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 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基础上,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重新进行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复习回顾,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中把握部分。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函数图象, 逐步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函数关系式, 作出函数图象, 并能把函数关系式或函数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 通过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 说教法 1. 学情分析
我现在所带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学习新的知识需要较长的理解过程,加上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单一知识点上。他们可能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但是很难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抽象归纳得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我将采用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 说学法
1. 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
游戏规则:准备好写有各种有理数的卡片若干张, 每人每次从中抽取一张, 用卡片上的数字乘以2再减去4, 最后结果大于零的得1分, 等于零的不得分, 小于零的扣1分。10次以后, 计算每人的得分总和, 得分最高者获胜。
教师提问:
你希望抽到写有哪些数字的卡片? 你希望哪些卡片被对方抽走?
在以上游戏中, 若用x 表示卡片上的数字,y 表示计算的结果, 你能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吗?
设计游戏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游戏的内容便于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y=2x-4;
(2)通过游戏中得分、不得分、扣分规则的确定来建立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既有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节课的引入创设条件。 (二)探讨归纳,讲解新知 (1) (2)
解不等式 2x-4>0
观察函数y=2x-4图象, 当自变量x 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0?
x
等式的步骤。
所以,首先让学生画出引例中函数y=2x-4的图像。从y=0入手,然后分组讨论图像上y>0和y0的部分染色。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图像上y>0的部分也就是x 轴上方的部分。相应地,y0时相应的x 的值。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解不等式2x-4>0也就是求函数y=2x-4图像上,当y>0时相应的x 的取值范围,从而建立数形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利用函数图像求不等式解集的步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1) 把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ax+b>0或ax+b
(3) 一次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质上是一次函数图像
上x 轴上方的点(或下方的点)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应用新知
例2的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图像法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这也就是教材上的方法1,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方法2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不再重点讨论。 例2: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5x+4
方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 画出直线y=3x-6。可以看出,当x
方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
x
x
总结:以上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的点的位置的高低。
从上面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虽然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不等式未必简单,但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直观的看出怎样用图形来表示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解题,而是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用变化和对应的眼光分析问题,对于继续学习数学有着重要作用。 (四) 随堂练习
1自变量x 的取值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y=3x+8的值满足下列条件? (1)y=0; (2)y=-7; (3)y>0; (4)y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代值求解,为了突出数与形的结合,要求学生利用图像解决问题。
2 利用函数图象解出x :
(1)6x-4=3x-2; (2)6x-4
设计意图:(1)与(2)形式上虽然只是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但反应在图像上相应的x 的取值范围却不同。 (五)小结与作业 1. 归纳反思
2. 利用一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步骤 作业布置
必做题:习题14.3第3、4题
选做题:已知y 1=-x+3, y2=3x-4,求x 取得何值时y 1>y2? 自我反思
应用新知中的方法2是初三数学中的重要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没有详细
讲。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广延伸,尝试与中招考试衔接。这节课涉及到利用函数图像求解集的问题,采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京山县钱场中学 陈芬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钱场中学的陈芬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再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平面镶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数学思考:能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能力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2、教学过程 互动环节 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某个多边形所有的角加起来等于它的外角和,那么该多边形是几边形?小明同学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问题,你能吗?
(2)(演示教具)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出课题。
这样一开始就利用抢答赛问题以及教具演示实验来提问设疑,学生很容易发问: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呢?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外角和等于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问题: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3)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4)学生分组选代表展示小组的探索成果, 师生共同进行评判,对学生找到的不同方法要加以及时肯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②“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③“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提问:①在“量”、“拼”、“分”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操作简单又相对准确?②我们刚才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先回顾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促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
从简单的四边形入手,让学生亲自操作寻求结论,易于引起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找到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
得出结论
(1)问题:用刚才类似的方法,你能算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叙述结论。
(2)问题:依此类推,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n 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
从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到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乃至n 边形,通过增强图形的复杂性,让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同时在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互动环节 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4、应用新知
尝试练习
(1)想一想: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材88页例
1)。
(2)算一算
①教材89页练习1、2。
②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③五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以及n 边形的外角和呢?
(3)读一读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89页最后两段内容,然后我再用课件展示。
通过做例题和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先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求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 边形的外角和,我提出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归纳得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这两段是新增加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增加对任意多边形外角和理解与认识。这样处理,注重教材阅读学习,同时用课件演示更加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5、归纳总结
形成体系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现在你能解决数学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提出的问题了吗?你知道为什么能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了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引问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6、分组竞赛
升华情感
我制作了A 、B 、C 、D 四组不同的电子试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自检掌握情况。
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来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
在每组试卷中,大部分选自教材的练习题。另外,我还另增加了1个思考题,实际上是对证明四边形内角和方法的补充,主要是通过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复习旧知识,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再次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五、评价分析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2、关于教材处理
本教案设计时,我对教材作了如下改变:①将教材例1作为练习中的“想一想”,由学生自已尝试解答;②将例2中的求“六边形”的外角和,改为练习中的“算一算”,先让学生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 边形的外角和”。这样处理仍然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③作业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这样,在情感上,本节课学生由好奇到疑惑,由解决单个问题的一点点快感,到解决整个问题串的极大兴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激情。这时,一次有效的教学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释放,学科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可稍加点拨,适可而止,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 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基础上,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重新进行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复习回顾,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中把握部分。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函数图象, 逐步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函数关系式, 作出函数图象, 并能把函数关系式或函数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 通过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 说教法 1. 学情分析
我现在所带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学习新的知识需要较长的理解过程,加上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单一知识点上。他们可能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但是很难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抽象归纳得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我将采用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 说学法
1. 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
游戏规则:准备好写有各种有理数的卡片若干张, 每人每次从中抽取一张, 用卡片上的数字乘以2再减去4, 最后结果大于零的得1分, 等于零的不得分, 小于零的扣1分。10次以后, 计算每人的得分总和, 得分最高者获胜。
教师提问:
你希望抽到写有哪些数字的卡片? 你希望哪些卡片被对方抽走?
在以上游戏中, 若用x 表示卡片上的数字,y 表示计算的结果, 你能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吗?
设计游戏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游戏的内容便于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y=2x-4;
(2)通过游戏中得分、不得分、扣分规则的确定来建立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既有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节课的引入创设条件。 (二)探讨归纳,讲解新知 (1) (2)
解不等式 2x-4>0
观察函数y=2x-4图象, 当自变量x 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0?
x
等式的步骤。
所以,首先让学生画出引例中函数y=2x-4的图像。从y=0入手,然后分组讨论图像上y>0和y0的部分染色。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图像上y>0的部分也就是x 轴上方的部分。相应地,y0时相应的x 的值。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解不等式2x-4>0也就是求函数y=2x-4图像上,当y>0时相应的x 的取值范围,从而建立数形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利用函数图像求不等式解集的步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1) 把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ax+b>0或ax+b
(3) 一次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质上是一次函数图像
上x 轴上方的点(或下方的点)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应用新知
例2的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图像法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这也就是教材上的方法1,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方法2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不再重点讨论。 例2: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5x+4
方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 画出直线y=3x-6。可以看出,当x
方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
x
x
总结:以上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的点的位置的高低。
从上面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虽然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不等式未必简单,但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直观的看出怎样用图形来表示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解题,而是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用变化和对应的眼光分析问题,对于继续学习数学有着重要作用。 (四) 随堂练习
1自变量x 的取值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y=3x+8的值满足下列条件? (1)y=0; (2)y=-7; (3)y>0; (4)y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代值求解,为了突出数与形的结合,要求学生利用图像解决问题。
2 利用函数图象解出x :
(1)6x-4=3x-2; (2)6x-4
设计意图:(1)与(2)形式上虽然只是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但反应在图像上相应的x 的取值范围却不同。 (五)小结与作业 1. 归纳反思
2. 利用一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步骤 作业布置
必做题:习题14.3第3、4题
选做题:已知y 1=-x+3, y2=3x-4,求x 取得何值时y 1>y2? 自我反思
应用新知中的方法2是初三数学中的重要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没有详细
讲。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广延伸,尝试与中招考试衔接。这节课涉及到利用函数图像求解集的问题,采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京山县钱场中学 陈芬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钱场中学的陈芬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的内角和》。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作为第七章第三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再将内角和公式应用于平面镶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这样编排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归纳能力,体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2、数学思考:能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能力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活动的开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我利用课件辅助教学,适时呈现问题情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2、教学过程 互动环节 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在一次数学基础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某个多边形所有的角加起来等于它的外角和,那么该多边形是几边形?小明同学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问题,你能吗?
(2)(演示教具)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出课题。
这样一开始就利用抢答赛问题以及教具演示实验来提问设疑,学生很容易发问: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呢?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可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从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外角和等于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问题: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3)学生思考,并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4)学生分组选代表展示小组的探索成果, 师生共同进行评判,对学生找到的不同方法要加以及时肯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①“量”—即先测量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求四个内角的和;②“拼”—即把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周角;③“分”—即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提问:①在“量”、“拼”、“分”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操作简单又相对准确?②我们刚才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先回顾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促使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与猜想。
从简单的四边形入手,让学生亲自操作寻求结论,易于引起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找到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
得出结论
(1)问题:用刚才类似的方法,你能算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叙述结论。
(2)问题:依此类推,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n 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
从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到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乃至n 边形,通过增强图形的复杂性,让学生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同时在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互动环节 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4、应用新知
尝试练习
(1)想一想: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材88页例
1)。
(2)算一算
①教材89页练习1、2。
②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度?
③五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以及n 边形的外角和呢?
(3)读一读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89页最后两段内容,然后我再用课件展示。
通过做例题和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先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求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 边形的外角和,我提出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逐步归纳得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这两段是新增加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增加对任意多边形外角和理解与认识。这样处理,注重教材阅读学习,同时用课件演示更加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5、归纳总结
形成体系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现在你能解决数学知识抢答赛上,王老师提出的问题了吗?你知道为什么能用四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四边形拼成一块无空隙的纸板了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引问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6、分组竞赛
升华情感
我制作了A 、B 、C 、D 四组不同的电子试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自检掌握情况。
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来巩固知识和获得技能。
在每组试卷中,大部分选自教材的练习题。另外,我还另增加了1个思考题,实际上是对证明四边形内角和方法的补充,主要是通过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复习旧知识,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再次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五、评价分析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2、关于教材处理
本教案设计时,我对教材作了如下改变:①将教材例1作为练习中的“想一想”,由学生自已尝试解答;②将例2中的求“六边形”的外角和,改为练习中的“算一算”,先让学生求“四边形”的外角和,再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 边形的外角和”。这样处理仍然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③作业采取分组竞赛的形式合作完成。这样,在情感上,本节课学生由好奇到疑惑,由解决单个问题的一点点快感,到解决整个问题串的极大兴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激情。这时,一次有效的教学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释放,学科个性得以张扬,教师可稍加点拨,适可而止,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