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走进生活,让爱在体验中升华
作者:武洪娥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5期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平时品德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才是有效的。下面就我对《走近残疾人》的多次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的感受告诉我——生活性是品德课程的本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渲染,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于是在教学开课伊始,我出示了一组残疾人图片,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残疾人的生活不便,让学生初步了解残疾人,激发他们对残疾人的同情。可当我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没有同情,只有佩服。听了学生的回答我再次认真地看了看图片,发现学生说得没错,这些残疾人的确让人佩服啊!错在我选取的图片上。在第二次上这课时我换了一组图片,我这次选取的是我们身边的生活艰难的残疾人图片。从学生观看图片时发出的“哇哇”声,可看出他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这次学生的回答和上次截然不同,这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同情残疾人。由此我明白了生活性是品德课程的本源,课标指出德育应该是扎根生活德育,是从人的生活中展开的德育,所以,品德教学在选取资源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人和事。
二、学生的转变告诉我——体验是学生获得感悟的最佳途径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于是在教学第二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模拟活动:(1)体验聋哑人(手语表示);(2)体验盲人(蒙眼翻书);(3)体验肢残人(不用手拿起笔写字)。在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我简单地说了一下活动要求,让学生分组自主体验。结果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学生只当是好玩的游戏,根本没有真正投入,怎么可能有独特的感受呢?当时我意识到,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太小,在组织活动体验时,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应该由教师有效地指导。于是在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指导学生一个活动一个活动地进行体验并谈感受,这次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困难。从学生活动的转变让我明白了体验是学生获得感悟的最佳途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要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今后的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指导学生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活动中学习,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让课堂更加生动、精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走进生活,让爱在体验中升华
作者:武洪娥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5期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平时品德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才是有效的。下面就我对《走近残疾人》的多次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的感受告诉我——生活性是品德课程的本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渲染,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于是在教学开课伊始,我出示了一组残疾人图片,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残疾人的生活不便,让学生初步了解残疾人,激发他们对残疾人的同情。可当我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没有同情,只有佩服。听了学生的回答我再次认真地看了看图片,发现学生说得没错,这些残疾人的确让人佩服啊!错在我选取的图片上。在第二次上这课时我换了一组图片,我这次选取的是我们身边的生活艰难的残疾人图片。从学生观看图片时发出的“哇哇”声,可看出他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这次学生的回答和上次截然不同,这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同情残疾人。由此我明白了生活性是品德课程的本源,课标指出德育应该是扎根生活德育,是从人的生活中展开的德育,所以,品德教学在选取资源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人和事。
二、学生的转变告诉我——体验是学生获得感悟的最佳途径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于是在教学第二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模拟活动:(1)体验聋哑人(手语表示);(2)体验盲人(蒙眼翻书);(3)体验肢残人(不用手拿起笔写字)。在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我简单地说了一下活动要求,让学生分组自主体验。结果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学生只当是好玩的游戏,根本没有真正投入,怎么可能有独特的感受呢?当时我意识到,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太小,在组织活动体验时,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应该由教师有效地指导。于是在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指导学生一个活动一个活动地进行体验并谈感受,这次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困难。从学生活动的转变让我明白了体验是学生获得感悟的最佳途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要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今后的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指导学生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活动中学习,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让课堂更加生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