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先谈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如“布衣”代未做官的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我们要了解古文中借代的大致情形,翻译时,必须把所代称的事物写出来。
1、以特征代事物,要译出事物本来的名称
例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黄发”和“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孩子的特征,借指老人和孩子。全句译为:老人和孩子一同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乌纱”,即乌纱帽,借指官吏;“皂”,黑色,官府中的差役穿黑衣,借指衙门里的差役。全句译为:官吏的横暴,衙役的粗俗,也太过分了!
2、以部分代全体,要译出整体名称
例如: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今寡人不能,将率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
“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作为《诗经》的代称。全句译为:(当代人为文)远远地丢弃了《诗经》的优良传统,而学习近代辞赋的浮华辞藻。“二三子”,指代越国民众,全句译为:我没有才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来繁殖生息。
3、以原料代成品,要译出成品名称
例如:
无乱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丝”是制作弦乐器的材料,“竹”制作管乐器的材料,这里借指音乐。译成:没有杂乱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金”是制作刀剑的材料,译成: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就变锋利了。
4、以具体代抽象,要译出抽象事物名称
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鞭笞天下。(《过秦论》)
蔺相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策”的意思是“马鞭子”,这里借指抽象的“武力”,“敲扑”本是古代的刑具,这里借指严酷的“刑罚”,应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同样,“口舌”代抽象的言辞,译为:蔺相如仅凭言辞立下功劳,但位置却比我高。
5、以地、以官代人,要译出人名
古书中常以做官的地点或是官职作为人的代称,翻译中要译出人名,才符合文句的意思。
例如: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彭泽”指代陶渊明,因为陶渊明当过彭泽令,“临川”指谢灵运,他当过临川内史。可译为:(今日的宴会),很像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豪爽善饮的气概或许赶得上陶渊明,文采华美,或许可以赛过谢灵运。“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诗句可译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
再说比喻
比喻有明有隐。明喻用“如”“若”等字,容易翻译,略而不谈。隐喻只用喻体,也就是我们现代修辞学中的借喻,翻译中有学会识别古人的借喻,否则以喻为真,就会错译文意。
关于借喻,有两种处理方式。
1、保留比喻,采用直译主方式
翻译中根据原句的比喻,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比喻句式替代它。
例如: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长城”或是“金属修筑的长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盖”,古称“伞”,翻译中保留比喻为枇杷树“(枝繁叶茂)像伞一样” 。
有些句子的隐喻,以分句的形式出现,要考察前后分句的比喻关系,恰当地译出其比喻义。
例如: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春光融融” 比喻充满着暖意,“风雨凄凄”比喻寒气逼人。可以保留比喻译为:宫人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2、不能保留比喻,采用意译的方式
运用比喻修辞,句子形象生动。但是,如果照原句直译则显得生硬别扭,可以抓住大意,采用意译的方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例如: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
“藩篱”本为篱笆墙,译起来难以保留比喻,可意译为“边防”,全句译为:于是让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而守边防。 “失路”,比喻不得志,翻译中比喻也保留不住,译为: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会为失意不得志之人悲叹?
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先谈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如“布衣”代未做官的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我们要了解古文中借代的大致情形,翻译时,必须把所代称的事物写出来。
1、以特征代事物,要译出事物本来的名称
例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黄发”和“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孩子的特征,借指老人和孩子。全句译为:老人和孩子一同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乌纱”,即乌纱帽,借指官吏;“皂”,黑色,官府中的差役穿黑衣,借指衙门里的差役。全句译为:官吏的横暴,衙役的粗俗,也太过分了!
2、以部分代全体,要译出整体名称
例如: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今寡人不能,将率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
“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作为《诗经》的代称。全句译为:(当代人为文)远远地丢弃了《诗经》的优良传统,而学习近代辞赋的浮华辞藻。“二三子”,指代越国民众,全句译为:我没有才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来繁殖生息。
3、以原料代成品,要译出成品名称
例如:
无乱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丝”是制作弦乐器的材料,“竹”制作管乐器的材料,这里借指音乐。译成:没有杂乱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金”是制作刀剑的材料,译成: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就变锋利了。
4、以具体代抽象,要译出抽象事物名称
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鞭笞天下。(《过秦论》)
蔺相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策”的意思是“马鞭子”,这里借指抽象的“武力”,“敲扑”本是古代的刑具,这里借指严酷的“刑罚”,应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同样,“口舌”代抽象的言辞,译为:蔺相如仅凭言辞立下功劳,但位置却比我高。
5、以地、以官代人,要译出人名
古书中常以做官的地点或是官职作为人的代称,翻译中要译出人名,才符合文句的意思。
例如: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彭泽”指代陶渊明,因为陶渊明当过彭泽令,“临川”指谢灵运,他当过临川内史。可译为:(今日的宴会),很像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豪爽善饮的气概或许赶得上陶渊明,文采华美,或许可以赛过谢灵运。“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鲍照,诗句可译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
再说比喻
比喻有明有隐。明喻用“如”“若”等字,容易翻译,略而不谈。隐喻只用喻体,也就是我们现代修辞学中的借喻,翻译中有学会识别古人的借喻,否则以喻为真,就会错译文意。
关于借喻,有两种处理方式。
1、保留比喻,采用直译主方式
翻译中根据原句的比喻,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比喻句式替代它。
例如: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长城”或是“金属修筑的长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盖”,古称“伞”,翻译中保留比喻为枇杷树“(枝繁叶茂)像伞一样” 。
有些句子的隐喻,以分句的形式出现,要考察前后分句的比喻关系,恰当地译出其比喻义。
例如: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春光融融” 比喻充满着暖意,“风雨凄凄”比喻寒气逼人。可以保留比喻译为:宫人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2、不能保留比喻,采用意译的方式
运用比喻修辞,句子形象生动。但是,如果照原句直译则显得生硬别扭,可以抓住大意,采用意译的方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例如: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
“藩篱”本为篱笆墙,译起来难以保留比喻,可意译为“边防”,全句译为:于是让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而守边防。 “失路”,比喻不得志,翻译中比喻也保留不住,译为: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会为失意不得志之人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