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还记得去年,在偶然的机缘下,得以观看《孔子》这部电影。虽然时隔一年,但仍然记忆犹新,倒不是说电影拍得有多精彩,以至于让我至今难忘。只是一部电影,让我对孔子的印象从文字幻化成了画面,从传奇淡化成了普通。其实孔子也可以很生活的,只是他的生活多了些别人所没有的传奇罢了。这或许就是大多数名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原因吧!
我不是一个紧追时代步伐的人,也不是一个热衷于追求新潮的人,因此在许多方面,就显得慢半拍。比如这部电影,我的观影日期恐怕要远远晚于它的上映日期,不过,这倒不影响我的观影热情。 电影《孔子》所展现的,并不是孔子晚年,热衷于传道授业,它更多的,是描绘孔子壮年时,如何努力去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他,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他可以是一位谋士,运筹帷幄,凭借自己的智谋,收回属于鲁国的失地;他也可以是一位能臣,朝堂上下,凭借自己的才华,治理使得鲁国井然有序。但,他始终还是一个文人,他所追逐的理想,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面对“三桓”,他刚正不阿,最终导致了他的颠沛流离,半生漂泊„„
当他步入暮年,经历了世事沧桑,几度沉浮后,终于明白,过去的种种,不过只是南柯一梦,华丽却不真实。“传道授业解惑也”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当曾皙说:“沐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夫子便欣欣然附和道:“吾与点也!”
他,走了,无论毕生的抱负,是否实现了。他,终究还是走了。留下的,只有这部,让他成为传奇的旷世之作——《论语》。我国古代多数王朝,以儒治国,大多数采用的思想皆出自于这部著作。不过,如今由我观来,体味更多的,应该是它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曾经这样问道:“夫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平静地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曾经记得,中学刚刚学完这则论语后,同学们就时时刻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不论是否合适宜,就拿这句话去拒绝一切自己懒得去做得事情,让老师也一时哭笑不得。可见,那时的我们,多么的天真,又多么的可爱。
但不得不说,这是做人的一个重要信条。只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融会贯通呢?现实生活的人们,包括你我,在追逐个人利益时,又有几人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简单的八个字,却承载了太多的愿与不愿。拿自己的不愿去成全别人的愿,有几人能够做到?“己所欲,施于人”这样的观念又对否?没有人去深思。我们都不是傻子,可我们却忽略了,其实傻子才是最快乐,最幸福的„„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传播“仁”的思想。所谓“仁者爱人”,就是要求统治者要学会勤政爱民。如此这般,才能得民心,而得民心者,
得天下。或许孔子并没有得天下的野心,但渴望百姓安居乐业的心,却时刻不曾放下。可谁能料想得到,半生漂泊之后的他,已不再渴求君王的“仁”,不是放弃,只是将“仁”送给了更多的有志之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从曾皙的言辞中,我们不难看出,“仁”的思想虽然在君王中间短暂而逝,却在众多君子的心中开出了绚丽的花。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世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平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曾经说:“发财做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如果在当今的社会,我们拿夫子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那么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坦荡地拍着自己的胸脯,高声大呼:“我,就是孔子所述的君子。”社会的快速发展,加速的是物质文明,渐渐枯竭的却是精神文明。城市的热闹繁华,却掩盖不了耀眼外表下的心灵极度空虚。城市再多的华丽装饰,徒增的只是虚伪,永远缺失了自然本真。那么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有谁还能够在闲暇之时,去品读一下《论语》,以它的高贵来净化一下,我们早已急功近利的心呢?
至今,我们不能忘记的,且津津乐道的,一直都是孔子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我们不能说,孔子是完美无瑕的,这一点,电影《孔子》
做了很好的诠释。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当孔子受邀觐见卫国君主时,孔子执意要遵守周礼,行叩拜礼。他是如此固执地执著于君臣之礼。却不曾想过,这份周礼,在那时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周已名存实亡,又何来周礼?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在育人方面,他真的做到了毫无缺点。他将他毕生所学,所想,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的学生。他平易近人,他和蔼可亲,他耐心施教,他循循善诱,他无愧于一个老师的崇高的身份。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读书而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就什么都学不到。”
不知,我们是否听到了,来自千年前的忠告。无论我们如今以什么样的身份生活着,可曾经,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学生。无论现在作为学生的你,还是曾经作为学生的你,能否自信地宣告:“是的,我做到了。”做到了那看似简单,却极难坚守的要求。面对这些言辞,我不禁要羞愧难当。因为作为学生的我,还远远不能够达到„„
时光荏苒,一晃千年,那个属于孔子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可悲,亦可叹。孔子一生清苦,颠沛流离,又中年丧子,白发送黑发。如果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一生
的理想与抱负至死都不能实现,是不是此生莫大的遗憾和悲凉呢?不错,他不再居庙堂之高,安心在江湖之远处,传道授业,可毕生的理想与抱负,岂是说放就能放吗?即使外表如何淡然,终掩饰不了内心的渴望。于是颜回死时,夫子痛苦,并高声大呼:“噫!天丧予!天丧予!”这是何等的哀伤呀!又是何等的辛酸呀!
如果可以,我倒是希望,孔夫子你,一开始就只是追求传道授业,那样,你的人生是不是就不会这么的凄凉。不错,你的《论语》句句都是哲理,句句都是人生的真谛,但却没有一则可以解救你百态的人生。或许,作为圣人的你,并不在乎这份凄凉,又或许,正是这份百态人生,才让你得以对人生看得更加透彻。但无论如何,我只是单纯地希望着,你,能够快乐。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还记得去年,在偶然的机缘下,得以观看《孔子》这部电影。虽然时隔一年,但仍然记忆犹新,倒不是说电影拍得有多精彩,以至于让我至今难忘。只是一部电影,让我对孔子的印象从文字幻化成了画面,从传奇淡化成了普通。其实孔子也可以很生活的,只是他的生活多了些别人所没有的传奇罢了。这或许就是大多数名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原因吧!
我不是一个紧追时代步伐的人,也不是一个热衷于追求新潮的人,因此在许多方面,就显得慢半拍。比如这部电影,我的观影日期恐怕要远远晚于它的上映日期,不过,这倒不影响我的观影热情。 电影《孔子》所展现的,并不是孔子晚年,热衷于传道授业,它更多的,是描绘孔子壮年时,如何努力去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他,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他可以是一位谋士,运筹帷幄,凭借自己的智谋,收回属于鲁国的失地;他也可以是一位能臣,朝堂上下,凭借自己的才华,治理使得鲁国井然有序。但,他始终还是一个文人,他所追逐的理想,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面对“三桓”,他刚正不阿,最终导致了他的颠沛流离,半生漂泊„„
当他步入暮年,经历了世事沧桑,几度沉浮后,终于明白,过去的种种,不过只是南柯一梦,华丽却不真实。“传道授业解惑也”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当曾皙说:“沐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夫子便欣欣然附和道:“吾与点也!”
他,走了,无论毕生的抱负,是否实现了。他,终究还是走了。留下的,只有这部,让他成为传奇的旷世之作——《论语》。我国古代多数王朝,以儒治国,大多数采用的思想皆出自于这部著作。不过,如今由我观来,体味更多的,应该是它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曾经这样问道:“夫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平静地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曾经记得,中学刚刚学完这则论语后,同学们就时时刻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不论是否合适宜,就拿这句话去拒绝一切自己懒得去做得事情,让老师也一时哭笑不得。可见,那时的我们,多么的天真,又多么的可爱。
但不得不说,这是做人的一个重要信条。只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融会贯通呢?现实生活的人们,包括你我,在追逐个人利益时,又有几人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简单的八个字,却承载了太多的愿与不愿。拿自己的不愿去成全别人的愿,有几人能够做到?“己所欲,施于人”这样的观念又对否?没有人去深思。我们都不是傻子,可我们却忽略了,其实傻子才是最快乐,最幸福的„„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传播“仁”的思想。所谓“仁者爱人”,就是要求统治者要学会勤政爱民。如此这般,才能得民心,而得民心者,
得天下。或许孔子并没有得天下的野心,但渴望百姓安居乐业的心,却时刻不曾放下。可谁能料想得到,半生漂泊之后的他,已不再渴求君王的“仁”,不是放弃,只是将“仁”送给了更多的有志之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从曾皙的言辞中,我们不难看出,“仁”的思想虽然在君王中间短暂而逝,却在众多君子的心中开出了绚丽的花。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世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平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曾经说:“发财做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如果在当今的社会,我们拿夫子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那么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坦荡地拍着自己的胸脯,高声大呼:“我,就是孔子所述的君子。”社会的快速发展,加速的是物质文明,渐渐枯竭的却是精神文明。城市的热闹繁华,却掩盖不了耀眼外表下的心灵极度空虚。城市再多的华丽装饰,徒增的只是虚伪,永远缺失了自然本真。那么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有谁还能够在闲暇之时,去品读一下《论语》,以它的高贵来净化一下,我们早已急功近利的心呢?
至今,我们不能忘记的,且津津乐道的,一直都是孔子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我们不能说,孔子是完美无瑕的,这一点,电影《孔子》
做了很好的诠释。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当孔子受邀觐见卫国君主时,孔子执意要遵守周礼,行叩拜礼。他是如此固执地执著于君臣之礼。却不曾想过,这份周礼,在那时看来,是多么的可笑!周已名存实亡,又何来周礼?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在育人方面,他真的做到了毫无缺点。他将他毕生所学,所想,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的学生。他平易近人,他和蔼可亲,他耐心施教,他循循善诱,他无愧于一个老师的崇高的身份。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光读书而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就什么都学不到。”
不知,我们是否听到了,来自千年前的忠告。无论我们如今以什么样的身份生活着,可曾经,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学生。无论现在作为学生的你,还是曾经作为学生的你,能否自信地宣告:“是的,我做到了。”做到了那看似简单,却极难坚守的要求。面对这些言辞,我不禁要羞愧难当。因为作为学生的我,还远远不能够达到„„
时光荏苒,一晃千年,那个属于孔子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可悲,亦可叹。孔子一生清苦,颠沛流离,又中年丧子,白发送黑发。如果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一生
的理想与抱负至死都不能实现,是不是此生莫大的遗憾和悲凉呢?不错,他不再居庙堂之高,安心在江湖之远处,传道授业,可毕生的理想与抱负,岂是说放就能放吗?即使外表如何淡然,终掩饰不了内心的渴望。于是颜回死时,夫子痛苦,并高声大呼:“噫!天丧予!天丧予!”这是何等的哀伤呀!又是何等的辛酸呀!
如果可以,我倒是希望,孔夫子你,一开始就只是追求传道授业,那样,你的人生是不是就不会这么的凄凉。不错,你的《论语》句句都是哲理,句句都是人生的真谛,但却没有一则可以解救你百态的人生。或许,作为圣人的你,并不在乎这份凄凉,又或许,正是这份百态人生,才让你得以对人生看得更加透彻。但无论如何,我只是单纯地希望着,你,能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