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2-18 09:31 作者:徐庆全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4095次
以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看,当年引领思想解放大潮的人,譬如胡耀邦、譬如周扬、譬如本文的主人公吴江,大都既是冲锋者也是陷阵者
2012年11月13日,吴老以95岁高龄仙逝。
11月18日,我才得知消息。致电吴老的公子吴家英兄,得知告别仪式已于15日举行。家英说,老人生前有嘱咐——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丧事一切从简。所以,15日在八宝山给老人送行,也未曾通知他人,只是以亲友为主,并表示抱歉云云。
我很能理解,这与老人一生低调行事的为人有关。尽管他的名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1982年老人被迫离开中央党校,至1990年从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位置上离休后,一直刻意躲避喧嚣。
吴老后半辈子的经历,常常让我想起“冲锋陷阵”这个词。说到这个词,人们想到的是褒扬一个人作战威猛之功,其实,溯源这个词的本义,讲的倒不是战功。这个词出自《北齐书·崔暹传》,说的是文官崔暹为官清廉正直,经常上书弹劾贪官污吏,并把他们送进监狱,得到执掌大权的高欢的赞语:“冲锋陷阵,大有其人。”但崔暹却命途多舛,后被以“谋反罪”检控,差点丢掉小命。
无论从历史还是当下来说,崔暹的命运都具有代表性。在官场多人皆醉有人独醒时,在政治场域明昧不分、多人昧有人独明时,醒者或明者是冲锋者,往往也是陷阵者——“冲锋陷阵”这个词拆分开来理解,或许更具这个词的本义。即以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看,当年引领思想解放大潮的人,譬如胡耀邦、譬如周扬、譬如本文的主人公吴江,大都既是冲锋者也是陷阵者。
冲锋者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胡耀邦主持中央党校期间发生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准备了思想基础。而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成员、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室和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可以说是这场讨论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名字也是因为这场大讨论而载入历史的。
粉碎“四人帮”以后,吴江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文革”发生的历史根源。1977年7月12日,胡耀邦召开小型理论座谈会,讨论中央党校复校开学后,怎样辅导《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学习问题。吴江作了关于继续革命问题探讨的发言,胡耀邦很赞赏吴江的这个发言。当时,胡耀邦正在筹办《理论动态》,立即决定以吴江的发言为基础,写成文章,作为《理论动态》的第一期文章。
7月15日,《理论动态》第一期出刊,刊登的就是吴江的文章:《“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这篇文章对当时还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继续革命理论”提出探讨,实际是质疑。文章认为,继续革命的主要对象应是技术革命。文章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首先抓好技术革命是不行的。”这同当时领导人讲的是另一个调,同题异调。文章还指出,认为继续革命就是不断反右,这不是毛泽东思想,并说,现实情况是有“左”,也有“右”,应当是有什么反什么。这篇文章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继续革命理论”,但提出探讨的几个问题,都是这个理论的要害。
《理论动态》创刊号发出以后,首先在中央党校引起强烈反响。在7月19日召开的第二次小型理论座谈会上,胡耀邦说:“我们本来是讨论五卷的辅导问题,吴江同志提出如何理解继续革命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五卷的中心问题,对我也很有启发。吴江同志,再写他一篇嘛!”
胡耀邦将这一期《理论动态》送邓小平。胡耀邦说:“小平同志完全同意这篇的观点,这是我和小平同志在理论问题上的第一次接触。我还记得,在《理论动态》第一期发行几天之后,我和孟凡同志两个人在办公室,孟凡接了一个电话,他放下电话后高兴地对我说,老沈,这是中央办公厅来的电话,说小平同志看了《理论动态》后说,基本同意文章提出的问题。”以后,孟凡将这件事写进了向校委汇报的“汇报提纲”。
胡耀邦后来回顾这篇文章时说: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口号。1977年7月吴江写了一篇短文《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继续革命的主要内容应是文化、技术革命、生产力的革命。那时候提出这个论点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
吴江撰写的《“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一文,胡耀邦称之为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也是推进思想解放的启蒙文章。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拨乱反正史,应当提到这篇文章。
追溯改革开放的历史,人们通常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这篇文章开始的。其实,在中央党校,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1977年9月就开始了。
这个月底,第一次登上中央党校讲台的吴江,作了一个讲两条战线斗争问题的报告。报告中,吴江说:“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证明路线的正确与否,即它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可能完全在理论范围内解决,而要从社会实践的结果来证明,看它是否对发展生产力有利,是否为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际利益。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林彪也好,‘四人帮’也好,他们把实践标准践踏得一钱不值,自己另立一个标准,就是权力标准。谁在台上,谁有权,谁就有正确路线,谁就有马克思主义。官越大,权力越大,路线的正确性越大,马克思主义也越多。这可以说是一种权力拜物教。”
多年后的2005年4月11日,我采访老人时,特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年为何要在哲学课程提出这个问题。老人说,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文革”把一切都搞乱了,按照什么来判别是非功过,提一个什么标准呢?以语录为标准?以权力为标准?还是以派别为标准?“文革”中大致按照这三条标准来的,结果越搞越乱,越搞是非越颠倒。甚至到了1977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为了推翻关于教育工作的两个错误估计,竟非用迟群(“四人帮”的属下)笔记本上两条来历不明的“语录”不可,否则就好像没有推翻的理由。这实在是一种怪现象,如果没有那两条“语录”怎么办呢?难道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的事实就不算数吗?党史的是非标准也是这样。这可以说是他思考问题的一个出发点。
这个报告的“两条战线”部分首先摘要发表在《理论动态》上,在党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年的11月,中央党校关于党史课程的设置,胡耀邦又着重提出实践同样是检验党史问题是非的唯一标准。
胡耀邦主持中央党校复校工作后,对于十一大提出的研究党史,特别是总结“三次路线斗争”的任务很重视。9月22日,胡耀邦在党史党建教研室就教学工作和如何总结“三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10月9日,叶剑英在党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要求“用心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历史”,胡耀邦正式确定了重点总结“三次路线斗争”经验的党史教学思路。
两个月后,党史党建教研室拿出了一个方案,但被胡耀邦否定了。他提议,由哲学教研部主任、《理论动态》负责人吴江牵头,一个月搞出新方案。完全按科学态度,研究清楚了,提交党委讨论。
在吴江的主持下,工作进展很顺利。12月10日,胡耀邦听取了吴江和三次路线斗争研究小组成员的汇报后,正式确定了搞一个关于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若干问题的讨论提要,并就写作内容进行了初步讨论。胡耀邦说:评价“文化大革命”要看实际结果,要由实践检验,而不能依靠哪个文件、哪个人的讲话。
1978年1月18日,吴江将《关于研究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若干问题(提要草稿)》报送胡耀邦,这个“草稿”中指出:“路线的正确与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要由实践的结果来证明。我们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路线斗争的实际结果为标准,也就是以社会实践为标准,来研究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中的是非。”“今天,我们已经有条件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辨明几次路线斗争的是非,辨明这几次路线斗争的是非,把扭曲的历史真相恢复过来。”1月20日,胡耀邦肯定了这个方案,他批示说:“路子是对头的。只是太简略了。应该意气风发地同时又严密周详地加以充实。”
根据胡耀邦的意见,吴江很快拿出了提纲初稿,在中央党校的学员中进行内部讨论。大家对于胡耀邦提出的“评价‘文化大革命’要看实际结果,要由实践检验,而不能依靠哪个文件、哪个人的讲话”这条原则都很赞成,认为实践的检验是分清党史是非的标准,并从这个角度对“文革”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学员将这个“提纲”寄回本单位去了,把用实践检验“文革”的思想“扩散”到了全国各地和各部门。
所以,党史权威人士金春明在《否定“文革”的先导》一文中认为,这场讨论,无疑是后来在全国开展的实践标准大讨论的前奏,也是向“文革”、向极左思想发起冲击的第一次响亮的号角,成为后来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导。而吴江,毫无疑问是这场大讨论的“冲锋者”。
来源: 《财经》 | 来源日期:2013-02-18 | 责任编辑:胡月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布时间:2013-02-18 09:31 作者:徐庆全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4095次
以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看,当年引领思想解放大潮的人,譬如胡耀邦、譬如周扬、譬如本文的主人公吴江,大都既是冲锋者也是陷阵者
2012年11月13日,吴老以95岁高龄仙逝。
11月18日,我才得知消息。致电吴老的公子吴家英兄,得知告别仪式已于15日举行。家英说,老人生前有嘱咐——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丧事一切从简。所以,15日在八宝山给老人送行,也未曾通知他人,只是以亲友为主,并表示抱歉云云。
我很能理解,这与老人一生低调行事的为人有关。尽管他的名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1982年老人被迫离开中央党校,至1990年从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位置上离休后,一直刻意躲避喧嚣。
吴老后半辈子的经历,常常让我想起“冲锋陷阵”这个词。说到这个词,人们想到的是褒扬一个人作战威猛之功,其实,溯源这个词的本义,讲的倒不是战功。这个词出自《北齐书·崔暹传》,说的是文官崔暹为官清廉正直,经常上书弹劾贪官污吏,并把他们送进监狱,得到执掌大权的高欢的赞语:“冲锋陷阵,大有其人。”但崔暹却命途多舛,后被以“谋反罪”检控,差点丢掉小命。
无论从历史还是当下来说,崔暹的命运都具有代表性。在官场多人皆醉有人独醒时,在政治场域明昧不分、多人昧有人独明时,醒者或明者是冲锋者,往往也是陷阵者——“冲锋陷阵”这个词拆分开来理解,或许更具这个词的本义。即以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看,当年引领思想解放大潮的人,譬如胡耀邦、譬如周扬、譬如本文的主人公吴江,大都既是冲锋者也是陷阵者。
冲锋者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胡耀邦主持中央党校期间发生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准备了思想基础。而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成员、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室和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可以说是这场讨论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名字也是因为这场大讨论而载入历史的。
粉碎“四人帮”以后,吴江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文革”发生的历史根源。1977年7月12日,胡耀邦召开小型理论座谈会,讨论中央党校复校开学后,怎样辅导《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学习问题。吴江作了关于继续革命问题探讨的发言,胡耀邦很赞赏吴江的这个发言。当时,胡耀邦正在筹办《理论动态》,立即决定以吴江的发言为基础,写成文章,作为《理论动态》的第一期文章。
7月15日,《理论动态》第一期出刊,刊登的就是吴江的文章:《“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这篇文章对当时还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继续革命理论”提出探讨,实际是质疑。文章认为,继续革命的主要对象应是技术革命。文章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首先抓好技术革命是不行的。”这同当时领导人讲的是另一个调,同题异调。文章还指出,认为继续革命就是不断反右,这不是毛泽东思想,并说,现实情况是有“左”,也有“右”,应当是有什么反什么。这篇文章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继续革命理论”,但提出探讨的几个问题,都是这个理论的要害。
《理论动态》创刊号发出以后,首先在中央党校引起强烈反响。在7月19日召开的第二次小型理论座谈会上,胡耀邦说:“我们本来是讨论五卷的辅导问题,吴江同志提出如何理解继续革命问题。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五卷的中心问题,对我也很有启发。吴江同志,再写他一篇嘛!”
胡耀邦将这一期《理论动态》送邓小平。胡耀邦说:“小平同志完全同意这篇的观点,这是我和小平同志在理论问题上的第一次接触。我还记得,在《理论动态》第一期发行几天之后,我和孟凡同志两个人在办公室,孟凡接了一个电话,他放下电话后高兴地对我说,老沈,这是中央办公厅来的电话,说小平同志看了《理论动态》后说,基本同意文章提出的问题。”以后,孟凡将这件事写进了向校委汇报的“汇报提纲”。
胡耀邦后来回顾这篇文章时说: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口号。1977年7月吴江写了一篇短文《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继续革命的主要内容应是文化、技术革命、生产力的革命。那时候提出这个论点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
吴江撰写的《“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一文,胡耀邦称之为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也是推进思想解放的启蒙文章。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拨乱反正史,应当提到这篇文章。
追溯改革开放的历史,人们通常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这篇文章开始的。其实,在中央党校,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1977年9月就开始了。
这个月底,第一次登上中央党校讲台的吴江,作了一个讲两条战线斗争问题的报告。报告中,吴江说:“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证明路线的正确与否,即它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可能完全在理论范围内解决,而要从社会实践的结果来证明,看它是否对发展生产力有利,是否为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际利益。实践标准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林彪也好,‘四人帮’也好,他们把实践标准践踏得一钱不值,自己另立一个标准,就是权力标准。谁在台上,谁有权,谁就有正确路线,谁就有马克思主义。官越大,权力越大,路线的正确性越大,马克思主义也越多。这可以说是一种权力拜物教。”
多年后的2005年4月11日,我采访老人时,特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年为何要在哲学课程提出这个问题。老人说,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文革”把一切都搞乱了,按照什么来判别是非功过,提一个什么标准呢?以语录为标准?以权力为标准?还是以派别为标准?“文革”中大致按照这三条标准来的,结果越搞越乱,越搞是非越颠倒。甚至到了1977年还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为了推翻关于教育工作的两个错误估计,竟非用迟群(“四人帮”的属下)笔记本上两条来历不明的“语录”不可,否则就好像没有推翻的理由。这实在是一种怪现象,如果没有那两条“语录”怎么办呢?难道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的事实就不算数吗?党史的是非标准也是这样。这可以说是他思考问题的一个出发点。
这个报告的“两条战线”部分首先摘要发表在《理论动态》上,在党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年的11月,中央党校关于党史课程的设置,胡耀邦又着重提出实践同样是检验党史问题是非的唯一标准。
胡耀邦主持中央党校复校工作后,对于十一大提出的研究党史,特别是总结“三次路线斗争”的任务很重视。9月22日,胡耀邦在党史党建教研室就教学工作和如何总结“三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10月9日,叶剑英在党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要求“用心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历史”,胡耀邦正式确定了重点总结“三次路线斗争”经验的党史教学思路。
两个月后,党史党建教研室拿出了一个方案,但被胡耀邦否定了。他提议,由哲学教研部主任、《理论动态》负责人吴江牵头,一个月搞出新方案。完全按科学态度,研究清楚了,提交党委讨论。
在吴江的主持下,工作进展很顺利。12月10日,胡耀邦听取了吴江和三次路线斗争研究小组成员的汇报后,正式确定了搞一个关于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若干问题的讨论提要,并就写作内容进行了初步讨论。胡耀邦说:评价“文化大革命”要看实际结果,要由实践检验,而不能依靠哪个文件、哪个人的讲话。
1978年1月18日,吴江将《关于研究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若干问题(提要草稿)》报送胡耀邦,这个“草稿”中指出:“路线的正确与否,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要由实践的结果来证明。我们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路线斗争的实际结果为标准,也就是以社会实践为标准,来研究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中的是非。”“今天,我们已经有条件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辨明几次路线斗争的是非,辨明这几次路线斗争的是非,把扭曲的历史真相恢复过来。”1月20日,胡耀邦肯定了这个方案,他批示说:“路子是对头的。只是太简略了。应该意气风发地同时又严密周详地加以充实。”
根据胡耀邦的意见,吴江很快拿出了提纲初稿,在中央党校的学员中进行内部讨论。大家对于胡耀邦提出的“评价‘文化大革命’要看实际结果,要由实践检验,而不能依靠哪个文件、哪个人的讲话”这条原则都很赞成,认为实践的检验是分清党史是非的标准,并从这个角度对“文革”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学员将这个“提纲”寄回本单位去了,把用实践检验“文革”的思想“扩散”到了全国各地和各部门。
所以,党史权威人士金春明在《否定“文革”的先导》一文中认为,这场讨论,无疑是后来在全国开展的实践标准大讨论的前奏,也是向“文革”、向极左思想发起冲击的第一次响亮的号角,成为后来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导。而吴江,毫无疑问是这场大讨论的“冲锋者”。
来源: 《财经》 | 来源日期:2013-02-18 | 责任编辑:胡月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