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识记;易考选择题)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考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他们向往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考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从此,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1.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考点: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

(1)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考点: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3.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主客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

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1)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五)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考点: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

(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从1917年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通过对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俄国退出一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赢得了喘息时间,列宁开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

(2)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1918年夏到1921年春,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粉碎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起到了重要作用。

(3)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作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决定,有力地扭转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重危机,大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2.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6)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

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六)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的确立

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

年底完成。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

2.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考点: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①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②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2)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苏联模式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有: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七)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八)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考点: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九)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2.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1)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2)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4)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在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巴黎公社、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5)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3.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1)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考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4)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考点: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表现在: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②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

(5)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识记;易考选择题)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一直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认识,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根据实践经验概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考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二)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客观形势决定与主观条件成熟【考点: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

(2)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

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2.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人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考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四)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考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原因】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五)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2.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1)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2)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六)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1.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基本矛盾的对抗性,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要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2.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启示

(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2)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3)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4)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识记;易考选择题)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1.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作为阶级的一部分,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组成。作为一种政治组织,政党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考点: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即工人运动的发展。

(2)思想基础,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考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考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考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

(1)思想领导。以科学的革命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条件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根本利益,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2)政治领导。把握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全局,制定和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和步骤。

(3)组织领导。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通过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用一切可能的形式把革命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1)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是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改革是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充满着各种挑战和风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有领导有步骤地向前推进改革事业。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识记;易考选择题)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考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他们向往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考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从此,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1.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考点: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特点】

(1)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考点: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3.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主客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

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1)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五)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考点: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

(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从1917年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通过对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俄国退出一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赢得了喘息时间,列宁开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

(2)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1918年夏到1921年春,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粉碎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起到了重要作用。

(3)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作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决定,有力地扭转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重危机,大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2.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6)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

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六)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的确立

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

年底完成。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

2.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考点: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

①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②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2)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苏联模式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有: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七)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2.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八)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考点: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九)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2.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1)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2)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4)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在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巴黎公社、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5)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3.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1)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考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4)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考点: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表现在: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②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

(5)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识记;易考选择题)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一直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认识,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根据实践经验概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考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二)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客观形势决定与主观条件成熟【考点: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

(2)革命的主观条件成熟,马克思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

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2.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人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考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四)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考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原因】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五)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2.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1)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2)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六)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1.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基本矛盾的对抗性,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要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2.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启示

(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2)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3)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4)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识记;易考选择题)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1.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作为阶级的一部分,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组成。作为一种政治组织,政党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考点: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1)阶级基础,即工人运动的发展。

(2)思想基础,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考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考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考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

(1)思想领导。以科学的革命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条件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根本利益,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2)政治领导。把握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全局,制定和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和步骤。

(3)组织领导。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通过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用一切可能的形式把革命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1)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是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改革是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充满着各种挑战和风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有领导有步骤地向前推进改革事业。


相关文章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查看


  • 自考本科[马克思基本远离概述]知识点
  •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识记]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与其产生相关的理论来源.自然科学?[200901单选,200904多选,200907多选,201004单选,201007简答,201010单 ...查看


  •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原理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原理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必然性和偶 然性辩证关系原理:(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5)辩证的否定观:(6)否定之 否定规律:(7)矛盾的同一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 ...查看


  • 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 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目 录 I.考试性质 ------------.---..-------------1 II.考查目标------------.-----------------1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查看


  • 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考点归纳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
  • 河北省教师资格之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考点归纳: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公教育独家解析 第一章 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 考点归纳 1.了解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l ...查看


  • 考研政治哲学
  •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自的含义 3. 马克 ...查看


  • 陕西省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 2015年陕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 主要范围:主要考核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文史基础常识.公文与论文写作知识.自然科技常识.环 ...查看


  • 成人高考自考政治目录
  • P2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1.哲学:哲学观与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P3 哲学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p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源 p5 马克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