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专业使用)
辽宁医学院·教务处 二○○七年六月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
总学时:28 其中理论学时:20 实践学时:8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医学遗传学课程是横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医学基础课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因的结构、功能与突变,正常人类染色体基础知识,临床常见的单基因病与多基因病,线粒体疾病,染色体疾病,遗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等,为医学生了解临床常见遗传病的表现和机理,利用遗传学知识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常见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与咨询等提供理论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应掌握解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并为将来学生的临床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遗传学基础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遗
传学基础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掌握;
2. 牢固掌握遗传学基础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之间的关系,了解医学遗传学学科的发展前沿。 3.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会利用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对临床上常见的遗传病做出正确的诊
断与咨询,为培养一个有全面知识的医学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四、学时分配(理论)
五、课程考核(理论)
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其中选择题占40%,概念题占20%,简答题占30%,分析题占1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1] 左伋主编.医学遗传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5月 (二)参考书
[1] 陈竺主编
七、教学内容(理论).医学遗传学(七年制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7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医学遗传学、遗传病、再发风险等基本概念;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类型,遗传病的特点和分类;遗传病的研究策略、医学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及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医学遗传学、遗传病、再发风险等基本概念;掌握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类型,
遗传病的特点和分类。
2. 熟悉遗传病的研究策略及医学遗传学的分支学科。 3. 了解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医学遗传学、遗传病、再发风险等基本概念;遗传病的特点和分类。 难点:遗传病的分类。 第二章 人类基因 【教学内容】
介绍基因、断裂基因、基因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等概念,基因的化学本质,DNA 分子结构及其特征,断裂基因的结构特点,基因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的分类,基因组组成,RNA 编码及其意义,遗传密码的通用性与兼并性,基因表达的调控;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构基因组学及其研究内容,
后基因组计划及其研究内容等。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基因、断裂基因、基因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等概念,基因的化学本质,DNA 分子结
构及其特征,断裂基因的结构特点,基因复制,基因表达。
2. 熟悉基因的分类,基因组组成,RNA 编码及其意义,遗传密码的通用性与兼并性,基因表
达的调控。
3. 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构基因组学及其研究内容,后基因组计划及其研究内容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因、断裂基因、基因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等概念,基因的化学本质,DNA 分子结构及其特征,断裂基因的结构特点,基因复制,基因表达。 难点:断裂基因的结构特点,RNA 编码及其意义,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三章 基因突变 【教学内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性、类型和分子机制,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和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动态突变疾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特性、类型和分子机制。 2. 熟悉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和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3. 了解动态突变疾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性、类型和分子机制。
难点: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分子机制,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第四章 基因突变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 【教学内容】
遗传性酶病和分子病等基本概念,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及性状改变的机制,常见先天性代谢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和主要临床表现。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性酶病和分子病等基本概念,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及性状改变的机制。 2. 熟悉常见先天性代谢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和主要临床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性酶病和分子病等基本概念,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及性状改变的机制。。 难点: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及性状改变的机制,常见先天性代谢病发病的分子机制。 第五章 单基因疾病的遗传 【教学内容】
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各种单基因疾病遗传的特征,影响单基因遗传的因素,系谱与系谱分析法,常见的几种单基因遗传疾病。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各种单基因疾病遗传的特征,影响单基因遗传的因素。 2. 熟悉系谱与系谱分析法。
3. 了解常见的几种单基因遗传疾病。 【重点与难点】
重点: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各种单基因疾病遗传的特征,影响单基因遗传的因素。 难点:各种单基因疾病遗传的特征,系谱与系谱分析法。 第六章 疾病的多基因遗传 【教学内容】
多基因遗传、易感性、易患性、阈值、遗传度等概念,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度估算方法,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特点,影响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因素。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多基因遗传、易感性、易患性、阈值、遗传度等概念,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度估算
方法。
2. 熟悉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特点。 3. 了解影响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多基因遗传、易感性、易患性、阈值、遗传度等概念,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度估算方法。
难点: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度估算方法。 第七章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教学内容】
线粒体遗传、线粒体疾病、异质性、阈值效应等基本概念,线粒体DNA 的结构与遗传特点,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关系,线粒体DNA 的复制、转录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线粒体遗传、线粒体疾病、异质性、阈值效应等基本概念,线粒体DNA 的结构与遗
传特点。
2. 熟悉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关系。 3. 了解线粒体DNA 的复制、转录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粒体遗传、线粒体疾病、异质性、阈值效应等基本概念,线粒体DNA 的结构与遗传特点。
难点:线粒体DNA 的结构与遗传特点。 第九章 人类染色体 【教学内容】
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类型和数目,人类非显带核型和G 显带核型分析及描述方法,染色体多态性概念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性染色质和莱昂假说,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进展。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类型和数目,人类非显带核型和G 显带核型分析及描述方
法,性染色质和莱昂假说。
2. 熟悉染色体多态性概念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 3. 了解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进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类型和数目,人类非显带核型和G 显带核型分析及描述方法,性染色质和莱昂假说。 难点:性染色质和莱昂假说。 第十章 染色体畸变 【教学内容】
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 2. 了解染色体畸变的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 难点:染色体畸变形成机制,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 第十一章 单基因遗传病 【教学内容】
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概念,主要的分子病的分子机制,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特征及分子机制,主要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临床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概念,主要的分子病的分子机制,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的特征。
2. 熟悉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分子机制。
3. 了解主要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临床症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概念,主要的分子病的分子机制,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特征。
难点:主要的分子病的分子机制,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分子机制。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 【教学内容】
多基因遗传病和复杂性疾病等概念,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的遗传特点,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等多基因遗传病的临床症状及发病因素。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多基因遗传病和复杂性疾病等概念。 2. 熟悉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的遗传特点。
3. 了解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等多基因遗传病的临床症状及发病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多基因遗传病和复杂性疾病等概念。 难点: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的遗传特点。 第十三章 线粒体疾病 【教学内容】
线粒体DNA 突变的主要类型,线粒体疾病的分类,主要的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机制,核DNA 与线粒体疾病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线粒体DNA 突变的主要类型。 2. 熟悉线粒体疾病的分类。
3. 了解主要的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机制,核DNA 与线粒体疾病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粒体DNA 突变的主要类型。
难点:线粒体DNA 突变的主要类型,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机制。 第十四章 染色体疾病 【教学内容】
染色体病的特点和分类,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和核型、遗传学机制和表型特性,Down 综合征的表型特征、遗传学类型和分子机制,微小缺失综合征和常染色体断裂综合征,染色体异常携带者的种类和遗传效应,Down 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染色体病的特点和分类,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的核型、遗传学机制和表
型特性,Down 综合征的表型特征、遗传学类型和分子机制。 2. 熟悉微小缺失综合征和常染色体断裂综合征,和遗传效应。 3. 了解Down 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重点与难点】
重点:染色体病的特点和分类,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和核型、遗传学机制和表型特性,Down 综合征的表型特征、遗传学类型和分子机制。
难点: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的核型、遗传学机制和表型特性,Down 综合征的遗传学类型和分子机制,染色体异常携带者的种类。 第十六章 遗传与肿瘤发生 【教学内容】
癌基因、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二次突变假说等概念,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和癌基因激活的机制,肿瘤的多步骤发生,基因杂合性丢失与肿瘤发生,癌基因组解剖学计划。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癌基因、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二次突变假说等概念,肿瘤发生的遗
传学基础和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2. 熟悉肿瘤的多步骤发生,基因杂合性丢失与肿瘤发生。
3. 了解癌基因组解剖学计划。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癌基因、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二次突变假说等概念,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和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难点: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和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第十八章 遗传疾病的诊断 【教学内容】
遗传病常规诊断的主要内容、携带者的检出、产前诊断等方法,分子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病常规诊断的主要内容、携带者的检出、产前诊断等方法。 2. 熟悉分子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3. 了解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病常规诊断的主要内容、携带者的检出、产前诊断等方法。 难点:分子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第十九章 遗传病的治疗 【教学内容】
遗传病的治疗原则,遗传病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基因治疗的策略及转基因治疗的技术考虑,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转基因治疗的问题与风险性,传统的遗传病的治疗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病的治疗原则,遗传病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2. 熟悉基因治疗的策略及转基因治疗的技术考虑,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转基因治疗的问
题与风险性。
3. 了解传统的遗传病的治疗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病的治疗原则,遗传病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难点:基因治疗的策略及转基因治疗的技术考虑,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转基因治疗的问题与风险性。
第二十章 遗传咨询 【教学内容】
遗传病的预防原则,遗传病的群众筛查及Bayes 定理在遗传病再发风险率评估的应用,遗传咨询的临床基础及主要步骤,遗传与优生。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病的预防原则,遗传病的群众筛查及Bayes 定理在遗传病再发风险率评估的应
用。
2. 熟悉遗传咨询的临床基础及主要步骤。 3. 了解遗传与优生。 【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病的预防原则,遗传病的群众筛查及Bayes 定理在遗传病再发风险率评估的应用。 难点: Bayes定理在遗传病再发风险率评估的应用。
九、实验教学
(一)学时分配
(二)成绩考核
1. 出勤与纪律:10分。 2. 学习态度与科学性:10分。 3. 实际操作能力:20分。 4. 实验报告: 60分。 报告成绩等级: 优:55~60分 良:50~54.5分 及格:40~49.5分 不及格:<40分
要求实验报告全部完成,格式规范,字迹书写清楚整洁,结果分析正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论述充分。
(三)实验指导用书 1. 教科书
[1] 锦州医学院生物与遗传学教研室自编.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基础实验指导. 2006年7月 2. 参考书
[1] 左伋主编.医学遗传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5月 (四)实验项目
实验一: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方法 【内容提要】
(1) 采血:用肝素润湿注射针筒(0.2m1)后,转动针筒混匀肝素, 常规取静脉血约1~2ml 。 (2) 接种:在每个培养瓶 (含RPMI1640完全培养液5ml ,pH7.2) 中注入全血0.25~
0.30ml ,轻轻摇匀。
(3) 培养:将培养瓶放在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72h 。终止培养前2~4h ,加入适量0.01%
秋水仙素溶液(100pg /ml ),使终浓度为0.2pg /m1培养液。轻轻摇匀后,放回培养箱继续培养2~4h 。
(4) 收获:将培养后的血细胞收集在离心管中,每两管用天平平衡后1,000r /min 离心
8min ,弃去上清。
(5) 低渗:向离心管中加入37℃ 0.075mol /L KCI溶液至6ml ,用吸管轻轻吹打1~2min ,
混匀细胞,置于37℃水浴箱温育20min 。
(6) 预固定:向离心管中滴加新配制的甲醇—冰醋酸固定液1~2ml ,用吸管轻轻吹打1~
2min ,混匀后配平,1,000r /min 离心8min ,弃去上清。
(7) 固定:加入新配制的固定液至7ml ,室温静置30min 。1,000r /min 离心8min ,弃去
上清。
(8) 第二次固定:加入新配制的固定液至8ml ,室温静置30min 。1,000r /min 离心8min ,
弃去上清。
(9) 滴冰片:根据沉淀细胞的多少,加入适量新鲜固定液(≤0.5 ml ),轻轻吹打制成细
胞悬液。用滴管吸取少量细胞悬液,滴至冰冷的载玻片上,轻轻吹散,冷风吹干或空气干燥。
(10) 染色:1∶10 Giemsa染液(pH 6.8)染色10~20min 。流水冲洗,吹风机吹干,镜
检。
实验二: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人类遗传病录像
【目的与要求】
1.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编号、分组的依据及各条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了解核型分析在检
测染色体病中的意义。
2. 掌握人类ABO 血型检测原理和方法 【内容提要】
1. 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
首先将照片中染色体计数。将图片中的染色体分裂相一个个剪下(注意不要紧贴染色体剪,应留有明显的空边)。按照各组染色体的特征,将剪下的染色体放在报告纸上,注意保管,不要将染色体丢失。根据表11-1中各染色体的特点和鉴别的要求,将剪下的染色体分组编号排列在实验报告纸相应位置上,经过反复核对调整直至正确。粘贴时一定注意将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一条水平线上,短臂朝上,长臂朝下。最后将核型分析的结果写在报告纸上。
2. ABO 血型分析
(1) 准备一张洁净玻片,用玻璃笔在中央画一竖线,一侧写上A ,另一侧写上B 。分别在
A 、B 两侧玻片上滴1~2滴标准血清A 和B 。
(2) 取血和检测:常规消毒耳垂,用无菌采血针刺破皮肤表层,挤压出血,用无菌玻片
的两角各取一滴血.用消毒棉花压迫针眼处止血。将玻片两角的血液分别涂在A 和B 血清中,注意不要混合两侧血清,或将玻片一角的血液涂在两侧血清中。静置3~5分钟,观察凝集现象是否发生。
(3) 填写表格1-1并判断血型
表1-1 血型的判断
(4) 作业:
1) 正常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
2)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自己的血型及可能的基因型。 3) 根据自己的血型,推测你父母可能有的所有的血型组合。
编写教学大纲课程目录汇总表
基础学 院(部) 填表人: 李虹
负责人:李尘远
年 月 日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专业使用)
辽宁医学院·教务处 二○○七年六月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
总学时:28 其中理论学时:20 实践学时:8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医学遗传学课程是横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医学基础课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因的结构、功能与突变,正常人类染色体基础知识,临床常见的单基因病与多基因病,线粒体疾病,染色体疾病,遗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等,为医学生了解临床常见遗传病的表现和机理,利用遗传学知识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常见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与咨询等提供理论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应掌握解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并为将来学生的临床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遗传学基础课程的体系、结构,对遗
传学基础知识有一个总体的掌握;
2. 牢固掌握遗传学基础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之间的关系,了解医学遗传学学科的发展前沿。 3.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会利用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对临床上常见的遗传病做出正确的诊
断与咨询,为培养一个有全面知识的医学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四、学时分配(理论)
五、课程考核(理论)
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其中选择题占40%,概念题占20%,简答题占30%,分析题占1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1] 左伋主编.医学遗传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5月 (二)参考书
[1] 陈竺主编
七、教学内容(理论).医学遗传学(七年制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7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医学遗传学、遗传病、再发风险等基本概念;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类型,遗传病的特点和分类;遗传病的研究策略、医学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及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医学遗传学、遗传病、再发风险等基本概念;掌握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作用类型,
遗传病的特点和分类。
2. 熟悉遗传病的研究策略及医学遗传学的分支学科。 3. 了解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医学遗传学、遗传病、再发风险等基本概念;遗传病的特点和分类。 难点:遗传病的分类。 第二章 人类基因 【教学内容】
介绍基因、断裂基因、基因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等概念,基因的化学本质,DNA 分子结构及其特征,断裂基因的结构特点,基因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的分类,基因组组成,RNA 编码及其意义,遗传密码的通用性与兼并性,基因表达的调控;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构基因组学及其研究内容,
后基因组计划及其研究内容等。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基因、断裂基因、基因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等概念,基因的化学本质,DNA 分子结
构及其特征,断裂基因的结构特点,基因复制,基因表达。
2. 熟悉基因的分类,基因组组成,RNA 编码及其意义,遗传密码的通用性与兼并性,基因表
达的调控。
3. 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构基因组学及其研究内容,后基因组计划及其研究内容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因、断裂基因、基因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等概念,基因的化学本质,DNA 分子结构及其特征,断裂基因的结构特点,基因复制,基因表达。 难点:断裂基因的结构特点,RNA 编码及其意义,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三章 基因突变 【教学内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性、类型和分子机制,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和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动态突变疾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特性、类型和分子机制。 2. 熟悉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和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3. 了解动态突变疾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性、类型和分子机制。
难点: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分子机制,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第四章 基因突变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 【教学内容】
遗传性酶病和分子病等基本概念,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及性状改变的机制,常见先天性代谢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和主要临床表现。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性酶病和分子病等基本概念,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及性状改变的机制。 2. 熟悉常见先天性代谢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和主要临床表现。 【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性酶病和分子病等基本概念,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及性状改变的机制。。 难点: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及性状改变的机制,常见先天性代谢病发病的分子机制。 第五章 单基因疾病的遗传 【教学内容】
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各种单基因疾病遗传的特征,影响单基因遗传的因素,系谱与系谱分析法,常见的几种单基因遗传疾病。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各种单基因疾病遗传的特征,影响单基因遗传的因素。 2. 熟悉系谱与系谱分析法。
3. 了解常见的几种单基因遗传疾病。 【重点与难点】
重点: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各种单基因疾病遗传的特征,影响单基因遗传的因素。 难点:各种单基因疾病遗传的特征,系谱与系谱分析法。 第六章 疾病的多基因遗传 【教学内容】
多基因遗传、易感性、易患性、阈值、遗传度等概念,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度估算方法,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特点,影响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因素。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多基因遗传、易感性、易患性、阈值、遗传度等概念,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度估算
方法。
2. 熟悉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特点。 3. 了解影响多基因遗传病的再发风险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多基因遗传、易感性、易患性、阈值、遗传度等概念,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度估算方法。
难点: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度估算方法。 第七章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教学内容】
线粒体遗传、线粒体疾病、异质性、阈值效应等基本概念,线粒体DNA 的结构与遗传特点,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关系,线粒体DNA 的复制、转录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线粒体遗传、线粒体疾病、异质性、阈值效应等基本概念,线粒体DNA 的结构与遗
传特点。
2. 熟悉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关系。 3. 了解线粒体DNA 的复制、转录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粒体遗传、线粒体疾病、异质性、阈值效应等基本概念,线粒体DNA 的结构与遗传特点。
难点:线粒体DNA 的结构与遗传特点。 第九章 人类染色体 【教学内容】
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类型和数目,人类非显带核型和G 显带核型分析及描述方法,染色体多态性概念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性染色质和莱昂假说,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进展。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类型和数目,人类非显带核型和G 显带核型分析及描述方
法,性染色质和莱昂假说。
2. 熟悉染色体多态性概念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传递。 3. 了解人类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进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类染色体的结构形态、类型和数目,人类非显带核型和G 显带核型分析及描述方法,性染色质和莱昂假说。 难点:性染色质和莱昂假说。 第十章 染色体畸变 【教学内容】
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 2. 了解染色体畸变的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染色体畸变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 难点:染色体畸变形成机制,异常核型的描述方法。 第十一章 单基因遗传病 【教学内容】
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概念,主要的分子病的分子机制,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特征及分子机制,主要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临床症状。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概念,主要的分子病的分子机制,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的特征。
2. 熟悉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分子机制。
3. 了解主要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临床症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概念,主要的分子病的分子机制,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特征。
难点:主要的分子病的分子机制,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分子机制。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 【教学内容】
多基因遗传病和复杂性疾病等概念,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的遗传特点,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等多基因遗传病的临床症状及发病因素。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多基因遗传病和复杂性疾病等概念。 2. 熟悉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的遗传特点。
3. 了解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等多基因遗传病的临床症状及发病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多基因遗传病和复杂性疾病等概念。 难点: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的遗传特点。 第十三章 线粒体疾病 【教学内容】
线粒体DNA 突变的主要类型,线粒体疾病的分类,主要的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机制,核DNA 与线粒体疾病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线粒体DNA 突变的主要类型。 2. 熟悉线粒体疾病的分类。
3. 了解主要的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机制,核DNA 与线粒体疾病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粒体DNA 突变的主要类型。
难点:线粒体DNA 突变的主要类型,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机制。 第十四章 染色体疾病 【教学内容】
染色体病的特点和分类,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和核型、遗传学机制和表型特性,Down 综合征的表型特征、遗传学类型和分子机制,微小缺失综合征和常染色体断裂综合征,染色体异常携带者的种类和遗传效应,Down 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染色体病的特点和分类,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的核型、遗传学机制和表
型特性,Down 综合征的表型特征、遗传学类型和分子机制。 2. 熟悉微小缺失综合征和常染色体断裂综合征,和遗传效应。 3. 了解Down 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重点与难点】
重点:染色体病的特点和分类,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和核型、遗传学机制和表型特性,Down 综合征的表型特征、遗传学类型和分子机制。
难点: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的核型、遗传学机制和表型特性,Down 综合征的遗传学类型和分子机制,染色体异常携带者的种类。 第十六章 遗传与肿瘤发生 【教学内容】
癌基因、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二次突变假说等概念,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和癌基因激活的机制,肿瘤的多步骤发生,基因杂合性丢失与肿瘤发生,癌基因组解剖学计划。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癌基因、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二次突变假说等概念,肿瘤发生的遗
传学基础和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2. 熟悉肿瘤的多步骤发生,基因杂合性丢失与肿瘤发生。
3. 了解癌基因组解剖学计划。 【重点与难点】
重点:癌基因、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二次突变假说等概念,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和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难点: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和癌基因激活的机制。 第十八章 遗传疾病的诊断 【教学内容】
遗传病常规诊断的主要内容、携带者的检出、产前诊断等方法,分子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病常规诊断的主要内容、携带者的检出、产前诊断等方法。 2. 熟悉分子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3. 了解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病常规诊断的主要内容、携带者的检出、产前诊断等方法。 难点:分子诊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第十九章 遗传病的治疗 【教学内容】
遗传病的治疗原则,遗传病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基因治疗的策略及转基因治疗的技术考虑,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转基因治疗的问题与风险性,传统的遗传病的治疗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病的治疗原则,遗传病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2. 熟悉基因治疗的策略及转基因治疗的技术考虑,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转基因治疗的问
题与风险性。
3. 了解传统的遗传病的治疗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病的治疗原则,遗传病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难点:基因治疗的策略及转基因治疗的技术考虑,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转基因治疗的问题与风险性。
第二十章 遗传咨询 【教学内容】
遗传病的预防原则,遗传病的群众筛查及Bayes 定理在遗传病再发风险率评估的应用,遗传咨询的临床基础及主要步骤,遗传与优生。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遗传病的预防原则,遗传病的群众筛查及Bayes 定理在遗传病再发风险率评估的应
用。
2. 熟悉遗传咨询的临床基础及主要步骤。 3. 了解遗传与优生。 【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病的预防原则,遗传病的群众筛查及Bayes 定理在遗传病再发风险率评估的应用。 难点: Bayes定理在遗传病再发风险率评估的应用。
九、实验教学
(一)学时分配
(二)成绩考核
1. 出勤与纪律:10分。 2. 学习态度与科学性:10分。 3. 实际操作能力:20分。 4. 实验报告: 60分。 报告成绩等级: 优:55~60分 良:50~54.5分 及格:40~49.5分 不及格:<40分
要求实验报告全部完成,格式规范,字迹书写清楚整洁,结果分析正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论述充分。
(三)实验指导用书 1. 教科书
[1] 锦州医学院生物与遗传学教研室自编. 细胞生物与遗传学基础实验指导. 2006年7月 2. 参考书
[1] 左伋主编.医学遗传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5月 (四)实验项目
实验一: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方法 【内容提要】
(1) 采血:用肝素润湿注射针筒(0.2m1)后,转动针筒混匀肝素, 常规取静脉血约1~2ml 。 (2) 接种:在每个培养瓶 (含RPMI1640完全培养液5ml ,pH7.2) 中注入全血0.25~
0.30ml ,轻轻摇匀。
(3) 培养:将培养瓶放在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72h 。终止培养前2~4h ,加入适量0.01%
秋水仙素溶液(100pg /ml ),使终浓度为0.2pg /m1培养液。轻轻摇匀后,放回培养箱继续培养2~4h 。
(4) 收获:将培养后的血细胞收集在离心管中,每两管用天平平衡后1,000r /min 离心
8min ,弃去上清。
(5) 低渗:向离心管中加入37℃ 0.075mol /L KCI溶液至6ml ,用吸管轻轻吹打1~2min ,
混匀细胞,置于37℃水浴箱温育20min 。
(6) 预固定:向离心管中滴加新配制的甲醇—冰醋酸固定液1~2ml ,用吸管轻轻吹打1~
2min ,混匀后配平,1,000r /min 离心8min ,弃去上清。
(7) 固定:加入新配制的固定液至7ml ,室温静置30min 。1,000r /min 离心8min ,弃去
上清。
(8) 第二次固定:加入新配制的固定液至8ml ,室温静置30min 。1,000r /min 离心8min ,
弃去上清。
(9) 滴冰片:根据沉淀细胞的多少,加入适量新鲜固定液(≤0.5 ml ),轻轻吹打制成细
胞悬液。用滴管吸取少量细胞悬液,滴至冰冷的载玻片上,轻轻吹散,冷风吹干或空气干燥。
(10) 染色:1∶10 Giemsa染液(pH 6.8)染色10~20min 。流水冲洗,吹风机吹干,镜
检。
实验二: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人类遗传病录像
【目的与要求】
1. 初步掌握人类染色体编号、分组的依据及各条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了解核型分析在检
测染色体病中的意义。
2. 掌握人类ABO 血型检测原理和方法 【内容提要】
1. 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
首先将照片中染色体计数。将图片中的染色体分裂相一个个剪下(注意不要紧贴染色体剪,应留有明显的空边)。按照各组染色体的特征,将剪下的染色体放在报告纸上,注意保管,不要将染色体丢失。根据表11-1中各染色体的特点和鉴别的要求,将剪下的染色体分组编号排列在实验报告纸相应位置上,经过反复核对调整直至正确。粘贴时一定注意将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一条水平线上,短臂朝上,长臂朝下。最后将核型分析的结果写在报告纸上。
2. ABO 血型分析
(1) 准备一张洁净玻片,用玻璃笔在中央画一竖线,一侧写上A ,另一侧写上B 。分别在
A 、B 两侧玻片上滴1~2滴标准血清A 和B 。
(2) 取血和检测:常规消毒耳垂,用无菌采血针刺破皮肤表层,挤压出血,用无菌玻片
的两角各取一滴血.用消毒棉花压迫针眼处止血。将玻片两角的血液分别涂在A 和B 血清中,注意不要混合两侧血清,或将玻片一角的血液涂在两侧血清中。静置3~5分钟,观察凝集现象是否发生。
(3) 填写表格1-1并判断血型
表1-1 血型的判断
(4) 作业:
1) 正常人类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
2)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自己的血型及可能的基因型。 3) 根据自己的血型,推测你父母可能有的所有的血型组合。
编写教学大纲课程目录汇总表
基础学 院(部) 填表人: 李虹
负责人:李尘远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