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_顾朝林

人文地理

文章编号:1003-2398(2007)03-0007-05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顾朝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北京100084)

STUDYONBUILDINGHARMONIOUSSOCIETYAND

EXPANDINGSOCIALGEOGRAPHYGUChao-lin

(TheFacultyofArchitectur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Therearesomenewtrendssuchasindustrialrestructureandshift,moreandmoremigrations,fasteconomicgrowth,expandingregionalandurbandisparitiesinChinaunderthebackgroundofglobalizationandregionalizationrecently.Somesocialproblemshaveappearedsuchasjobless,newpoverty,socialpolarizationandslumsinurbanareasbecauseofunfairdistributionanddifferencesoffamilyincomes.Aseedbedofsocialproblemshasbeenbuilt.Thispaperwillfocusonthediscussionofsocialgeography,especiallyonthecourse,processandmechanism,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urbansociologyandsocialgeography,andgavesometheoreticalframesandapproachesforbuildingharmonioussocietyinChina.Keywords:harmonioussociety;socialgeography;urbansociology

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全球化、国际化和地方化的宏观背景下,国家产业结构基本实现重构和转移,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加大,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和城乡差距也在迅速扩大,由于社会劳动分配和收入差距的不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例如结构性调整导致下岗人员增加和新贫困阶层,按劳动技能支付报酬派生社会极化现象,流动人口集聚导致城市新贫民区等等。从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的转变趋势看,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温床已经形成。本文试图从国家需求出发,分析现状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正在造成的地理空间影响,尤其从城市社会问题着手梳理相关的成因和演化机理,倡导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为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地理学;城市社会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特征。社会学家预测:在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引起城乡关系调整,社会流动性增强,世界上最大的二元经济体正在转型。据此,适应全球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构与转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城市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

1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

快速增长的状态。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例如:外国投资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导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趋同,大都市区和城市密集区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对传统制造业部门的冲击使一部分企业职工下岗,区域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和职工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导致社会结构的极化和新的贫困阶层现象,后工业化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现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调控机制与措施。从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的转变趋势看,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温床已经形成。概括起来,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

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

期。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将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

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经济学家认为:这将意味着中国经

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环境学家认为: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资源消耗大幅增加,环境压力持续增大,既要加快发展、改善生活,又要

1.1结构性下岗与失业问题

结构性下岗与失业,主要是指由于技术的发展、需求的变化等使一些传统的产业和市场萎缩,或者因劳动力成本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使某些产业转移到其它地区,由此而导致原有老企业的职工大量失业。在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人文地理

都是导致部分人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1]。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1990—2001年间,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增加8300万人。一方面,两亿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非农就业;另一方面,有很多国有、集体的企业却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状况急剧下降,产生许多下岗工人。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发区等几个区域(Mingione,1993)。我国历史上的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5亿减到2900万,贫困发生率从30%降至3%。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新城市贫困则成为新贫困问题[3]。尽管由于一个非常有限的社会福利制度,类似西方的“下层人”社会集团并不能找到他们孳生的“社会温床”,但是新的城市贫困主要来自于下岗、失业、低薪工作和流动人口的过快增长[4]。

2002年发表的《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介绍,

从1998年到2001年的几年间,仅中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人数为2550多万。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截至2001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仍有500多万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还有681万。从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看,城镇新生劳动力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即使是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新的问题,2004年就有约74万大学生未能到岗工作。此外,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相关行业调整,结构性下岗与失业问题还会长期存在。

1.4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环境质量退化对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的直接威胁。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如美国东北部、日本的关东、英国的大伦敦及德国的莱茵河鲁尔地区,在研究水、土、气、生等资源与环境要素污染基础与治理的同时,将人类强烈干扰引起的资源与环境质量退化的经济发达区列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和先导地区。1990年针对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HDP计划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工业转型与能源利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列为优先开展的核心项目。我国自1990年代初制定了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尽管如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类高强度开发和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区域环境质量呈急剧下降趋势,水质下降加速,土地退化加剧,大气污染加重,酸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破坏,洪涝成灾,成为我国人为的生态脆弱带,加之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已对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已经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

1.2社会极化问题

社会极化(SocialPolarization)最一般的意义是在一个社会实体内贫富差距的扩大。战后西方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贫富差距一度呈缩小趋势。1950年代以来,西方农业人口的减少以及农业保护政策的推行,更是抑制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增长。进入1970年代后,欧美国家的城市贫困人群开始逐年扩大,其中以美国城市贫困的比重最大和贫富分化的程度最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呈扩大趋势。农村流动人口和就职于合资或独资公司的高收入职员正在产生两个新的社会集团:一个是低收入组,另一个是高收入组。随着这两个新的社会组出现,社会极化现象正在形成。“贫穷”的一端由流动人口组成,他们是一个无专长和低收入的社会集团;"富裕"的一端由外资或合资公司的老板和职员组成,他们是有专长和高收入的社会集团[2]。根据2004年全国5万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结果,上半年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1.5失地农民问题

城市化的推进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功能的完善,这些都离不开占用城郊土地,从而导致失地农民问题。这不仅制约着城市化的推进,更严重地危及社会的安定。有关资料表明,1990年代至今,开发区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4000万农民失去土地。从某种角度上说,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加,也是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目前大多失地农民都是属于没文化、没资金、没技能的弱势群体[5],往往被排挤在现代工业大门之外,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1332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而最低10%收入组人

均可支配收入139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之比为9.5∶1。

1.3新城市贫困问题

新城市贫困(NewUrbanPoverty)主要是由于经济重构(主要指经济、就业制度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以及社会变迁(主要指福利制度的重构)所造成的以失业、在业低收入、无社会保障、种族分异和新移民的城市贫困问题,表现为一个处于社会低层的新贫困阶层的产生。这类新贫困阶层具有明显的特征:①日益上升的单亲家庭数目和接受社会救济的比例;②依靠社会救济人数的增长;③失业率的上升和影响中产阶级职业的不稳定的、临时的和无保障的工作岗位的增加;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数的上升;⑤无家可归者的增加(Room,1990)。与此同时,新城市贫困概念还隐含有世界许多大城市正在向美国的城市那样转变,可以明显地分为富裕区、长期贫困和边缘化的贫民窟、混乱的暴力活动多

2主要社会问题成因分析

我国目前正处在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1276美元,三次产业的比重13.1∶46.2∶40.7,经济发展已达到工业化中期发展的水平。然而,2005年城市化水平只有42.99%,其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社会结构还处在城市化初期。正是由于工业化中期的经济结构和城市化初期的社会结构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6]。概括起来,上述主要社会问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顾朝林: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题的成因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解释:础和潜力,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实现地区良性互动,最终使人民生活水平差异趋向缩小。就城乡差距而言,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但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农为主,城乡差距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首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其次,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三是城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缩小现阶段城乡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

(2)创建市民社会,弘扬社会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初期,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条基本准则。经

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发展要求消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发展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目标的所有障碍。在经济增长持续和社会发展滞后的现实条件下,创建市民社会(civilsociety)

2.1城市化水平滞后

中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改革调整城乡结构。就经济结构而言,中国现在已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但

2005年城市化水平只有42.99%,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47%)约4个百分点,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阻滞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也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2.2分配制度的社会极化效应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1984年城市改革实施以来,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则相对贫困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乃至全社会的极化趋势,其结果是社会空间分异的日益增长和一些新的社会集团开始出现。

2.3城市新二元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加快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流动,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最活跃的部门之一,其流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低城市化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离的释放和流动人口大军,逐渐形成由“城里人”和“乡下人”共同组成的城市二元社会结构。据保守的估计,全国约有1.3亿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地区,但他们并不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这些“农民工”从事的是二三产业的劳动,但身份还是农民,是城市里的二等公民或边缘人。这种“一城两制”社会结构政策,必然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

成为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选择。这主要在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它构成国家以及上层建筑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市场和道德规范建设公民性的社会组织,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解决社会矛盾;国家则通过公共政策和支持社会组织来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实现有效的管治。

2.4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

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社会结构和谐。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最核心。目前的中国社会还只是一个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应该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不小,应该大的中产阶层不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2001年的调查,农业劳动者阶层占总就业人员的42.9%,社会中间阶层只占

3.2地理学传统与构建和谐社会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在于:①社会地理学中的公平与正义,即: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②人文地理学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区域开发应该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格局。考虑到我国复杂而独特的区域状况,地理学的传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1)空间传统。地理学的学科本质是作为一门空间科学,其核心要素为:空间、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的变化。地理学的“空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空间”,一方面它强调空间是社会建构的,另一方面又承认社会关系是通过空间形成的。这一空间传统无疑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空间研究支撑。尤其对于区域差距,既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产生的必然性,又认识到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长期性。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是一个累积性的结果,缩小这一差距自然也需一定的时间。近年来,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是当前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和主题。

(2)地域研究传统。地域实际上是一个空间概念,地理学始终关注地方或地域的研究,并认为地域由小至大或由大至小存在着阶层之分,而这些阶层具有功能性的关联。对于地理学家而言,地方或地域涵盖了多样化的现象。这一学科

18%左右,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虽然已经不是传统的不稳定的

金字塔形,而是中下级阶层偏大过渡型,距以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形相差悬殊。

3地理学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针对上述主要社会问题,不同的学科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尤其地理学可以从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综合,运用区域主义方法,在区域间适度经济差距基础上,探索稳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缓解、弱化和化解相应的社会问题。

3.1构建和谐社会的地理学涵义

(1)缩小区域与城乡差距。就区域差距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自然的、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缩小区域差距不是均衡各地区生产力布局,而是缩小各地区之间居民收入以及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从地理学的角度,就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人文地理

传统对于解释多元化社会形态和社会区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3)人地关系传统。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往往由不协调的人—地关系所引起。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使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地关系理论来指导其行为方式。

(4)地球科学传统。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完全不同,在地理学研究中仅仅进行社会、经济、文化要素的研究,往往具有片面性。因此,剖析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和环境特征,分析不同自然要素、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注重地球科学传统。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寻找到更实用的科学方法。

社会空间分异的日益增长和一些新的社会集团开始出现。有关侧重于从城市社会结构的角度描述和解释社会空间要素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一系列相关项目的资助下,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从学科发展的现状基础和迫切性看,可以首先从城市社会地理学起步进行我国社会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城市社会地理学从城市社会群体入手,涉及到如何理解、认识社会群体对城市空间的利用而产生的结构模式,以及这一结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研究[7]。其研究方法既包括非空间社会地理学,即根据人口普查资料,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去识别社会群体的居民分异,如城市社会区分析、城市居民职业、社会组织变化模型等;也包括空间社会地理学,即不仅揭示社会区的特征,而且也研究城市复合体中的特色区域,尤其注重通过城市的社会空间组织推导城市居民的居住模型,同时还有相当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弱小社会群体对城市的影响,诸如街区社会评价,城市景像和场所评价,甚至贫民区、贫民窟、街角帮派组织都有所涉及[8]。在西方国家,

赖1983年出版了第一本《城市社会地

理学》,标志着这一新分支学科的形成[9]。

由于我国现阶段尚处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国外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社会地理学理论难以直接引进加以应用,有必要加快发展我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中国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可以注重如下领域的研究:①城市社会环境与人类生态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城市社会实体(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城市社会感知环境、城市主体与非主体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城市印象与心理感知距离、城市环境的感知空间和城市社会群体间的联系。②城市社会区分析与城市社会极化研究。主要包括:城市人口流动与社区变化、城市社会区评价指标体系、因子生态方法、社会(生态)区评价、城市社会极化的动力机制、新“贵”现象及其原因、新城市贫困现象及其原因、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及其变化趋势。③新城市富裕阶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主要包括:城市新富裕阶层特征、城市新富裕阶层形成机理、城市新富裕阶层住居空间特征。④新城市贫困分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主要包括:新城市贫困经济分异特征、新城市贫困社会分异特征、新城市贫困地域分异特征、新城市贫困致贫因子分析、新城市贫困致贫机理分析以及新城市贫困化类型。⑤城市非主体社会群体与异质社区研究。主要包括:城市非主体社会群体与聚居区、城市异质社区形成机理、城市异质社区特征、城市异质社区形态演变。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集团间的侵入、社会群体间排斥与对峙、城市社会区嫁接、城市社区空间重组及其融合、城市住房等级差异、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差异、城市居民空间分异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3.3构建和谐社会的地理学方法

(1)推进区域财政转移支付。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长期存在着产品的不等价交换,这种不等价交换使中西部应得利益转移为东部所得,加之中西部资源开发的经济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其税收大部分被国家拿走,而国家改革中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战略,使财政收入中发展资金的大部分又投入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和实施多种区域政策,建立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区际公平。

(2)强化梯度推移的扩散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日趋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沿海与内陆的地区收入差距,已经在发达地区形成外来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加大中西部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西部地区。

(3)在落后地区培育增长极。形成贫困的累积效应的根源主要在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长期落后,其根本出路就是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产业转换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4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

诚然,仅仅依赖上述地理学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还不能达到专门化的程度,有必要审时度势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根据国内相关学科建设基础,从城市社会地理学入手,逐步推进,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分支学科。

4.1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强化

在我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1984年城市改革实施以来,受城市功能结构转变、外国直接投资(FDI)和流动人口的影响,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则相对贫困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乃至全社会的极化趋势,其结果是

4.2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地理学建设跟进

从社会地理学的学科发展看,仅仅发展城市社会地理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空间结构。要发挥地理学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学科体系。

10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顾朝林: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社会地理学是探索构成社会关系、社会趋同、社会不平等、社会空间差异机理和构建社会空间作用的学科,尤其重视影响人们生活的福利问题以及导致社会和空间不平等乃至社会压迫的权力形式。在西方国家,社会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都是人文地理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在1960—1970年代,社会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推进学科,主要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福利和不平等的空间类型,许多社会地理学家利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相关机理,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社区、犯罪、健康、住房、空间分异和贫困问题。到1980年代,这些传统的研究领域受到空间作用、性别关系等社会科学发展重点转移的挑战,至此社会不平等研究也就成为主要领域,尤其将研究重点转向性别、残疾人和老龄人方面,城市社会空间不平等成为研究的重点[10]。

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可以注重如下重点领域的研究:①社会和物质生活的研究。首先将传统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逐步分离出来,建设工作、阶级和社会生活的研究链,重点拓展就业和空间关系、国家社会福利服务、社会生活效率、休闲与休闲空间、社区及其类型等研究。②弱势社会群体研究。种族、少数民族、族群、犯罪形式、社会分隔,性别差异、女性的家庭作用、劳动力性别分化、性犯罪、性道德等,老龄化、老龄社会空间类型、老龄社会空间重建,残障人、残障人形成机理、残障人的政治再生产(thepoliticalreproductionofdisability)、残障人经济边缘化与经济再生产、残障人社会再生产(居住环境、流动、住房、文化)等。③社会问题研究。住房、空间、社会、自然和景观成为研究链,其中住房问题(阶级、异质社区、农村社区、产权结构、绅士化、无家可归者、住房政策)、犯罪问题(犯罪区、问题区、亚文化区、恐怖区、社会忽视)、贫困问题(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就业与工资、底层阶层、贫困与社会压迫、致贫因素分析)等成为研究的焦点。

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克斯特洛德(比利时).转变中的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载许学强编《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M].科学出版社,

1998.31-38.

[2]顾朝林,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

1997,(5):385-393.

[3]顾朝林,陈果,吴缚龙.中国新城市贫困研究[J].社科研究,2006,11

(45):55-63.

[4]顾朝林,胡秀红.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新动向[J].城市问题,1998,

(3):26-28.

[5]顾朝林,蔡建明,李王鸣,张伟,等.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

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3):204-212.

[6]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8-22.《城市社会学》

[7]DaviesWKD,HerbertDT.CommunitieswithinCities--anUrban

SocialGeography[M].BelhavenPress,London,1993.8-10.

[8]PaulKnox.UrbanSocialGeography[M].LongmanGroupLimited.

England,1996.12-21.

[9]LeyD.ASocialGeographyoftheCity[M].HarperandRow,New

york,1983.

[10]PainR.IntroducingSocialGeographies[M].London:

UniversityPressInc,2001.

Oxfor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435013):中国城市化类

型、过程与机理研究和教育部985二期“城市化与城市科学”科技平台资助

作者简介:顾朝林(1958—),男,江苏省靖江市人,博士,清华大学建

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

注释: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

域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05;修订日期:2007-04-16

!!!!!!!!!!!!!!!!!!!!!!!!!!!!!!!!!!!!!!!!!!!!!!!!!!!!!!!!!

(上接第6页)

[73]WilliamsDR,PattersonME.RoggenbuckJW.BeyondtheCom-inJonBird[A].BarryCurtis,TimPutnam,GeorgeRobertson&Lisa

modityMetaphor:ExaminingEmotionalandSymbolicAttachmenttoPlace[J].LeisureSciences,1992,14:29-46.

[74]Pred,Allan.StructurationandPlace:OntheBecomingofSenseof

PlaceandStructureofFeeling[J].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r,1983,13:45-68.

[75]TuanYi-Fu.SpaceandPlace:ThePerspectiveofExperience[M].

London:EdwardArnold,1977.

[76]Massey,Doreen.Power-geometryandaProgressiveSenseofPlac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43)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兴中(1948—),男,陕西省西安市人,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06;修订日期:2007-04-08

Tickner(eds.),MappingtheFutures:LocalCultures,GlobalChange[C].London:Routledge,1993.59-69.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11

人文地理

文章编号:1003-2398(2007)03-0007-05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顾朝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北京100084)

STUDYONBUILDINGHARMONIOUSSOCIETYAND

EXPANDINGSOCIALGEOGRAPHYGUChao-lin

(TheFacultyofArchitectur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Therearesomenewtrendssuchasindustrialrestructureandshift,moreandmoremigrations,fasteconomicgrowth,expandingregionalandurbandisparitiesinChinaunderthebackgroundofglobalizationandregionalizationrecently.Somesocialproblemshaveappearedsuchasjobless,newpoverty,socialpolarizationandslumsinurbanareasbecauseofunfairdistributionanddifferencesoffamilyincomes.Aseedbedofsocialproblemshasbeenbuilt.Thispaperwillfocusonthediscussionofsocialgeography,especiallyonthecourse,processandmechanism,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urbansociologyandsocialgeography,andgavesometheoreticalframesandapproachesforbuildingharmonioussocietyinChina.Keywords:harmonioussociety;socialgeography;urbansociology

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全球化、国际化和地方化的宏观背景下,国家产业结构基本实现重构和转移,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加大,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和城乡差距也在迅速扩大,由于社会劳动分配和收入差距的不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例如结构性调整导致下岗人员增加和新贫困阶层,按劳动技能支付报酬派生社会极化现象,流动人口集聚导致城市新贫民区等等。从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的转变趋势看,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温床已经形成。本文试图从国家需求出发,分析现状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正在造成的地理空间影响,尤其从城市社会问题着手梳理相关的成因和演化机理,倡导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为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地理学;城市社会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特征。社会学家预测:在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引起城乡关系调整,社会流动性增强,世界上最大的二元经济体正在转型。据此,适应全球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构与转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城市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

1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

快速增长的状态。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例如:外国投资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导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趋同,大都市区和城市密集区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对传统制造业部门的冲击使一部分企业职工下岗,区域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和职工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导致社会结构的极化和新的贫困阶层现象,后工业化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现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对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调控机制与措施。从社会发展和政府功能的转变趋势看,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温床已经形成。概括起来,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

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

期。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将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

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经济学家认为:这将意味着中国经

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土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环境学家认为: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资源消耗大幅增加,环境压力持续增大,既要加快发展、改善生活,又要

1.1结构性下岗与失业问题

结构性下岗与失业,主要是指由于技术的发展、需求的变化等使一些传统的产业和市场萎缩,或者因劳动力成本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使某些产业转移到其它地区,由此而导致原有老企业的职工大量失业。在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人文地理

都是导致部分人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1]。19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1990—2001年间,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增加8300万人。一方面,两亿多农村劳动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非农就业;另一方面,有很多国有、集体的企业却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状况急剧下降,产生许多下岗工人。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发区等几个区域(Mingione,1993)。我国历史上的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5亿减到2900万,贫困发生率从30%降至3%。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新城市贫困则成为新贫困问题[3]。尽管由于一个非常有限的社会福利制度,类似西方的“下层人”社会集团并不能找到他们孳生的“社会温床”,但是新的城市贫困主要来自于下岗、失业、低薪工作和流动人口的过快增长[4]。

2002年发表的《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介绍,

从1998年到2001年的几年间,仅中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人数为2550多万。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截至2001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仍有500多万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还有681万。从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看,城镇新生劳动力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即使是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新的问题,2004年就有约74万大学生未能到岗工作。此外,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相关行业调整,结构性下岗与失业问题还会长期存在。

1.4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近年来,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环境质量退化对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的直接威胁。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如美国东北部、日本的关东、英国的大伦敦及德国的莱茵河鲁尔地区,在研究水、土、气、生等资源与环境要素污染基础与治理的同时,将人类强烈干扰引起的资源与环境质量退化的经济发达区列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和先导地区。1990年针对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HDP计划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工业转型与能源利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列为优先开展的核心项目。我国自1990年代初制定了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尽管如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类高强度开发和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区域环境质量呈急剧下降趋势,水质下降加速,土地退化加剧,大气污染加重,酸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破坏,洪涝成灾,成为我国人为的生态脆弱带,加之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已对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已经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

1.2社会极化问题

社会极化(SocialPolarization)最一般的意义是在一个社会实体内贫富差距的扩大。战后西方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贫富差距一度呈缩小趋势。1950年代以来,西方农业人口的减少以及农业保护政策的推行,更是抑制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增长。进入1970年代后,欧美国家的城市贫困人群开始逐年扩大,其中以美国城市贫困的比重最大和贫富分化的程度最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呈扩大趋势。农村流动人口和就职于合资或独资公司的高收入职员正在产生两个新的社会集团:一个是低收入组,另一个是高收入组。随着这两个新的社会组出现,社会极化现象正在形成。“贫穷”的一端由流动人口组成,他们是一个无专长和低收入的社会集团;"富裕"的一端由外资或合资公司的老板和职员组成,他们是有专长和高收入的社会集团[2]。根据2004年全国5万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结果,上半年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1.5失地农民问题

城市化的推进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功能的完善,这些都离不开占用城郊土地,从而导致失地农民问题。这不仅制约着城市化的推进,更严重地危及社会的安定。有关资料表明,1990年代至今,开发区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4000万农民失去土地。从某种角度上说,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加,也是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目前大多失地农民都是属于没文化、没资金、没技能的弱势群体[5],往往被排挤在现代工业大门之外,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1332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而最低10%收入组人

均可支配收入139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之比为9.5∶1。

1.3新城市贫困问题

新城市贫困(NewUrbanPoverty)主要是由于经济重构(主要指经济、就业制度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以及社会变迁(主要指福利制度的重构)所造成的以失业、在业低收入、无社会保障、种族分异和新移民的城市贫困问题,表现为一个处于社会低层的新贫困阶层的产生。这类新贫困阶层具有明显的特征:①日益上升的单亲家庭数目和接受社会救济的比例;②依靠社会救济人数的增长;③失业率的上升和影响中产阶级职业的不稳定的、临时的和无保障的工作岗位的增加;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数的上升;⑤无家可归者的增加(Room,1990)。与此同时,新城市贫困概念还隐含有世界许多大城市正在向美国的城市那样转变,可以明显地分为富裕区、长期贫困和边缘化的贫民窟、混乱的暴力活动多

2主要社会问题成因分析

我国目前正处在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1276美元,三次产业的比重13.1∶46.2∶40.7,经济发展已达到工业化中期发展的水平。然而,2005年城市化水平只有42.99%,其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社会结构还处在城市化初期。正是由于工业化中期的经济结构和城市化初期的社会结构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6]。概括起来,上述主要社会问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顾朝林: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题的成因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解释:础和潜力,发挥区域间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实现地区良性互动,最终使人民生活水平差异趋向缩小。就城乡差距而言,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但还有近60%的农村人口、50%的劳动力以农为主,城乡差距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首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其次,推进城镇化,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三是城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缩小现阶段城乡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

(2)创建市民社会,弘扬社会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初期,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条基本准则。经

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发展要求消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发展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目标的所有障碍。在经济增长持续和社会发展滞后的现实条件下,创建市民社会(civilsociety)

2.1城市化水平滞后

中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改革调整城乡结构。就经济结构而言,中国现在已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但

2005年城市化水平只有42.99%,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47%)约4个百分点,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阻滞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也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2.2分配制度的社会极化效应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1984年城市改革实施以来,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则相对贫困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乃至全社会的极化趋势,其结果是社会空间分异的日益增长和一些新的社会集团开始出现。

2.3城市新二元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加快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流动,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最活跃的部门之一,其流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低城市化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离的释放和流动人口大军,逐渐形成由“城里人”和“乡下人”共同组成的城市二元社会结构。据保守的估计,全国约有1.3亿流动人口流入城市地区,但他们并不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这些“农民工”从事的是二三产业的劳动,但身份还是农民,是城市里的二等公民或边缘人。这种“一城两制”社会结构政策,必然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

成为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选择。这主要在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它构成国家以及上层建筑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市场和道德规范建设公民性的社会组织,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解决社会矛盾;国家则通过公共政策和支持社会组织来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实现有效的管治。

2.4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

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社会结构和谐。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最核心。目前的中国社会还只是一个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应该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不小,应该大的中产阶层不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2001年的调查,农业劳动者阶层占总就业人员的42.9%,社会中间阶层只占

3.2地理学传统与构建和谐社会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在于:①社会地理学中的公平与正义,即: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②人文地理学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区域开发应该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格局。考虑到我国复杂而独特的区域状况,地理学的传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1)空间传统。地理学的学科本质是作为一门空间科学,其核心要素为:空间、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的变化。地理学的“空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空间”,一方面它强调空间是社会建构的,另一方面又承认社会关系是通过空间形成的。这一空间传统无疑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空间研究支撑。尤其对于区域差距,既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产生的必然性,又认识到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长期性。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是一个累积性的结果,缩小这一差距自然也需一定的时间。近年来,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是当前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和主题。

(2)地域研究传统。地域实际上是一个空间概念,地理学始终关注地方或地域的研究,并认为地域由小至大或由大至小存在着阶层之分,而这些阶层具有功能性的关联。对于地理学家而言,地方或地域涵盖了多样化的现象。这一学科

18%左右,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虽然已经不是传统的不稳定的

金字塔形,而是中下级阶层偏大过渡型,距以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形相差悬殊。

3地理学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针对上述主要社会问题,不同的学科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尤其地理学可以从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综合,运用区域主义方法,在区域间适度经济差距基础上,探索稳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缓解、弱化和化解相应的社会问题。

3.1构建和谐社会的地理学涵义

(1)缩小区域与城乡差距。就区域差距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种自然的、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缩小区域差距不是均衡各地区生产力布局,而是缩小各地区之间居民收入以及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从地理学的角度,就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人文地理

传统对于解释多元化社会形态和社会区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3)人地关系传统。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往往由不协调的人—地关系所引起。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使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地关系理论来指导其行为方式。

(4)地球科学传统。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可能完全不同,在地理学研究中仅仅进行社会、经济、文化要素的研究,往往具有片面性。因此,剖析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和环境特征,分析不同自然要素、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注重地球科学传统。注重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以人为主体进行研究,强调社会、文化等非物质因素,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寻找到更实用的科学方法。

社会空间分异的日益增长和一些新的社会集团开始出现。有关侧重于从城市社会结构的角度描述和解释社会空间要素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一系列相关项目的资助下,我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从学科发展的现状基础和迫切性看,可以首先从城市社会地理学起步进行我国社会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城市社会地理学从城市社会群体入手,涉及到如何理解、认识社会群体对城市空间的利用而产生的结构模式,以及这一结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研究[7]。其研究方法既包括非空间社会地理学,即根据人口普查资料,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去识别社会群体的居民分异,如城市社会区分析、城市居民职业、社会组织变化模型等;也包括空间社会地理学,即不仅揭示社会区的特征,而且也研究城市复合体中的特色区域,尤其注重通过城市的社会空间组织推导城市居民的居住模型,同时还有相当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弱小社会群体对城市的影响,诸如街区社会评价,城市景像和场所评价,甚至贫民区、贫民窟、街角帮派组织都有所涉及[8]。在西方国家,

赖1983年出版了第一本《城市社会地

理学》,标志着这一新分支学科的形成[9]。

由于我国现阶段尚处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国外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社会地理学理论难以直接引进加以应用,有必要加快发展我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中国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可以注重如下领域的研究:①城市社会环境与人类生态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城市社会实体(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城市社会感知环境、城市主体与非主体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城市印象与心理感知距离、城市环境的感知空间和城市社会群体间的联系。②城市社会区分析与城市社会极化研究。主要包括:城市人口流动与社区变化、城市社会区评价指标体系、因子生态方法、社会(生态)区评价、城市社会极化的动力机制、新“贵”现象及其原因、新城市贫困现象及其原因、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及其变化趋势。③新城市富裕阶层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主要包括:城市新富裕阶层特征、城市新富裕阶层形成机理、城市新富裕阶层住居空间特征。④新城市贫困分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主要包括:新城市贫困经济分异特征、新城市贫困社会分异特征、新城市贫困地域分异特征、新城市贫困致贫因子分析、新城市贫困致贫机理分析以及新城市贫困化类型。⑤城市非主体社会群体与异质社区研究。主要包括:城市非主体社会群体与聚居区、城市异质社区形成机理、城市异质社区特征、城市异质社区形态演变。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集团间的侵入、社会群体间排斥与对峙、城市社会区嫁接、城市社区空间重组及其融合、城市住房等级差异、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差异、城市居民空间分异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3.3构建和谐社会的地理学方法

(1)推进区域财政转移支付。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长期存在着产品的不等价交换,这种不等价交换使中西部应得利益转移为东部所得,加之中西部资源开发的经济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其税收大部分被国家拿走,而国家改革中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战略,使财政收入中发展资金的大部分又投入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和实施多种区域政策,建立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区际公平。

(2)强化梯度推移的扩散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日趋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沿海与内陆的地区收入差距,已经在发达地区形成外来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加大中西部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西部地区。

(3)在落后地区培育增长极。形成贫困的累积效应的根源主要在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长期落后,其根本出路就是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产业转换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4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

诚然,仅仅依赖上述地理学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还不能达到专门化的程度,有必要审时度势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根据国内相关学科建设基础,从城市社会地理学入手,逐步推进,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分支学科。

4.1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强化

在我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1984年城市改革实施以来,受城市功能结构转变、外国直接投资(FDI)和流动人口的影响,中国城市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则相对贫困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乃至全社会的极化趋势,其结果是

4.2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地理学建设跟进

从社会地理学的学科发展看,仅仅发展城市社会地理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空间结构。要发挥地理学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学科体系。

10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顾朝林: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社会地理学是探索构成社会关系、社会趋同、社会不平等、社会空间差异机理和构建社会空间作用的学科,尤其重视影响人们生活的福利问题以及导致社会和空间不平等乃至社会压迫的权力形式。在西方国家,社会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都是人文地理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在1960—1970年代,社会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推进学科,主要研究重点放在社会福利和不平等的空间类型,许多社会地理学家利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相关机理,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社区、犯罪、健康、住房、空间分异和贫困问题。到1980年代,这些传统的研究领域受到空间作用、性别关系等社会科学发展重点转移的挑战,至此社会不平等研究也就成为主要领域,尤其将研究重点转向性别、残疾人和老龄人方面,城市社会空间不平等成为研究的重点[10]。

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可以注重如下重点领域的研究:①社会和物质生活的研究。首先将传统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逐步分离出来,建设工作、阶级和社会生活的研究链,重点拓展就业和空间关系、国家社会福利服务、社会生活效率、休闲与休闲空间、社区及其类型等研究。②弱势社会群体研究。种族、少数民族、族群、犯罪形式、社会分隔,性别差异、女性的家庭作用、劳动力性别分化、性犯罪、性道德等,老龄化、老龄社会空间类型、老龄社会空间重建,残障人、残障人形成机理、残障人的政治再生产(thepoliticalreproductionofdisability)、残障人经济边缘化与经济再生产、残障人社会再生产(居住环境、流动、住房、文化)等。③社会问题研究。住房、空间、社会、自然和景观成为研究链,其中住房问题(阶级、异质社区、农村社区、产权结构、绅士化、无家可归者、住房政策)、犯罪问题(犯罪区、问题区、亚文化区、恐怖区、社会忽视)、贫困问题(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就业与工资、底层阶层、贫困与社会压迫、致贫因素分析)等成为研究的焦点。

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克斯特洛德(比利时).转变中的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载许学强编《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M].科学出版社,

1998.31-38.

[2]顾朝林,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

1997,(5):385-393.

[3]顾朝林,陈果,吴缚龙.中国新城市贫困研究[J].社科研究,2006,11

(45):55-63.

[4]顾朝林,胡秀红.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新动向[J].城市问题,1998,

(3):26-28.

[5]顾朝林,蔡建明,李王鸣,张伟,等.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

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3):204-212.

[6]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8-22.《城市社会学》

[7]DaviesWKD,HerbertDT.CommunitieswithinCities--anUrban

SocialGeography[M].BelhavenPress,London,1993.8-10.

[8]PaulKnox.UrbanSocialGeography[M].LongmanGroupLimited.

England,1996.12-21.

[9]LeyD.ASocialGeographyoftheCity[M].HarperandRow,New

york,1983.

[10]PainR.IntroducingSocialGeographies[M].London:

UniversityPressInc,2001.

Oxford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435013):中国城市化类

型、过程与机理研究和教育部985二期“城市化与城市科学”科技平台资助

作者简介:顾朝林(1958—),男,江苏省靖江市人,博士,清华大学建

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

注释: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

域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05;修订日期:2007-04-16

!!!!!!!!!!!!!!!!!!!!!!!!!!!!!!!!!!!!!!!!!!!!!!!!!!!!!!!!!

(上接第6页)

[73]WilliamsDR,PattersonME.RoggenbuckJW.BeyondtheCom-inJonBird[A].BarryCurtis,TimPutnam,GeorgeRobertson&Lisa

modityMetaphor:ExaminingEmotionalandSymbolicAttachmenttoPlace[J].LeisureSciences,1992,14:29-46.

[74]Pred,Allan.StructurationandPlace:OntheBecomingofSenseof

PlaceandStructureofFeeling[J].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r,1983,13:45-68.

[75]TuanYi-Fu.SpaceandPlace:ThePerspectiveofExperience[M].

London:EdwardArnold,1977.

[76]Massey,Doreen.Power-geometryandaProgressiveSenseofPlac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1043)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兴中(1948—),男,陕西省西安市人,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06;修订日期:2007-04-08

Tickner(eds.),MappingtheFutures:LocalCultures,GlobalChange[C].London:Routledge,1993.59-69.

HUMANGEOGRAPHYVol.22.No.32007/6

11


相关文章

  • 信息伦理学基本问题研究
  • ・学术论坛・ 信息伦理学基本问题研究 谢先江 王华英 (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 210093) [摘 要]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发展,科学的信息伦理观,[关键词] 信息社会 信息伦理学 和交流速度加快,,,信但是不容乐观的是 ...查看


  • 伦理学基本问题新探
  • 基本资料 伦理学基本问题新探 作者: 孔润年著 出版社: 出版年: 2008.8 页数: 定价: 38 装帧: ISAN: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前言 第一章 伦理学引论 一.什么是"伦理"和"道德& ...查看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
  • [摘 要] 本文认为,要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给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就必须积极尝试建立大学生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改意识;更新工作方式与方法,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教育;挑战;新课程 ...查看


  • 成人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
  • 摘 要:成人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必须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关系,这是最直接的关系:二是成人教育学科与除教育学科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科:相关学科: ...查看


  • 中国伦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作者:陶涛李季璇申巍詹莹莹 伦理学研究 2010年08期 万俊人,男,1958年7月生,湖南岳阳人.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伦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1990年.1992年分别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 ...查看


  •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方法
  • 作者:焦国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年08期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伦理学有一个相当成熟和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这一伦理道德规范体系蕴含着独到的构建方法:因循自然的方法,阴阳互补的方法,以名定责的方法,由本推末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伦 ...查看


  •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2]
  • 浅谈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 论文提要: 在地理复习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 ...查看


  •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沉思与展望
  •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我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沉思与展望 我国地理教育改革正在不断走向深入,步入成熟.在世纪之交如何认真地回顾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地理教育改革的前景,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地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这是地理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 ...查看


  • _中国管理学_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2009年8月总第463期第15期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Aug. 2009Gen.463No.15 "中国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文/吕 [摘 力 要]当前中国管理学研究的重心在探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