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垃圾是伴随人类活动产生的。从原始人类开始,我们的祖先为了应对变化无常的大自然,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山洞里,发现了猿人烧火留下的灰烬,还有猎食动物后剩余的骨头,这些现今所发现的远古遗留的物品对当时的北京猿人来说都是垃圾。因此可以说,垃圾与人类如影随形。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可能对原料进行百分之百的利用,必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物,另外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人类对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废物,垃圾的产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最初人类处置垃圾的方法极为简单,当过多的垃圾恶化了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时,就采用迁徙的方式,因此垃圾也不会过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然而,今天的我们,不能置垃圾于不顾,不能任由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慢慢侵蚀地球,使之成为一个大的垃圾场。否则的话,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电子垃圾和医疗垃圾等排入环境,而且垃圾处理不当不仅会侵蚀土地,对大气、水、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我们知道,垃圾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也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我们打破传统思维,真正做到:把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处理,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垃圾将是一个资源的“金矿”。近年来,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的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得到重视,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
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产量,尽可能使垃圾进行充分的资源化利用,使更多的垃圾作为“二次资源”进入新的产品生产循环,变废为宝,从而减少最终排放到环境中的垃圾,而且可以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憧憬生态,向往绿色。绿色、健康、无垃圾的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在绿色的生活中,一切都是美丽的。
第一章 垃圾危害与垃圾分类
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如果把这些垃圾拉去填埋,就会侵占土地、污染环境。焚烧则会产生有害气体。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为了对垃圾进行很好的处理和利用,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分类。垃圾分类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从源头做起,减少生活垃圾的数量。
第一节 生活中的思考
现代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了一次性餐具,习惯了瓶装饮料,习惯了每日的快餐,也就习惯了日渐增多的垃圾。可是,这些都是安全健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有些会给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我们又该如何去摆脱垃圾,改变这些习惯呢?
在早点摊吃饭,随手一双一次性筷子;在超市买定西,顺便扯个塑料袋;出门喝饮料,少了一次性杯子................
类似的经历,大约每个人都曾有过。因为方便,许多人现在越来越割舍不下对一次性消费品的习惯。从司空见惯的一次性筷子,到推陈出新的一次性相机、手机,一次性消费品方兴未艾,其增长速度让人惊讶,变化是日新月异。
然而,你可能没想到一次性消费品是现代社会中的一柄“双刃剑”,它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方便,节省不必要的支出和时间,但是,用完之后处理的问题却足以使这些优点完全被掩盖。
时间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复苏带来的繁荣使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有人曾在一篇叫做《这是一个生存问题》的论文中论述“强制消费”概念:“我们具有巨大生产率的经济要求我们把消费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商品的购买与使用变成一种仪式,从消费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我们需要以不断增长的速度把东西消费掉、烧掉、穿掉、
换掉和扔掉。”这段文字描述了当时西方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强制消费”加快了人们发展经济的步伐,也使更多的资源更快地变成了废物。
在这种“强制消费”观念的推动下,一次性消费品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次性杯盘、一次性刀叉、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刮胡刀、一次性梳子、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照相机、一次性衣物、纸餐巾、纸抹布.......一次性用品充斥在人们高消费、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当着把资源变成垃圾的的急先锋。有人统计,美国每年所消费的纸张占到世界纸张年消费量的33%。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人均一生消费的部分情况为:消费汽油2.8万加仑;穿用并扔弃衬衫250件;鞋115双;使用并扔弃报纸2.75万分、杂志3900份;扔掉废品垃圾11.2万磅;扔弃铝制易拉罐2.86万个(其中1.77万个可回收)..........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一次性消费品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吃快餐用的饭盒、待客人用的纸杯等。但人们容易忽略,一次性消费品大量使用的同时带来了两大危害:一是消耗巨大的资源;二是制造大量的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扔掉的塑料袋约23亿个,达1.87万吨;一次性塑料餐具2.2亿个,达1320吨。
就一次性塑料餐具而言,他们大多数是存在潜在危害的聚乙烯等塑料原料。聚乙烯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塑料的细菌和酶,难以对其生物降解,所以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会二三百年不腐烂。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进入土壤里,会影响土壤内的物、热的传递和微生物生长,改变土壤的特质。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废弃在地面和水上的废塑料袋容易被鱼、马、牛、羊等动物当做食物吞入,塑料袋在动物胃里消化不了,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另外,一次性发泡塑料在高温下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损害人体的肝脏、肾脏、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燃烧时有可能产生二英。
一次性筷子虽然不像饭盒那样不易降解、有毒,但制造一次性筷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很低,只有13.4%。虽然这样,一些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厂家只顾一点蝇头小利而滥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山体塌方。1998年长江的特大洪水就是一个“警钟”。除此以外,“一次性”消费品的危害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一次性消费品将走向何处呢?专家认为“断头断尾”是根除一次性消费尾号的出路所在。一方面,要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减少对资源的的损耗,从源头上降低一次性消费品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使用对环境危害小的原材料
前言
垃圾是伴随人类活动产生的。从原始人类开始,我们的祖先为了应对变化无常的大自然,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山洞里,发现了猿人烧火留下的灰烬,还有猎食动物后剩余的骨头,这些现今所发现的远古遗留的物品对当时的北京猿人来说都是垃圾。因此可以说,垃圾与人类如影随形。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可能对原料进行百分之百的利用,必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物,另外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人类对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废物,垃圾的产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最初人类处置垃圾的方法极为简单,当过多的垃圾恶化了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时,就采用迁徙的方式,因此垃圾也不会过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然而,今天的我们,不能置垃圾于不顾,不能任由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慢慢侵蚀地球,使之成为一个大的垃圾场。否则的话,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电子垃圾和医疗垃圾等排入环境,而且垃圾处理不当不仅会侵蚀土地,对大气、水、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我们知道,垃圾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也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我们打破传统思维,真正做到:把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处理,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垃圾将是一个资源的“金矿”。近年来,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垃圾的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得到重视,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
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产量,尽可能使垃圾进行充分的资源化利用,使更多的垃圾作为“二次资源”进入新的产品生产循环,变废为宝,从而减少最终排放到环境中的垃圾,而且可以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憧憬生态,向往绿色。绿色、健康、无垃圾的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在绿色的生活中,一切都是美丽的。
第一章 垃圾危害与垃圾分类
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如果把这些垃圾拉去填埋,就会侵占土地、污染环境。焚烧则会产生有害气体。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为了对垃圾进行很好的处理和利用,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分类。垃圾分类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从源头做起,减少生活垃圾的数量。
第一节 生活中的思考
现代生活中,我们都习惯了一次性餐具,习惯了瓶装饮料,习惯了每日的快餐,也就习惯了日渐增多的垃圾。可是,这些都是安全健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有些会给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我们又该如何去摆脱垃圾,改变这些习惯呢?
在早点摊吃饭,随手一双一次性筷子;在超市买定西,顺便扯个塑料袋;出门喝饮料,少了一次性杯子................
类似的经历,大约每个人都曾有过。因为方便,许多人现在越来越割舍不下对一次性消费品的习惯。从司空见惯的一次性筷子,到推陈出新的一次性相机、手机,一次性消费品方兴未艾,其增长速度让人惊讶,变化是日新月异。
然而,你可能没想到一次性消费品是现代社会中的一柄“双刃剑”,它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方便,节省不必要的支出和时间,但是,用完之后处理的问题却足以使这些优点完全被掩盖。
时间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复苏带来的繁荣使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有人曾在一篇叫做《这是一个生存问题》的论文中论述“强制消费”概念:“我们具有巨大生产率的经济要求我们把消费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商品的购买与使用变成一种仪式,从消费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我们需要以不断增长的速度把东西消费掉、烧掉、穿掉、
换掉和扔掉。”这段文字描述了当时西方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强制消费”加快了人们发展经济的步伐,也使更多的资源更快地变成了废物。
在这种“强制消费”观念的推动下,一次性消费品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次性杯盘、一次性刀叉、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刮胡刀、一次性梳子、一次性尿布、一次性照相机、一次性衣物、纸餐巾、纸抹布.......一次性用品充斥在人们高消费、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当着把资源变成垃圾的的急先锋。有人统计,美国每年所消费的纸张占到世界纸张年消费量的33%。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人均一生消费的部分情况为:消费汽油2.8万加仑;穿用并扔弃衬衫250件;鞋115双;使用并扔弃报纸2.75万分、杂志3900份;扔掉废品垃圾11.2万磅;扔弃铝制易拉罐2.86万个(其中1.77万个可回收)..........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一次性消费品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吃快餐用的饭盒、待客人用的纸杯等。但人们容易忽略,一次性消费品大量使用的同时带来了两大危害:一是消耗巨大的资源;二是制造大量的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扔掉的塑料袋约23亿个,达1.87万吨;一次性塑料餐具2.2亿个,达1320吨。
就一次性塑料餐具而言,他们大多数是存在潜在危害的聚乙烯等塑料原料。聚乙烯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塑料的细菌和酶,难以对其生物降解,所以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会二三百年不腐烂。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进入土壤里,会影响土壤内的物、热的传递和微生物生长,改变土壤的特质。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废弃在地面和水上的废塑料袋容易被鱼、马、牛、羊等动物当做食物吞入,塑料袋在动物胃里消化不了,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另外,一次性发泡塑料在高温下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损害人体的肝脏、肾脏、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燃烧时有可能产生二英。
一次性筷子虽然不像饭盒那样不易降解、有毒,但制造一次性筷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很低,只有13.4%。虽然这样,一些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厂家只顾一点蝇头小利而滥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山体塌方。1998年长江的特大洪水就是一个“警钟”。除此以外,“一次性”消费品的危害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一次性消费品将走向何处呢?专家认为“断头断尾”是根除一次性消费尾号的出路所在。一方面,要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减少对资源的的损耗,从源头上降低一次性消费品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使用对环境危害小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