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重义

古人论重义

“仁”是“义”的内隐,“义”则是“仁”的外显。在古代,“义”还常常与“利”相对而言。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义”是指道义,即行为是正义的或符合道德规范的。“义”与“仁”的关系甚为密切,所以“仁义”二字经常并称连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仁”是“义”的内隐,“义”则是“仁”的外显。在古代,“义”还常常与“利”相对而言。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认为,在“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

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又说:“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利益是人希望获得的,但是不能见利忘义。见到可以得到的,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这是取之有道,见利不忘义的大道理。对此,孔子曾讲过春秋时齐景公的例子。

齐景公本来是一位继齐桓公之后可能使齐国再度称霸的君主,但他后来奢侈腐化,做了许多不仁不义之事。所以齐景公死的时候,尽管他有马四千匹,可民众却找不到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

如果一个人不义之事做的太多,我们会说他“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来源于《左传.隐公元年》,大意是总是做不合道义的事情,最终一定会受到惩罚。这句话揭示一个道理,一个人行不义之事或许会一时侥幸得逞,但是如果不义之事做的太多,最后一定会遭到惩罚。

古人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三尺头上有神灵,人无论是行善或是作恶,一定会有果报,只是时间的问题。

孟子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大意是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据为己有,是不符合道义的。但反过来讲,在“合义”的情况下自己该得的利是可以拿的。孔子的学生子路曾救起一个落水者,这个人送给他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很爽快的接受了。孔子知道后很高兴,说从此以后鲁国必定会有人去抢救落水的人。人只有在不“合义”的情况下才能不将利据为己有。

孟子还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是孟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这句话的上文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两难的选择,就像鱼和熊掌都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在只能择其之一的情况下,就要权衡利弊得失。古人认为,虽然生命可贵,但是维护道义更为重要。为了维护道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仁义”之士。

董仲舒说:“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即所谓道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在董仲舒看来,儒家的“仁”是为了“安人”的,所以,对别人要讲“仁”;而“义”是“正我”的,是用道义来正自己。

陆九渊认为:“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与郭邦逸》)大意是君子以道义为重,得到道义的人就受到尊重,丧失道义的人就不值一提;遵循道义是光荣,背离道义则是耻辱。

陆九渊讲的儒家的“义”,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应以道义为准。符合道义的事一定要去做,这是做人的光荣;而背信弃义的事一定不要去做,因为这是做人的耻辱。

古人论重义

“仁”是“义”的内隐,“义”则是“仁”的外显。在古代,“义”还常常与“利”相对而言。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义”是指道义,即行为是正义的或符合道德规范的。“义”与“仁”的关系甚为密切,所以“仁义”二字经常并称连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仁”是“义”的内隐,“义”则是“仁”的外显。在古代,“义”还常常与“利”相对而言。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认为,在“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

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又说:“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利益是人希望获得的,但是不能见利忘义。见到可以得到的,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这是取之有道,见利不忘义的大道理。对此,孔子曾讲过春秋时齐景公的例子。

齐景公本来是一位继齐桓公之后可能使齐国再度称霸的君主,但他后来奢侈腐化,做了许多不仁不义之事。所以齐景公死的时候,尽管他有马四千匹,可民众却找不到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

如果一个人不义之事做的太多,我们会说他“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来源于《左传.隐公元年》,大意是总是做不合道义的事情,最终一定会受到惩罚。这句话揭示一个道理,一个人行不义之事或许会一时侥幸得逞,但是如果不义之事做的太多,最后一定会遭到惩罚。

古人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三尺头上有神灵,人无论是行善或是作恶,一定会有果报,只是时间的问题。

孟子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大意是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据为己有,是不符合道义的。但反过来讲,在“合义”的情况下自己该得的利是可以拿的。孔子的学生子路曾救起一个落水者,这个人送给他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很爽快的接受了。孔子知道后很高兴,说从此以后鲁国必定会有人去抢救落水的人。人只有在不“合义”的情况下才能不将利据为己有。

孟子还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是孟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这句话的上文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两难的选择,就像鱼和熊掌都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在只能择其之一的情况下,就要权衡利弊得失。古人认为,虽然生命可贵,但是维护道义更为重要。为了维护道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仁义”之士。

董仲舒说:“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即所谓道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在董仲舒看来,儒家的“仁”是为了“安人”的,所以,对别人要讲“仁”;而“义”是“正我”的,是用道义来正自己。

陆九渊认为:“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与郭邦逸》)大意是君子以道义为重,得到道义的人就受到尊重,丧失道义的人就不值一提;遵循道义是光荣,背离道义则是耻辱。

陆九渊讲的儒家的“义”,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应以道义为准。符合道义的事一定要去做,这是做人的光荣;而背信弃义的事一定不要去做,因为这是做人的耻辱。


相关文章

  • 培养重义轻利的君子人格
  • 培养重义轻利的君子人格--正确对待义与利 2017年05月09日08:21 来源:解放军报 正确处理义利矛盾,道理并不深奥,关键在于落到实践中,在利益诱惑面前守住名节,在现实考验面前拿出觉悟 义与利,是人生道路上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义者,&q ...查看


  • 三国演义之"关公"
  • 三国演义之"关公" 作者:邢福义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2日 08版) "姓氏+公",表敬称谓,古人常用.大都用于第三人称:有时用于第二人称,接近于"您". ...查看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大问题.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我们在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里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呢?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即它产生于什么样的环境,是怎样发展的.对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经济条件.政治结构.社会 ...查看


  • 项羽优质课整理教案
  •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文本定位与解读] <项羽之死>不仅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最为精彩的一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查看


  •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
  •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这些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构造法治社会,需要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本文从思想观念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并提出了一些在现代转换过程中应注意的问 ...查看


  • 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教案:第六单元 古文二则 郢人
  • <郢人>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 2. 学会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 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 理解庄子运用寓言进行比喻的手法. 5. 体悟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重点:1. 学 ...查看


  • 关于感恩的演讲稿:感恩敬孝,回报社会
  •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敬孝,回报社会. 从羊有跪乳之恩到李密<陈情表>侍亲至孝,从鸦有反哺之孝到孔子"百善孝为先".感恩敬孝,一直是中华传统之美德,更是是做人之基本准则.胸怀 ...查看


  • 辩题:人类社会发展应该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
  • 开场.社会的发展,只是说利益重要的话,的确会让人联想到很多不择手段,勾心斗角的事情,在一般人人的思维惯性中,都是默认诚信的重要性."重利"了是否就是说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呢?"重义"是否就说可以不顾利 ...查看


  • 43.商人重利也重义
  • 商人重利也重义 英国GPC 公司成立三十周年,公司总裁邀请我们夫妇参加他们的庆典活动.六月七日,在英国爱普生市GPC 公司借庆典吉祥日,邀我们参加在德比举行的一年一度皇家赛马活动.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赛马,让我们永远难忘,客户精心接待我们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