个很小的群体从最初的大种群中分离 D.种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

23.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 D.不在同一水层 B.细胞 C.生物个体 D.种群

A.自发突变对生物多数个体生存不利,但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B.自发突变对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生物的进化都不利

C.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对大多数个体有害,对种群的进化也不利

D.生物突变的性状对人类来说都是不利的

24.Hb代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隐性基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在非洲恶性疟疾猖獗地区较多,因为含有Hb基因的人对恶性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Hb基因至今仍被保留,这是

A.基因重组的结果 B.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遗传和变异的结果

25.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其灭虫效果越来越差,其主要原因是

A.农药使昆虫产生了定向变异 B.农药对昆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C.昆虫接触农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抗药性 D.所有昆虫适应了具有农药的环境

26.某一个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子

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 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2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28.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29.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C.使种群间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30.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这说明了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3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几种猜测中,最有可能的是

A.厌氧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厌氧异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C.需氧异养、厌氧异养、需氧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32.下列关于环境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 sss

C.环境对进化的作用主要是对变异定向选择和积累作用 D.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

33.有关进化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多种生物有强大繁殖力 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存斗争是通过遗传和变异实现的

34.恐龙类动物是中生代时期最繁盛的一类大型爬行动物,但是到白垩纪末期尽殁于世。从生物进化角度而论,恐龙这类动物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A.食物不足 B.防卫能力不强 C.环境变化 D.生存斗争失败

35.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种生存斗争的表现 B.这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6.自然界中物种的三个最主要的特征是

A.形态差异、生理差异、行为习性差异 B.形态可区分、生态差异、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C.形态差异、地理分布可区分、生态差异 D.形态差异、生理差异、遗传差异

37.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变得颈和前肢都很长

B.尺蛾工业黑化的现象是因为尺蛾受到煤油烟污染而被熏黑的

C.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的个体都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38.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选择、隔离是新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分化

39.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认识 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C.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40.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对进调查时发现,女生色盲基因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A.6% B.12% C.60% D.0.6%

41.下表以L、M、P、N为代号,给出人、黑猩猩、马和袋鼠四种动物的α一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同缘性序列的百分率。

请据表中数据,指出L、M、N、P与其代表的四种动物的对应关系是

42.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下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突变的利与害可因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而异 B.突变的利与害可因人类的需求不同而异

C.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害,但对生物进化有利 D.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利,对生物进化也有利

二、非选择题

43.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字相同的螺旋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7-2-1。请回答:

图7-2-1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什么?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什么?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时间较长,其原因是什么?

(3)哪种方法更成功?此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4)以上实验可说明现代进化理论中的哪些观点?

44.细胞色素C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它是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呼吸色素。近年来,对不同物种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判定结果如下表:

(1)动植物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物种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___,最远的是___________。

(3)有人估计,大约每2000万年,细胞色素C分子中仅有1%的氨基酸发生替换,那么,细胞色素C的结构基因中发生一对碱基置换约___________万年。

(4)已知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之间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为13.7%,由此可算出原始哺乳类从原始爬行类分歧的时间应为___________亿年。

45.用水蚤进行如图的实验:

(1)原共同在①号试管中生存的水蚤,有些水蚤能在②号试管中生

存,有些能在④号试管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间存在着___________,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的。

(3)③号、⑤号试管中的水蚤全部死亡。死亡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___________。

(4)若②号、④号试管中的水蚤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鉴别其是否能成为两种水蚤,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46. 1977年,上海中心血防站调查了1788个MN血型者,其中397人是M型(LL),861人是MN型(LL),530人是N型(LL)。请分别计算L和L的基因频率。

47.用人的血清注射到家兔体内后,再用该兔的血清与人和其他三

种动物的血清相混合,得到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人的血清对家兔起到___________作用,此时家兔的血清中会

出现___________,其化学组成为___________。

(2)据图所示,可说明黑猩猩血清中的___________在结构和性质

上与___________的最相似,从而说明二者之间有着_____________。

(3)上述方法称为___________,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_

上的证据。

生物的进化-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产生的种种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是否能够生存下来。因此,我们说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D

2.解析:A、B、C选项都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变异是生物本身产生的,不是由动物的意愿所决定的(植物根本无神经系统,只有应激性)。D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D

3.解析:原始地球条件下无O2,生物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答案:C

4.解析:鹰锐利的目光使鹰捕食了保护色更差些的野兔个体,选择性地保留了保护色更好些的个体,这种客观的选择是定向的;同理,更好的保护色使得只有目光更锐利的鹰才有更多机会获得食物(野兔)生存,并把可遗传的变异传给后代,在这里,野兔保护色的不断进化客观上对鹰的锐利目光构成选择作用。

答案:C

5.解析:生物的高繁殖率和低成活率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是因为在生存斗争中,绝大多数个体死亡,少量个体生存。

答案:B

6.解析: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存环境。

答案:

C NNMNMMMN

7.解析: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其中不利的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

答案:B

8.解析:A、B原属同一种群,因高速公路阻隔,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最初,则A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速率更快。

答案:B

9.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某个稻田的所有昆虫包括多种昆虫,属于多个种群。 答案:B

10.解析: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从本质上阐明自然选择的机理。 答案:C

11.解析:广大的海洋相连成一片,有水和相对缺少光照的条件都大致相同,生物个体生存的空间范围大,捕食范围广使生存斗争相对较缓和。

答案:A

12.解析:血友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伴X遗传的隐性遗传病。携带者:XX(5%),患者:XY和XX,其中男患者0.7%×2/3,女患者0.7%×1/3,则可求出X的频率为1.98%。

答案:D

13.解析: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D

14.解析:生殖隔离是指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

答案:B

15.解析: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发生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丰富的来源,对加速生物的进化起重要作用。

答案:A

16.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D

17.解析: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来的,早期的自养型生物可能是蓝藻类光合原核生物。

答案:C

18.解析: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

答案:B

19.解析: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答案:B

20.解析: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本题属于前者。 hHhhhh

答案:A

21.解析:不断加大的抗生素使用量淘汰了不抗药的病菌群,选择抗药性的病菌群。

答案:D

22.解析: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原先属于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在不同的环境中朝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形成新物种。

答案:D

23.解析:①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是有害的。②群体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的每个细胞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这样,每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突变。③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④由于这些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的,在众多变异中可能含有有利的变异(适应变化的环境),这些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所以从种群的整体看,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答案:A

24.解析:含有Hb基因的人对恶性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Hb基因在该地区被保留下来,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25.解析:昆虫种群内,在使用农药前已存在抗药性强、弱不等的个体(变异的不定向性)。农药对抗药性的个体起了选择作用,增大了抗药基因的频率,如此反复多代的定向选择,使生存下来的昆虫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其药效必然越来越差。

答案:B

26.解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种群内某一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说明此变异性状能适应环境,被自然选择所保留,并逐代积累加强。

答案:A

27.解析:① 变异是不定向的,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答案:B

28.解析:在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还要有隔离发生。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隔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在自然界里,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往往只需要几代甚至一代就完成了,而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自然界里几乎将近一半的被子植物和某些栽培植物就是这样形成的。

答案:B

29.解析: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答案:D SS

30.解析:果蝇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当气温高过25.5℃时,突变体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说明这种温度环境条件对果蝇的突变体来说是适应的,对它的生存有利。

答案:C

31.D 32.A 33.D 34.D 35.C 36.B 37.D 38.C 39.D 40.A 41.C 42.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解析: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螺旋蛆蝇种群中本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杀虫剂只是起了选择作用,杀死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选择)了抗药性个体。②基因突变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筛选过程相对较长。

答案:(1)螺旋蛆蝇中原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类型,杀虫剂起了选择作用。在使用了杀虫剂后,只有抗药性的个体能存活下来并把这种可遗传的变异传给后代。经过逐代选择,抗药性变异得到积累加强,就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从而能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

(2)人工诱变 原因是:采用人工诱变,基因突变率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并通过生殖率降低而使这种蝇的数量逐渐下降。

(3)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更为成功。

优点:灭蝇效果彻底、持续时间长,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4)突变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2.解析: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他们比较研究了不同生物体内同一种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结构,同样证实了人类与类人猿是近亲。比较不同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分子间的差异,常用氨基酸序列测定法;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常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

答案:(1)各种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和一定的亲缘关系 (2)黑猩猩 红螺菌

(3)2000 (4)2.7

33.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水蚤种群中存在不同变异类型,温度对水蚤起了选择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答案:(1)不同变异类型 不定向的 (2)选择 定向 (3)适应②号或④号环境的个体未出现适应③号或⑤号环境的变异 相对的 (4)看是否产生生殖隔离

397⨯2+861⨯1×100%=46.3% 1788⨯2

861⨯1+530⨯2N L%=×100%=53.7% 1788⨯2 34.解析:L%=M

答案:L的基因频率是46.3%,L的基因频率是53.7%。

35.解析:人的血清对家兔起抗原作用,家兔的血清中会出现特异性的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把家兔的血清与人和其他三种动物的血清相混合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凝集反应,根据凝集反应的不同程度,可判断生物与人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MN

答案:(1)抗原 抗体 蛋白质 (2)血清蛋白 人 最近的亲缘关系 (3)血清鉴定法 生理学

生物的进化-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2000年广东高考题)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有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可能属于 A.自养厌氧型 B.自养需氧型 C.异养厌氧型

4.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5.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植株。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种现象说明

A.物种是可变的 B.过度生殖,生存斗争 C.选择的不定向性 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6.果蝇多是有翅的,但后来产生了残翅的类型,这些类型的个体在森林中难以生存,但在海岛上却生活得很好,这说A.突变是有益的 B.突变是有害的 C.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决定于环境条件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A.定向遗传 B.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定向适应环境 D.定向生存斗争

8.有一个老鼠的种群,最初都生活在一个地域,一个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没有,种群A进化的速率很可能

A.最初比B慢 B.最初比B快 D.异养需氧型

C.与B相同 D.开始比B慢,然后比B快

9.某个稻田的所有昆虫可称为

A.一个种群 B.多个种群

C.一个群落 D.一个生态系统

10.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不足之处是

A.不能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 B.不能正确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

C.没有阐明自然选择的机理 D.不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11.据科学考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A.海洋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缓和 B.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较少

C.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D.海洋生物变异少

12.对欧洲某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血友病患者占0.7%(男∶女=2∶1)血友病携带者占5%,那么,这个种群中的X的频率是

A.0.7% B.2.97% C.3.2% D.1.98% h

13.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B.生物个体总要死亡,但基因库却因个体的繁殖代代相传

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 D.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14.下列与生殖隔离无关的是

A.孔雀开屏不能激发雌天鹅的交配行为 B.杂合子抗锈病小麦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通过细胞杂交培育出“白菜—甘蓝” D.马和驴可交配生骡

15.下列哪项对加速生物进化起重要作用

A.真核生物的减数分裂 B.厌氧异养型原核生物的无氧呼吸

C.需氧型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 D.自养型原核生物的有机合成

16.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基因

17.早期的自养型生物可能是

A.原始的眼虫类生物 B.绿藻类原始真核生物 C.蓝藻类光合原核生物 D.进行光合作用的需氧类植物

18.有关化石资料表明,在地球上出现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后,生物进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这是因为

A.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分布区域增加 B.有性生殖后代中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C.有性生殖后代中具有较小的变异性 D.有性生殖能产生大量后代

19.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鉴定物种之间亲缘关系远近,如果形成的杂合链部分越多,说明物种间

A.没有亲缘关系 B.亲缘关系越近 C.亲缘关系越远 D.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20.外表相近但种类不同的鱼在生殖期间将卵和精子释放在同一水域中,但一种鱼的精子不能进入另一种鱼的卵,这种现象属于 A.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 C.形态各异

21.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过量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是

A.增加患者的开支 B.刺激患者产生抗体 C.增加变异频率,最终导致癌变 D.选择抗药性的病菌群

22.物种形成的必需条件是

A.高速率的突变 B.种群间的地理隔离 C.一个很小的群体从最初的大种群中分离 D.种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

23.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 D.不在同一水层 B.细胞 C.生物个体 D.种群

A.自发突变对生物多数个体生存不利,但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B.自发突变对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生物的进化都不利

C.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对大多数个体有害,对种群的进化也不利

D.生物突变的性状对人类来说都是不利的

24.Hb代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隐性基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在非洲恶性疟疾猖獗地区较多,因为含有Hb基因的人对恶性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Hb基因至今仍被保留,这是

A.基因重组的结果 B.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遗传和变异的结果

25.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其灭虫效果越来越差,其主要原因是

A.农药使昆虫产生了定向变异 B.农药对昆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C.昆虫接触农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抗药性 D.所有昆虫适应了具有农药的环境

26.某一个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子

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 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2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28.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29.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C.使种群间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30.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25.5℃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这说明了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3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几种猜测中,最有可能的是

A.厌氧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厌氧异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C.需氧异养、厌氧异养、需氧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32.下列关于环境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 sss

C.环境对进化的作用主要是对变异定向选择和积累作用 D.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进化是相互影响的

33.有关进化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多种生物有强大繁殖力 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存斗争是通过遗传和变异实现的

34.恐龙类动物是中生代时期最繁盛的一类大型爬行动物,但是到白垩纪末期尽殁于世。从生物进化角度而论,恐龙这类动物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A.食物不足 B.防卫能力不强 C.环境变化 D.生存斗争失败

35.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种生存斗争的表现 B.这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6.自然界中物种的三个最主要的特征是

A.形态差异、生理差异、行为习性差异 B.形态可区分、生态差异、生殖隔离(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C.形态差异、地理分布可区分、生态差异 D.形态差异、生理差异、遗传差异

37.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变得颈和前肢都很长

B.尺蛾工业黑化的现象是因为尺蛾受到煤油烟污染而被熏黑的

C.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的个体都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38.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选择、隔离是新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基因突变 B.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分化

39.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认识 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C.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40.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对进调查时发现,女生色盲基因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A.6% B.12% C.60% D.0.6%

41.下表以L、M、P、N为代号,给出人、黑猩猩、马和袋鼠四种动物的α一血红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同缘性序列的百分率。

请据表中数据,指出L、M、N、P与其代表的四种动物的对应关系是

42.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下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突变的利与害可因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而异 B.突变的利与害可因人类的需求不同而异

C.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害,但对生物进化有利 D.有的突变对生物生存有利,对生物进化也有利

二、非选择题

43.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字相同的螺旋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7-2-1。请回答:

图7-2-1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什么?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什么?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时间较长,其原因是什么?

(3)哪种方法更成功?此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4)以上实验可说明现代进化理论中的哪些观点?

44.细胞色素C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它是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呼吸色素。近年来,对不同物种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判定结果如下表:

(1)动植物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物种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___,最远的是___________。

(3)有人估计,大约每2000万年,细胞色素C分子中仅有1%的氨基酸发生替换,那么,细胞色素C的结构基因中发生一对碱基置换约___________万年。

(4)已知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之间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为13.7%,由此可算出原始哺乳类从原始爬行类分歧的时间应为___________亿年。

45.用水蚤进行如图的实验:

(1)原共同在①号试管中生存的水蚤,有些水蚤能在②号试管中生

存,有些能在④号试管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间存在着___________,

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的。

(3)③号、⑤号试管中的水蚤全部死亡。死亡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___________。

(4)若②号、④号试管中的水蚤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鉴别其是否能成为两种水蚤,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46. 1977年,上海中心血防站调查了1788个MN血型者,其中397人是M型(LL),861人是MN型(LL),530人是N型(LL)。请分别计算L和L的基因频率。

47.用人的血清注射到家兔体内后,再用该兔的血清与人和其他三

种动物的血清相混合,得到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人的血清对家兔起到___________作用,此时家兔的血清中会

出现___________,其化学组成为___________。

(2)据图所示,可说明黑猩猩血清中的___________在结构和性质

上与___________的最相似,从而说明二者之间有着_____________。

(3)上述方法称为___________,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_

上的证据。

生物的进化-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产生的种种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是否能够生存下来。因此,我们说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D

2.解析:A、B、C选项都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变异是生物本身产生的,不是由动物的意愿所决定的(植物根本无神经系统,只有应激性)。D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D

3.解析:原始地球条件下无O2,生物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答案:C

4.解析:鹰锐利的目光使鹰捕食了保护色更差些的野兔个体,选择性地保留了保护色更好些的个体,这种客观的选择是定向的;同理,更好的保护色使得只有目光更锐利的鹰才有更多机会获得食物(野兔)生存,并把可遗传的变异传给后代,在这里,野兔保护色的不断进化客观上对鹰的锐利目光构成选择作用。

答案:C

5.解析:生物的高繁殖率和低成活率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是因为在生存斗争中,绝大多数个体死亡,少量个体生存。

答案:B

6.解析: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存环境。

答案:

C NNMNMMMN

7.解析: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其中不利的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

答案:B

8.解析:A、B原属同一种群,因高速公路阻隔,A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最初,则A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速率更快。

答案:B

9.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某个稻田的所有昆虫包括多种昆虫,属于多个种群。 答案:B

10.解析: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从本质上阐明自然选择的机理。 答案:C

11.解析:广大的海洋相连成一片,有水和相对缺少光照的条件都大致相同,生物个体生存的空间范围大,捕食范围广使生存斗争相对较缓和。

答案:A

12.解析:血友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伴X遗传的隐性遗传病。携带者:XX(5%),患者:XY和XX,其中男患者0.7%×2/3,女患者0.7%×1/3,则可求出X的频率为1.98%。

答案:D

13.解析: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D

14.解析:生殖隔离是指种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

答案:B

15.解析: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减数分裂发生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丰富的来源,对加速生物的进化起重要作用。

答案:A

16.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D

17.解析: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来的,早期的自养型生物可能是蓝藻类光合原核生物。

答案:C

18.解析: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

答案:B

19.解析: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答案:B

20.解析: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本题属于前者。 hHhhhh

答案:A

21.解析:不断加大的抗生素使用量淘汰了不抗药的病菌群,选择抗药性的病菌群。

答案:D

22.解析: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原先属于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在不同的环境中朝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形成新物种。

答案:D

23.解析:①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是有害的。②群体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的每个细胞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这样,每一代就会产生大量的突变。③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④由于这些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的,在众多变异中可能含有有利的变异(适应变化的环境),这些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所以从种群的整体看,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答案:A

24.解析:含有Hb基因的人对恶性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Hb基因在该地区被保留下来,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25.解析:昆虫种群内,在使用农药前已存在抗药性强、弱不等的个体(变异的不定向性)。农药对抗药性的个体起了选择作用,增大了抗药基因的频率,如此反复多代的定向选择,使生存下来的昆虫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其药效必然越来越差。

答案:B

26.解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种群内某一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说明此变异性状能适应环境,被自然选择所保留,并逐代积累加强。

答案:A

27.解析:① 变异是不定向的,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答案:B

28.解析:在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还要有隔离发生。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隔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在自然界里,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往往只需要几代甚至一代就完成了,而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自然界里几乎将近一半的被子植物和某些栽培植物就是这样形成的。

答案:B

29.解析: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答案:D SS

30.解析:果蝇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当气温高过25.5℃时,突变体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说明这种温度环境条件对果蝇的突变体来说是适应的,对它的生存有利。

答案:C

31.D 32.A 33.D 34.D 35.C 36.B 37.D 38.C 39.D 40.A 41.C 42.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解析: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螺旋蛆蝇种群中本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杀虫剂只是起了选择作用,杀死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选择)了抗药性个体。②基因突变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筛选过程相对较长。

答案:(1)螺旋蛆蝇中原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类型,杀虫剂起了选择作用。在使用了杀虫剂后,只有抗药性的个体能存活下来并把这种可遗传的变异传给后代。经过逐代选择,抗药性变异得到积累加强,就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从而能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

(2)人工诱变 原因是:采用人工诱变,基因突变率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并通过生殖率降低而使这种蝇的数量逐渐下降。

(3)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更为成功。

优点:灭蝇效果彻底、持续时间长,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4)突变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2.解析: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他们比较研究了不同生物体内同一种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结构,同样证实了人类与类人猿是近亲。比较不同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分子间的差异,常用氨基酸序列测定法;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常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

答案:(1)各种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和一定的亲缘关系 (2)黑猩猩 红螺菌

(3)2000 (4)2.7

33.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水蚤种群中存在不同变异类型,温度对水蚤起了选择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答案:(1)不同变异类型 不定向的 (2)选择 定向 (3)适应②号或④号环境的个体未出现适应③号或⑤号环境的变异 相对的 (4)看是否产生生殖隔离

397⨯2+861⨯1×100%=46.3% 1788⨯2

861⨯1+530⨯2N L%=×100%=53.7% 1788⨯2 34.解析:L%=M

答案:L的基因频率是46.3%,L的基因频率是53.7%。

35.解析:人的血清对家兔起抗原作用,家兔的血清中会出现特异性的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把家兔的血清与人和其他三种动物的血清相混合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凝集反应,根据凝集反应的不同程度,可判断生物与人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MN

答案:(1)抗原 抗体 蛋白质 (2)血清蛋白 人 最近的亲缘关系 (3)血清鉴定法 生理学


相关文章

  •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Practices of 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 学 分:1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 ...查看


  • 具有代表性的进化学说及观点 第二组
  • 本科生课程论文 题 目 课 程 班 级 姓 名: 买买提·玉素甫:古哈尔巴:艾吾兰·阿不都外力:热伊莱·阿不都海力:阿依古扎丽·卡斯木 学 号:113531127:103531317:103531314: 103531337:1035313 ...查看


  • 进化生物学 知识点重点
  • 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其相应的表型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进化的特点:进化的恒定性和保守性 拉马克:首次提出进化学说(& ...查看


  •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苏教版知识精讲.doc
  •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期末复习 二.复习范围:生物的进化 三.复习目标:⑴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⑵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四.复习重点:⑴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⑵生物进化的历程 五.复习难点: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查看


  •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教案_2
  •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王 莉 一. 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教材首先 ...查看


  • [审判达尔文]--第七章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 詹腓力在我们还没有尝试从分子生物学找证据之前,需要检讨一下我们已经知道什么,而需要知道的又是什么?我们在第五章中已讨论过,若要将生物分门别类,我们需要寻找生物之间的相同构造,代表它们彼此的关系.在达尔文主义盛行前后,分类学家都同意这些关系不 ...查看


  • 苏教生物八年级上教案
  • 第十四章 第一节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植物的主要类群. 2. 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课本的插图,能说出植物类 ...查看


  • 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把希望和理想挂在嘴上,就会跌进希望的枯井. -----伯格森 2.7.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编写人:朱星星 审核人:李厚亮 编写时间:2014-06-05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 ...查看


  • 高二生物教案-生物进化的证据
  • 第二节 生物的进化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目的: 通过确凿的证据,使学生掌握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是进化而来的,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教具准备:相关模型.挂图 教学过程: 复习: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查看


  •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总课时: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2.了解米勒的实验与结果. 3.了解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