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同地域佤族与傣族的民居比较研究 作者:杨茜 翟辉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8期
摘要: 云南各族经过长期的迁徙后,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民族民居在“地区性”与“民族性”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民居的相似与差异。以佤族干栏民居与傣族民居的对比研究为例,总结研究两个民族民居之间的异同,从而分析同地域不同民族民居的文化交融,归纳出影响住屋形式的因素。
Abstract: All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form a staggered distribution pattern after a long migration. Influenced by
dwellings, analyzes cultures with different ethnic dwellings in the same region, and summari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housing form in the final.
关键词: 地区性;民族性;傣族民居;佤族民居
Key words: regionality;nationality;Dai nationality dwellings;Wa nationality dwellings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8-0007-02 0 引言
云南地形地貌丰富,地区气候特征差异大,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因此,民族民居形式各异,干栏、木楞房、土掌房等各种民居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峥嵘态势。在各民族大杂居的背景下,一个文化强势的民族影响甚至主导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涵化现象明显。少数民族民居存在着同一地区不同民族拥有同种类型住屋和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拥有不同住屋的复杂情况。在对单一民居进行研究时,不能忽略其他少数民族与其文化交融对民居造成的影响。 1 村落比对样本
笔者在研究佤族民居时,选取了同地域的傣族民居进行对比研究。傣族分布区域较广,西双版纳、德宏、孟连等多地都是傣族聚集区,本文以佤族地域的傣族民居为代表进行研究。佤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省,当地佤族人口为383 023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96.57%,远远高于其他地区①。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横断山脉和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是其主要聚集地。在这一地区,佤族常用傣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杂居。因此,本文选取两对佤族与傣族的村落对比样本进行分析,希望得出同地域不同民族民居的文化交融影响。
村落比对样本1:孟连贺格老寨与勐马大寨
贺格老寨是孟连县勐马镇的一个佤族村落,勐马大寨毗邻集镇,是一个傣族村落,两个村落相距十几公里,却因交通、环境、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原因,在村落布局以及民居形式上表现为既相似又不同的形态。
村落比对样本2:沧源翁丁大寨与勐卡老寨
翁丁大寨和勐卡老寨同属于沧源县勐角乡,都位于离乡镇较远的山区,地形就山区而言较为平缓,属于交通状况,地形条件相似的佤族与傣族村落。(如表1)
2 相似性
虽然历史上,佤族与傣族所属族群不同(佤族属于古代的百濮族群,傣族则属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但由于同属于同地域,因此,最直接的反映了聚集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客观联系就是相似的,即地区性相似。因此,佤族与傣族民居文化仍然存在着相似性。
从民居类型上来看,在滇西南佤族集中分布的区域内,佤族与傣族等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形成了大杂居的局面。他们同处于湿热气候地区,常年降雨较多,在民居的处理手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同为干栏民居。虽然傣族与佤族在地域上还存在一些垂直分布特点的差异,傣族民居属于平坝干栏体系,佤族民居属于山地干栏,但也不影响他们文化间的相通性。从原始民居来看,佤族原始民居为椭圆形屋面覆盖的干栏民居,而傣族原始民居,“据说较早的民居形式即椭圆形,楼层无墙,屋面直接搭于楼楞上,……经过逐步改进,楼层有了低矮的外
墙……”②。因此,半圆的茅草顶仅仅可能是傣族与佤族处于原始落后的阶段的共同特征。从历史渊源来看,佤族山地干栏的建筑形态是为了满足佤族狩猎以及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但是,从社会阶级来看,佤族聚落形式散状分布于山区则是因为傣族势力的长期压迫影响。佤族经历的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和封建地主经济阶段,社会文化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过去多受傣族土司的统治,在文化上受傣族的影响很大。如孟连地区的佤族民居受傣族影响较大,被称为“傣化”的佤族民居。
3 差异性
佤族民居在大杂居的背景下,形成了小聚居的居住形态,这就保证了佤族文化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在其集中分布的区域内,本民族形成了以村寨为单位的小聚居。即便是在佤族散居区,人数不多的佤族也往往集中居住在某些村寨③。另一方面,在干栏民居地区存在着“傣族居于坝区;汉族居于集镇和交通线上;佤族和其他民族居于广大山区”④的垂直分布特点。综上所述,地域分布的特点造就了佤族民居与傣族民居虽有相同的地区性却在民居形式表达上仍存在着差异性,即差异性成就了民族性的鲜明特征。
3.1 文化因子影响的聚集形态差异 翁丁大寨和勐卡老寨都位于离乡镇较远的山区,地形就山区而言较为平缓,属于交通状况,地形条件相似的佤族与傣族村落。因此在村落布局与民居
形式上表现了极大的相似性,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因子的影响上。傣族由于其长久以来的文化较为外放,因此村落与民居都表现为对外的开敞性,而翁丁大寨由于佤族文化与外界交融缓慢,村落与民居形式表现为较强的封闭性。傣族民居屋檐较高,前廊宽阔,前廊、晒台都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区域。佤族民居屋檐奇低,前廊藏在厚重的屋檐之下。傣族民居空间分隔已较为明显了,有了“间”的分隔空间。佤族民居室内为大空间,虽有空间领域分隔,却未用实体的墙划分空间。民居体现了居者的性格上的差异,也是民居文化上的特性。(如图1)
3.2 地域因子诱发的差异 干栏民居地区的垂直分布特点,关系到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情况。以孟连勐马镇勐马大寨和贺格老寨的对比为例,勐马大寨毗邻勐马镇集镇,所在地势平坦,而贺格老寨位于乡镇道路间的沿线的山区,没有直达交通,仅靠过往车辆停靠,受交通因子、地形条件限制,因此村落的规模差距较大。村落布局中,由于勐马大寨位于地势平坦的坝区,而贺格老寨位于山区,因此,在村落布局上,勐马大寨以寺庙为中心扩散发展,有极强的向心性,呈现水平布局;贺格老寨受陡峭的地势影响,难以形成良好的向心性空间,则呈现垂直布局(如图2)。民居形式上,勐马民居呈水平方向肆意发展,而贺格老寨则需要利用有限的地形,平面布局呈长线型发展。
3.3 信仰引发的村落格局特征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由于普遍信仰的不同,在村落中佤族与傣族的布局特征明显不同。以翁丁大寨和勐卡老寨为例,虽同为向心性的布局方式,但勐卡大寨除了具有向心性的寨心空间,在寨前进入村寨的道路一侧建有佛寺,形成了村落中心和精神中心的双中心的布局形式。而翁丁村落则为单一的村落中心的布局,寨心有寨桩等其对自然崇拜的图腾化物。勐马大寨的村落中心与精神中心合二为一,因此寨心即为佛寺,而在傣族村落中必不可少的佛寺在佤族村寨中则不会出现。佤族村寨的寨心仅为公共活动的场地与图腾崇拜的场所。
4 总结
村落的布局、民居的形式是一个地区性与民族性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民族性中又包含了文化、信仰等各方面的影响因子。信仰的积淀、地域的限制、人的行为等因素构成了人(行为群体)、地(地理环境)、神(信仰崇拜)的互动关系。“人”是一个“集体”,指该民族的群体,以及群体行为与观念。“地”是指地方的地理环境,针对乡土建筑而言,即地域性。“神”指人创造和异化的神灵幻想,神灵的存在来自于民众的笃信,神是社会集体表征,是社会群体自身的投射与再现,并且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事象,构成地域文化的内核。在一定的地域社会中,以神为媒介,神灵、族群、自然三者才得以联系,并为传统地域社会提供生活世界中统一的意义资源,即文化。地区性造就了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体现的相似性,而民族性则使民族民居保有独特魅力。
注释:
①孟航.中国佤族人口分布格局及社会发展浅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2(6).
②六十年代在调查傣族民居时,对瑞丽傣族民居的原始形态描述.《云南民居》第252页. ③《中国佤族文化》第2页.
④《佤族简史》第2页.
参考文献:
[1]《佤族简史》编写组编.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苍洺著.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云南省设计院.云南居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云南省设计院.云南居民续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孙彦亮.佤山生产方式与佤族民居建造[D].昆明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赵富荣著.中国佤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孟航.中国佤族人口分布格局及社会发展浅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55-62.
滇西南同地域佤族与傣族的民居比较研究 作者:杨茜 翟辉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8期
摘要: 云南各族经过长期的迁徙后,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民族民居在“地区性”与“民族性”共同作用下,呈现出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民居的相似与差异。以佤族干栏民居与傣族民居的对比研究为例,总结研究两个民族民居之间的异同,从而分析同地域不同民族民居的文化交融,归纳出影响住屋形式的因素。
Abstract: All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form a staggered distribution pattern after a long migration. Influenced by
dwellings, analyzes cultures with different ethnic dwellings in the same region, and summari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housing form in the final.
关键词: 地区性;民族性;傣族民居;佤族民居
Key words: regionality;nationality;Dai nationality dwellings;Wa nationality dwellings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8-0007-02 0 引言
云南地形地貌丰富,地区气候特征差异大,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因此,民族民居形式各异,干栏、木楞房、土掌房等各种民居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峥嵘态势。在各民族大杂居的背景下,一个文化强势的民族影响甚至主导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涵化现象明显。少数民族民居存在着同一地区不同民族拥有同种类型住屋和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拥有不同住屋的复杂情况。在对单一民居进行研究时,不能忽略其他少数民族与其文化交融对民居造成的影响。 1 村落比对样本
笔者在研究佤族民居时,选取了同地域的傣族民居进行对比研究。傣族分布区域较广,西双版纳、德宏、孟连等多地都是傣族聚集区,本文以佤族地域的傣族民居为代表进行研究。佤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省,当地佤族人口为383 023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96.57%,远远高于其他地区①。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横断山脉和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是其主要聚集地。在这一地区,佤族常用傣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杂居。因此,本文选取两对佤族与傣族的村落对比样本进行分析,希望得出同地域不同民族民居的文化交融影响。
村落比对样本1:孟连贺格老寨与勐马大寨
贺格老寨是孟连县勐马镇的一个佤族村落,勐马大寨毗邻集镇,是一个傣族村落,两个村落相距十几公里,却因交通、环境、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原因,在村落布局以及民居形式上表现为既相似又不同的形态。
村落比对样本2:沧源翁丁大寨与勐卡老寨
翁丁大寨和勐卡老寨同属于沧源县勐角乡,都位于离乡镇较远的山区,地形就山区而言较为平缓,属于交通状况,地形条件相似的佤族与傣族村落。(如表1)
2 相似性
虽然历史上,佤族与傣族所属族群不同(佤族属于古代的百濮族群,傣族则属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但由于同属于同地域,因此,最直接的反映了聚集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客观联系就是相似的,即地区性相似。因此,佤族与傣族民居文化仍然存在着相似性。
从民居类型上来看,在滇西南佤族集中分布的区域内,佤族与傣族等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形成了大杂居的局面。他们同处于湿热气候地区,常年降雨较多,在民居的处理手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同为干栏民居。虽然傣族与佤族在地域上还存在一些垂直分布特点的差异,傣族民居属于平坝干栏体系,佤族民居属于山地干栏,但也不影响他们文化间的相通性。从原始民居来看,佤族原始民居为椭圆形屋面覆盖的干栏民居,而傣族原始民居,“据说较早的民居形式即椭圆形,楼层无墙,屋面直接搭于楼楞上,……经过逐步改进,楼层有了低矮的外
墙……”②。因此,半圆的茅草顶仅仅可能是傣族与佤族处于原始落后的阶段的共同特征。从历史渊源来看,佤族山地干栏的建筑形态是为了满足佤族狩猎以及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但是,从社会阶级来看,佤族聚落形式散状分布于山区则是因为傣族势力的长期压迫影响。佤族经历的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和封建地主经济阶段,社会文化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过去多受傣族土司的统治,在文化上受傣族的影响很大。如孟连地区的佤族民居受傣族影响较大,被称为“傣化”的佤族民居。
3 差异性
佤族民居在大杂居的背景下,形成了小聚居的居住形态,这就保证了佤族文化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在其集中分布的区域内,本民族形成了以村寨为单位的小聚居。即便是在佤族散居区,人数不多的佤族也往往集中居住在某些村寨③。另一方面,在干栏民居地区存在着“傣族居于坝区;汉族居于集镇和交通线上;佤族和其他民族居于广大山区”④的垂直分布特点。综上所述,地域分布的特点造就了佤族民居与傣族民居虽有相同的地区性却在民居形式表达上仍存在着差异性,即差异性成就了民族性的鲜明特征。
3.1 文化因子影响的聚集形态差异 翁丁大寨和勐卡老寨都位于离乡镇较远的山区,地形就山区而言较为平缓,属于交通状况,地形条件相似的佤族与傣族村落。因此在村落布局与民居
形式上表现了极大的相似性,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因子的影响上。傣族由于其长久以来的文化较为外放,因此村落与民居都表现为对外的开敞性,而翁丁大寨由于佤族文化与外界交融缓慢,村落与民居形式表现为较强的封闭性。傣族民居屋檐较高,前廊宽阔,前廊、晒台都是人们重要的活动区域。佤族民居屋檐奇低,前廊藏在厚重的屋檐之下。傣族民居空间分隔已较为明显了,有了“间”的分隔空间。佤族民居室内为大空间,虽有空间领域分隔,却未用实体的墙划分空间。民居体现了居者的性格上的差异,也是民居文化上的特性。(如图1)
3.2 地域因子诱发的差异 干栏民居地区的垂直分布特点,关系到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情况。以孟连勐马镇勐马大寨和贺格老寨的对比为例,勐马大寨毗邻勐马镇集镇,所在地势平坦,而贺格老寨位于乡镇道路间的沿线的山区,没有直达交通,仅靠过往车辆停靠,受交通因子、地形条件限制,因此村落的规模差距较大。村落布局中,由于勐马大寨位于地势平坦的坝区,而贺格老寨位于山区,因此,在村落布局上,勐马大寨以寺庙为中心扩散发展,有极强的向心性,呈现水平布局;贺格老寨受陡峭的地势影响,难以形成良好的向心性空间,则呈现垂直布局(如图2)。民居形式上,勐马民居呈水平方向肆意发展,而贺格老寨则需要利用有限的地形,平面布局呈长线型发展。
3.3 信仰引发的村落格局特征 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由于普遍信仰的不同,在村落中佤族与傣族的布局特征明显不同。以翁丁大寨和勐卡老寨为例,虽同为向心性的布局方式,但勐卡大寨除了具有向心性的寨心空间,在寨前进入村寨的道路一侧建有佛寺,形成了村落中心和精神中心的双中心的布局形式。而翁丁村落则为单一的村落中心的布局,寨心有寨桩等其对自然崇拜的图腾化物。勐马大寨的村落中心与精神中心合二为一,因此寨心即为佛寺,而在傣族村落中必不可少的佛寺在佤族村寨中则不会出现。佤族村寨的寨心仅为公共活动的场地与图腾崇拜的场所。
4 总结
村落的布局、民居的形式是一个地区性与民族性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民族性中又包含了文化、信仰等各方面的影响因子。信仰的积淀、地域的限制、人的行为等因素构成了人(行为群体)、地(地理环境)、神(信仰崇拜)的互动关系。“人”是一个“集体”,指该民族的群体,以及群体行为与观念。“地”是指地方的地理环境,针对乡土建筑而言,即地域性。“神”指人创造和异化的神灵幻想,神灵的存在来自于民众的笃信,神是社会集体表征,是社会群体自身的投射与再现,并且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事象,构成地域文化的内核。在一定的地域社会中,以神为媒介,神灵、族群、自然三者才得以联系,并为传统地域社会提供生活世界中统一的意义资源,即文化。地区性造就了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体现的相似性,而民族性则使民族民居保有独特魅力。
注释:
①孟航.中国佤族人口分布格局及社会发展浅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2(6).
②六十年代在调查傣族民居时,对瑞丽傣族民居的原始形态描述.《云南民居》第252页. ③《中国佤族文化》第2页.
④《佤族简史》第2页.
参考文献:
[1]《佤族简史》编写组编.佤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苍洺著.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云南省设计院.云南居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云南省设计院.云南居民续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孙彦亮.佤山生产方式与佤族民居建造[D].昆明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赵富荣著.中国佤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孟航.中国佤族人口分布格局及社会发展浅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