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诞生于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在北京交通大学金士宣、徐文述合著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中是这样叙述的:
在唐胥铁路修筑路基的同时,中国工人凭当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利用矿场起重机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只有3对动轮,没有导轮和从轮,机车全长18英尺8英寸……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唐胥铁路建成于1881年,从唐山至胥各庄,全长9.7公里,专运唐山之煤,是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清朝统治者当时还拒绝铁路进入中国,洋务派头子李鸿章只得向朝廷作出保证:建成后不开火车,只用牲口拉煤。所以金达们制造“中国火箭”号是偷着干的,但还是被朝廷发现,严令停止,靠了李鸿章的暗中支持,才得以成功。
金、徐书中所说的这台机车也称“龙号”,20世纪30年代还在北京府右街的交通陈列馆中展出,日本鬼子侵占北京后失踪了,幸而有照片留存了下来。
“龙号”其实不是《中国铁路发展史》记述的“中国火箭”号,只要对着这幅照片细看便会发现:这分明是一台总体设计匀称紧凑、部件制造精良的早期蒸汽机车,外观上没有任何改造拼装的痕迹,而制造出这台机车的开平煤矿胥各庄机修厂(注: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前身),1881年时刚刚成立,还是个只有几十人的简陋手工业作坊,全部生产工具是几台手摇小机床,靠大锤、风匣打铁,怎么可能“试制”出这样一台只有专业工厂才能制造的3轴机车来呢!
这个疑问到1982年《中国铁路创建百年史》在台湾面世后才得以解开,该书刊载了中国初期铁路的许多珍贵历史照片,其中的一幅,看上去是一台怪模怪样的机器(见下图),但图下明明白白地写道:“中国铁路第一辆机车”。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文字标记,但人们立即想到《中国铁路发展史》所说的那台以矿用旧材料拼装而成的“中国火箭”号机车。中国蒸汽机车协会在1998年编辑出版的《蒸汽机车概览》中刊用了这幅图片,同时发表蒸汽机车专家、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副总工程师阎存盛先生的长篇文章,对这台简易机车的结构、拼装上去的零部件、附属装置等各个方面,作了详尽的分析,十分肯定地说:照片上这台“极其奇形怪状的二轴蒸汽机车”确是由矿用机械零部件拼装而成的,“它是真正的中国早期生产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它是真正的‘中国火箭’号蒸汽机车”。
别看“中国火箭”号如此简陋,“出生”之后却曾大显神威:1881年11月8日,唐胥铁路举行通车典礼,颇为隆重,一辆空平车的2/3被围成一个“高雅车厢”,余下1/3的四周围上栏杆,请应邀前来观礼的地方官吏绅商登车试乘,在鞭炮声里开车。牵引这辆“花车”的,就是“中国火箭”号,它以每小时30多公里的速度开了一个来回,十分成功,据金达的文章说,从此“再也听不到关于使用骡子(拉煤)的说法了,骡圈很快被拆除”。用这个简易火车头拉运煤炭,运量立时比畜力大车增长10倍。
然而消息很快传到京城,顽固派们立即大闹起来,说是“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于是“奉旨查办”,简易蒸汽机车“旋被勒令禁驶”。其实,葬着清朝14座帝、后、妃陵墓的东陵,远在唐山以北遵化县长城脚下的马兰峪,离唐胥铁路近百公里呢。对于这件事,英国人肯德在他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写道:“凡是人的才智所能设想出来的种种可笑的理由,都在清政府的权贵的看法下产生了,他们以此来反对这个(修铁路的)计划。”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煤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钢轨上。
唐山煤矿是清末第一家采用西方技术开采的近代煤矿,产量上升很快,靠畜力拉运显然不行。李鸿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清廷解除对火车头的禁令,并同意从英国购买2台3轴的水柜式蒸汽机车,“龙号”就是这两台中的一台。“中国火箭”号此后就不再担当运煤任务,改为运送路料的专用机车。
关于诞生于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在北京交通大学金士宣、徐文述合著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中是这样叙述的:
在唐胥铁路修筑路基的同时,中国工人凭当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利用矿场起重机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台机车,只有3对动轮,没有导轮和从轮,机车全长18英尺8英寸……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唐胥铁路建成于1881年,从唐山至胥各庄,全长9.7公里,专运唐山之煤,是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清朝统治者当时还拒绝铁路进入中国,洋务派头子李鸿章只得向朝廷作出保证:建成后不开火车,只用牲口拉煤。所以金达们制造“中国火箭”号是偷着干的,但还是被朝廷发现,严令停止,靠了李鸿章的暗中支持,才得以成功。
金、徐书中所说的这台机车也称“龙号”,20世纪30年代还在北京府右街的交通陈列馆中展出,日本鬼子侵占北京后失踪了,幸而有照片留存了下来。
“龙号”其实不是《中国铁路发展史》记述的“中国火箭”号,只要对着这幅照片细看便会发现:这分明是一台总体设计匀称紧凑、部件制造精良的早期蒸汽机车,外观上没有任何改造拼装的痕迹,而制造出这台机车的开平煤矿胥各庄机修厂(注: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前身),1881年时刚刚成立,还是个只有几十人的简陋手工业作坊,全部生产工具是几台手摇小机床,靠大锤、风匣打铁,怎么可能“试制”出这样一台只有专业工厂才能制造的3轴机车来呢!
这个疑问到1982年《中国铁路创建百年史》在台湾面世后才得以解开,该书刊载了中国初期铁路的许多珍贵历史照片,其中的一幅,看上去是一台怪模怪样的机器(见下图),但图下明明白白地写道:“中国铁路第一辆机车”。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文字标记,但人们立即想到《中国铁路发展史》所说的那台以矿用旧材料拼装而成的“中国火箭”号机车。中国蒸汽机车协会在1998年编辑出版的《蒸汽机车概览》中刊用了这幅图片,同时发表蒸汽机车专家、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副总工程师阎存盛先生的长篇文章,对这台简易机车的结构、拼装上去的零部件、附属装置等各个方面,作了详尽的分析,十分肯定地说:照片上这台“极其奇形怪状的二轴蒸汽机车”确是由矿用机械零部件拼装而成的,“它是真正的中国早期生产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它是真正的‘中国火箭’号蒸汽机车”。
别看“中国火箭”号如此简陋,“出生”之后却曾大显神威:1881年11月8日,唐胥铁路举行通车典礼,颇为隆重,一辆空平车的2/3被围成一个“高雅车厢”,余下1/3的四周围上栏杆,请应邀前来观礼的地方官吏绅商登车试乘,在鞭炮声里开车。牵引这辆“花车”的,就是“中国火箭”号,它以每小时30多公里的速度开了一个来回,十分成功,据金达的文章说,从此“再也听不到关于使用骡子(拉煤)的说法了,骡圈很快被拆除”。用这个简易火车头拉运煤炭,运量立时比畜力大车增长10倍。
然而消息很快传到京城,顽固派们立即大闹起来,说是“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于是“奉旨查办”,简易蒸汽机车“旋被勒令禁驶”。其实,葬着清朝14座帝、后、妃陵墓的东陵,远在唐山以北遵化县长城脚下的马兰峪,离唐胥铁路近百公里呢。对于这件事,英国人肯德在他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写道:“凡是人的才智所能设想出来的种种可笑的理由,都在清政府的权贵的看法下产生了,他们以此来反对这个(修铁路的)计划。”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煤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钢轨上。
唐山煤矿是清末第一家采用西方技术开采的近代煤矿,产量上升很快,靠畜力拉运显然不行。李鸿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清廷解除对火车头的禁令,并同意从英国购买2台3轴的水柜式蒸汽机车,“龙号”就是这两台中的一台。“中国火箭”号此后就不再担当运煤任务,改为运送路料的专用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