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让他笔下的人物用流浪的方式,抵抗着这个让人越来越无所适从的世界
2008年年初,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来到中国。他的新作《乌拉尼亚》获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评选的2006年度“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颁奖礼上,他高大清瘦,穿着正装却搭配露脚趾和脚后跟的凉鞋,看上去很酷。只是现场略为冷清,在中国,大多数人对他知之甚少,没有媒体的追捧,也没有捧场的热心读者。而随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勒・克菜齐奥这个名字也成了大热名词。
当瑞典文学院的电话打来时,勒・克莱齐奥正在阅读瑞典著名作家斯蒂格・达格曼的作品《独裁政府的悲哀》,安静地享受着午后时光。“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紧接着是一阵恐惧。转而开始充满喜悦并且满怀感激。”
“一位注重新历程、诗歌历险、感官享受的作者,是一个超越目前主导文明和探求主导文明底层的探索者。”瑞典文学院对勒・克莱齐奥给予了如此评价。1940年,克莱齐奥生于法国尼斯,母亲是聋哑人,父亲是位英国医生,而祖上则把家安在毛里求斯的殖民地。这位总想象着有另外一个故乡的作家,把写作与旅行看得同等重要,“它们给了我一种别样人生,也许,是一种更美好的人生”。年轻时,勒・克莱齐奥曾说过,人要么会被文学吞噬,要么会被自己吞噬,两者必居其一,如果被自己吞噬了,那就是疯子,如果被文学吞噬了,那就是作家。
“世界比上帝更广阔”
“流浪的星星哟/旅者的心爱/继续你的行程吧/海洋,或是陆地/打破你的铁镣”,这是在克莱齐奥的小说《流浪的星星》中出现的一首民谣。而这几乎就是克莱齐奥本人的一种写照。他在一次次的流浪中,体验广阔的世界,带着一颗爱与痛的心去关照战争中的孩子、殖民地上的人们、流浪的边缘人,寻找着理想的乌托邦。
流浪,是克莱齐奥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他的一笔巨大财富。路上的种种异国情调,被遗忘在主流文明之外的边缘世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流亡者,因为我的家族来自毛里求斯,我们从那里的民俗、饮食、传说和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是一种混合型的文化,它结合了印度、非洲和欧洲的文化元素。”后来,克莱齐奥又开始痴迷于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
克莱齐奥曾到墨西哥服兵役,在那里住了两年,有机会去各处游历。尤其是去巴拿马。在那里,他遇到了安比拉人(生活在巴拿马城南部森林里的印第安人群体)。“我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四年。这是一次震动人心的体验。因为在那里我发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那是我在欧洲所认识不到的。安比拉人的生活与自然和谐一致,彼此之间和睦相处,无需任何一个法律权威部门或宗教组织。真是令人惊讶。”
“我觉得世界要比上帝更广阔,我认为上帝的思想包括在世界之中。”克莱齐奥曾经这样说过,而他的视野是如此广阔,足迹是如此遥远,所以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恩达尔说,“克莱齐奥完全是个世界公民。”
克莱齐奥对中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曾充满期待地申请中国之行。“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我当时的急切心情,我在等待法国外交部的决定。我的家乡尼斯的天空在我的眼里看来好像也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就如同我看过的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插的古老的版画一样。”遗憾的是,他的申请没有获得批准。不过,后来的三次中国之行,多少弥补了这个遗憾。
寻找乌托邦
流浪与出走,也是克莱齐奥诸多小说人物的生活形态。在第一部小说《诉讼笔记》中,他笔下的主人公亚当・波洛离家出走,在海滩、在大城市中流浪,“寻找与大自然的某种交流”。最后却因在大街上发表“荒诞”演说,而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送入病院与世隔绝。
《金鱼》的主人公是位孤儿,年幼时被人拐走,后又被卖为奴隶,从北非流浪到法国,从巴黎流浪到波士顿、芝加哥、加州和欧洲南部,潜逃、流浪、越界、偷渡,构成了她无根的生活。在《沙漠的女儿》中,少女拉拉热爱沙漠和大海,她和相爱的牧童一起出走。在沙漠里被人救起来后到了法国马赛,然而她在大城市里感到的只是冷漠、肮脏和罪恶,最终回到荒漠里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在《流浪的星星》中,小女孩艾斯苔尔和母亲也踏上了流浪之路,去寻找传说中的家园――圣城耶路撒冷。
克莱齐奥一次次让笔下的人物离家出走,流浪于广袤的世界,而流浪的终点是人类理想的家园吗?勒・克莱齐奥曾说过:“离开、流浪,都是回家的一种方式。”不管怎样,他寻找乌托邦的心,始终不变。流浪与寻找家园,是他的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他孜孜不倦的探索。
在新近出版的小说《乌拉尼亚》中,克莱齐奥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这里的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贫富阶级,孩子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学习自由和真理。人以自然的天地为依托,顺天地而生,人与人的关系也是最自然、最本真的形式,一切都回到了人的灵性尚未被物质与文明玷污的混沌之初。
克莱齐奥自言写《乌拉尼亚》是为了纪念战争岁月。当时还是孩子的克莱齐奥和哥哥躲在法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因为父亲是英国军医,他们有可能被德国人送进集中营。“正是在那时,为了克服焦虑,我们创造出一个国度。哥哥读过一本希腊神话之后,决定给那个国家取个天上的缪斯的名字:乌拉尼亚。而我呢,我创造了一种语言和文字:埃尔门语。我们因此排解了不少忧愁。”
后来,克莱齐奥在墨西哥发现,一位西班牙修道士曾于1540年建立过一个印第安人自治村庄,以保护他们免受征服军的欺凌。当时这个村庄采用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模式。这些经历使他萌生了写一本现代版《乌托邦》的想法。尽管1540年的乌托邦最终落空了,但克莱齐奥认为,人类寻找理想家园的梦想永不泯灭。
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让他笔下的人物用流浪的方式,抵抗着这个让人越来越无所适从的世界
2008年年初,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来到中国。他的新作《乌拉尼亚》获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评选的2006年度“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颁奖礼上,他高大清瘦,穿着正装却搭配露脚趾和脚后跟的凉鞋,看上去很酷。只是现场略为冷清,在中国,大多数人对他知之甚少,没有媒体的追捧,也没有捧场的热心读者。而随着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勒・克菜齐奥这个名字也成了大热名词。
当瑞典文学院的电话打来时,勒・克莱齐奥正在阅读瑞典著名作家斯蒂格・达格曼的作品《独裁政府的悲哀》,安静地享受着午后时光。“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紧接着是一阵恐惧。转而开始充满喜悦并且满怀感激。”
“一位注重新历程、诗歌历险、感官享受的作者,是一个超越目前主导文明和探求主导文明底层的探索者。”瑞典文学院对勒・克莱齐奥给予了如此评价。1940年,克莱齐奥生于法国尼斯,母亲是聋哑人,父亲是位英国医生,而祖上则把家安在毛里求斯的殖民地。这位总想象着有另外一个故乡的作家,把写作与旅行看得同等重要,“它们给了我一种别样人生,也许,是一种更美好的人生”。年轻时,勒・克莱齐奥曾说过,人要么会被文学吞噬,要么会被自己吞噬,两者必居其一,如果被自己吞噬了,那就是疯子,如果被文学吞噬了,那就是作家。
“世界比上帝更广阔”
“流浪的星星哟/旅者的心爱/继续你的行程吧/海洋,或是陆地/打破你的铁镣”,这是在克莱齐奥的小说《流浪的星星》中出现的一首民谣。而这几乎就是克莱齐奥本人的一种写照。他在一次次的流浪中,体验广阔的世界,带着一颗爱与痛的心去关照战争中的孩子、殖民地上的人们、流浪的边缘人,寻找着理想的乌托邦。
流浪,是克莱齐奥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他的一笔巨大财富。路上的种种异国情调,被遗忘在主流文明之外的边缘世界,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流亡者,因为我的家族来自毛里求斯,我们从那里的民俗、饮食、传说和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是一种混合型的文化,它结合了印度、非洲和欧洲的文化元素。”后来,克莱齐奥又开始痴迷于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
克莱齐奥曾到墨西哥服兵役,在那里住了两年,有机会去各处游历。尤其是去巴拿马。在那里,他遇到了安比拉人(生活在巴拿马城南部森林里的印第安人群体)。“我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四年。这是一次震动人心的体验。因为在那里我发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那是我在欧洲所认识不到的。安比拉人的生活与自然和谐一致,彼此之间和睦相处,无需任何一个法律权威部门或宗教组织。真是令人惊讶。”
“我觉得世界要比上帝更广阔,我认为上帝的思想包括在世界之中。”克莱齐奥曾经这样说过,而他的视野是如此广阔,足迹是如此遥远,所以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恩达尔说,“克莱齐奥完全是个世界公民。”
克莱齐奥对中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曾充满期待地申请中国之行。“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我当时的急切心情,我在等待法国外交部的决定。我的家乡尼斯的天空在我的眼里看来好像也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就如同我看过的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插的古老的版画一样。”遗憾的是,他的申请没有获得批准。不过,后来的三次中国之行,多少弥补了这个遗憾。
寻找乌托邦
流浪与出走,也是克莱齐奥诸多小说人物的生活形态。在第一部小说《诉讼笔记》中,他笔下的主人公亚当・波洛离家出走,在海滩、在大城市中流浪,“寻找与大自然的某种交流”。最后却因在大街上发表“荒诞”演说,而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送入病院与世隔绝。
《金鱼》的主人公是位孤儿,年幼时被人拐走,后又被卖为奴隶,从北非流浪到法国,从巴黎流浪到波士顿、芝加哥、加州和欧洲南部,潜逃、流浪、越界、偷渡,构成了她无根的生活。在《沙漠的女儿》中,少女拉拉热爱沙漠和大海,她和相爱的牧童一起出走。在沙漠里被人救起来后到了法国马赛,然而她在大城市里感到的只是冷漠、肮脏和罪恶,最终回到荒漠里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在《流浪的星星》中,小女孩艾斯苔尔和母亲也踏上了流浪之路,去寻找传说中的家园――圣城耶路撒冷。
克莱齐奥一次次让笔下的人物离家出走,流浪于广袤的世界,而流浪的终点是人类理想的家园吗?勒・克莱齐奥曾说过:“离开、流浪,都是回家的一种方式。”不管怎样,他寻找乌托邦的心,始终不变。流浪与寻找家园,是他的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他孜孜不倦的探索。
在新近出版的小说《乌拉尼亚》中,克莱齐奥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这里的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贫富阶级,孩子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学习自由和真理。人以自然的天地为依托,顺天地而生,人与人的关系也是最自然、最本真的形式,一切都回到了人的灵性尚未被物质与文明玷污的混沌之初。
克莱齐奥自言写《乌拉尼亚》是为了纪念战争岁月。当时还是孩子的克莱齐奥和哥哥躲在法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因为父亲是英国军医,他们有可能被德国人送进集中营。“正是在那时,为了克服焦虑,我们创造出一个国度。哥哥读过一本希腊神话之后,决定给那个国家取个天上的缪斯的名字:乌拉尼亚。而我呢,我创造了一种语言和文字:埃尔门语。我们因此排解了不少忧愁。”
后来,克莱齐奥在墨西哥发现,一位西班牙修道士曾于1540年建立过一个印第安人自治村庄,以保护他们免受征服军的欺凌。当时这个村庄采用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模式。这些经历使他萌生了写一本现代版《乌托邦》的想法。尽管1540年的乌托邦最终落空了,但克莱齐奥认为,人类寻找理想家园的梦想永不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