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_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

2010年第1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1,2010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宋专茂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要: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走出重重困境的选择。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教育系统论的相关原理则为评估其效能提供了审视框架。同时,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应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缺失的现实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都诉求并推动着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理论基础;现实诉求中图分类号:G 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 (2010)01-0006-04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即国际上通称的合作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中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合作活动[1]。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现实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它不仅实实在在提高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担当起教育理念的角色,引领着高职教育朝科学的轨道上发展。在国外,校企合作已成为有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流模式。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策略与措施,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英国、法国的“三明治”校企合作课程,韩国初级学院的顾客导向教育(CE )以及“订单”培养等等。

在国内,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校企合作教育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迄今为止,校企合作的总体发展形势并不乐观。许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合而不作”、流于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成因错综复杂,如传统教学的“学科本位”、“官本位”文化和制度生态的负面影响、受教育者权利维护的缺位、企业效益原则的作用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主观因素,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对校企合作理论基础的把握和现实诉求的理性认知不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校企合作的饯行者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盲目实践,其动力机制常常停留在“行政驱动”的层面,缺乏合理信念和理性认知的支撑,遇到困难时又表现出信心不足、动力匮乏,严重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对此,本文拟对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行探讨,以帮助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作者构建合理的认知信念体系,并为其梳理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供思路。

收稿日期:2009-10-10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问题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中最复杂,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其任务是要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所谓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就是那些促进和引导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基础和相关学科理论。它们为校企合作探索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教育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系统论等,作为高职教育的科学基础,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着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养分,使校企合作成为这诸多学科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那么,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理论大厦的建构中,这些学科理论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辩证唯物论的教育哲学观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教育哲学观认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3]。列宁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中进一步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

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现实环境来理解教育与生产劳

作者简介:宋专茂(1965-),男,湖南郴州人,广州大学高教所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教育。

第1期

宋专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7·

动相结合,首先,随着社会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已故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谈话》中曾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5]。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如果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内容的选取,都必须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以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只有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模式,借助社会企业资源,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不仅要求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还要求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上做到全方位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就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链接。这乃是校企合作育人之道的根本。

总之,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它既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又对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劳动观、集体观、道德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情感等具有巨大的作用。尽管校企合作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但其本质是相通的,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一致的。因此,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同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道路,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教育哲学观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

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主建构的;学习者应该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只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帮助者。(4)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多少。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教育教学,尤其是“职业技能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的角度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与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对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教学的重心,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是关键。由于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依赖于经验,如果学习者的先前经验与背景不同,那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因而教育者仅凭统一的课堂描述,是很难让学习者准确理解他们所接受的信息的,而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丰富其体验,学习者才能通过“判断、理解”完成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由此不难看出,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实践,依托行业和企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否则,将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

从高职教育教与学特点来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必须引入“工学交替”的学习环节,以促使学习者“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也只有实施校企合作,学习者才能跨越“学”与“用”的界线,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并增强对职业的体验与理解。

可见,无论是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还是从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来看,校企合作都是高职教育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条件与环节。倘若离开了校企合作,没有教学机构与企事业单位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者的职业技能训练便失去了依托,无法有效开展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建构,因而难以达到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三)教育系统论的原理为评判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效能提供了科学的审视框架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个正常的系统,其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都普遍存在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系统内部的交换是系统存在与发展的自主能动依据和内在动力,而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则是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外在动力。

教育系统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系统,它既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开放性子系统,又是各种教育类型、教育层次、教学条件与内容、教学方式与途径等下属子系统的母系统。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一个由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开

aget) 根据其大量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德国的戴维·卡茨(David ·Katz )和美国的斯腾伯格(R.J.Stenberg )等人又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6]

:(1)知

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2)个体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经验,个人已有世界经验的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必然各有差异。(3)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

·8·

宋专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第1期

放性教育子系统。其中,高校和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虽然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封闭的子系统,而是与环境有着复杂联系的开放系统。

系统论的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正常发展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征。这就是说,要评判一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否优良,可以从其特征表现或性能上来进行审视。

首先,从系统整体性特征上看,校企合作双方作为一个整体,其育人功能远超过单一校园环境或单一企业环境的功能。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这里的“大于”不仅指数量上大,还指在各部分组成一个系统后,产生了总体的功能,即系统的功能。这种功能大大超过了各个部分功能的总体。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和企业构成一个系统,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这样产生的功能必然大大超过单一校园环境或单一企业环境对人才培养的功能。

其次,从系统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上看,校企合作是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机制。一方面,高职教育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特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才是绝对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子系统,它不可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校企合作突破传统的单一校园环境育人模式,与企业合作,使学校与企业实行有序的对接与交流,达到互动、双赢的目的。这正是应用系统论动态性原理的体现。另一方面,从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来看,开放性是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保持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趋于有序,保持活力。高职教育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以便使高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采取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正是高职教育系统开放性的体现。

再次,从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特征上看,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系统如果能够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那它就是一个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否则,将失去生命力。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环境适应性取决于系统同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其内在机制则是相互间信息的传递、处理与反馈的途径与方式。

高职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链接起来,构建一种直接通道。借助这一通

道,能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生产发展的动向及时反馈到系统内部,使高职教育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例如,社会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毕业生需求量的多少,决定着高职院校对专业的侧重及投入的相应改变;社会对毕业生操作技能要求的提高,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增加。这就是校内系统要顺应校外环境变化的规律,它要求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及时、准确,从而保证高职教育教学系统的生机和活力。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诉求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也是现实的诉求: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应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缺失的现实、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都诉求并推动着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一)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诉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水平。这虽然刺激了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用人标准的提升,使企业对生产、管理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这一点,可从我国大陆地区人才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得到证实。一方面,有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很难找到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统计数据表明,全国94个城市对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2.36、

2.36、2.2。总体数量上看,整个大陆地区,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不足200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0%左右。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合岗实用为宗旨,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操作中存在的难题,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企业效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显然,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借助相应的岗位平台,现场接受系统的技能训练,是难以培养出来的。

高职教育作为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其定位是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但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自己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必须与企业联手,校企合作,或校企一体、相互融合,对接产业,实施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也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才能按照职业岗位技能的实际要求来进行,做到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人才培养课程的逻辑起点,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现场训练机会,让他们真正掌握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第1期

宋专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9·

(二)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缺失的现实与应对

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横向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相比,还是就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上看,都存在许多的缺失。首先,从办学条件的硬件上看,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所外,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关于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认为主要是由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导致的,并认为长久以来的状况是:职业教育的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这一看法不无道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过低,与高职教育的现有规模根本不相适应。由于缺少经费,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无从建设。结果出现实验设备和实训场地不足,实验实训课程走过场,操作技能得不到培训;师资队伍薄弱,数量不够、结构不合理,以致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其次,从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现实操作上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向普通本科院校那种“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上靠拢。这样做既有减少办学成本的主观意图,也有“官本位”文化与制度的潜在影响。其结果,教学内容与岗位结合不紧密,培养的学生货不对路,给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高职院校如何应对上述危机?显然,校企合作是比较好的选择。这是因为: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缓解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缺失的问题,如实训场地、“双师型”教师等,可由企业方的资源来弥补;其次,避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在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企业“旁观者”的身份,由“发议论”走向“具体实施”,也改变了学校只是听听“局外人”的意见,具体执行时依然“我行我素”,停留在旧模式中的局面。

(三)政策的导向与响应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促进校企合作的政

策。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7]。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8]。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又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9]显然,这实际上是为鼓励人们成为高技能型人才提供政策支持。

由此看来,高职教育走校企合作的育人之路,也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

总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是个别人臆断式的创设,而是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并体现了现实的诉求。不仅如此,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还是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变革和开拓,它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超越精神。毫无疑问,我们须加强对这一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以构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契合、行之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余祖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 ]. 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09,(4).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4]列宁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高文; 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 ]; 全球教育展望;1999,(1).[7]国务院. 关于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 ].2002. [8]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 ].2005. [9]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Z ].2006.

[责任编辑:刘向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

2010年第1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1,2010

English Abstracts

The Good Postur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U Hequn ZHAO Lijie

(Guangdong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Abstract: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urrently, this mode is carried out in full swing and shows a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 but some hidden is -sues still exis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ccording to explanation of the status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paper analyses hidden issues, predicate the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Guangdong provinc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good posture ;develop -ment tre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Demands

SONG Zhuanmao

(Guangzhou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siz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becomes the obvious issu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comes the way out of the deep trouble. The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productive labor provides a methodology to guide the exploration for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psycholog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for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its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kill requirements for the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the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rend of government policy, requir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demand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PENG Siping

(Nanhai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hai Guangdong, 528225)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l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problems presented by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urrent of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usse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that has far -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high-skilled personnel, and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posed the basic ideas about how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ctively.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l for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RUAN Caixia WANG Xiangli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430)

Abstract: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in theory about the reform of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raining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

2010年第1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1,2010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宋专茂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要: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走出重重困境的选择。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教育系统论的相关原理则为评估其效能提供了审视框架。同时,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应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缺失的现实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都诉求并推动着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理论基础;现实诉求中图分类号:G 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 (2010)01-0006-04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即国际上通称的合作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中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合作活动[1]。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现实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它不仅实实在在提高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担当起教育理念的角色,引领着高职教育朝科学的轨道上发展。在国外,校企合作已成为有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流模式。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策略与措施,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英国、法国的“三明治”校企合作课程,韩国初级学院的顾客导向教育(CE )以及“订单”培养等等。

在国内,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校企合作教育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迄今为止,校企合作的总体发展形势并不乐观。许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合而不作”、流于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成因错综复杂,如传统教学的“学科本位”、“官本位”文化和制度生态的负面影响、受教育者权利维护的缺位、企业效益原则的作用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主观因素,是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对校企合作理论基础的把握和现实诉求的理性认知不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校企合作的饯行者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盲目实践,其动力机制常常停留在“行政驱动”的层面,缺乏合理信念和理性认知的支撑,遇到困难时又表现出信心不足、动力匮乏,严重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对此,本文拟对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进行探讨,以帮助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作者构建合理的认知信念体系,并为其梳理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供思路。

收稿日期:2009-10-10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问题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中最复杂,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其任务是要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所谓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就是那些促进和引导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基础和相关学科理论。它们为校企合作探索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教育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系统论等,作为高职教育的科学基础,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着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养分,使校企合作成为这诸多学科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那么,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理论大厦的建构中,这些学科理论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辩证唯物论的教育哲学观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教育哲学观认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3]。列宁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中进一步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

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现实环境来理解教育与生产劳

作者简介:宋专茂(1965-),男,湖南郴州人,广州大学高教所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教育。

第1期

宋专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7·

动相结合,首先,随着社会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已故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谈话》中曾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5]。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如果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教学课程的设置与内容的选取,都必须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以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只有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模式,借助社会企业资源,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不仅要求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还要求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上做到全方位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就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链接。这乃是校企合作育人之道的根本。

总之,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它既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又对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劳动观、集体观、道德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情感等具有巨大的作用。尽管校企合作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但其本质是相通的,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一致的。因此,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同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道路,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教育哲学观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

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主建构的;学习者应该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只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帮助者。(4)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多少。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教育教学,尤其是“职业技能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的角度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与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对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教学的重心,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是关键。由于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依赖于经验,如果学习者的先前经验与背景不同,那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一样。因而教育者仅凭统一的课堂描述,是很难让学习者准确理解他们所接受的信息的,而必须提供与“现实生产场景”交互作用的经历,丰富其体验,学习者才能通过“判断、理解”完成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由此不难看出,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实践,依托行业和企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否则,将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

从高职教育教与学特点来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必须引入“工学交替”的学习环节,以促使学习者“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也只有实施校企合作,学习者才能跨越“学”与“用”的界线,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并增强对职业的体验与理解。

可见,无论是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还是从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来看,校企合作都是高职教育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条件与环节。倘若离开了校企合作,没有教学机构与企事业单位教育资源的共享,学习者的职业技能训练便失去了依托,无法有效开展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建构,因而难以达到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三)教育系统论的原理为评判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效能提供了科学的审视框架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个正常的系统,其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都普遍存在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系统内部的交换是系统存在与发展的自主能动依据和内在动力,而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则是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外在动力。

教育系统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系统,它既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开放性子系统,又是各种教育类型、教育层次、教学条件与内容、教学方式与途径等下属子系统的母系统。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一个由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开

aget) 根据其大量临床实验研究结果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德国的戴维·卡茨(David ·Katz )和美国的斯腾伯格(R.J.Stenberg )等人又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6]

:(1)知

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2)个体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经验,个人已有世界经验的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必然各有差异。(3)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

·8·

宋专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第1期

放性教育子系统。其中,高校和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虽然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职能,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封闭的子系统,而是与环境有着复杂联系的开放系统。

系统论的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正常发展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征。这就是说,要评判一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否优良,可以从其特征表现或性能上来进行审视。

首先,从系统整体性特征上看,校企合作双方作为一个整体,其育人功能远超过单一校园环境或单一企业环境的功能。系统功能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这里的“大于”不仅指数量上大,还指在各部分组成一个系统后,产生了总体的功能,即系统的功能。这种功能大大超过了各个部分功能的总体。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和企业构成一个系统,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这样产生的功能必然大大超过单一校园环境或单一企业环境对人才培养的功能。

其次,从系统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上看,校企合作是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机制。一方面,高职教育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特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才是绝对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子系统,它不可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校企合作突破传统的单一校园环境育人模式,与企业合作,使学校与企业实行有序的对接与交流,达到互动、双赢的目的。这正是应用系统论动态性原理的体现。另一方面,从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来看,开放性是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保持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才能趋于有序,保持活力。高职教育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以便使高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发展。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采取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正是高职教育系统开放性的体现。

再次,从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特征上看,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系统如果能够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那它就是一个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否则,将失去生命力。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环境适应性取决于系统同外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其内在机制则是相互间信息的传递、处理与反馈的途径与方式。

高职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链接起来,构建一种直接通道。借助这一通

道,能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生产发展的动向及时反馈到系统内部,使高职教育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例如,社会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毕业生需求量的多少,决定着高职院校对专业的侧重及投入的相应改变;社会对毕业生操作技能要求的提高,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增加。这就是校内系统要顺应校外环境变化的规律,它要求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及时、准确,从而保证高职教育教学系统的生机和活力。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诉求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也是现实的诉求: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应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缺失的现实、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都诉求并推动着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一)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的诉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水平。这虽然刺激了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推动着企业用人标准的提升,使企业对生产、管理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这一点,可从我国大陆地区人才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得到证实。一方面,有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很难找到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统计数据表明,全国94个城市对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2.36、

2.36、2.2。总体数量上看,整个大陆地区,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不足200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0%左右。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合岗实用为宗旨,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操作中存在的难题,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企业效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显然,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借助相应的岗位平台,现场接受系统的技能训练,是难以培养出来的。

高职教育作为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产物,其定位是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但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自己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必须与企业联手,校企合作,或校企一体、相互融合,对接产业,实施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也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才能按照职业岗位技能的实际要求来进行,做到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人才培养课程的逻辑起点,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现场训练机会,让他们真正掌握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第1期

宋专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9·

(二)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缺失的现实与应对

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横向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相比,还是就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上看,都存在许多的缺失。首先,从办学条件的硬件上看,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所外,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关于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认为主要是由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导致的,并认为长久以来的状况是:职业教育的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这一看法不无道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过低,与高职教育的现有规模根本不相适应。由于缺少经费,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无从建设。结果出现实验设备和实训场地不足,实验实训课程走过场,操作技能得不到培训;师资队伍薄弱,数量不够、结构不合理,以致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其次,从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和现实操作上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向普通本科院校那种“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上靠拢。这样做既有减少办学成本的主观意图,也有“官本位”文化与制度的潜在影响。其结果,教学内容与岗位结合不紧密,培养的学生货不对路,给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高职院校如何应对上述危机?显然,校企合作是比较好的选择。这是因为: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可以缓解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缺失的问题,如实训场地、“双师型”教师等,可由企业方的资源来弥补;其次,避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在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企业“旁观者”的身份,由“发议论”走向“具体实施”,也改变了学校只是听听“局外人”的意见,具体执行时依然“我行我素”,停留在旧模式中的局面。

(三)政策的导向与响应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促进校企合作的政

策。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7]。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8]。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又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9]显然,这实际上是为鼓励人们成为高技能型人才提供政策支持。

由此看来,高职教育走校企合作的育人之路,也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

总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是个别人臆断式的创设,而是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并体现了现实的诉求。不仅如此,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还是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变革和开拓,它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超越精神。毫无疑问,我们须加强对这一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以构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契合、行之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余祖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 ]. 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09,(4).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4]列宁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高文; 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J ]; 全球教育展望;1999,(1).[7]国务院. 关于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 ].2002. [8]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 ].2005. [9]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Z ].2006.

[责任编辑:刘向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

2010年第1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1,2010

English Abstracts

The Good Postur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U Hequn ZHAO Lijie

(Guangdong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Abstract: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urrently, this mode is carried out in full swing and shows a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 but some hidden is -sues still exis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ccording to explanation of the status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paper analyses hidden issues, predicate the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Guangdong provinc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good posture ;develop -ment tre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Demands

SONG Zhuanmao

(Guangzhou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siz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becomes the obvious issu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comes the way out of the deep trouble. The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productive labor provides a methodology to guide the exploration for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psycholog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for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its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kill requirements for the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the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rend of government policy, requir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demand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PENG Siping

(Nanhai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hai Guangdong, 528225)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l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problems presented by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current of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usse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that has far -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high-skilled personnel, and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posed the basic ideas about how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ctively.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l for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RUAN Caixia WANG Xiangli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430)

Abstract:Al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in theory about the reform of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raining


相关文章

  • 晶体的常见用途揭秘
  • 2010年第31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高校讲坛○科技信息 晶体的常见用途揭秘 周程成 (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江苏 邳州 221300) [摘要]晶体作为物理教学组成部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着 ...查看


  • 邯郸职称改革职改办职称论文发表-高等职业教育发现现状校企合作措施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邯郸职称改革职改办职称论文发表-高等职业教育|发现现状|校企合作|措施论文选题题目 邯郸职称改革职 ...查看


  •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王林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以及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问 ...查看


  •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内涵_要素_价值和建构_戴汉冬
  • 2015年第30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职业教育政策与制度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内涵.要素.价值和建构 戴汉冬,石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查看


  • 重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部分,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针对该情况,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尝试进行校企合作"2+3"订单班改革,已初显成效.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有一些问题出 ...查看


  •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 2009.7 经验交流 135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赵国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特长所在.随着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摘要:在调查分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 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高职和教学改革 ...查看


  • 辽宁省内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在提倡校企合作创建新型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大环境背景下,辽宁省共有48所高职院校(其中5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在5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中全部实行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办学大趋势,并逐渐成为主流的高 ...查看


  • 校企合作方案
  •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学校的高职教育,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 ...查看


  • 新生代农民工迁移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生存分析方法_李丹
  • 新生代农民工迁移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生存分析方法 ab 丹,任洁 (四川大学a.公共管理学院;b.工商管理学院,成都610064) 李 摘要:基于四川省内300多位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问卷调查,利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新生代农村劳动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