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检测题

《桃花源记》检测题

一、 重点词

1.豁然开朗, ..

2.屋舍俨然 ..

3.阡陌交通 ..

4.便要还家 .

5.乃不知有汉 .6.不足为外人道也 ....7.未果,寻病终 .8.后遂无问津者。 ..9.闻之,欣然规往。 .10. 渔人甚异之 .

一词多义

11. 武陵人捕鱼为业 12. 屋舍俨然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舍船 ..

13. 寻向所志 14.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处处志之 ..

古今异义

15 鲜美 古义: 16绝境 古义:

今义 今义

17交通 古义: 18无论 古义:

今义 今义

19妻子 古义: 20间隔 古义:

今义 今义

二、 句子翻译

1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 阅读理解

16.从文中的描写看,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是怎样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

是什么样的社会?

17.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

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

么看法?

四、阅读《桃花源记》文段,完成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2.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 。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 。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答: 。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答: 。

5.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答:

6.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D.停数日,辞去:辞去,告辞离去

7.对下面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悉如外人”,“逐与外人间隔”两句中的“外人”意义相同,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中“要”“延”意义相同,都是“邀请”。

C.“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意义相同,都是“详细”;。

D.“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为”意义相同,都是“对、向”。

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村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9.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0.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桃花源记》检测题

一、 重点词

1.豁然开朗, ..

2.屋舍俨然 ..

3.阡陌交通 ..

4.便要还家 .

5.乃不知有汉 .6.不足为外人道也 ....7.未果,寻病终 .8.后遂无问津者。 ..9.闻之,欣然规往。 .10. 渔人甚异之 .

一词多义

11. 武陵人捕鱼为业 12. 屋舍俨然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舍船 ..

13. 寻向所志 14.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处处志之 ..

古今异义

15 鲜美 古义: 16绝境 古义:

今义 今义

17交通 古义: 18无论 古义:

今义 今义

19妻子 古义: 20间隔 古义:

今义 今义

二、 句子翻译

1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 阅读理解

16.从文中的描写看,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是怎样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

是什么样的社会?

17.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

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

么看法?

四、阅读《桃花源记》文段,完成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2.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 。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 。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答: 。

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答: 。

5.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答:

6.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D.停数日,辞去:辞去,告辞离去

7.对下面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悉如外人”,“逐与外人间隔”两句中的“外人”意义相同,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中“要”“延”意义相同,都是“邀请”。

C.“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意义相同,都是“详细”;。

D.“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为”意义相同,都是“对、向”。

8.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村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9.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0.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相关文章

  • 桃花源记(检测)
  •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分)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郡下( ) ...... 诣太守( ) 刘子骥( ) 间隔( ) 便要还家( ) 语云( )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39分) 缘溪行 忽逢 桃花林 ...查看


  • 八年级上课内古诗文默写检测二
  • 八年级上课内古诗文默写检测(二) 六.<爱莲说> 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 , , . 2.喻君子志洁行谦,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轻侮的句子 , . 七.< 陋室铭> 1.本文紧紧扣住 ...查看


  •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导学案(生用)
  •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第五单元 文化的魅力) 姓名: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一) 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 ...查看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查看


  • 六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 1 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 ...查看


  • 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11初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二 (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4分) (1)薄暮( ) (2)热忱( ) .. .. (3)栖息( ) (4)晦暗( ) 2. 根据 ...查看


  • 文言文阅读检测2011
  • <曹刿论战> 1.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鲁国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齐军. (3分) 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2分) 3.阅读第①段,说说曹刿为什么要提出"战则请从". ...查看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 1.长城和运河 第1课时[自主检测]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 中华民族的祖先 [自能拓展]秦兵马俑 圆明园 北京故宫 拉萨布达拉宫 赵州桥 敦煌莫高窟 第2课时[自能拓展]瞧,那透亮的蓝绸带是什么呀?哦,原来是 ...查看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 1
  •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 [说明:主观题答案不唯一,仅供参考,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另外,本册片断练习计入"每周三写"中.] 1.长城和运河 第1课时[自主检测]万里长城 京杭大运河 中华民族的祖先 [自能拓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