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一泓清泉
泗水县星村初级中学 初三语文教师 李颜
当人心如浮云般开始变得浮躁;当孤灯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却有自己的一泓清泉。
——题记
带着一份激情与梦想,我踏上了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从此我拥有了一个神圣的名字——教师!由此我邂逅了一泓清澈的泉源——《山东教育报》!
初为人师时,为了一节课的出色完成,我常常设计教案、反复备课到深夜。望着满天星斗,倾听夜虫轻鸣,在疲倦时翻一翻《山东教育报》,总能从中得到放松,收获灵感!在平凡的耕耘中,我迎来了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春节,可是学生的成绩却与理想相差甚远。我失望了,我开始反思。
初战折戟之后,挥一把辛酸的泪水,我相信,在挫折面前,年轻不怕失败!
于是,夏蚊满屋的夜里,我埋头苦读,从“教育杂谈专版”、“一招鲜”中学习课堂艺术,从“名师专版”中分析课堂问题,从“教育叙事”中汲取生活故事,从“杏坛专版”中寻找我的“教学勇气”,任汗水淌过面颊,任蚊虫肆意叮咬,如痴如醉地沉迷。
记得:
无数个课间,我为后进生单开“小灶”;
无数个早晨,我带领学生朗朗而读;
无数个饭后,我逐个给学生面改作业。
我感到我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融为了一体,我感到我对学生的爱
和学生对我的爱一样不可分割,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工作的愉悦轻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尺讲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中学生,为了更好地成为他们的学习老师、生活保姆和心理医生,在《山东教育报》的帮助下,我不断学习语文教育教学业务,可有时总感觉到语文教学真的像某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所说的——“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呆板的课堂和枯燥的知识间总缺少些趣味的点缀,平淡的生活也少了些许心灵的寄托。疲惫的我总想在书海与课堂间觅寻一处枢纽,解了那愁,去了那闷。《山东教育报》又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寄托,我就像一方干涸的麦田,在叮咚清泉的滋润下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是她的滋养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所有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学生都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是她的滋养让我更宽容学生。我自小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一点也不宽容,也常常令自己不开心,影响情绪。是《山东教育报》,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要学会宽容对待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孩子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当渐渐蹲下来看学生,赏识学生时,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都有巨大的潜能的,正等待着老师去发现,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她的一篇文章让我放下严师的架子,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以成长、发展的眼光来
审视学生的问题。“热爱、宽容、理解学生”的理念也融入了我的灵魂。现在,我与学生的和谐关系,都要归功于《山东教育报》。
是她的滋养让我更解放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为我们虽然不能延长生命,但我们可以拓展心灵的宽度,一份让人受益匪浅的好报,也许就是对心灵的拓展。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想有了《山东教育报》的陪伴,我的语文教学一定会顺利很多。
当人心变得浮躁,当人们对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对《山东教育报》情有独钟,并渐渐读懂了她。清幽的书气中,浸透出生命的泉流,读报时,仿佛看到一缕轻盈的书气,正如池塘里绽放的一朵睡莲开在心底。
——后记
联系方式:0537_4161027 邮政编码:273209
心中的一泓清泉
泗水县星村初级中学 初三语文教师 李颜
当人心如浮云般开始变得浮躁;当孤灯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却有自己的一泓清泉。
——题记
带着一份激情与梦想,我踏上了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从此我拥有了一个神圣的名字——教师!由此我邂逅了一泓清澈的泉源——《山东教育报》!
初为人师时,为了一节课的出色完成,我常常设计教案、反复备课到深夜。望着满天星斗,倾听夜虫轻鸣,在疲倦时翻一翻《山东教育报》,总能从中得到放松,收获灵感!在平凡的耕耘中,我迎来了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春节,可是学生的成绩却与理想相差甚远。我失望了,我开始反思。
初战折戟之后,挥一把辛酸的泪水,我相信,在挫折面前,年轻不怕失败!
于是,夏蚊满屋的夜里,我埋头苦读,从“教育杂谈专版”、“一招鲜”中学习课堂艺术,从“名师专版”中分析课堂问题,从“教育叙事”中汲取生活故事,从“杏坛专版”中寻找我的“教学勇气”,任汗水淌过面颊,任蚊虫肆意叮咬,如痴如醉地沉迷。
记得:
无数个课间,我为后进生单开“小灶”;
无数个早晨,我带领学生朗朗而读;
无数个饭后,我逐个给学生面改作业。
我感到我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融为了一体,我感到我对学生的爱
和学生对我的爱一样不可分割,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工作的愉悦轻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尺讲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中学生,为了更好地成为他们的学习老师、生活保姆和心理医生,在《山东教育报》的帮助下,我不断学习语文教育教学业务,可有时总感觉到语文教学真的像某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所说的——“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呆板的课堂和枯燥的知识间总缺少些趣味的点缀,平淡的生活也少了些许心灵的寄托。疲惫的我总想在书海与课堂间觅寻一处枢纽,解了那愁,去了那闷。《山东教育报》又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寄托,我就像一方干涸的麦田,在叮咚清泉的滋润下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是她的滋养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所有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学生都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是她的滋养让我更宽容学生。我自小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一点也不宽容,也常常令自己不开心,影响情绪。是《山东教育报》,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要学会宽容对待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孩子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当渐渐蹲下来看学生,赏识学生时,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都有巨大的潜能的,正等待着老师去发现,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她的一篇文章让我放下严师的架子,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以成长、发展的眼光来
审视学生的问题。“热爱、宽容、理解学生”的理念也融入了我的灵魂。现在,我与学生的和谐关系,都要归功于《山东教育报》。
是她的滋养让我更解放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为我们虽然不能延长生命,但我们可以拓展心灵的宽度,一份让人受益匪浅的好报,也许就是对心灵的拓展。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想有了《山东教育报》的陪伴,我的语文教学一定会顺利很多。
当人心变得浮躁,当人们对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对《山东教育报》情有独钟,并渐渐读懂了她。清幽的书气中,浸透出生命的泉流,读报时,仿佛看到一缕轻盈的书气,正如池塘里绽放的一朵睡莲开在心底。
——后记
联系方式:0537_4161027 邮政编码:27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