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班级:13经济2班 姓名:李溢智 学号:[1**********]34
浙江自古以来就有着“丝绸之府”的美誉而闻名世界,到目前为止,浙江省是我国纺织业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而纺织行业在全省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极大的促进了浙江省整体的经济实力。浙江省的纺织工业近几年来一直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纺织工业部多年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从2003~2008年,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我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从7730.9亿元持续增至21272.5亿元,年均增长18.38%。这个惊人的增长不仅仅是在数量上得到增长,而是整个纺织实力都得到了增长。在2004年,纺织行业的出口总量首次超过广东省,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第一大省。浙江纺织行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不容忽视。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经济地理现象。许多研究表明,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产业集群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成长和由此产生巨大活力的支持。
一.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分布
1. 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浙江省制造企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改革开放尤其是1993年以来,浙江纺织产业发展迅猛,纺织服装业的生产与出口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与1978年相比,2002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2.36倍,生产总量跃居全国第一;2003~2008年,我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从7730.9亿元持续增至21272.5亿元,年均增长18.38%,同期,纺织业产品销售收入从7466.1亿元持续增至18562.2亿元,占同期制造业的比重超过5%;利润总额从243.5亿元持续增至675.0亿元,占同期制造业的比重稳定在3.8%~4.5%。;2005-2010年浙江省纺织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总体均呈增长态势,平均增长20%和15%(如图
1);2009年至2014年间,纺织业(不含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出口额由217.36亿美元上升到323.6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1.49倍(如图2)。至此,浙江省的纺织行业年利润总额已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出口额、利润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图1 2005-2010年5月浙江省服装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走势
图2 2009年和2014年浙江省出口主要商品统计比较
2.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分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浙江的纺织工业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纺织大企业大集团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县)镇纺织产业集群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格局。 (如表1)
表1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大概分布 以上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大概分布,也许资料并不是很完整,但是大多数形成集群的纺织产业都在这了。可见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涉及地方之广泛,数量之巨大,足以可见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的强大。
2009年浙江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这充分说明了产业
集群在全省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
浙江纺织产业的特色经济“是在中国特定的发展时期,依靠内源性民间力量的作用加以形成并发展的”,总体上,仍是以横向一体化分工联系为主的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技术创新。
即少数企业家发现新产品、新用途,新市场或新制作工艺等,这些行为获得商业成功后,往往会被大众学习和模仿,类似的产品或企业不断涌现,达到一定程度,新的区域特色经济就会浮现。温州苍南宜山再生睛纶产业群的兴起就属该一种。宜山素有土纺织传统,1979年,陈氏二兄弟首先攻克睛纶技术难关后,纺出当地第一代再生睛纶纱。由于再生晴纶的产品价格低,至1986年宜山已有各种纺织机械3.3万台,从业人员达5.18万人。
2.制度创新。
浙江纺织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的深层机理,在于系列制度创新的率先实施。创立于1994年,中国十大女装品牌,年销售额近40亿,连锁专卖店170多家,企业资产近亿的美特斯邦威,其成功之路在于采取“虚拟”经营的策略。生产上,它不是采取部分产品或部件外包的方式,而是实行借鸡生蛋无工厂外包加工的虚拟生产方式。它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产品设计和品牌经营上,所有产品加工制造全部由其它企业加工。销售上,采取特许连锁的经营策略。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转让让给加盟店。
2.地理集中的优势。
浙江纺织产业特色经济有着明显的地理集中特点。如,宁波服装企业的主要集中在鄞州区塘镇至奉化市江口镇约15公里的区域范围内;诸暨大塘袜业生产主要是以大唐镇为中心包括周边莫塔镇等11个乡镇;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主要位于从江泾镇为中心的北片乡镇,分布在7个专业乡镇,64个专业村,区域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
3.专业化分工与集体的行动。
浙江纺织产业的特色经济之所以能在浙江经济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该集群内中小企业间密切分工协作有很大关系。如,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区域内化纤织物产业,从原料(长丝)生产、设备供应、前道(牵经,加捻)、织造、印染、切染,植绒,到产品销售都有较为严密分工。基本形成一条相互协作的产业链。而集体行动是指不同主体之间为了一些共同的目标,有意识的合作和行动,促成区域特色经济整体协调的优势。如慈溪市胜山服装协会通过注册“古雷特”商标,把分散在一家一户的生产企业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古雷特”商标,以加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4.社会资本的充裕。
社会资本是指对发展商品经济有意义的历史传统,人文环境,劳动素质等。首先,浙江不少地区具有商品经济发展的悠久历史传统。如,杭嘉湖一宁绍舟地区有悠久的工商业传统和众多的能工巧匠。杭州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浙江省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宁波的红帮裁缝、绍兴的轻纺业经久不衰、湖州的丝绸业闻名海外等。其次,浙江人具备勤劳,敢闯,创新的精神。最后,在中国由于儒家家庭主义价值系统和崇敬权威的影响,一切商业关系以人际网络作为基础。如,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群就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血缘姻亲,地缘乡谊和业缘、行缘为妞带,集群内企业间的互访,经营者织机房间的非成式交流,推动信息传播和新技术推广。90年代初期,半月内数万台织机一半以上生产同一产品。该情况虽说会大大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诱发恶性竞争,却也说明产品信息在群内扩散速度。
三.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素
1.自然地理。浙江自然资源贫乏,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产业的省份。盛世豪在研究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群兴起原因中发现: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化纤织物产业为何起源在该区北片的田乐乡,产生于新农村庄?原因在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新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0535亩,为全乡最少,明显低于全区1.38亩平均水平的23.9%,客观上促使村民寻找其它致富途径。
2.社会文化。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尤其是商业文化影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首先,浙江不少地区具有商品经济发展的悠久历史,注重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这种追求物质财富的世俗化倾向,不仅深刻影响着经济当事人的动机,还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并最终影响政府行为及其政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其次,浙江人具备的能闯精神或创新精神。
3.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浙江一直没有大型投资。客观上造成浙江不少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既得不到城市大工业的辐射,也无法依靠国家力量来发展当地经济。这样,无需太多技术和少量资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有了用武之地。如:童装之都湖州市织里镇。世纪80年代起,当地老百姓自产自销的绣花枕套、床罩、逐渐孕育国内最大的童装市场。
4.政治。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对制度创新行为的宽松态度和敢于且善于领导的作风,有着必然的联系。浙江地方政府,尤其县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着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强烈动机。其次,接近群众,了解基层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情况,致使其能因地制宜地为本区域制定出合适的产业政策。如,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绍兴中国轻纺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明显出现国际化发展趋势,原单一内销为主的面料经营格局逐渐被内外销并举的格局所替代,绍兴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改造提升轻纺城,“打造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的工作思路,制定适宜的政策,加快了轻纺城国际化发展的势头。
四.发展建议
1、立足区域优势、置身全球资源链
每个地区的资源有限,专业能力也有限。自身的资源和专业优势在一定情况下也会转变成区域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做大作强就要跳出区域小圈子,置身于全球资源链中,由单纯依靠本地资源向开发利用异地资源乃至全球资源方向转变。各个集群要明确定位,可以成为品牌集中的市场型产业集群,也可以成为风险较低的技能型、过程型产业集群,强化集群分工,形成专业化和行业内部专业的合理配置,形成集群间乃至集群与国际间的有机关联,每个关联区域和部门都能够成为一个集群的发展动力源泉和支撑,集群间的合作乃至全球资源共享能够使一个小区域获得竞争力的膨胀。
2、注重学习和创新、塑造集群持续生命力
产业集群一个重要优势就是知识在产业集群中的传播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服装产业集群明显知识流缺失,属于模仿复制型集群,创新和学习能力下降,长期被锁定于价值链低端,随着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群风险反而不断上升。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能激励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并不断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新技术会不断被采用、不断产生、不断提高;而在一种鼓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而不鼓励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制度下,只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创新的速度必然是缓慢的。因此,要使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构建集群制度创新系统十分重要。
3、控制规模提高效率、培育扶植领军企业
产业集群并非企业越多越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集群内相似的企业越多,越容易造成过度竞争,越容易产生“搭便车”的以次充好的显现,最终降低了整个集群的质量水平和创新水平,影响到集群整体的品牌竞争力和声誉。因此,集群发展不应追求规模,而要考核效率。适当的集群规模能够使有限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以良性的手段充分发展。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班级:13经济2班 姓名:李溢智 学号:[1**********]34
浙江自古以来就有着“丝绸之府”的美誉而闻名世界,到目前为止,浙江省是我国纺织业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而纺织行业在全省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极大的促进了浙江省整体的经济实力。浙江省的纺织工业近几年来一直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纺织工业部多年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从2003~2008年,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我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从7730.9亿元持续增至21272.5亿元,年均增长18.38%。这个惊人的增长不仅仅是在数量上得到增长,而是整个纺织实力都得到了增长。在2004年,纺织行业的出口总量首次超过广东省,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第一大省。浙江纺织行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不容忽视。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经济地理现象。许多研究表明,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产业集群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成长和由此产生巨大活力的支持。
一.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分布
1. 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浙江省制造企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改革开放尤其是1993年以来,浙江纺织产业发展迅猛,纺织服装业的生产与出口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与1978年相比,2002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2.36倍,生产总量跃居全国第一;2003~2008年,我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从7730.9亿元持续增至21272.5亿元,年均增长18.38%,同期,纺织业产品销售收入从7466.1亿元持续增至18562.2亿元,占同期制造业的比重超过5%;利润总额从243.5亿元持续增至675.0亿元,占同期制造业的比重稳定在3.8%~4.5%。;2005-2010年浙江省纺织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总体均呈增长态势,平均增长20%和15%(如图
1);2009年至2014年间,纺织业(不含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出口额由217.36亿美元上升到323.6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1.49倍(如图2)。至此,浙江省的纺织行业年利润总额已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出口额、利润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图1 2005-2010年5月浙江省服装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走势
图2 2009年和2014年浙江省出口主要商品统计比较
2.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分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浙江的纺织工业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纺织大企业大集团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县)镇纺织产业集群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格局。 (如表1)
表1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大概分布 以上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大概分布,也许资料并不是很完整,但是大多数形成集群的纺织产业都在这了。可见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涉及地方之广泛,数量之巨大,足以可见浙江纺织行业产业集群的强大。
2009年浙江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这充分说明了产业
集群在全省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
浙江纺织产业的特色经济“是在中国特定的发展时期,依靠内源性民间力量的作用加以形成并发展的”,总体上,仍是以横向一体化分工联系为主的中小企业集群经济。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技术创新。
即少数企业家发现新产品、新用途,新市场或新制作工艺等,这些行为获得商业成功后,往往会被大众学习和模仿,类似的产品或企业不断涌现,达到一定程度,新的区域特色经济就会浮现。温州苍南宜山再生睛纶产业群的兴起就属该一种。宜山素有土纺织传统,1979年,陈氏二兄弟首先攻克睛纶技术难关后,纺出当地第一代再生睛纶纱。由于再生晴纶的产品价格低,至1986年宜山已有各种纺织机械3.3万台,从业人员达5.18万人。
2.制度创新。
浙江纺织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的深层机理,在于系列制度创新的率先实施。创立于1994年,中国十大女装品牌,年销售额近40亿,连锁专卖店170多家,企业资产近亿的美特斯邦威,其成功之路在于采取“虚拟”经营的策略。生产上,它不是采取部分产品或部件外包的方式,而是实行借鸡生蛋无工厂外包加工的虚拟生产方式。它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产品设计和品牌经营上,所有产品加工制造全部由其它企业加工。销售上,采取特许连锁的经营策略。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转让让给加盟店。
2.地理集中的优势。
浙江纺织产业特色经济有着明显的地理集中特点。如,宁波服装企业的主要集中在鄞州区塘镇至奉化市江口镇约15公里的区域范围内;诸暨大塘袜业生产主要是以大唐镇为中心包括周边莫塔镇等11个乡镇;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主要位于从江泾镇为中心的北片乡镇,分布在7个专业乡镇,64个专业村,区域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
3.专业化分工与集体的行动。
浙江纺织产业的特色经济之所以能在浙江经济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该集群内中小企业间密切分工协作有很大关系。如,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区域内化纤织物产业,从原料(长丝)生产、设备供应、前道(牵经,加捻)、织造、印染、切染,植绒,到产品销售都有较为严密分工。基本形成一条相互协作的产业链。而集体行动是指不同主体之间为了一些共同的目标,有意识的合作和行动,促成区域特色经济整体协调的优势。如慈溪市胜山服装协会通过注册“古雷特”商标,把分散在一家一户的生产企业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古雷特”商标,以加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4.社会资本的充裕。
社会资本是指对发展商品经济有意义的历史传统,人文环境,劳动素质等。首先,浙江不少地区具有商品经济发展的悠久历史传统。如,杭嘉湖一宁绍舟地区有悠久的工商业传统和众多的能工巧匠。杭州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浙江省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宁波的红帮裁缝、绍兴的轻纺业经久不衰、湖州的丝绸业闻名海外等。其次,浙江人具备勤劳,敢闯,创新的精神。最后,在中国由于儒家家庭主义价值系统和崇敬权威的影响,一切商业关系以人际网络作为基础。如,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群就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血缘姻亲,地缘乡谊和业缘、行缘为妞带,集群内企业间的互访,经营者织机房间的非成式交流,推动信息传播和新技术推广。90年代初期,半月内数万台织机一半以上生产同一产品。该情况虽说会大大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诱发恶性竞争,却也说明产品信息在群内扩散速度。
三.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素
1.自然地理。浙江自然资源贫乏,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产业的省份。盛世豪在研究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群兴起原因中发现: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化纤织物产业为何起源在该区北片的田乐乡,产生于新农村庄?原因在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新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0535亩,为全乡最少,明显低于全区1.38亩平均水平的23.9%,客观上促使村民寻找其它致富途径。
2.社会文化。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尤其是商业文化影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首先,浙江不少地区具有商品经济发展的悠久历史,注重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这种追求物质财富的世俗化倾向,不仅深刻影响着经济当事人的动机,还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并最终影响政府行为及其政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其次,浙江人具备的能闯精神或创新精神。
3.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浙江一直没有大型投资。客观上造成浙江不少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既得不到城市大工业的辐射,也无法依靠国家力量来发展当地经济。这样,无需太多技术和少量资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有了用武之地。如:童装之都湖州市织里镇。世纪80年代起,当地老百姓自产自销的绣花枕套、床罩、逐渐孕育国内最大的童装市场。
4.政治。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对制度创新行为的宽松态度和敢于且善于领导的作风,有着必然的联系。浙江地方政府,尤其县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着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强烈动机。其次,接近群众,了解基层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情况,致使其能因地制宜地为本区域制定出合适的产业政策。如,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绍兴中国轻纺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明显出现国际化发展趋势,原单一内销为主的面料经营格局逐渐被内外销并举的格局所替代,绍兴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改造提升轻纺城,“打造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的工作思路,制定适宜的政策,加快了轻纺城国际化发展的势头。
四.发展建议
1、立足区域优势、置身全球资源链
每个地区的资源有限,专业能力也有限。自身的资源和专业优势在一定情况下也会转变成区域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做大作强就要跳出区域小圈子,置身于全球资源链中,由单纯依靠本地资源向开发利用异地资源乃至全球资源方向转变。各个集群要明确定位,可以成为品牌集中的市场型产业集群,也可以成为风险较低的技能型、过程型产业集群,强化集群分工,形成专业化和行业内部专业的合理配置,形成集群间乃至集群与国际间的有机关联,每个关联区域和部门都能够成为一个集群的发展动力源泉和支撑,集群间的合作乃至全球资源共享能够使一个小区域获得竞争力的膨胀。
2、注重学习和创新、塑造集群持续生命力
产业集群一个重要优势就是知识在产业集群中的传播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服装产业集群明显知识流缺失,属于模仿复制型集群,创新和学习能力下降,长期被锁定于价值链低端,随着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群风险反而不断上升。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能激励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并不断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新技术会不断被采用、不断产生、不断提高;而在一种鼓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而不鼓励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制度下,只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创新的速度必然是缓慢的。因此,要使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构建集群制度创新系统十分重要。
3、控制规模提高效率、培育扶植领军企业
产业集群并非企业越多越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集群内相似的企业越多,越容易造成过度竞争,越容易产生“搭便车”的以次充好的显现,最终降低了整个集群的质量水平和创新水平,影响到集群整体的品牌竞争力和声誉。因此,集群发展不应追求规模,而要考核效率。适当的集群规模能够使有限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以良性的手段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