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增)(2008)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NEIJIANGNORMALUNIVERSITY
#33#
5封神演义6的人本主义意识探析
田永顺, 张 娜, 隋永良
*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2)
摘 要:5封神演义6关心人的存在意义,主要是通过人物悲歌式的命运结局来体现人本主义意识。围绕/人物与情节的冲突0展开,展示了一批人物命运悲剧的多重性,弥漫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0的/困兽犹斗0的悲剧精神,这恰恰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并赋予他们的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最好肯定。
关键词:5封神演义6;人本主义意识;伦理抉择;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I20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85(2008)S1-0033-04
5封神演义6作为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对读者的感染力历来是为人所认同和称颂的,但对于小说的思想内涵,以往的评论者多认为由于受/天数0、/在劫难逃0等观点的影响消极意味太浓,削弱了其主题意义。例如以下论述:/5封神演义6的作者在很多地方表现了宿命论的观点。所谓-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几乎已经成为全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结果,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都不过是来-完成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阵亡以后都是-一道灵魂进封神台去了.。这无疑歪曲了斗争的性质,从
[1]
而也就影响了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0。笔者认为这样的评论
逃命运悲剧,这里我们列举出商纣王、太师闻仲、殷郊与殷洪几个悲剧人物略作讨论。
(一)商纣王:小说中邪恶的无辜者形象
为了更好的把握5封神演义6中商纣王这个艺术形象,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历史原型。关于商朝后期的历代商王的腐朽统治,5尚书#无逸6曾有记载:/立王生则逸,不知稼樯
[2]
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0。到了商纣王时更是好
酒淫乐,整日沉湎于花天酒地的生活,5史记#殷本纪6就曾记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0。近些年随着商代考古史料的丰富,人们对商朝晚期历史和商纣王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历史上商纣王尽管有暴虐倾向,但不乏是一个有着雄才武略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凭借强大的王朝势力开拓了疆土,同时使商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周武王时,商纣王又派兵伐东夷,将商军主力开到东南前线,造成后方空虚。于是武王联合各路诸侯伐商,双方战于牧野,纣王失败,商遂灭,所以才有了/纣克东夷而损其身0的说法(5左传6昭公十一年)。至于商纣王能成为后世中帝王的/暴虐0典型,应该是民间以讹传讹的效果起作用,还有就是被文人当作了反面教材,这在5封神演义6中就有了验证。但是即便是5封神演义6中那个残暴不仁的商纣王也没有被简单的处理,同时也是可怜可悲的人物。
1.疏于自省,恃力傲世太轻狂
小说开篇对纣王治下的天下是肯定与称颂的:/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纣王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共八百镇诸侯属商。0[3]作者对纣王的才智和胸怀也颇为赏识的,在第三回/云中子进剑除妖0干脆就以旁白者
多从社会政治角度出发,似有不妥之处。如果我们从/人文关怀0的角度重新审视其思想内涵,就不难发现作品通篇弥漫着的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0的/困兽犹斗0的悲剧精神,正是这种悲剧精神映射出了人本主义的光芒。
一、变换无常的宿命悲歌
长期以来文艺界对5封神演义6中反复出现的/命数0、/在劫难逃0等概念都困惑不解,通常理解为这是小说带有的浓重的宿命论观点,也正是小说的糟粕之所在。笔者认为小说中尽管流露了浓重的宿命色彩,但对于这为其糟粕之处是有所质疑的。我们可以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作一思考,这种宿命色彩给予读者的启迪是一种麻木不仁的欣然接受还是一种触动人心的悲歌式的震撼?很显然小说中摧残了太多敢于抗拒天意的生命,当读者发现即便是那些勇敢的生命在非道德性的/命数0前也/渺沧海之一粟0时,就不得不产生悲歌式的震撼。小说中变换无常的宿命悲歌触动了人作为/人0的觉醒意识,迫使人去反省人作为/人0的存在价值。许多人物在所谓/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0的大结局下,几经反抗,也难 收稿日期:2008-06-18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07NSD-034)。
:(,,,
#34#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增)
身份说出/纣王乃聪慧天子0的话语。而且我们从纣王的一些言行中也可看出其坦荡胸怀:如/纣王闻言,转怒为喜,曰:-方才道者见朕稽首而不拜,大有慢君之心;今所答之言,甚是有理;乃通知通慧之大贤也。.命左右:-赐坐。.0。由此可见,纣王最初呈现出的形象气质极佳,是一个集智慧与勇力的君王。那么,至于为什么他的命运结局最后落了个/摘星楼自焚0的下场,如小说中语:/从前余焰逞雄威,作过灾殃还自受0。好象已经明确给出了这是他残暴不仁、自作自受的后果。照此类推,我们是否可以把商纣王解读为十恶不赦的独夫呢?
事实上5封神演义6中纣王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统一体,小说创作者一方面在声讨其罪恶的同时时,另一面更没有随意地抹杀其智慧与勇力。如在小说第九十五回/子牙暴纣王十罪0有一段纣王亲上战场战诸侯的文字:/纣王又见来了一路诸侯,抖擞神威,力战三路诸侯,一口刀抵抗他三般兵器,只杀得天昏地暗,旭日无光。0。九十六回续到:/话说纣王被众诸侯围在核心,全然不惧,使发了手中刀,一声响,将南伯侯一刀挥于马下。0这种孤胆英雄式的勇力透射着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气质,不得不让人敬叹。可惜的是即便是这样一个强者,冥冥之中却受着某种愚弄,其身上存在着明显的人性弱点:刚愎自用、贪乐好淫,疏于自省,恃力傲世太轻狂。但是人性都有弱点,我们也更不可能苛刻地要求一个君王的/至善完美0。重要的是当读者发现这样一个强人都难逃宿命时就会不由的联想到自己的卑微,从而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人性同情。在纣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困境,也恰恰能代表人类的荒唐的存在逻辑:即便是强者,同样被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操作,那么弱者的处境更是可想而知了。所以罪恶深重的商纣王作为一个生命而言,也应该被给予关怀和同情,小说创作者赋予这个人物的生命关怀正是由此体现。
2.人才匮乏,大臣无治世能者
商纣王悲剧根源的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辅佐他的满朝文武大臣失职,无治世能者。中国历来有/文死谏,武死战0的传统,5封神演义6中小说作者似乎也有意在商纣王身边安排了这样一批/忠臣良将0为其所用。但是所达到的效果却出现了反讽意味。我们来看那些文武忠臣,是怎么尽臣节的,他们喜欢满口仁义道德,圣人先例,却没有提出过什么具体的有效的治国策略。可想而知这些迂腐牢骚之言只会惹纣王厌烦。这里我们可以拿出第九回/商容九节殿死节0中商容奏本略加分析:/具疏臣商容奏:为朝廷失政,三纲尽绝,伦纪全乘,社稷颠危,祸乱已生,隐忧百出事:臣闻天子以道治国,以德治民,克勤克戒,毋敢怠荒,,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臣临启不胜惶悚待命之至!谨疏以闻。0尽管满口仁义道德,但却丝毫也找不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又牢骚满腹,后果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这些所谓的忠臣良将内部更是失于协调的,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利用团体力量制止商纣王暴行。这样的例子是随处可见的。当纣王将司天台首官杜元铣枭首、上大夫梅伯炮烙时,丞相商容并没有立刻作到/文死谏0而是选择了致政荣归。而当商容九间殿死节时,敢于站出来的只有上大夫赵启,置身于何处呢?当黄飞虎反出朝歌,闻太师最初的建议是:/乞陛下可敕黄飞虎一概大罪,待臣追赶飞虎回来,社稷可保,家国太平。0百官在旁,齐言:/太师处之甚明,无不钦服。望陛下速降敕旨,大事定矣。0但偏偏这时下大夫徐荣唱出了反调:/君欺臣妻,天子负臣;不顾恩爱,摔死黄娘娘,也是天子失政。黄飞虎岂得率众杀入午门,声言天子之罪,与天子在午门大战,臣节全无,故武成王黄飞虎也有不是。0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务实又不和谐的团体,怎样能协助商纣王治理天下呢。如此看来,断送成汤天下的,正是那些昏庸无能的臣子的的坑害。当然,朝歌朝内还是有一位治世之能臣的,那就是太师闻仲,其政治才略和手段与他人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二)闻太师:最震撼人心者
5封神演义6所塑造的人物中精神气质最能打动读者当属于成汤大营的太师闻仲。闻太师有大才,有忠心,有魄力,有权势、有威望,可谓盛世之良相,乱世之统帅。他本来道德高深,修有大法,奉师命下山辅佐成汤江山,又是先帝托孤之老臣。笔者看来,小说中商汤阵营能称得上务实而又有治世才能的只有其一人。小说第二十六回/太师回兵陈十策0,首次出场就显示了其高远的政治眼光。他三日内造成条陈十道:/第一件:拆鹿台,安民不乱;第二件:废炮烙,使谏官尽忠;填虿盆,宫患自安;第四件:去酒池、肉林,掩诸侯谤议;第五件:贬妲己,别立正宫,使内庭无蛊惑之虞;第六件:勘佞臣,速斩费仲、尤浑而快人心,使不肖者自远;第七件:开仓廪,赈民饥谨;第八件:遣使命招安于东南;第九件:访遗贤于山泽,释天下疑似者之心;第十件:纳忠谏,大开言路,使天下无壅塞之蔽。0这十策有理有据有根基,所以立刻就取得了效果:/纣王传旨:-将费、尤发下法司勘问。七道条陈限即举行,三条再议妥施行。.0如果闻太师长期在朝把持朝纲,是再稳妥不过了。不料东海战事又起,闻太师亲自挂帅征讨,把朝政教给了黄飞虎等人,这就明显的摆错了自己的位置。在小说开头已经很明确了说出了/文有太师闻仲,武有武成王黄飞虎0。本来出征讨伐叛逆应该是黄飞虎的事情,内修朝纲才该是他的责任。小说中,闻太师两次在朝,很有效果的遏止了商纣王的暴行,而黄飞虎在朝几乎是没什么大作用可言的。
闻太师另一个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是反抗命运的斗士,其执着精神可佳,但/困兽犹斗0注定失败的命运。尽管他本人曾是修道德之士,知兴盛天理,但内在气质和不屈不挠的胆魄却使他偏离了/顺天意0这条路。闻太师相信人的力量,不信天命,并实施于实践中,即便是到最后,他伐西周而损命,一点真灵借风径至超歌,劝谏纣王有/人言不足信,天命不足畏0之语,其斗士精神何其可贵。
(三)殷郊与殷洪:艰难苦恨的伦理抉择
中国社会历来重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它深入民心可以说是中国人特有的集体心理信仰。当然,当伦理道德被吞噬在封建大钢中,就被寓意了太多的政治倾向成为畸形的了。5封神演义6中,伦理抉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伦理道德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即便是作者的
人物性格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还是充满了矛盾与痛苦。而重要的当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打破时,又找不到新的规范来为人解脱,艰难苦恨的伦理抉择在人物与情节的冲突出展现出来,悲剧只能强加给渺小的人。这里列举殷郊和殷红艰难苦恨的伦理抉择为例。
前文中已经论述过,商纣王在小说中也是一个先是纣王残忍的挖去了姜皇后的眼睛,杀掉结发之妻后又想杀掉两个儿子。偏偏在即将行刑紧要关头,两位仙人出场,救下了两位殿下并带他们上山学艺,最后纣王的两位殿下殷郊与殷洪艺满下山,又要反过来讨伐自己的父亲。这可就很鲜明的违背了/君为臣纲0、/父为子纲0的伦理规范,如果真的这样做的,那么在当时世人的眼里就是荒唐的不可原谅的了。从个人感情来看,殷郊与殷洪的仇恨对象很难是他们的父亲,更没有必要反对自己的父亲和祖宗基业,就如申公豹就有言在先/你乃成汤苗裔,虽纣王无道,无子伐父之理。况百年之后,谁为继嗣之人?,,你今助武王伐纣,倘有不测,一则宗庙被他人之破坏,社稷被他人之所有。你久后死于九泉之下,将何颜面见你始祖哉?0。是为替母亲沉冤还是违背誓言,但无论两兄弟的选择如何,都将会走向/对0的反面。/命运有自己的既定法则,它既不会顾及殷洪兄弟合情合理的违背誓言的理由,更不会照顾到他们可怜悲惨的身世。他们一旦违背了诺言,就必须遭到相应的惩罚,没有第二次机会。0[4]殷郊和殷洪违背了自己的初衷誓言临阵倒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的选择也是想放弃了制造伦理悲剧,但最终还是难以逃脱非道德性的命运的惩罚,一个四肢化为粉末,一个受犁杖之苦,确实可悲可叹息。其实,在时代的大潮中,殷郊和殷洪无论选择如何,都将无法躲避自己的命运悲剧。
二、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
鲁迅先生对5封神演义6曾有过这样评价:/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则委之于劫数。其间时出佛名,偶说名教,混合三教,略如5西游6,然其根柢,则方士之见而已0[5]鲁迅先生并没有进一步阐述/方士之见0具体指什么,笔者认为如何理解/方士之见0是有必要探讨和思考的。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朝晚期是一个混乱无序荒谬的时代,小说创作者身处其中如处绝境,深感命运惨烈。但同时晚明又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具有近代气息的时代,掀起了尊重人性、张扬人性的社会思潮,这些都无疑会折射到小说创作中。于是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士之见0理解成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小说创作者对个体命运的一种潜意识关怀。5封神演义6的最大亮点,就是都赋予了顺天意和逆天意的人和神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其人本主义意识的着重体现。比如作者对小说中所谓的正反两大阵营战死的人和神都封神的,小说家的情感是一种多方同情,同时对正义也有挖苦。于是作者陷入了迷惘状态,动摇了自己的立场,人性的觉悟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一)善恶正邪者,一律封神
对于小说中正反两大阵营战死的人和神最终都封神的结局,文艺批评者历来多是持疑惑态度的。例如:/小说中也运
用了一定的历史、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这种观念是封建时代中最基本和一般化的。其要点是拥戴明君的-仁政.,反对昏君的残暴统治;既歌颂忠君的精神(哪怕所/忠0的是暴君),也歌颂在-天数.的前提下的反暴君斗争。后者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封建道德传统中却可以同时存在的。所以到最后敌对的双方人物都可以成神0[6]再如:/书中流露了浓重的宿命论的观点,把一切都归结为-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又不管正义与非正义,笼统地歌颂其忠君的精神;因而最后敌对双方的人物,乃至助纣为虐的奸佞小人一齐都上了封神台。这些与-女祸论.一起,都削弱了作品的积极意义。0[7]以上的观点和见解如果从社会批评模式来看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从文学本位的角度来审视是有质疑之处的。5封神演义6最大的闪光之处恰在这里,小说创作者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好人无一不好,坏人无一不坏0、/善恶因果报应0的模式来简单处理。小说创作者似乎觉察到了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对个体命运的摆布,而受摆布下的个体命运无论如何挣脱最终都会成为牺牲品,所以对待他们不该过多苛责而应该赋予同情。所以那些/助纣为虐0人如商纣王、太师闻仲、赵公明、殷郊与殷洪甚至申公豹、奸臣费仲尤浑、小丑式人物马氏等都一一封神。也曾有学者也提出见解认为统辖全书的/封神0之说,本身就是一种/原始宗教0观念的穿遗。初民打仗,开始前要祭神求助,结束后,不但要祭祀、招抚己方将士的灵魂,也要祭祀对方阵亡将士的灵魂,其目的在于安抚对方,以免他们变成鬼继续作怪。这种理解,同样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二)多方同情,挖苦正义
5封神演义6在对人物和故事的情节描写上,对比鲜明,隐含的褒贬手法突出。照常理小说中阐教中人应是光明磊落、有人情味之士,其道法应该是广博无边。反观5封神演义6中的阐教诸神却恰恰和读者开了个荒唐的玩笑。无能之材、好色之辈、诡诈之徒、凶残之士简直是无所不有。即便是看似无欲无求的姜子牙,也曾在黄昏之年娶妻,在朝歌的卖面人生更是败兴,后拜相挂帅,也战绩平平,几乎是每战都要师父、师兄的帮忙,就更谈不上运筹帷幄之中了。其他人物更是丑态百出,土行孙对邓婵玉多有猥亵之念最终强占为己妻,陆压道人本领高强,却手段毒辣、暗中设/钉头七箭书0,致使赵公明惨死。而且往往两军阵前的交锋,周营战将几乎都能力有限,道术平平,常常蜂拥而上,远不及截教门人的高明法术。杨戬被称为足智多谋,却也常用诡计,更何言勇士间的光明正大的决斗。阐教每遇大敌,必得原始天尊、太上老君亲身出马,有时还需得拉帮结伙请西方教主助阵,即便这样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损失颇大。而小说中的截教人物尽管多性情暴躁,长相丑陋,但在所行所为上却是光明正大,正直仁义的。他们努力修炼成为异人,本领高强,赵公明和大鹏雕就是典型。在整部5封神演义6中最杰出的英雄反而不在周营,而是为人梗直、在绝龙岭绝命的成汤太师闻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正义的挖苦,对世俗之人的一种同情和博爱。(下转第39页)
者太过疏离,也不能将二者太过紧密。一般的女性电影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声讨或者批判由于男性的存在所带给女性的灾难,但是往往是这样的影片让人找不到任何的新意,让人在观看之后不会有任何的印象。处理好女性电影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电影在整个社会文化群中的地位,也有助于提高电影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三)进一步加强东西方电影之间的合作,促进电影产业的全球化
电影的全球化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起发展的,近年来不少的合拍电影也说明了电影的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拿5艺妓回忆录6来说,演员是中国人,导演是美国人,剧本是日本人的,最终的拍摄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美国进行的。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不仅满足了不同文化地区人们的喜好,而且,对于全球电影资源的利用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消除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对于电影本身内容的曲解。参考文献:
[1]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2]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凌振元.中外电影简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1989.
[4]陈晓云.神圣的祭奠)论女性在中国电影中的经典位置
[J].艺术百家,1994,(1).
[5]李显杰,修调.论电影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与女性意识[J].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4,(6).
(责任编辑:王建平)
(上接第35页)参考文献:
[1]张炯,邓绍基.中华文学通史(第三卷)[M].北京:华艺
出版社,1997:614.
[2]陈雄根,何志华.先秦两汉典籍引5尚书6资料汇编[G].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社,2003:78-81.
[3]许仲琳.封神演义[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4]蔡新中.命运的力量)对5封神演义6的一种解读[J].浙
(责任编辑:王建平)
江社会科学,2004,(4).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77.
[6]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6:325.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168.
第23卷(增)(2008)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NEIJIANGNORMALUNIVERSITY
#33#
5封神演义6的人本主义意识探析
田永顺, 张 娜, 隋永良
*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2)
摘 要:5封神演义6关心人的存在意义,主要是通过人物悲歌式的命运结局来体现人本主义意识。围绕/人物与情节的冲突0展开,展示了一批人物命运悲剧的多重性,弥漫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0的/困兽犹斗0的悲剧精神,这恰恰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并赋予他们的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最好肯定。
关键词:5封神演义6;人本主义意识;伦理抉择;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I20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85(2008)S1-0033-04
5封神演义6作为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对读者的感染力历来是为人所认同和称颂的,但对于小说的思想内涵,以往的评论者多认为由于受/天数0、/在劫难逃0等观点的影响消极意味太浓,削弱了其主题意义。例如以下论述:/5封神演义6的作者在很多地方表现了宿命论的观点。所谓-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几乎已经成为全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结果,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都不过是来-完成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阵亡以后都是-一道灵魂进封神台去了.。这无疑歪曲了斗争的性质,从
[1]
而也就影响了主题思想的积极意义0。笔者认为这样的评论
逃命运悲剧,这里我们列举出商纣王、太师闻仲、殷郊与殷洪几个悲剧人物略作讨论。
(一)商纣王:小说中邪恶的无辜者形象
为了更好的把握5封神演义6中商纣王这个艺术形象,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历史原型。关于商朝后期的历代商王的腐朽统治,5尚书#无逸6曾有记载:/立王生则逸,不知稼樯
[2]
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0。到了商纣王时更是好
酒淫乐,整日沉湎于花天酒地的生活,5史记#殷本纪6就曾记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0。近些年随着商代考古史料的丰富,人们对商朝晚期历史和商纣王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历史上商纣王尽管有暴虐倾向,但不乏是一个有着雄才武略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凭借强大的王朝势力开拓了疆土,同时使商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周武王时,商纣王又派兵伐东夷,将商军主力开到东南前线,造成后方空虚。于是武王联合各路诸侯伐商,双方战于牧野,纣王失败,商遂灭,所以才有了/纣克东夷而损其身0的说法(5左传6昭公十一年)。至于商纣王能成为后世中帝王的/暴虐0典型,应该是民间以讹传讹的效果起作用,还有就是被文人当作了反面教材,这在5封神演义6中就有了验证。但是即便是5封神演义6中那个残暴不仁的商纣王也没有被简单的处理,同时也是可怜可悲的人物。
1.疏于自省,恃力傲世太轻狂
小说开篇对纣王治下的天下是肯定与称颂的:/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纣王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共八百镇诸侯属商。0[3]作者对纣王的才智和胸怀也颇为赏识的,在第三回/云中子进剑除妖0干脆就以旁白者
多从社会政治角度出发,似有不妥之处。如果我们从/人文关怀0的角度重新审视其思想内涵,就不难发现作品通篇弥漫着的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0的/困兽犹斗0的悲剧精神,正是这种悲剧精神映射出了人本主义的光芒。
一、变换无常的宿命悲歌
长期以来文艺界对5封神演义6中反复出现的/命数0、/在劫难逃0等概念都困惑不解,通常理解为这是小说带有的浓重的宿命论观点,也正是小说的糟粕之所在。笔者认为小说中尽管流露了浓重的宿命色彩,但对于这为其糟粕之处是有所质疑的。我们可以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作一思考,这种宿命色彩给予读者的启迪是一种麻木不仁的欣然接受还是一种触动人心的悲歌式的震撼?很显然小说中摧残了太多敢于抗拒天意的生命,当读者发现即便是那些勇敢的生命在非道德性的/命数0前也/渺沧海之一粟0时,就不得不产生悲歌式的震撼。小说中变换无常的宿命悲歌触动了人作为/人0的觉醒意识,迫使人去反省人作为/人0的存在价值。许多人物在所谓/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0的大结局下,几经反抗,也难 收稿日期:2008-06-18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07NSD-034)。
:(,,,
#34#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增)
身份说出/纣王乃聪慧天子0的话语。而且我们从纣王的一些言行中也可看出其坦荡胸怀:如/纣王闻言,转怒为喜,曰:-方才道者见朕稽首而不拜,大有慢君之心;今所答之言,甚是有理;乃通知通慧之大贤也。.命左右:-赐坐。.0。由此可见,纣王最初呈现出的形象气质极佳,是一个集智慧与勇力的君王。那么,至于为什么他的命运结局最后落了个/摘星楼自焚0的下场,如小说中语:/从前余焰逞雄威,作过灾殃还自受0。好象已经明确给出了这是他残暴不仁、自作自受的后果。照此类推,我们是否可以把商纣王解读为十恶不赦的独夫呢?
事实上5封神演义6中纣王的形象应该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统一体,小说创作者一方面在声讨其罪恶的同时时,另一面更没有随意地抹杀其智慧与勇力。如在小说第九十五回/子牙暴纣王十罪0有一段纣王亲上战场战诸侯的文字:/纣王又见来了一路诸侯,抖擞神威,力战三路诸侯,一口刀抵抗他三般兵器,只杀得天昏地暗,旭日无光。0。九十六回续到:/话说纣王被众诸侯围在核心,全然不惧,使发了手中刀,一声响,将南伯侯一刀挥于马下。0这种孤胆英雄式的勇力透射着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气质,不得不让人敬叹。可惜的是即便是这样一个强者,冥冥之中却受着某种愚弄,其身上存在着明显的人性弱点:刚愎自用、贪乐好淫,疏于自省,恃力傲世太轻狂。但是人性都有弱点,我们也更不可能苛刻地要求一个君王的/至善完美0。重要的是当读者发现这样一个强人都难逃宿命时就会不由的联想到自己的卑微,从而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人性同情。在纣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困境,也恰恰能代表人类的荒唐的存在逻辑:即便是强者,同样被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操作,那么弱者的处境更是可想而知了。所以罪恶深重的商纣王作为一个生命而言,也应该被给予关怀和同情,小说创作者赋予这个人物的生命关怀正是由此体现。
2.人才匮乏,大臣无治世能者
商纣王悲剧根源的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辅佐他的满朝文武大臣失职,无治世能者。中国历来有/文死谏,武死战0的传统,5封神演义6中小说作者似乎也有意在商纣王身边安排了这样一批/忠臣良将0为其所用。但是所达到的效果却出现了反讽意味。我们来看那些文武忠臣,是怎么尽臣节的,他们喜欢满口仁义道德,圣人先例,却没有提出过什么具体的有效的治国策略。可想而知这些迂腐牢骚之言只会惹纣王厌烦。这里我们可以拿出第九回/商容九节殿死节0中商容奏本略加分析:/具疏臣商容奏:为朝廷失政,三纲尽绝,伦纪全乘,社稷颠危,祸乱已生,隐忧百出事:臣闻天子以道治国,以德治民,克勤克戒,毋敢怠荒,,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臣临启不胜惶悚待命之至!谨疏以闻。0尽管满口仁义道德,但却丝毫也找不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又牢骚满腹,后果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这些所谓的忠臣良将内部更是失于协调的,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利用团体力量制止商纣王暴行。这样的例子是随处可见的。当纣王将司天台首官杜元铣枭首、上大夫梅伯炮烙时,丞相商容并没有立刻作到/文死谏0而是选择了致政荣归。而当商容九间殿死节时,敢于站出来的只有上大夫赵启,置身于何处呢?当黄飞虎反出朝歌,闻太师最初的建议是:/乞陛下可敕黄飞虎一概大罪,待臣追赶飞虎回来,社稷可保,家国太平。0百官在旁,齐言:/太师处之甚明,无不钦服。望陛下速降敕旨,大事定矣。0但偏偏这时下大夫徐荣唱出了反调:/君欺臣妻,天子负臣;不顾恩爱,摔死黄娘娘,也是天子失政。黄飞虎岂得率众杀入午门,声言天子之罪,与天子在午门大战,臣节全无,故武成王黄飞虎也有不是。0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务实又不和谐的团体,怎样能协助商纣王治理天下呢。如此看来,断送成汤天下的,正是那些昏庸无能的臣子的的坑害。当然,朝歌朝内还是有一位治世之能臣的,那就是太师闻仲,其政治才略和手段与他人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二)闻太师:最震撼人心者
5封神演义6所塑造的人物中精神气质最能打动读者当属于成汤大营的太师闻仲。闻太师有大才,有忠心,有魄力,有权势、有威望,可谓盛世之良相,乱世之统帅。他本来道德高深,修有大法,奉师命下山辅佐成汤江山,又是先帝托孤之老臣。笔者看来,小说中商汤阵营能称得上务实而又有治世才能的只有其一人。小说第二十六回/太师回兵陈十策0,首次出场就显示了其高远的政治眼光。他三日内造成条陈十道:/第一件:拆鹿台,安民不乱;第二件:废炮烙,使谏官尽忠;填虿盆,宫患自安;第四件:去酒池、肉林,掩诸侯谤议;第五件:贬妲己,别立正宫,使内庭无蛊惑之虞;第六件:勘佞臣,速斩费仲、尤浑而快人心,使不肖者自远;第七件:开仓廪,赈民饥谨;第八件:遣使命招安于东南;第九件:访遗贤于山泽,释天下疑似者之心;第十件:纳忠谏,大开言路,使天下无壅塞之蔽。0这十策有理有据有根基,所以立刻就取得了效果:/纣王传旨:-将费、尤发下法司勘问。七道条陈限即举行,三条再议妥施行。.0如果闻太师长期在朝把持朝纲,是再稳妥不过了。不料东海战事又起,闻太师亲自挂帅征讨,把朝政教给了黄飞虎等人,这就明显的摆错了自己的位置。在小说开头已经很明确了说出了/文有太师闻仲,武有武成王黄飞虎0。本来出征讨伐叛逆应该是黄飞虎的事情,内修朝纲才该是他的责任。小说中,闻太师两次在朝,很有效果的遏止了商纣王的暴行,而黄飞虎在朝几乎是没什么大作用可言的。
闻太师另一个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是反抗命运的斗士,其执着精神可佳,但/困兽犹斗0注定失败的命运。尽管他本人曾是修道德之士,知兴盛天理,但内在气质和不屈不挠的胆魄却使他偏离了/顺天意0这条路。闻太师相信人的力量,不信天命,并实施于实践中,即便是到最后,他伐西周而损命,一点真灵借风径至超歌,劝谏纣王有/人言不足信,天命不足畏0之语,其斗士精神何其可贵。
(三)殷郊与殷洪:艰难苦恨的伦理抉择
中国社会历来重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它深入民心可以说是中国人特有的集体心理信仰。当然,当伦理道德被吞噬在封建大钢中,就被寓意了太多的政治倾向成为畸形的了。5封神演义6中,伦理抉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伦理道德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即便是作者的
人物性格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还是充满了矛盾与痛苦。而重要的当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被打破时,又找不到新的规范来为人解脱,艰难苦恨的伦理抉择在人物与情节的冲突出展现出来,悲剧只能强加给渺小的人。这里列举殷郊和殷红艰难苦恨的伦理抉择为例。
前文中已经论述过,商纣王在小说中也是一个先是纣王残忍的挖去了姜皇后的眼睛,杀掉结发之妻后又想杀掉两个儿子。偏偏在即将行刑紧要关头,两位仙人出场,救下了两位殿下并带他们上山学艺,最后纣王的两位殿下殷郊与殷洪艺满下山,又要反过来讨伐自己的父亲。这可就很鲜明的违背了/君为臣纲0、/父为子纲0的伦理规范,如果真的这样做的,那么在当时世人的眼里就是荒唐的不可原谅的了。从个人感情来看,殷郊与殷洪的仇恨对象很难是他们的父亲,更没有必要反对自己的父亲和祖宗基业,就如申公豹就有言在先/你乃成汤苗裔,虽纣王无道,无子伐父之理。况百年之后,谁为继嗣之人?,,你今助武王伐纣,倘有不测,一则宗庙被他人之破坏,社稷被他人之所有。你久后死于九泉之下,将何颜面见你始祖哉?0。是为替母亲沉冤还是违背誓言,但无论两兄弟的选择如何,都将会走向/对0的反面。/命运有自己的既定法则,它既不会顾及殷洪兄弟合情合理的违背誓言的理由,更不会照顾到他们可怜悲惨的身世。他们一旦违背了诺言,就必须遭到相应的惩罚,没有第二次机会。0[4]殷郊和殷洪违背了自己的初衷誓言临阵倒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的选择也是想放弃了制造伦理悲剧,但最终还是难以逃脱非道德性的命运的惩罚,一个四肢化为粉末,一个受犁杖之苦,确实可悲可叹息。其实,在时代的大潮中,殷郊和殷洪无论选择如何,都将无法躲避自己的命运悲剧。
二、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
鲁迅先生对5封神演义6曾有过这样评价:/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则委之于劫数。其间时出佛名,偶说名教,混合三教,略如5西游6,然其根柢,则方士之见而已0[5]鲁迅先生并没有进一步阐述/方士之见0具体指什么,笔者认为如何理解/方士之见0是有必要探讨和思考的。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朝晚期是一个混乱无序荒谬的时代,小说创作者身处其中如处绝境,深感命运惨烈。但同时晚明又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具有近代气息的时代,掀起了尊重人性、张扬人性的社会思潮,这些都无疑会折射到小说创作中。于是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士之见0理解成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小说创作者对个体命运的一种潜意识关怀。5封神演义6的最大亮点,就是都赋予了顺天意和逆天意的人和神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其人本主义意识的着重体现。比如作者对小说中所谓的正反两大阵营战死的人和神都封神的,小说家的情感是一种多方同情,同时对正义也有挖苦。于是作者陷入了迷惘状态,动摇了自己的立场,人性的觉悟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一)善恶正邪者,一律封神
对于小说中正反两大阵营战死的人和神最终都封神的结局,文艺批评者历来多是持疑惑态度的。例如:/小说中也运
用了一定的历史、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这种观念是封建时代中最基本和一般化的。其要点是拥戴明君的-仁政.,反对昏君的残暴统治;既歌颂忠君的精神(哪怕所/忠0的是暴君),也歌颂在-天数.的前提下的反暴君斗争。后者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封建道德传统中却可以同时存在的。所以到最后敌对的双方人物都可以成神0[6]再如:/书中流露了浓重的宿命论的观点,把一切都归结为-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又不管正义与非正义,笼统地歌颂其忠君的精神;因而最后敌对双方的人物,乃至助纣为虐的奸佞小人一齐都上了封神台。这些与-女祸论.一起,都削弱了作品的积极意义。0[7]以上的观点和见解如果从社会批评模式来看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从文学本位的角度来审视是有质疑之处的。5封神演义6最大的闪光之处恰在这里,小说创作者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好人无一不好,坏人无一不坏0、/善恶因果报应0的模式来简单处理。小说创作者似乎觉察到了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对个体命运的摆布,而受摆布下的个体命运无论如何挣脱最终都会成为牺牲品,所以对待他们不该过多苛责而应该赋予同情。所以那些/助纣为虐0人如商纣王、太师闻仲、赵公明、殷郊与殷洪甚至申公豹、奸臣费仲尤浑、小丑式人物马氏等都一一封神。也曾有学者也提出见解认为统辖全书的/封神0之说,本身就是一种/原始宗教0观念的穿遗。初民打仗,开始前要祭神求助,结束后,不但要祭祀、招抚己方将士的灵魂,也要祭祀对方阵亡将士的灵魂,其目的在于安抚对方,以免他们变成鬼继续作怪。这种理解,同样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二)多方同情,挖苦正义
5封神演义6在对人物和故事的情节描写上,对比鲜明,隐含的褒贬手法突出。照常理小说中阐教中人应是光明磊落、有人情味之士,其道法应该是广博无边。反观5封神演义6中的阐教诸神却恰恰和读者开了个荒唐的玩笑。无能之材、好色之辈、诡诈之徒、凶残之士简直是无所不有。即便是看似无欲无求的姜子牙,也曾在黄昏之年娶妻,在朝歌的卖面人生更是败兴,后拜相挂帅,也战绩平平,几乎是每战都要师父、师兄的帮忙,就更谈不上运筹帷幄之中了。其他人物更是丑态百出,土行孙对邓婵玉多有猥亵之念最终强占为己妻,陆压道人本领高强,却手段毒辣、暗中设/钉头七箭书0,致使赵公明惨死。而且往往两军阵前的交锋,周营战将几乎都能力有限,道术平平,常常蜂拥而上,远不及截教门人的高明法术。杨戬被称为足智多谋,却也常用诡计,更何言勇士间的光明正大的决斗。阐教每遇大敌,必得原始天尊、太上老君亲身出马,有时还需得拉帮结伙请西方教主助阵,即便这样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损失颇大。而小说中的截教人物尽管多性情暴躁,长相丑陋,但在所行所为上却是光明正大,正直仁义的。他们努力修炼成为异人,本领高强,赵公明和大鹏雕就是典型。在整部5封神演义6中最杰出的英雄反而不在周营,而是为人梗直、在绝龙岭绝命的成汤太师闻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正义的挖苦,对世俗之人的一种同情和博爱。(下转第39页)
者太过疏离,也不能将二者太过紧密。一般的女性电影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声讨或者批判由于男性的存在所带给女性的灾难,但是往往是这样的影片让人找不到任何的新意,让人在观看之后不会有任何的印象。处理好女性电影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电影在整个社会文化群中的地位,也有助于提高电影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三)进一步加强东西方电影之间的合作,促进电影产业的全球化
电影的全球化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一起发展的,近年来不少的合拍电影也说明了电影的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拿5艺妓回忆录6来说,演员是中国人,导演是美国人,剧本是日本人的,最终的拍摄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美国进行的。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不仅满足了不同文化地区人们的喜好,而且,对于全球电影资源的利用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消除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对于电影本身内容的曲解。参考文献:
[1]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2]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凌振元.中外电影简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1989.
[4]陈晓云.神圣的祭奠)论女性在中国电影中的经典位置
[J].艺术百家,1994,(1).
[5]李显杰,修调.论电影叙事中的女性叙述与女性意识[J].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4,(6).
(责任编辑:王建平)
(上接第35页)参考文献:
[1]张炯,邓绍基.中华文学通史(第三卷)[M].北京:华艺
出版社,1997:614.
[2]陈雄根,何志华.先秦两汉典籍引5尚书6资料汇编[G].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社,2003:78-81.
[3]许仲琳.封神演义[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4]蔡新中.命运的力量)对5封神演义6的一种解读[J].浙
(责任编辑:王建平)
江社会科学,2004,(4).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77.
[6]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6:325.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