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题
1.(2008山东文综,31)(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⑵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2.(2008海南,26)(10分)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4分)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6分)
3.(2007山东文综,31)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4.(2007海南,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下图)。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6分)
5.(2010海南,25)(10分)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6.(2010浙江)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25°20°15°10°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E
°
°E
°E °E 11月
° (14次)( 13次)
(16次) (40次)( 52次) (53次) (34次)
(1) 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__________。(3分) A.5—6月 B. 6—8月 C. 8—10月 D.10—11月
(2) 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力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
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___ 。(3分)
A.5—6月
B. 6—7月 C.9—10月 D.10—11月
(3) 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4分)
7.(2010山东,31)(10分)
图14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4分)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分)
6
8.(2010福建)图15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图15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7分)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8分)
9. (2010新课标,42)(10分)
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表土、风化壳
图8
《环境保护》高考题
1.【2010江苏卷】图2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煤
炭消费量(万吨)
原煤生产量
(万吨)
15000 10000 5000 180 二
氧
化 硫140 排
放 量120 (
万
100 吨
) 80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 、 和 。(3分)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琉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2分)
(3)我国北方二氧化琉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分)
(4)酸雨的危害有 。(3分) 2.(2010海南,26)(10分)
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
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60 40 20
0安徽
原煤生产量
河南 湖北 煤炭消费量二氧化硫排放量
3.(2010福建)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土地利用类型比例水质污染综合指4 数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7分)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8分)
4.(2010新课标,43)(10分)
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ºN
(%)
1989
2000
2006
年份
图16
山峰 海拔/m
聚落等高线/m
图 9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5.(2009江苏,30)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主要原因是 、 。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 、 等生态价值和 、 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6.(2009福建,40)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7.(2009山东,32)图13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8.(2009海南,26)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9.(09上海,十七)积极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读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东海大桥以东,将由34台巨大的白色大风车组成,形成一片14平方公里的海上风电示范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通过海底电缆传回电力,可为10万户家庭提供全部用电,年减排二氧化碳效应相当于5万辆汽车停驶。
(1) 按照可再生能源分类,太阳能、风能、水能属于 能源,其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从协调人地关系角度看,人类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意义是 。(至少答出两点)
(2)读图回答拉萨河重庆哪个地区更适宜发展太阳能,并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分别说明理由。
(3)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至少答出两点) 不利因素:
《自然灾害与防治》参考答案
1.(10分)⑴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6分)
⑵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的描述。
第⑴题,问题本质是考查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首先从自然因素分析涝渍的原因,主要是气候与地形因素,影响了降水情况、上游来水情况、向下游泄水情况,从而造成涝渍。再从社会经济条件考虑成灾的后果,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则受灾较重。
第⑵题,问题本质是考查涝渍灾害的预防措施,应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考虑。
误区警示:第(1)题不会从图示中发现灾害分布区与河流的相关性,导致找不到切入点;还会出现只回答自然原因,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原因。第(2)题由于对教材相关知识记忆不清,出现不准确的作答。
2.(10分)(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4分)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 以上的全部洪水)。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6分)
解析:本题考查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移动,防洪工程蓄洪区分洪的作用。
第⑴题,首先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洪水”,而非“洪涝”、“洪灾”,以免答非所问;其次注意从材料和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中“6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图中的“淮河干支流”,这次洪水的主要原因就可以结合多雨和水系特征作答。
第⑵题,围绕“防洪”,从“分洪的作用”、“控制工程的功能”、“新河的功能”三个方面回答。
3.(10分)(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3分)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4分)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⑴题,研究题意可判断本题的“最严重”的对象应是“灾情”,而不是单纯的干旱问题,排除西北地区。“最严重”范围应是指在中国范围内,A表示“占本区的百分比”,可以排除其作为旱灾最严重的依据。因此只有过B、C进行判断区域和理由。
第(2)题,只要能联系华北的春旱和长江流域的伏旱即可。当然如果学生有试图回答其“连旱”的成因也无不可。
第(3)题,春旱可以引发沙尘暴、盐碱化、森林火灾等问题,该题定位在东北,又是“最主要”的次生灾害,结合本地是我国主要林区及相关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4.(10分)(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2分) 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2分)
(2)西南(偏南、偏西)(1分) 东北(偏北、偏东)(1分)
不利影响:强风暴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2分) 有利影响:丰沛降雨量,可大大缓解此时南方地区伏旱造成的旱情。(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图表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⑴题,要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到“及时准确地预报”、“政府部门的应急措施”两个关键语句,语言上再略作加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⑵题,20时台风在B地登陆,下午时台风中心位置在哪儿?题目信息中没有说明,因此,A、B两地的风向就不能准确判断。假如台风中心在A正北,A吹西南风,B地为偏北风。分析“影响”类问题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即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
5.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10分)
(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
6. (1)C (2)B (3) 狂风;暴雨;风暴潮。
7. (10分)(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分);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分)。
(2)A地:风暴潮( 分);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分)。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分)(答对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具体措施的可酌情给分。)
8. (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9. 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环境保护》参考答案
1.(10分) (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2. 不利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声干扰动物的生活。(干扰动物的择偶、产仔、哺乳等行为)。(6分)(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评分,但得分不超过6分)
建议:修建生态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4分)(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评分,但得分不超过4分)
3. (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
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4. 民勤地区沙漠广布(沙源丰富 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5. (1)变小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6. (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与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全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水的倒灌。
7. (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 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 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8. (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次生盐碱(渍)化。
原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原因:风力搬运堆积。
9. (1) 可再生;太阳能与风能
新能源多属可再生能源,减少人类对矿物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拉萨位于我国光照资源丰富带,更适宜发展太阳能。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大;重庆位于我国光照资源贫乏带,因为这里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
(3)地处沿海地带,受冬夏季风影响,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题
1.(2008山东文综,31)(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⑵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2.(2008海南,26)(10分)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4分)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6分)
3.(2007山东文综,31)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4.(2007海南,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下图)。我国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的主要原因。(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6分)
5.(2010海南,25)(10分)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6.(2010浙江)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25°20°15°10°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E
°
°E
°E °E 11月
° (14次)( 13次)
(16次) (40次)( 52次) (53次) (34次)
(1) 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__________。(3分) A.5—6月 B. 6—8月 C. 8—10月 D.10—11月
(2) 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力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
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___________ 。(3分)
A.5—6月
B. 6—7月 C.9—10月 D.10—11月
(3) 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4分)
7.(2010山东,31)(10分)
图14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4分)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分)
6
8.(2010福建)图15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图15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7分)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8分)
9. (2010新课标,42)(10分)
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8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表土、风化壳
图8
《环境保护》高考题
1.【2010江苏卷】图2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煤
炭消费量(万吨)
原煤生产量
(万吨)
15000 10000 5000 180 二
氧
化 硫140 排
放 量120 (
万
100 吨
) 80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 、 和 。(3分)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琉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2分)
(3)我国北方二氧化琉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分)
(4)酸雨的危害有 。(3分) 2.(2010海南,26)(10分)
高速公路属于全封闭的带状人工建筑物,当其通过自然保护区时,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大。
试述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合理建议。
60 40 20
0安徽
原煤生产量
河南 湖北 煤炭消费量二氧化硫排放量
3.(2010福建)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图16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土地利用类型比例水质污染综合指4 数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7分)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8分)
4.(2010新课标,43)(10分)
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ºN
(%)
1989
2000
2006
年份
图16
山峰 海拔/m
聚落等高线/m
图 9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5.(2009江苏,30)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主要原因是 、 。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 、 等生态价值和 、 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6.(2009福建,40)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7.(2009山东,32)图13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8.(2009海南,26)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9.(09上海,十七)积极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读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东海大桥风电场位于东海大桥以东,将由34台巨大的白色大风车组成,形成一片14平方公里的海上风电示范区,装机容量达100兆瓦,通过海底电缆传回电力,可为10万户家庭提供全部用电,年减排二氧化碳效应相当于5万辆汽车停驶。
(1) 按照可再生能源分类,太阳能、风能、水能属于 能源,其中属于新能源的是 。从协调人地关系角度看,人类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意义是 。(至少答出两点)
(2)读图回答拉萨河重庆哪个地区更适宜发展太阳能,并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分别说明理由。
(3)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至少答出两点) 不利因素:
《自然灾害与防治》参考答案
1.(10分)⑴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6分)
⑵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的描述。
第⑴题,问题本质是考查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首先从自然因素分析涝渍的原因,主要是气候与地形因素,影响了降水情况、上游来水情况、向下游泄水情况,从而造成涝渍。再从社会经济条件考虑成灾的后果,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则受灾较重。
第⑵题,问题本质是考查涝渍灾害的预防措施,应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考虑。
误区警示:第(1)题不会从图示中发现灾害分布区与河流的相关性,导致找不到切入点;还会出现只回答自然原因,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原因。第(2)题由于对教材相关知识记忆不清,出现不准确的作答。
2.(10分)(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4分)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 以上的全部洪水)。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6分)
解析:本题考查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移动,防洪工程蓄洪区分洪的作用。
第⑴题,首先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洪水”,而非“洪涝”、“洪灾”,以免答非所问;其次注意从材料和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中“6月下旬至7月中旬”和图中的“淮河干支流”,这次洪水的主要原因就可以结合多雨和水系特征作答。
第⑵题,围绕“防洪”,从“分洪的作用”、“控制工程的功能”、“新河的功能”三个方面回答。
3.(10分)(1)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3分)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4分)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⑴题,研究题意可判断本题的“最严重”的对象应是“灾情”,而不是单纯的干旱问题,排除西北地区。“最严重”范围应是指在中国范围内,A表示“占本区的百分比”,可以排除其作为旱灾最严重的依据。因此只有过B、C进行判断区域和理由。
第(2)题,只要能联系华北的春旱和长江流域的伏旱即可。当然如果学生有试图回答其“连旱”的成因也无不可。
第(3)题,春旱可以引发沙尘暴、盐碱化、森林火灾等问题,该题定位在东北,又是“最主要”的次生灾害,结合本地是我国主要林区及相关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4.(10分)(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准确预报;(2分) 政府组织得利,采取了防范、避险措施,效果显著。(2分)
(2)西南(偏南、偏西)(1分) 东北(偏北、偏东)(1分)
不利影响:强风暴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2分) 有利影响:丰沛降雨量,可大大缓解此时南方地区伏旱造成的旱情。(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图表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⑴题,要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到“及时准确地预报”、“政府部门的应急措施”两个关键语句,语言上再略作加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⑵题,20时台风在B地登陆,下午时台风中心位置在哪儿?题目信息中没有说明,因此,A、B两地的风向就不能准确判断。假如台风中心在A正北,A吹西南风,B地为偏北风。分析“影响”类问题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即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
5.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10分)
(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
6. (1)C (2)B (3) 狂风;暴雨;风暴潮。
7. (10分)(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分);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分)。
(2)A地:风暴潮( 分);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分)。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 分)(答对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具体措施的可酌情给分。)
8. (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9. 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段公路被毁。
《环境保护》参考答案
1.(10分) (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2. 不利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源减少,迁徙通道受阻、活动区域缩小等;噪声干扰动物的生活。(干扰动物的择偶、产仔、哺乳等行为)。(6分)(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评分,但得分不超过6分)
建议:修建生态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桥等通过方式。(4分)(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评分,但得分不超过4分)
3. (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
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4. 民勤地区沙漠广布(沙源丰富 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5. (1)变小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6. (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与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全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水的倒灌。
7. (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 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 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8. (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次生盐碱(渍)化。
原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原因:风力搬运堆积。
9. (1) 可再生;太阳能与风能
新能源多属可再生能源,减少人类对矿物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拉萨位于我国光照资源丰富带,更适宜发展太阳能。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大;重庆位于我国光照资源贫乏带,因为这里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
(3)地处沿海地带,受冬夏季风影响,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