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宋政和年间,有个叫宋江的人来到沧州投奔柴进。
这件事的起因是他杀了一个阎婆惜的女人,需要一个地方藏身。
水浒上把这件事说得轻描淡写,好像是宋江随手选了一个疗养地。
其实,这是个痛苦的决定。
江湖慈善榜排名第二的及时雨,去投奔排名第一的小旋风,无疑宣告了前者的彻底破产。
我可以举出若干例子,来证明此事的严重性:
比如希特勒给斯大林当二把手,比如比尔盖茨把公司卖给乔布斯,比如某政治正确的大国给政治更加正确的小国降半旗。
但最终这件事还是发生了。可以说宋江的确走投无路了。
宋江如此紧张,自然跟阎婆惜的背景有关(详见宋江杀惜)。
他觉得,这个女人一死,恐怕整个郓城官场都要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快。
因此他离家时相当慌张,甚至根本没有个目的地,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转.
直到某天上厕所时,他才冷静下来,拿出账本(详见宋江杀惜)翻阅,想找个能量够大的人投奔,假如找不到,就撕了当手纸。
这时他偶然发现了一行奇怪的留言:
“郓城是个女子地方。”
落款是"此木井之"。(落款是竖排的)
“我那里啥时候接待过日本人啊?”
宋江迷惑不解。
有关宋江逃亡的事,还可以补充两句。
其实他完全没必要跑这么急。
首先,官府并没有及时发出通缉令,相反,郓城县衙还有好多天神秘兮兮的,不准任何人提宋江的名字。
这是因为同事看他好几天没来上班,都以为他“逃到辽国去了”。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时代背景。
12世纪是个比较另类的时代,表现在于,当时自称天朝上国的国家有两个,大宋和辽国。
这两个国家表面上剑拔弩张,但实际上关系没那么差。
大宋的官员最喜欢把老婆孩子往辽国送,出了事,首选逃亡目的地也是辽国。
因此当时辽国做官的都是辽国人,而大宋做官的都是辽国人的爹。
从这一点来看,大宋无疑更有自称上国的资格。
事情搞清楚之后,郓城官场有喜有忧。
定力不够,跟风跑到辽国的,听说后后悔不迭。
胆子比较大,或者反应比较慢的都沾沾自喜:幸亏没跑,还能再捞几年。
其中最高兴的当属知县时文彬。
他以手加额,一边庆幸终于摆脱了阎婆惜这个扫把星,一边怀着狂喜把前任留下的和自己刚造出所有烂帐都加到宋江头上。
宋江很久以后才知道,自己是以“巨贪”的身份被通缉的。
总之,宋江在厕所里苦思良久,终于回忆起一件事。
某年某月某日,有位政要来郓城县视察。
由于内急,就在县驿站(招待所)洗手间解手.
宋江当时也在里边蹲着,发现来人仪表不凡,于是亲自服侍他洗手更衣,还拿出留言簿让他签名.
事后知县告诉他,那人是柴进柴大官人.
关于宋江与柴进的相识过程,还有其他几种说法。
有人说,柴进那次去郓城是开会去了,但是走进招待所却不是故意的——他散会后找不到自己专车,左转右转,结果转进了招待所,就遇到了宋江。
也有人说,柴进也不至于那么糊涂。
他下榻招待所是郓城方面的安排。
总之,柴大官人在宋江那里吃得好玩得好,临走还要走了一个女服务员,因此两人私交不薄。
但是据武松透露,宋江对柴进的友情只字不提,只是提到了当年奉知县之命陪他游泰山的一些旧事。
“我日他娘的这孙子在中天门就爬不动了,我把他背到玉皇顶的!娘的他多少斤啊!”
宋江说,从那以后,每逢阴天下雨,他的后腰就会提醒他,曾有一个叫柴进的人欠了他的情。
3
把柴进家说成是个庄园很不贴切。
因为那里从外貌上来看,完全是个监狱。
整个村庄都由一圈围墙圈起来,找不到正门根本进不去。
站在大门前,宋江拼命整理衣装,想给柴进留下个好印象,结果白费了。
从大铁门里出来个老头,打量了宋江几眼,问道:出事了?
宋江点点头。
跟我来,登记。
对于柴进的庄园,宋江做过很多设想。
一开始他认为那应该是一个高层建筑群,每栋楼都在五层以上,楼身贴着琉璃瓦,把太阳光反射到很远的地方。
住在里面的人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并且向旁边村子里提水的姑娘吹口哨。
后来他又觉得那里也可能是几千间大瓦房。
这些房子整齐的排成方阵,墙上刷着各种颜色,每一百间各不相同。
所有的房门都冲着南方,每天中午,住在里面的英雄好汉们都夹着折椅和太阳伞出来进行日光浴。
然而此时宋江发现,以前的猜想都不靠谱。
柴家大院的房子像是些仓库,形状七歪八扭,外观破破烂烂。
每个门口都蹲着一些人,在一边搓泥一边晒太阳。
大院中间,很多人像僵尸一样在游荡。
有的在遛鸟,有的背着手望天上看,还有些人坐在石墩子上,绘声绘色地讲些什么。
老头抬头看看太阳,自言自语地说,时候差不多了。
然后走到一排巨大无比的木桶前,抄起一跟木棒敲了敲桶身。
这些人就像突然复活了一样,跳起来超院子东南的一个小门跑过去。
“这帮吃货,就开饭的时候动弹……”
没事就替别人抱不平是宋江结交朋友的法宝之一。
因此他想讨好一下这个老头:“老丈,别的下人呢?”
宋江的潜台词是,这种活不是您老人家应该干的,屈才了。
没想到这话惹来了麻烦。
“下人?谁是下人?我是柴进他叔,我叫柴皇城!”
有关柴皇城的情况,武松知道得更详细一点。
在他眼里,这老头还是挺和善的。
柴进本人极少在庄客中间露面,公关活动都是柴老头负责的。
他经常在大院里转悠,跟大家打招呼:吃得好不好?满不满意?有啥事要帮忙的没有?
这时候有些人就开口抱怨,要这要那。
不管他们是要长途车票还是要女人,柴皇城都会在第二天让他如愿以偿,然后留下一句:有事您说话。
飘然而去。
因此,武松觉得,柴老头就像圣诞老人一样,什么都搞得到。
宋江诚惶诚恐地向柴皇城赔不是,同时不停地用余光打量着这位柴家元老。
柴皇城看上去年纪六十有余,身上的衣服都是粗麻缝制,鞋袜上打着补丁。
他还发现这客厅也十分简陋,不禁心服口服——柴家人身为皇亲国戚,生活简朴,礼贤下士,难怪大家交口称赞了。
这时,门忽然砰的一声被撞开。
“难道是官差居然闯进来抓人?”宋江惊出一声冷汗。
好在这是虚惊一场。
宋江回头一看,就看到了柴进。
4
水浒传上说,柴进见到宋江,一上来就拜在地上.
这其实是后来山寨史料的胡说八道.
宋江作为一个普通的逃犯,见到少将柴进当然要跪下磕头.
柴进只是点点头,就算还礼。
水浒传上说,柴进是帝王贵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气质不凡。
这个“气”不好说,但是“质”的确实不凡——柴进体重目测起码三百多斤。
关于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况,宋江本人的叙述还有些跟史料不符的细节。
比如他曾跟武松说,跟体型相比,柴进那天的衣着给他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柴进身穿军大衣,头戴皮帽,背着一卷铺盖,手里还拎着马扎子。
他没看见宋江,一进门就大声吆喝着:
“哎呀妈呀这长途总站夜里那个冷啊,我去了一看起码三百多人在排队。
我打个地铺睡了一晚上,排到窗口他跟我说卖没了!
我当时就火了,说你不卖给我票,我带一个军灭了你!最后终于......”
柴皇城拼命咳嗽了两声,柴进才发现有个生人在屋里。
他登时脸色大变,刷的一声抽出一把短刀,恶狠狠地瞪着宋江,咬牙切齿地说道:“你知道的太多了……”
关于柴进的情况,还有值得说明的必要。
此人其实是个有抱负的青年。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个奇妙的愿望:那就是有朝一日,各地人民蜂拥而起,推翻赵宋王朝,拥戴自己当皇帝。
这个念头是叔父柴皇城早年灌输给他的:“天下,中国的天下,是柴家老祖宗的打下来的。你柴进是世宗陛下的唯一嫡孙,好好积蓄力量,将来把天下再抢回来。”
这个愿望其实历代柴家男儿都有,因此他们世世代代招贤纳士。
招到柴进这一代,家族经济终于崩溃了。
例证就是柴进连下人都雇不起,由叔父兼任。
此时他们唯一还能吸引人来投奔的就是柴进有求必应的名声。
从买鞋到买车票,你说一声,柴进叔侄就会帮你办。
昨天有个民工要返乡,柴进嘴里说着容易,我给长途总站打个招呼,然后背起马扎子排队去了。
5
可能你要问:柴进作为皇亲国戚,缺钱打个招呼找朝廷要不就行了?
其实赵宋王朝对他们家待遇不薄,每年提供很大一笔津贴。
假如再去要钱,难免有人生疑。
几年前出过这么一件事。
那年正值柴荣诞辰190周年,对柴荣的武功极其神往的赵佶给了柴进一个通仕大夫的官职,使他成为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还拨款数万贯给柴家重修柴氏祠堂。
这笔钱拨下来,全被用来养庄客,祠堂连个地基都没打下。
于是有御史当庭弹劾柴家私蓄甲士,图谋不轨。
第二天立刻有一队厢军开到柴家庄,把整个村子用墙围住。
柴进叔侄吓了个半死。
这事好不容易才由童贯压下来。
从那以后,他们再也不敢随意要钱了。
知道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柴进忽然要杀宋江。
一方面,他怕自己穷困潦倒的真相被传出去,没人再来投奔。
另一方面,他怕宋江去官府举报他半夜翻墙,招揽人心。
好在柴皇城赶紧介绍说,这位是郓城及时雨宋公明阁下,犯了大案,来投奔将军。
柴进脸色缓和了很多,恢复了往日的慈祥。
不能杀害来投奔的人,是柴家的祖训。
更何况宋江名声在外,说不定还能引来更多的江湖人士,因此杀不得。
于是柴进就好象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坐下来跟宋江谈笑风生:
“我去这个,驿站的时候啊,群众们那是夹道欢迎……就这样群众还不满足,很多这个群众,拉着我的手不放,跟着车子跑,当然有的人知道,这是,那个,前朝世宗皇帝的亲属,有个别群众,你们想象不到,他们举着世宗皇帝的画像牌跪在地上,喊着‘世宗陛下万岁’,人民群众对世宗皇帝的爱戴,表现在我们身上我真是很感动……”
有关柴进的最后一点说明就是,他其实没必要这么神秘兮兮:他们叔侄俩的所作所为,99%会在第一时间由探马飞报东京。
赵佶自打知道了这位遗少的伟大志向,非常重视,要求贴身太监随时记录柴氏语录。
心情不好的时候拿出来念上两段,总能笑个半死。
在他看来,柴进就好像一只圈养在横海郡的大熊猫,整天愁眉紧锁而又憨态可掬,说不出的可爱。
总之,柴进一思考,赵佶就发笑。
后者是舍不得把他怎么样的。
6
以上有关柴进的介绍,宋江当时是不知情的。
他想不通柴进为什么忽然拔出刀子威胁自己,忽然又对自己礼遇有加。
他更想不通柴进为什么要每天一大早就把自己召唤到卧室里,大谈他老爷爷的功绩。
柴进的房间里弥漫着一股臭袜子味,但也不是不能忍受。
只是丫每说完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前朝”就挖鼻孔实在让人受不了。
本来宋江面对江湖闻名、血统高贵的小旋风就够自卑的了,现在这种迷惑使得他加倍心虚。
于是他打起精神,极力表现得从容不迫,好让对方看得起自己。
柴进问他为什么来找自己,他说咱俩都是同行,因此来参观学习一下.
柴进问他是不是惹了什么官司,他轻描淡写地说,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我在郓城杀了点人......
这种淡然的态度使柴进叔侄觉得宋江果然气度不凡,是个人物。
于是他们决定,要按照特级标准来招待。
当然,考虑到当时柴进的财力,所谓的优待也就是那么回事。
多年以后,宋江一听柴家庄三个字,哪怕是深更半夜也要爬起来吃两碗红烧肉才能睡得着。
出于同样的原因,宋江几次想告辞换个地方,但是都被柴进挽留。
他在这里住了一年多,最终找了个借口溜掉了。
“早知道要吃一年监牢饭,我还不如当初就自首去了。”
宋江虽说对这里的伙食不太满意,但别人可不是这么想的。
对他的优待已经引起了其他庄客的不满.
根据前边的描述,我们不难推测出柴进庄客主要成分:如假包换的饭桶、混子、小毛贼、流氓无产者。
这些人最看不得有人过得比自己好。
“凭啥咱们早饭喝稀饭......他喝两碗稀饭?”
“凭啥咱们中饭馒头咸菜...... 他吃大个咸菜?”
“凭啥咱们睡草席子......他床上铺两层草席子?”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狭隘。
也有人站出来替宋江辩护:“可不能这么说——我听说,这人挺有本事......"
“放屁!有本事算什么本事?!”
于是他们决定,晚上偷偷揍宋江一顿泄愤。
当晚,宋江出门上厕所的时候被人从后面往头上套了一个麻袋,踹倒在地,拳打脚踢。
揍够了之后,肇事者们一哄而散。
等到宋江挣脱麻袋的时候,若大的院子已经空无一人,只剩一个智障模样的人站在近前,带着专注的傻笑,伸长了脖子看热闹。
宋江不禁哀叹一声:虎落平阳被犬欺啊。
更糟糕的是,宋江挨揍的地点距柴进的屋子不远。
柴进听见了动静,打着灯笼开门出来查看。
宋江暗暗叫苦:现在去更衣洗脸已经来不及了。
他的自尊心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走到那个依然纹丝不动保持看热闹的姿势的傻x面前,郑重其事地拱手说道:英雄,好身手啊!宋江输得心服口服!一个人打我,但是感觉就像几十人打我一样!敢问好汉尊姓大名?
那人先是目瞪口呆,而后又扭扭捏捏,最后憨厚的笑了两声,说:俺叫武松。
7
那天柴进以为武松跟宋江真的在比武,就邀请两人一起进屋吃饭。
借着灯光,宋江也看清了武松的长相。
此人古铜肤色,身材很高,骨节粗大,肌肉结实。
宋江心里咯噔一下:这下丢人了,此人看着整个一农民啊。
不过柴进并没有注意到宋江的脸色。
他很热情的发表讲话,对武松的加入表示了欢迎。
柴进说话时,使劲的部位肯定不是脑子。
证据就是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落座,整张椅子散架了。
宋江连忙上去扶起柴进,武松却上前收集零部件:
“你这个椅子啊,木料是不错的,但是这个活,太糙,你看这接口,这钉子,下的都不是地方,这漆工也不行......”
武松撩开衣襟,从裤腰带上取下锤子扳子木尺墨线,还有全套的各式木钉。
大家同时看到,他裤腿上还别着一柄瓦刀,后腰上甚至还挂着一把洋镐,真不知平时他是怎么用外衣把这些东西遮住的。
武松没花几分钟就把这把椅子复原了。
宋江啧啧赞叹:兄弟好手艺啊。
武松不好意思,搓着手说,没啥,干得熟了。
个人认为,武松是水浒中最难写的人物之一。
与公孙胜之流的三无人员不同,写此人不是难在材料少,而是材料太多——除了水浒和金瓶梅,他的事迹还见于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苏州评弹、西河大鼓……
几乎每种曲艺形式都有武松的桥段,叙述他在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行侠仗义的事迹。
杭州甚至还有个“宋义士武松墓”,说他在那里干过城管......
这导致人们连他的基本经历都搞不清。
其实说起来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作为一个十几岁就离家打工的农民,武松去过的城市可多了。
水浒传上说,武松自幼没有父母,由哥哥抚养长大。
其实武松的父母没有死,只是进城打工去了。
他们俩把孩子托付给爹妈,一开始还能每年过年回来一次,后来间隔就越来越长,最终杳无音讯。
总之,不管他们俩是在工厂里累死了,病死了,出事故死了,还是在遣返过程中里被躲猫猫,没人知道。
武松兄弟俩的遭遇在当时大宋的农村很常见。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城市大发展的时代。
整个社会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愿意当农民,有机会就要进城打工。
据史书记载,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有十多个,宋神宗时则有四十多个,宋徽宗崇宁年间上升为五十多个。(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
到了北宋末年,农村里只能看到老人孩子,青年全部进城了。
武松也不例外。
宋代是个很另类的封建朝代,明明还处于农业社会,却非常歧视农民。
那时候,人被分成四等——士农工商,农民派第二。
换言之,农民是一个很二的存在。
城里人觉得他们穷,脏,无知愚昧,头脑顽固而可笑。
那时候你想成为小品(杂剧)明星,捷径跟今天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嘲笑农民。
“在京师时……(杂剧)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人(农民),以资笑。”(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
即使武松这样离开农村的农民(官方对他们的称呼是“游惰之民”),也顶多就是摆脱二货的地位,成了一种不三不四的生物。
他们成不了士,当不了商,孩子也不准在城里落户。
因此,宋江感觉自己把武松待若上宾很跌份。
不过事到如今,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把“求贤若渴”的戏演到底。
“兄弟衣服破了,来,这是一点碎银子,明天找个裁缝,做身新衣……”
没想到武松被这么一句平常的客套话感动的涕泪交加:
“大哥,你真是好人啊,请受小第一拜!”
武松当时上身穿得像个文人,合领袍衫加东坡巾,脖子上甚至套着一个官老爷才佩戴的方心曲领;
下半身却像个扫大街的:一条肥大的裤子,脚上是一双草鞋。
这身打扮可以说是怪异无比,就像今天的西装配球鞋一样,只有民工才穿的出来。
武松回忆说,这是因为在多年打工生涯中,他要么从地沟里仰视城里人,要么在脚手架上俯视城里人,就是没有机会平视。
这样就很难得到一个整体的观察结果,怎么穿才能像城里人。
就这身可笑的行头,还是武松十几年来唯一一身可以出门穿的服装。
因此宋江这一句话,就让武松感激了他一辈子。
8
除了这点小恩小惠,武松感激宋江还有别的原因。
如前所述,柴进门下的常住人口基本都是些江湖游民,资深混子。
在这些人中间,性格老实、笨嘴拙舌的武松基本是个被耍着玩的命。
他对其他门客百般讨好,有求必应,试图融入这个圈子,得到的回报就是被叫做“傻逼”。
大家觉得武松呆头呆脑,逆来顺受,因此一说起“武二这傻逼”就会哈哈大笑。
后来柴进出事了,这些人树倒猢狲散,就把“二逼”这个词带到了五湖四海。
每次被嘲笑捉弄之后,武松闷闷几天,接着又会凑上来巴结这些人。
他这样做倒不是因为他贱,而是早年生活养成的习惯。
大宋农民有个共同的的爱好,那就是看热闹。
路上死只耗子,能引来几百人围观。
不是大家心理变态,而是乡村生活太无聊了,有个事能让今天与昨天不一样,不管事大事小,大家都要围观一下,以发泄喜悦之情。
同理,武松看到有人聚在一起干点什么,比如宋江被群殴,就一定要凑上去看看,别人都走了他还不肯走。
他最大的噩梦就是形单影只,被人孤立。
顺便说一句,这个爱好后来给武松带来了麻烦。
看过水浒的朋友应该记得,后来在孟州,有个张都监想害武松,于是派了几十个家丁,要半夜把他抓起来。
但是他的家丁慑于武松的威名,谁也不第一个冲进去屋里抓人。
僵持良久,领头的决定,大家喊个口号壮壮胆,然后一起进去。
喊什么呢?
想来想去,喊别的都不合适,干脆喊“有贼”。
没想到两声“有贼”过后,屋里就有个影子冲出来,一边左顾右盼一边问:哪呢?哪呢?
结果被自己裤腰带绊倒,丝毫没有反抗就被抓了。
这就是跑出来看热闹的的武松。
不难想象,武松在这种环境下遇到宋江,惊为天人。
只有宋江,从第一次见面就对他礼遇有加;
只有宋江,会张口闭口叫他“兄弟”;
也只有宋江,会跟他同席而坐,嘘寒问暖;
“兄弟,在柴家庄多久了?住得还习惯吗?”
“习惯习惯,这里条件比在城里做工时强多了!”
武松说,他的打工生涯过得很苦。
买不起好衣服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节。
十几年来,他住的一直是工棚,20平米塞12张床,五十个人共用一间厕所,每寸地面都堆满了工友捡来的破烂。
就这猪窝一样的住处,还得交水费柴费床位费。
相比之下柴家庄八人一间土坯房简直是五星级酒店了。
武松说,他给无数包工队干过活,每个食堂都大同小异。
由于舍不得烧煤,炉灶里填的都是煤渣、垃圾、废旧轮胎、炼丹废料……烧出的烟有时候是红色有时候是褐色,但是不管什么颜色,都有股刺鼻的怪味。
由于舍不得用水,做饭的大师傅从不洗手,偶尔洗菜用的是上顿的刷锅水;
同理,这些地方做菜也舍不得用菜。
一年到头只供应白菜窝头,偶尔吃那么一点肉,还是臭的。
武松多年来一直对在杭州干过的一个工程记忆犹新。
那是一家酒楼的屋顶维修。
每天午饭时,武松闻着底楼的酒菜香气,都馋得要死。
但是他不能去吃饭——店家不让他进去,怕影响生意;就算店家同意,武松也舍不得进去。
里面一桌菜顶他一年的工钱。
他只能跟工友在垃圾桶旁边野餐:一小块油布铺在地上当菜碟,一群人围成个圈,屁股底下摆个安全帽当板凳。
那情景就好像一群猩猩在学习用筷子捡石子。
相比之下,如今在柴家庄每顿都能上桌吃,每月还有两次水煮肉,这种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过武松同时声明,他不是一个不知足的人。
他认为自己在城里受的苦也没啥,因为在他看来,“城里人也不容易”。
工棚虽然拥挤,但是同样的居住面积打上四面墙,就能让无数城里人拿出三代的积蓄抢购,抢不到就觉得没脸做人。
同样是烂菜臭肉,太学食堂里一样卖,价格翻了好几倍,去晚了还吃不到。
太学生们贵为天之骄子,好像也没啥意见。
拉完肚子没事人一样,让他反辽他反辽,让他反夏他反夏……
除此之外,城里人好像也觉得生活没大有意思,证据就是他们同样喜欢看热闹。
大街上偶尔有人被车撞,也会有几百个人围观。
跟农村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大家围观完之后会到茶馆之类的地方讨论发泄一下。
假如某些内容不宜说出,就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上写出来。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说到义愤填膺之处,把茶碗往重重一扣,就在桌子上留下一个@形的印记......
但是武松有一点想不明白:都是过苦日子的人,你们为啥要瞧不起俺呢?
9
与大多数人的预想不同,武松说起城市生活,最爱用的词不是“艰苦”,而是“有趣”。
他说,城里有酒楼,有瓦舍,有夜市,有早市,闲暇时能逛逛街,看看杂耍。
不像农村,什么娱乐都没有,连洗澡都是奢望。
因此,武松很喜欢城市,宁愿背井离乡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但是,城市似乎不是很喜欢他。
城里人笑话他说话的口音,傻呵呵的气质,说他脏,素质低,想方设法要把他们赶回去。
举个例子,武松在公车上总是坐立不安。
因为假如他抢到座位坐着,旁边就会有人阴阳怪气地说民夫素质低。
如果他站起来让座,旁边就会有人提醒:别坐!不怕脏啊,小心得病!
衙门是另一个让武松头疼的地方。
在宋代,生而为人并不是钻出娘胎那么简单。
因为在那之后,人还需要无数证件,来证明自己活着是合法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证件叫做户口。
北宋的人被按照户籍分为两类,一种叫乡村户,一种叫坊郭户。
前者相当于农村户口,后者相当于城市户口。*
如果你不幸拥有的是前一种,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好像生活在一个养老院里。
人人都是爷,就你是孙子。
武松拥有的当然是乡村户籍。
因此他想要合法进城打工,难度跟进趟鬼门关差不多。
这当然是个比喻的说法。
不比喻的说法是,他需要去衙门再办一批证件。
武松陪着笑脸去衙门里问,却总是被一个耳光打出来。
后来得到指点,塞个红包再问,得到的答案却老是不一样。
以为衙门里的人最了解规矩,是大宋百姓的一个普遍误解。
其实衙门里的人对规矩最不了解,因为他们自己从来不按规矩办事。
而为了掩饰这点,你问他规矩是怎么样的,他就捡最麻烦的一种讲给你听……
总之,武松进城打工十几年,证件依然办不全。
但是每次禁军都会在大街上拦住他查他的证件。
武松拿不出来,于是总是被查一次打一次,打完了再收容遣送。
到后来,武松在工棚只敢睡紧急出口附近的铺位。
如果有禁军来敲门,他就一个激灵坐起来,飞快地逃出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武松不是个狭隘的人,他对城里人依然抱有同情。
他发现,城里人似乎也分三六九等。
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不比城乡户籍小。
武松的观察没错,北宋的坊郭户的确分为十等。***(唐代以来即称城市居民为坊郭户)
比方说,有房的叫主户,没房的叫客户。****
后者去前者家里提亲,就会体会到武松在公车上坐着不是站着也不是的感觉。
再比如说,干买卖的叫行户,在衙门里坐班的叫吏户。
前者去求后者办个执照,受到的呵斥一点不比武松少。
当然了,也有吏户不敢惹的角色,那就是官户。
假如后者说“把你老婆送来谈谈你升职的事”,前者也不敢不办,否则就会丢掉工作被遣送回老家……
更可怜的是,武松尚能在工棚里胡说八道,城里人却不能。
有些事即使你在茶馆里发两句牢骚,也会有茶博士悄然出现,一脸严肃地在桌子上画个#字——这是提醒你:赶紧擦掉,想戴木枷吗?!
总之,在大宋,不管你是什么户,都不能忘了自己头顶上还有点什么压着。
假如忘了这一点,你离变成尸就不远了。
但是如果把这个模型倒过来看,我们又能得出一点积极的结论:
正是由于这种层层相欺的关系,大宋人民才活出了幸福感。
虽说人人都觉得气不顺,但是朝下边一层的贱民吼两嗓子,人人又觉得自己混得还行。
这就是和谐社会啊。
不过当压力传递到武松这种人头上时,这个结构就失去了平衡性。
因为在大宋,农民之下,再无贱民。
(注
* “沿边州军管属地分坊郭、乡村诸色人户” [1] 《宋会要》兵27之2。
“坊郭三年, 乡村五年, 农隙集众,稽其物产, 考其贫富, 察其诈伪, 为之升降; 若故为高下者, 以违制论”."《宋史》卷177 《食货志上五?役法上》。
** “州县之吏, 多是狡恶之人……析律舞文, 鬻狱市令, 上下其手, 轻重厥刑, 变诈奇邪, 无所不作。” 苏舜钦:《苏学士集》卷十一《五事》。
*** 往时因为臣寮起请,将天下州县城郭人户分为十等差科。《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16《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户差科札子》。
**** 主户则尚能随屋税纳官,客户则逃移,莫知其处,但名挂簿书而已。《韩魏公集》卷13《家传》)
10
关于以上这些经历,武松那天在酒桌上都说过。
这些事在柴进听来很新鲜,因此他不断插话,提一些让人很难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不天天洗澡呢?
——为什么不去买点肉吃?
——为什么不弄个城市户口呢?
不过其中最难回答的还是以下这个:
既然城市这么难,何不回家乡呢?
武松说,城市苦,回农村更苦。
即使他这样的壮汉,下地也感觉像是受刑一样。
犁田,耙田,锄草,只要你不是铁打的,干完一天就会腰都直不起来;
家里有果树的,剪枝捉虫,更是让人累得以为胳膊随时会掉下来;
村里的水车不顶用,遇到旱天,就得自己挑水浇地。
几天下来,肩膀上层层叠叠全是伤痕。
到了收获季节,还要拔麦、捆麦、梳麦、铡麦、打麦场、扬场、晒麦……每道工序都足以让人脱层皮。
武松认为,当农民的最苦之处还不是农活本身,而是靠天吃饭。
什么叫靠天吃饭呢?
那就是不管你再卖力,再仔细、再科学,忙活一年,老天爷多下点雨,少下点雨,来场雹子,你就白干了;
假如老天爷给面子,风调雨顺,也不过是多收个三五斗。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你们城里人再穷,也不过是饿死;俺们农村人,饿死之前还要先被累个半死、被老天爷玩个半死……”
武松还说,更要命的是,即使老天爷给饭吃,官老爷也不一定开恩。
我们知道,宋代各级地方政府都设有一个叫做常平仓的机构。
它有一个很牛的职能,那就是在丰年时平价收购粮食,防止谷贱伤农;
荒年是平价卖出粮食,防止饿殍满地。
其实该机构还有一个更牛的功能,那就是定义丰年和荒年。
武松以前跟着哥哥去交公粮的时候,最怕有个SB骑着快马飞奔而至,扯着嗓子大喊一声:好消息!今年全国百年不遇的大丰收!
一听这话,排队的农民就会哀嚎声四起。
因为这意味着,今年粮食的收购价会低到令人发指,全卖了还不够种子钱。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武松当时不到三十,遇到过二十多次百年不遇。
武松的这些倾诉让柴进感到大开眼界,却让宋江很不舒服。
作为押司,这种事他也参与过。
好在武松又说,他也不恨官。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个官他就必然要想方设法搞钱,武松表示可以理解。
他不能理解的是,这帮孙子专心收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不务正业,对种地这种技术活指手画脚?!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作为一个北宋的农民,你想自己决定地里种什么是不行的。
这是因为衙门经常对农业科学进行指导。
武松记得,县里每换个领导,地里就要换一茬庄稼。
这是因为新领导往往要下令,说某种作物“很值钱”,今年全部种这个。
更可怕的是,领导的智商似乎没有下限。
比如说,他们曾经要求大家把庄稼全拔了在地里种草。
原因是朝廷推行保马法,大家就得多种草料支援国家军事建设。
后来保马法废除了,领导依然要求种草,
原因据说是丫想建个步打(宋代高尔夫)球场。
“多好的地啊,种了草最多三年就废了,没法再种庄稼。”
说起这个,武松就心疼。
总之,虽然武松在城里活得不太舒心,但是他也清楚,自己已经回不了农村了。
大宋的农村条件太苦了,即使你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只要能离开一天,回去了就会不习惯。
武松每次过年回家,都觉得地又荒了一些,收成又少了一点。
村口的那条小路又泥泞了一些,村口的公共厕所又臭了一倍;
在坟场一样寂静的乡村冬夜里,武松总是想念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夜市。
在这种时刻,他就觉得,哪怕没有钱,哪怕被瞧不起,但是只有城市才能让他感觉到自己真实地存在着。
“四民之中,惟农最苦……故其子弟游市井,食甘服美,目睹盛丽,不复肯归南亩矣。”——司马光
11
“武松,我提醒你,这里不是艺术人生,不要总说你那些苦日子。”
听了半个多时辰之后,李捕头决定插一下话。
他知道,武松这人绝不是看上去这么老实无辜。
根据卷宗,他打工期间前科累累。
像这种老贼骨头,由着他说下去,说一个月也不会交代案子。
因此他决定敲打一下,煞煞他的锐气:
“武松,你为什么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诚实劳动,养家糊口呢?
挣的钱再少,它毕竟是干净的。
你不能把责任都推给社会……”
武松斜着眼睛看了他一会儿,问道:我犯的什么案子,你都知道?
“一清二楚。咱们一件件来谈,好不好?”
武松点了点头。
“政和四年,你是因为人身伤害罪,畏罪逃到柴进那里的,是吧?”
“对。”
“先谈谈这个案子吧。”
关于武松畏罪潜逃的事,水浒传交代得很模糊,只是笼统地说,他酒后打了“本地机密”(相当于中层公务员)。
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因为在北宋末年,民工要打公务员,就好象你要蹬着三轮去追尾撞宝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首先,大宋的公务员跟民工不管是吃饭、休闲还是购物,去的场所都没有交集。
其次,大宋的公务员在工作单位以外基本不敢承认自己是公务员。
偶尔去公厕抱怨几句“公务员待遇过低”都要趁半夜蒙着脸。
这样一来,武松要打他们,只能去工作单位。
有关大宋的国情,这里还需要补充说明一下。
该国每年的财政收入70%都用在军费上,而军费的70%又用在对内安全上。*
因此各级官府从来都是戒备森严,好像身处敌占区。
你单枪匹马闯进去把人打得生死不知大摇大摆走出来,实在不合常理。
更何况武松是个老实人。
不到被逼无奈,是不会打人的。
因此,武松伤人一案,必有隐情。
12
清河县的人说,武松不光身体强壮,还是个种田的好把式,干活的好工匠。
他是十里八乡知名的木工、漆工、篾匠……
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建筑工种,从和泥、制瓦、摔砖、砌墙到上大梁、抹墙面,样样精通。
正是由于武松会这么多手艺,又肯勤勤恳恳干活,所以就长年赚不到钱。
每次他在工地拼死拼活干一整年,到了年关却总是拿不到工钱。
大宋人拿着钱很当回事,不到万不得已不想给别人,哪怕是买东西的时候。
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每年开工的时候,工头只发给每个民工一点生活费,说你们先花着,其余的年底结账。
因此武松经常穷得身无分文,有时候不得不跟着老乡去工地偷点建筑材料卖掉,赚点小钱。
如果东窗事发,大家就把责任推到不善言辞的武松头上,因此他被抓过两次。
好不容易坚持到年底,又往往会有这么几种情况出现:
包工头卷钱跑了;
包工头上吊了;
包工头赖帐不发。
假如碰到最后一种负责任的工头,你就幸运地拥有了讨薪的机会。
总之,有人认为,武松前去讨薪,结果打伤包工头,于是跑路。
(注:*“一 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 蔡襄,《论兵十事疏》)
可是又有人说,以上说法可信度也不高:
大宋的包工头一向前呼后拥,遇到讨薪民工,一个口哨就能叫来数十打手,手持铁棍把人打将出去。
你功夫再好,也是寡不敌众。
因此,大宋的民工讨薪,只能立足于激发包工头的同情心。
于是又产生了另一种传言:武松是去讨薪了,但采取的方法不是硬打。
13
武松一辈子经历过许多个寒冬——他曾三九天光着膀子刨冻土,也曾四九天挽起裤管下运河,但是没有哪个冬日像他跟老乡站在包工头门口自焚讨薪的那天这么冷。
这是因为那年头没有汽油,想自焚只能往身上泼高度酒。
随着体温不停地被挥发的酒精带走,武松的声音变得哆哆嗦嗦:还钱!不还钱俺就点火!
面对楼上飞来的嘲笑声和吃剩的鸡骨头,武松跟老乡面面相觑:
“狗日的死活不掏钱,咋办?”
“点!俺不信出了人命他还能有好!”
“好,你不给,俺这就点火……点火……点火……”
武松好像出了毛病的唱片,把最后两个字重复了好几遍,声音一边比一遍低。
他并不是表面上那样毫不畏惧。
他也怕,尤其怕疼。
但是跟疼比起来,他更不能容忍丢面子。
“罢罢罢!死就死了!”
为了表示决心,武松又把酒从头浇了一遍,还喝了半桶。
这个举动救了他——酒里全是工业酒精,他喝完就中毒了,一头栽倒不省人事。
醒来后接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他的老乡点了火,自己死了,还引燃包工头住宅,将其烧伤。
县衙判他伤人罪,需赔偿汤药费一千贯,正在通缉他。
武松赔不起,就逃到了沧州柴进庄上。
对于以上的说法,依然有人不信。
一些了解北宋建筑业的人说,那个年代的拖欠债务都是多角债.
具体说来,就是开发商欠建筑商,建筑商欠包工队,头包欠二包,二包欠三包,三包才直接欠底下民工的工钱。
你去要钱的时候,每个环节都把责任往上推,一直推到开发商那里。
而开发商非富即贵,背景和脸皮都很厚,开口就说,老子的钱被蔡京欠着,有本事找他去——面对这种人,假如以自焚等手段相要挟,衙门八成会说你“恶意讨薪”,即使要到了工钱,事后还不够交罚款的。
因此靠谱的讨薪手段不是不要命,而是不要脸。
政和年间,山东大批工场作坊商号倒闭,无数拿不到工钱的民工聚集在开发商紧锁的大门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热闹喧天,不亚于一场春晚。
五音不全的在搞合唱团,缺胳膊少腿的组成了劲舞团,什么都不缺的就赤身裸体拉着横幅往那一站,自称肉蒲团……
有人说,武松也是其中的一员。
武松这辈子经历过无数夏天。
他曾三伏天冒着烈日扛预制板,也曾顶着40度的高温在屋顶铺瓦片……但是没有哪个夏日像那天那么难熬。
当时他几天没吃上饭,烈日当头,浑身上下的水分都被晒干,汗都出不来了。
另外一丝不挂的站在闹市任人围观,实在很不好意思。
但是他知道,这是唯一的可行办法:等围观的人够多了,衙门可能就会出面,垫付工钱。
以前他们就曾经成功过。
(只不过那次武松比较倒霉,除了工钱,还得到了一顶“流氓罪”帽子。)
就在武松即将晕过去之时,一个声音传来:我打听清楚这些鳖孙的去向了!全跑辽国去了!
听完这个消息,武松真的晕过去了。
14
醒来后,武松痛哭一场。
他边哭边走,一抬头,发现自己来到了市中心。
极度的虚弱和沮丧使他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
他爬上了全州最高的高塔,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
只要你读的中国史书够多,往往会觉得自杀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
其实那是你的错觉。
一个人自我毁灭,远比一个民族要难得多。
那天武松在塔尖上哭了好一会儿,然后就准备跳下去。
然而高处风大,他站起来的那一瞬间,整个人被吹得摇晃了几下。
武松拼了老命稳住脚跟,出了一身冷汗。
就这几秒钟之间,他忽然生出很多杂念。
在我们看来,武松的生命似乎应该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但是当事人显然不这么看。
武松想到了家乡的哥哥,真想再见他一面再死啊;
他又想到了工棚外面小吃摊两文钱一斤的私酿白酒,每次累得半死,都是这种东西能让他感觉自己还活着;
他甚至想到了几个老乡,虽然他们经常拿自己开涮,但是讲的黄色笑话却挺好笑的。
想起这个话题,武松遗憾可就更多了。
他已经二十多岁了,还没碰过女人呢……
难道——我就这么死了?
武松决定,要不管多难,都要好好活下去。
武松爬上高塔的时候,已经吸引了数百市民。
他胡思乱想期间,这些人都等得不耐烦了,不停的高呼:要跳赶紧跳!老子还有事呢!
只是由于那天风太大,武松没听见。
后来大家一看他不打算跳了,觉得这简直是诈骗,纷纷拿起转头瓦块,朝着武松扔过去。
好在塔实在太高,也没砸着。
这时候有位衙门里退休的老同志路过,感到十分愤慨。
他指出,这些打工仔三天两头表演跳楼秀,纯属哗众取宠,堵塞交通。
于是他出于义愤爬上塔尖,准备一脚把武松踹下来。
结果年纪大了,腿脚不如以前灵便,半道摔了下来,虽然没死,但从此瘫痪在床。
家属让武松赔钱,他拿不出,只好逃走。
总之,武松逃到柴进庄上避难,不但免罪,还过上了吃穿不愁的生活,应该心满意足才对。
然而认识宋江十几天之后,他却忽然坚持要离庄返乡。
施耐庵的解释是,武松接到家乡来的消息,说受害者没死,因此觉得没事了。
这明显逻辑不通。
大宋是个司机都知道,受害者不死,你的麻烦只会更大。
其实,武松回乡跟宋江有关。
宋江告诉他,你逃亡的这段时间,外面形势已经变了——蔡太师三令五申,不得拖欠民夫工钱。
2
北宋政和年间,有个叫宋江的人来到沧州投奔柴进。
这件事的起因是他杀了一个阎婆惜的女人,需要一个地方藏身。
水浒上把这件事说得轻描淡写,好像是宋江随手选了一个疗养地。
其实,这是个痛苦的决定。
江湖慈善榜排名第二的及时雨,去投奔排名第一的小旋风,无疑宣告了前者的彻底破产。
我可以举出若干例子,来证明此事的严重性:
比如希特勒给斯大林当二把手,比如比尔盖茨把公司卖给乔布斯,比如某政治正确的大国给政治更加正确的小国降半旗。
但最终这件事还是发生了。可以说宋江的确走投无路了。
宋江如此紧张,自然跟阎婆惜的背景有关(详见宋江杀惜)。
他觉得,这个女人一死,恐怕整个郓城官场都要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快。
因此他离家时相当慌张,甚至根本没有个目的地,像没头苍蝇一样乱转.
直到某天上厕所时,他才冷静下来,拿出账本(详见宋江杀惜)翻阅,想找个能量够大的人投奔,假如找不到,就撕了当手纸。
这时他偶然发现了一行奇怪的留言:
“郓城是个女子地方。”
落款是"此木井之"。(落款是竖排的)
“我那里啥时候接待过日本人啊?”
宋江迷惑不解。
有关宋江逃亡的事,还可以补充两句。
其实他完全没必要跑这么急。
首先,官府并没有及时发出通缉令,相反,郓城县衙还有好多天神秘兮兮的,不准任何人提宋江的名字。
这是因为同事看他好几天没来上班,都以为他“逃到辽国去了”。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时代背景。
12世纪是个比较另类的时代,表现在于,当时自称天朝上国的国家有两个,大宋和辽国。
这两个国家表面上剑拔弩张,但实际上关系没那么差。
大宋的官员最喜欢把老婆孩子往辽国送,出了事,首选逃亡目的地也是辽国。
因此当时辽国做官的都是辽国人,而大宋做官的都是辽国人的爹。
从这一点来看,大宋无疑更有自称上国的资格。
事情搞清楚之后,郓城官场有喜有忧。
定力不够,跟风跑到辽国的,听说后后悔不迭。
胆子比较大,或者反应比较慢的都沾沾自喜:幸亏没跑,还能再捞几年。
其中最高兴的当属知县时文彬。
他以手加额,一边庆幸终于摆脱了阎婆惜这个扫把星,一边怀着狂喜把前任留下的和自己刚造出所有烂帐都加到宋江头上。
宋江很久以后才知道,自己是以“巨贪”的身份被通缉的。
总之,宋江在厕所里苦思良久,终于回忆起一件事。
某年某月某日,有位政要来郓城县视察。
由于内急,就在县驿站(招待所)洗手间解手.
宋江当时也在里边蹲着,发现来人仪表不凡,于是亲自服侍他洗手更衣,还拿出留言簿让他签名.
事后知县告诉他,那人是柴进柴大官人.
关于宋江与柴进的相识过程,还有其他几种说法。
有人说,柴进那次去郓城是开会去了,但是走进招待所却不是故意的——他散会后找不到自己专车,左转右转,结果转进了招待所,就遇到了宋江。
也有人说,柴进也不至于那么糊涂。
他下榻招待所是郓城方面的安排。
总之,柴大官人在宋江那里吃得好玩得好,临走还要走了一个女服务员,因此两人私交不薄。
但是据武松透露,宋江对柴进的友情只字不提,只是提到了当年奉知县之命陪他游泰山的一些旧事。
“我日他娘的这孙子在中天门就爬不动了,我把他背到玉皇顶的!娘的他多少斤啊!”
宋江说,从那以后,每逢阴天下雨,他的后腰就会提醒他,曾有一个叫柴进的人欠了他的情。
3
把柴进家说成是个庄园很不贴切。
因为那里从外貌上来看,完全是个监狱。
整个村庄都由一圈围墙圈起来,找不到正门根本进不去。
站在大门前,宋江拼命整理衣装,想给柴进留下个好印象,结果白费了。
从大铁门里出来个老头,打量了宋江几眼,问道:出事了?
宋江点点头。
跟我来,登记。
对于柴进的庄园,宋江做过很多设想。
一开始他认为那应该是一个高层建筑群,每栋楼都在五层以上,楼身贴着琉璃瓦,把太阳光反射到很远的地方。
住在里面的人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并且向旁边村子里提水的姑娘吹口哨。
后来他又觉得那里也可能是几千间大瓦房。
这些房子整齐的排成方阵,墙上刷着各种颜色,每一百间各不相同。
所有的房门都冲着南方,每天中午,住在里面的英雄好汉们都夹着折椅和太阳伞出来进行日光浴。
然而此时宋江发现,以前的猜想都不靠谱。
柴家大院的房子像是些仓库,形状七歪八扭,外观破破烂烂。
每个门口都蹲着一些人,在一边搓泥一边晒太阳。
大院中间,很多人像僵尸一样在游荡。
有的在遛鸟,有的背着手望天上看,还有些人坐在石墩子上,绘声绘色地讲些什么。
老头抬头看看太阳,自言自语地说,时候差不多了。
然后走到一排巨大无比的木桶前,抄起一跟木棒敲了敲桶身。
这些人就像突然复活了一样,跳起来超院子东南的一个小门跑过去。
“这帮吃货,就开饭的时候动弹……”
没事就替别人抱不平是宋江结交朋友的法宝之一。
因此他想讨好一下这个老头:“老丈,别的下人呢?”
宋江的潜台词是,这种活不是您老人家应该干的,屈才了。
没想到这话惹来了麻烦。
“下人?谁是下人?我是柴进他叔,我叫柴皇城!”
有关柴皇城的情况,武松知道得更详细一点。
在他眼里,这老头还是挺和善的。
柴进本人极少在庄客中间露面,公关活动都是柴老头负责的。
他经常在大院里转悠,跟大家打招呼:吃得好不好?满不满意?有啥事要帮忙的没有?
这时候有些人就开口抱怨,要这要那。
不管他们是要长途车票还是要女人,柴皇城都会在第二天让他如愿以偿,然后留下一句:有事您说话。
飘然而去。
因此,武松觉得,柴老头就像圣诞老人一样,什么都搞得到。
宋江诚惶诚恐地向柴皇城赔不是,同时不停地用余光打量着这位柴家元老。
柴皇城看上去年纪六十有余,身上的衣服都是粗麻缝制,鞋袜上打着补丁。
他还发现这客厅也十分简陋,不禁心服口服——柴家人身为皇亲国戚,生活简朴,礼贤下士,难怪大家交口称赞了。
这时,门忽然砰的一声被撞开。
“难道是官差居然闯进来抓人?”宋江惊出一声冷汗。
好在这是虚惊一场。
宋江回头一看,就看到了柴进。
4
水浒传上说,柴进见到宋江,一上来就拜在地上.
这其实是后来山寨史料的胡说八道.
宋江作为一个普通的逃犯,见到少将柴进当然要跪下磕头.
柴进只是点点头,就算还礼。
水浒传上说,柴进是帝王贵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气质不凡。
这个“气”不好说,但是“质”的确实不凡——柴进体重目测起码三百多斤。
关于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况,宋江本人的叙述还有些跟史料不符的细节。
比如他曾跟武松说,跟体型相比,柴进那天的衣着给他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柴进身穿军大衣,头戴皮帽,背着一卷铺盖,手里还拎着马扎子。
他没看见宋江,一进门就大声吆喝着:
“哎呀妈呀这长途总站夜里那个冷啊,我去了一看起码三百多人在排队。
我打个地铺睡了一晚上,排到窗口他跟我说卖没了!
我当时就火了,说你不卖给我票,我带一个军灭了你!最后终于......”
柴皇城拼命咳嗽了两声,柴进才发现有个生人在屋里。
他登时脸色大变,刷的一声抽出一把短刀,恶狠狠地瞪着宋江,咬牙切齿地说道:“你知道的太多了……”
关于柴进的情况,还有值得说明的必要。
此人其实是个有抱负的青年。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个奇妙的愿望:那就是有朝一日,各地人民蜂拥而起,推翻赵宋王朝,拥戴自己当皇帝。
这个念头是叔父柴皇城早年灌输给他的:“天下,中国的天下,是柴家老祖宗的打下来的。你柴进是世宗陛下的唯一嫡孙,好好积蓄力量,将来把天下再抢回来。”
这个愿望其实历代柴家男儿都有,因此他们世世代代招贤纳士。
招到柴进这一代,家族经济终于崩溃了。
例证就是柴进连下人都雇不起,由叔父兼任。
此时他们唯一还能吸引人来投奔的就是柴进有求必应的名声。
从买鞋到买车票,你说一声,柴进叔侄就会帮你办。
昨天有个民工要返乡,柴进嘴里说着容易,我给长途总站打个招呼,然后背起马扎子排队去了。
5
可能你要问:柴进作为皇亲国戚,缺钱打个招呼找朝廷要不就行了?
其实赵宋王朝对他们家待遇不薄,每年提供很大一笔津贴。
假如再去要钱,难免有人生疑。
几年前出过这么一件事。
那年正值柴荣诞辰190周年,对柴荣的武功极其神往的赵佶给了柴进一个通仕大夫的官职,使他成为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将军,还拨款数万贯给柴家重修柴氏祠堂。
这笔钱拨下来,全被用来养庄客,祠堂连个地基都没打下。
于是有御史当庭弹劾柴家私蓄甲士,图谋不轨。
第二天立刻有一队厢军开到柴家庄,把整个村子用墙围住。
柴进叔侄吓了个半死。
这事好不容易才由童贯压下来。
从那以后,他们再也不敢随意要钱了。
知道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柴进忽然要杀宋江。
一方面,他怕自己穷困潦倒的真相被传出去,没人再来投奔。
另一方面,他怕宋江去官府举报他半夜翻墙,招揽人心。
好在柴皇城赶紧介绍说,这位是郓城及时雨宋公明阁下,犯了大案,来投奔将军。
柴进脸色缓和了很多,恢复了往日的慈祥。
不能杀害来投奔的人,是柴家的祖训。
更何况宋江名声在外,说不定还能引来更多的江湖人士,因此杀不得。
于是柴进就好象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坐下来跟宋江谈笑风生:
“我去这个,驿站的时候啊,群众们那是夹道欢迎……就这样群众还不满足,很多这个群众,拉着我的手不放,跟着车子跑,当然有的人知道,这是,那个,前朝世宗皇帝的亲属,有个别群众,你们想象不到,他们举着世宗皇帝的画像牌跪在地上,喊着‘世宗陛下万岁’,人民群众对世宗皇帝的爱戴,表现在我们身上我真是很感动……”
有关柴进的最后一点说明就是,他其实没必要这么神秘兮兮:他们叔侄俩的所作所为,99%会在第一时间由探马飞报东京。
赵佶自打知道了这位遗少的伟大志向,非常重视,要求贴身太监随时记录柴氏语录。
心情不好的时候拿出来念上两段,总能笑个半死。
在他看来,柴进就好像一只圈养在横海郡的大熊猫,整天愁眉紧锁而又憨态可掬,说不出的可爱。
总之,柴进一思考,赵佶就发笑。
后者是舍不得把他怎么样的。
6
以上有关柴进的介绍,宋江当时是不知情的。
他想不通柴进为什么忽然拔出刀子威胁自己,忽然又对自己礼遇有加。
他更想不通柴进为什么要每天一大早就把自己召唤到卧室里,大谈他老爷爷的功绩。
柴进的房间里弥漫着一股臭袜子味,但也不是不能忍受。
只是丫每说完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前朝”就挖鼻孔实在让人受不了。
本来宋江面对江湖闻名、血统高贵的小旋风就够自卑的了,现在这种迷惑使得他加倍心虚。
于是他打起精神,极力表现得从容不迫,好让对方看得起自己。
柴进问他为什么来找自己,他说咱俩都是同行,因此来参观学习一下.
柴进问他是不是惹了什么官司,他轻描淡写地说,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我在郓城杀了点人......
这种淡然的态度使柴进叔侄觉得宋江果然气度不凡,是个人物。
于是他们决定,要按照特级标准来招待。
当然,考虑到当时柴进的财力,所谓的优待也就是那么回事。
多年以后,宋江一听柴家庄三个字,哪怕是深更半夜也要爬起来吃两碗红烧肉才能睡得着。
出于同样的原因,宋江几次想告辞换个地方,但是都被柴进挽留。
他在这里住了一年多,最终找了个借口溜掉了。
“早知道要吃一年监牢饭,我还不如当初就自首去了。”
宋江虽说对这里的伙食不太满意,但别人可不是这么想的。
对他的优待已经引起了其他庄客的不满.
根据前边的描述,我们不难推测出柴进庄客主要成分:如假包换的饭桶、混子、小毛贼、流氓无产者。
这些人最看不得有人过得比自己好。
“凭啥咱们早饭喝稀饭......他喝两碗稀饭?”
“凭啥咱们中饭馒头咸菜...... 他吃大个咸菜?”
“凭啥咱们睡草席子......他床上铺两层草席子?”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狭隘。
也有人站出来替宋江辩护:“可不能这么说——我听说,这人挺有本事......"
“放屁!有本事算什么本事?!”
于是他们决定,晚上偷偷揍宋江一顿泄愤。
当晚,宋江出门上厕所的时候被人从后面往头上套了一个麻袋,踹倒在地,拳打脚踢。
揍够了之后,肇事者们一哄而散。
等到宋江挣脱麻袋的时候,若大的院子已经空无一人,只剩一个智障模样的人站在近前,带着专注的傻笑,伸长了脖子看热闹。
宋江不禁哀叹一声:虎落平阳被犬欺啊。
更糟糕的是,宋江挨揍的地点距柴进的屋子不远。
柴进听见了动静,打着灯笼开门出来查看。
宋江暗暗叫苦:现在去更衣洗脸已经来不及了。
他的自尊心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走到那个依然纹丝不动保持看热闹的姿势的傻x面前,郑重其事地拱手说道:英雄,好身手啊!宋江输得心服口服!一个人打我,但是感觉就像几十人打我一样!敢问好汉尊姓大名?
那人先是目瞪口呆,而后又扭扭捏捏,最后憨厚的笑了两声,说:俺叫武松。
7
那天柴进以为武松跟宋江真的在比武,就邀请两人一起进屋吃饭。
借着灯光,宋江也看清了武松的长相。
此人古铜肤色,身材很高,骨节粗大,肌肉结实。
宋江心里咯噔一下:这下丢人了,此人看着整个一农民啊。
不过柴进并没有注意到宋江的脸色。
他很热情的发表讲话,对武松的加入表示了欢迎。
柴进说话时,使劲的部位肯定不是脑子。
证据就是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落座,整张椅子散架了。
宋江连忙上去扶起柴进,武松却上前收集零部件:
“你这个椅子啊,木料是不错的,但是这个活,太糙,你看这接口,这钉子,下的都不是地方,这漆工也不行......”
武松撩开衣襟,从裤腰带上取下锤子扳子木尺墨线,还有全套的各式木钉。
大家同时看到,他裤腿上还别着一柄瓦刀,后腰上甚至还挂着一把洋镐,真不知平时他是怎么用外衣把这些东西遮住的。
武松没花几分钟就把这把椅子复原了。
宋江啧啧赞叹:兄弟好手艺啊。
武松不好意思,搓着手说,没啥,干得熟了。
个人认为,武松是水浒中最难写的人物之一。
与公孙胜之流的三无人员不同,写此人不是难在材料少,而是材料太多——除了水浒和金瓶梅,他的事迹还见于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苏州评弹、西河大鼓……
几乎每种曲艺形式都有武松的桥段,叙述他在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行侠仗义的事迹。
杭州甚至还有个“宋义士武松墓”,说他在那里干过城管......
这导致人们连他的基本经历都搞不清。
其实说起来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作为一个十几岁就离家打工的农民,武松去过的城市可多了。
水浒传上说,武松自幼没有父母,由哥哥抚养长大。
其实武松的父母没有死,只是进城打工去了。
他们俩把孩子托付给爹妈,一开始还能每年过年回来一次,后来间隔就越来越长,最终杳无音讯。
总之,不管他们俩是在工厂里累死了,病死了,出事故死了,还是在遣返过程中里被躲猫猫,没人知道。
武松兄弟俩的遭遇在当时大宋的农村很常见。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城市大发展的时代。
整个社会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愿意当农民,有机会就要进城打工。
据史书记载,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有十多个,宋神宗时则有四十多个,宋徽宗崇宁年间上升为五十多个。(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
到了北宋末年,农村里只能看到老人孩子,青年全部进城了。
武松也不例外。
宋代是个很另类的封建朝代,明明还处于农业社会,却非常歧视农民。
那时候,人被分成四等——士农工商,农民派第二。
换言之,农民是一个很二的存在。
城里人觉得他们穷,脏,无知愚昧,头脑顽固而可笑。
那时候你想成为小品(杂剧)明星,捷径跟今天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嘲笑农民。
“在京师时……(杂剧)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人(农民),以资笑。”(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
即使武松这样离开农村的农民(官方对他们的称呼是“游惰之民”),也顶多就是摆脱二货的地位,成了一种不三不四的生物。
他们成不了士,当不了商,孩子也不准在城里落户。
因此,宋江感觉自己把武松待若上宾很跌份。
不过事到如今,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把“求贤若渴”的戏演到底。
“兄弟衣服破了,来,这是一点碎银子,明天找个裁缝,做身新衣……”
没想到武松被这么一句平常的客套话感动的涕泪交加:
“大哥,你真是好人啊,请受小第一拜!”
武松当时上身穿得像个文人,合领袍衫加东坡巾,脖子上甚至套着一个官老爷才佩戴的方心曲领;
下半身却像个扫大街的:一条肥大的裤子,脚上是一双草鞋。
这身打扮可以说是怪异无比,就像今天的西装配球鞋一样,只有民工才穿的出来。
武松回忆说,这是因为在多年打工生涯中,他要么从地沟里仰视城里人,要么在脚手架上俯视城里人,就是没有机会平视。
这样就很难得到一个整体的观察结果,怎么穿才能像城里人。
就这身可笑的行头,还是武松十几年来唯一一身可以出门穿的服装。
因此宋江这一句话,就让武松感激了他一辈子。
8
除了这点小恩小惠,武松感激宋江还有别的原因。
如前所述,柴进门下的常住人口基本都是些江湖游民,资深混子。
在这些人中间,性格老实、笨嘴拙舌的武松基本是个被耍着玩的命。
他对其他门客百般讨好,有求必应,试图融入这个圈子,得到的回报就是被叫做“傻逼”。
大家觉得武松呆头呆脑,逆来顺受,因此一说起“武二这傻逼”就会哈哈大笑。
后来柴进出事了,这些人树倒猢狲散,就把“二逼”这个词带到了五湖四海。
每次被嘲笑捉弄之后,武松闷闷几天,接着又会凑上来巴结这些人。
他这样做倒不是因为他贱,而是早年生活养成的习惯。
大宋农民有个共同的的爱好,那就是看热闹。
路上死只耗子,能引来几百人围观。
不是大家心理变态,而是乡村生活太无聊了,有个事能让今天与昨天不一样,不管事大事小,大家都要围观一下,以发泄喜悦之情。
同理,武松看到有人聚在一起干点什么,比如宋江被群殴,就一定要凑上去看看,别人都走了他还不肯走。
他最大的噩梦就是形单影只,被人孤立。
顺便说一句,这个爱好后来给武松带来了麻烦。
看过水浒的朋友应该记得,后来在孟州,有个张都监想害武松,于是派了几十个家丁,要半夜把他抓起来。
但是他的家丁慑于武松的威名,谁也不第一个冲进去屋里抓人。
僵持良久,领头的决定,大家喊个口号壮壮胆,然后一起进去。
喊什么呢?
想来想去,喊别的都不合适,干脆喊“有贼”。
没想到两声“有贼”过后,屋里就有个影子冲出来,一边左顾右盼一边问:哪呢?哪呢?
结果被自己裤腰带绊倒,丝毫没有反抗就被抓了。
这就是跑出来看热闹的的武松。
不难想象,武松在这种环境下遇到宋江,惊为天人。
只有宋江,从第一次见面就对他礼遇有加;
只有宋江,会张口闭口叫他“兄弟”;
也只有宋江,会跟他同席而坐,嘘寒问暖;
“兄弟,在柴家庄多久了?住得还习惯吗?”
“习惯习惯,这里条件比在城里做工时强多了!”
武松说,他的打工生涯过得很苦。
买不起好衣服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节。
十几年来,他住的一直是工棚,20平米塞12张床,五十个人共用一间厕所,每寸地面都堆满了工友捡来的破烂。
就这猪窝一样的住处,还得交水费柴费床位费。
相比之下柴家庄八人一间土坯房简直是五星级酒店了。
武松说,他给无数包工队干过活,每个食堂都大同小异。
由于舍不得烧煤,炉灶里填的都是煤渣、垃圾、废旧轮胎、炼丹废料……烧出的烟有时候是红色有时候是褐色,但是不管什么颜色,都有股刺鼻的怪味。
由于舍不得用水,做饭的大师傅从不洗手,偶尔洗菜用的是上顿的刷锅水;
同理,这些地方做菜也舍不得用菜。
一年到头只供应白菜窝头,偶尔吃那么一点肉,还是臭的。
武松多年来一直对在杭州干过的一个工程记忆犹新。
那是一家酒楼的屋顶维修。
每天午饭时,武松闻着底楼的酒菜香气,都馋得要死。
但是他不能去吃饭——店家不让他进去,怕影响生意;就算店家同意,武松也舍不得进去。
里面一桌菜顶他一年的工钱。
他只能跟工友在垃圾桶旁边野餐:一小块油布铺在地上当菜碟,一群人围成个圈,屁股底下摆个安全帽当板凳。
那情景就好像一群猩猩在学习用筷子捡石子。
相比之下,如今在柴家庄每顿都能上桌吃,每月还有两次水煮肉,这种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不过武松同时声明,他不是一个不知足的人。
他认为自己在城里受的苦也没啥,因为在他看来,“城里人也不容易”。
工棚虽然拥挤,但是同样的居住面积打上四面墙,就能让无数城里人拿出三代的积蓄抢购,抢不到就觉得没脸做人。
同样是烂菜臭肉,太学食堂里一样卖,价格翻了好几倍,去晚了还吃不到。
太学生们贵为天之骄子,好像也没啥意见。
拉完肚子没事人一样,让他反辽他反辽,让他反夏他反夏……
除此之外,城里人好像也觉得生活没大有意思,证据就是他们同样喜欢看热闹。
大街上偶尔有人被车撞,也会有几百个人围观。
跟农村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大家围观完之后会到茶馆之类的地方讨论发泄一下。
假如某些内容不宜说出,就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上写出来。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说到义愤填膺之处,把茶碗往重重一扣,就在桌子上留下一个@形的印记......
但是武松有一点想不明白:都是过苦日子的人,你们为啥要瞧不起俺呢?
9
与大多数人的预想不同,武松说起城市生活,最爱用的词不是“艰苦”,而是“有趣”。
他说,城里有酒楼,有瓦舍,有夜市,有早市,闲暇时能逛逛街,看看杂耍。
不像农村,什么娱乐都没有,连洗澡都是奢望。
因此,武松很喜欢城市,宁愿背井离乡在这里生活一辈子。
但是,城市似乎不是很喜欢他。
城里人笑话他说话的口音,傻呵呵的气质,说他脏,素质低,想方设法要把他们赶回去。
举个例子,武松在公车上总是坐立不安。
因为假如他抢到座位坐着,旁边就会有人阴阳怪气地说民夫素质低。
如果他站起来让座,旁边就会有人提醒:别坐!不怕脏啊,小心得病!
衙门是另一个让武松头疼的地方。
在宋代,生而为人并不是钻出娘胎那么简单。
因为在那之后,人还需要无数证件,来证明自己活着是合法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证件叫做户口。
北宋的人被按照户籍分为两类,一种叫乡村户,一种叫坊郭户。
前者相当于农村户口,后者相当于城市户口。*
如果你不幸拥有的是前一种,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好像生活在一个养老院里。
人人都是爷,就你是孙子。
武松拥有的当然是乡村户籍。
因此他想要合法进城打工,难度跟进趟鬼门关差不多。
这当然是个比喻的说法。
不比喻的说法是,他需要去衙门再办一批证件。
武松陪着笑脸去衙门里问,却总是被一个耳光打出来。
后来得到指点,塞个红包再问,得到的答案却老是不一样。
以为衙门里的人最了解规矩,是大宋百姓的一个普遍误解。
其实衙门里的人对规矩最不了解,因为他们自己从来不按规矩办事。
而为了掩饰这点,你问他规矩是怎么样的,他就捡最麻烦的一种讲给你听……
总之,武松进城打工十几年,证件依然办不全。
但是每次禁军都会在大街上拦住他查他的证件。
武松拿不出来,于是总是被查一次打一次,打完了再收容遣送。
到后来,武松在工棚只敢睡紧急出口附近的铺位。
如果有禁军来敲门,他就一个激灵坐起来,飞快地逃出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武松不是个狭隘的人,他对城里人依然抱有同情。
他发现,城里人似乎也分三六九等。
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不比城乡户籍小。
武松的观察没错,北宋的坊郭户的确分为十等。***(唐代以来即称城市居民为坊郭户)
比方说,有房的叫主户,没房的叫客户。****
后者去前者家里提亲,就会体会到武松在公车上坐着不是站着也不是的感觉。
再比如说,干买卖的叫行户,在衙门里坐班的叫吏户。
前者去求后者办个执照,受到的呵斥一点不比武松少。
当然了,也有吏户不敢惹的角色,那就是官户。
假如后者说“把你老婆送来谈谈你升职的事”,前者也不敢不办,否则就会丢掉工作被遣送回老家……
更可怜的是,武松尚能在工棚里胡说八道,城里人却不能。
有些事即使你在茶馆里发两句牢骚,也会有茶博士悄然出现,一脸严肃地在桌子上画个#字——这是提醒你:赶紧擦掉,想戴木枷吗?!
总之,在大宋,不管你是什么户,都不能忘了自己头顶上还有点什么压着。
假如忘了这一点,你离变成尸就不远了。
但是如果把这个模型倒过来看,我们又能得出一点积极的结论:
正是由于这种层层相欺的关系,大宋人民才活出了幸福感。
虽说人人都觉得气不顺,但是朝下边一层的贱民吼两嗓子,人人又觉得自己混得还行。
这就是和谐社会啊。
不过当压力传递到武松这种人头上时,这个结构就失去了平衡性。
因为在大宋,农民之下,再无贱民。
(注
* “沿边州军管属地分坊郭、乡村诸色人户” [1] 《宋会要》兵27之2。
“坊郭三年, 乡村五年, 农隙集众,稽其物产, 考其贫富, 察其诈伪, 为之升降; 若故为高下者, 以违制论”."《宋史》卷177 《食货志上五?役法上》。
** “州县之吏, 多是狡恶之人……析律舞文, 鬻狱市令, 上下其手, 轻重厥刑, 变诈奇邪, 无所不作。” 苏舜钦:《苏学士集》卷十一《五事》。
*** 往时因为臣寮起请,将天下州县城郭人户分为十等差科。《欧阳文忠公全集》卷116《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户差科札子》。
**** 主户则尚能随屋税纳官,客户则逃移,莫知其处,但名挂簿书而已。《韩魏公集》卷13《家传》)
10
关于以上这些经历,武松那天在酒桌上都说过。
这些事在柴进听来很新鲜,因此他不断插话,提一些让人很难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不天天洗澡呢?
——为什么不去买点肉吃?
——为什么不弄个城市户口呢?
不过其中最难回答的还是以下这个:
既然城市这么难,何不回家乡呢?
武松说,城市苦,回农村更苦。
即使他这样的壮汉,下地也感觉像是受刑一样。
犁田,耙田,锄草,只要你不是铁打的,干完一天就会腰都直不起来;
家里有果树的,剪枝捉虫,更是让人累得以为胳膊随时会掉下来;
村里的水车不顶用,遇到旱天,就得自己挑水浇地。
几天下来,肩膀上层层叠叠全是伤痕。
到了收获季节,还要拔麦、捆麦、梳麦、铡麦、打麦场、扬场、晒麦……每道工序都足以让人脱层皮。
武松认为,当农民的最苦之处还不是农活本身,而是靠天吃饭。
什么叫靠天吃饭呢?
那就是不管你再卖力,再仔细、再科学,忙活一年,老天爷多下点雨,少下点雨,来场雹子,你就白干了;
假如老天爷给面子,风调雨顺,也不过是多收个三五斗。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你们城里人再穷,也不过是饿死;俺们农村人,饿死之前还要先被累个半死、被老天爷玩个半死……”
武松还说,更要命的是,即使老天爷给饭吃,官老爷也不一定开恩。
我们知道,宋代各级地方政府都设有一个叫做常平仓的机构。
它有一个很牛的职能,那就是在丰年时平价收购粮食,防止谷贱伤农;
荒年是平价卖出粮食,防止饿殍满地。
其实该机构还有一个更牛的功能,那就是定义丰年和荒年。
武松以前跟着哥哥去交公粮的时候,最怕有个SB骑着快马飞奔而至,扯着嗓子大喊一声:好消息!今年全国百年不遇的大丰收!
一听这话,排队的农民就会哀嚎声四起。
因为这意味着,今年粮食的收购价会低到令人发指,全卖了还不够种子钱。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武松当时不到三十,遇到过二十多次百年不遇。
武松的这些倾诉让柴进感到大开眼界,却让宋江很不舒服。
作为押司,这种事他也参与过。
好在武松又说,他也不恨官。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个官他就必然要想方设法搞钱,武松表示可以理解。
他不能理解的是,这帮孙子专心收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不务正业,对种地这种技术活指手画脚?!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作为一个北宋的农民,你想自己决定地里种什么是不行的。
这是因为衙门经常对农业科学进行指导。
武松记得,县里每换个领导,地里就要换一茬庄稼。
这是因为新领导往往要下令,说某种作物“很值钱”,今年全部种这个。
更可怕的是,领导的智商似乎没有下限。
比如说,他们曾经要求大家把庄稼全拔了在地里种草。
原因是朝廷推行保马法,大家就得多种草料支援国家军事建设。
后来保马法废除了,领导依然要求种草,
原因据说是丫想建个步打(宋代高尔夫)球场。
“多好的地啊,种了草最多三年就废了,没法再种庄稼。”
说起这个,武松就心疼。
总之,虽然武松在城里活得不太舒心,但是他也清楚,自己已经回不了农村了。
大宋的农村条件太苦了,即使你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只要能离开一天,回去了就会不习惯。
武松每次过年回家,都觉得地又荒了一些,收成又少了一点。
村口的那条小路又泥泞了一些,村口的公共厕所又臭了一倍;
在坟场一样寂静的乡村冬夜里,武松总是想念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的夜市。
在这种时刻,他就觉得,哪怕没有钱,哪怕被瞧不起,但是只有城市才能让他感觉到自己真实地存在着。
“四民之中,惟农最苦……故其子弟游市井,食甘服美,目睹盛丽,不复肯归南亩矣。”——司马光
11
“武松,我提醒你,这里不是艺术人生,不要总说你那些苦日子。”
听了半个多时辰之后,李捕头决定插一下话。
他知道,武松这人绝不是看上去这么老实无辜。
根据卷宗,他打工期间前科累累。
像这种老贼骨头,由着他说下去,说一个月也不会交代案子。
因此他决定敲打一下,煞煞他的锐气:
“武松,你为什么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诚实劳动,养家糊口呢?
挣的钱再少,它毕竟是干净的。
你不能把责任都推给社会……”
武松斜着眼睛看了他一会儿,问道:我犯的什么案子,你都知道?
“一清二楚。咱们一件件来谈,好不好?”
武松点了点头。
“政和四年,你是因为人身伤害罪,畏罪逃到柴进那里的,是吧?”
“对。”
“先谈谈这个案子吧。”
关于武松畏罪潜逃的事,水浒传交代得很模糊,只是笼统地说,他酒后打了“本地机密”(相当于中层公务员)。
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因为在北宋末年,民工要打公务员,就好象你要蹬着三轮去追尾撞宝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首先,大宋的公务员跟民工不管是吃饭、休闲还是购物,去的场所都没有交集。
其次,大宋的公务员在工作单位以外基本不敢承认自己是公务员。
偶尔去公厕抱怨几句“公务员待遇过低”都要趁半夜蒙着脸。
这样一来,武松要打他们,只能去工作单位。
有关大宋的国情,这里还需要补充说明一下。
该国每年的财政收入70%都用在军费上,而军费的70%又用在对内安全上。*
因此各级官府从来都是戒备森严,好像身处敌占区。
你单枪匹马闯进去把人打得生死不知大摇大摆走出来,实在不合常理。
更何况武松是个老实人。
不到被逼无奈,是不会打人的。
因此,武松伤人一案,必有隐情。
12
清河县的人说,武松不光身体强壮,还是个种田的好把式,干活的好工匠。
他是十里八乡知名的木工、漆工、篾匠……
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建筑工种,从和泥、制瓦、摔砖、砌墙到上大梁、抹墙面,样样精通。
正是由于武松会这么多手艺,又肯勤勤恳恳干活,所以就长年赚不到钱。
每次他在工地拼死拼活干一整年,到了年关却总是拿不到工钱。
大宋人拿着钱很当回事,不到万不得已不想给别人,哪怕是买东西的时候。
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每年开工的时候,工头只发给每个民工一点生活费,说你们先花着,其余的年底结账。
因此武松经常穷得身无分文,有时候不得不跟着老乡去工地偷点建筑材料卖掉,赚点小钱。
如果东窗事发,大家就把责任推到不善言辞的武松头上,因此他被抓过两次。
好不容易坚持到年底,又往往会有这么几种情况出现:
包工头卷钱跑了;
包工头上吊了;
包工头赖帐不发。
假如碰到最后一种负责任的工头,你就幸运地拥有了讨薪的机会。
总之,有人认为,武松前去讨薪,结果打伤包工头,于是跑路。
(注:*“一 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国用无几矣。”—— 蔡襄,《论兵十事疏》)
可是又有人说,以上说法可信度也不高:
大宋的包工头一向前呼后拥,遇到讨薪民工,一个口哨就能叫来数十打手,手持铁棍把人打将出去。
你功夫再好,也是寡不敌众。
因此,大宋的民工讨薪,只能立足于激发包工头的同情心。
于是又产生了另一种传言:武松是去讨薪了,但采取的方法不是硬打。
13
武松一辈子经历过许多个寒冬——他曾三九天光着膀子刨冻土,也曾四九天挽起裤管下运河,但是没有哪个冬日像他跟老乡站在包工头门口自焚讨薪的那天这么冷。
这是因为那年头没有汽油,想自焚只能往身上泼高度酒。
随着体温不停地被挥发的酒精带走,武松的声音变得哆哆嗦嗦:还钱!不还钱俺就点火!
面对楼上飞来的嘲笑声和吃剩的鸡骨头,武松跟老乡面面相觑:
“狗日的死活不掏钱,咋办?”
“点!俺不信出了人命他还能有好!”
“好,你不给,俺这就点火……点火……点火……”
武松好像出了毛病的唱片,把最后两个字重复了好几遍,声音一边比一遍低。
他并不是表面上那样毫不畏惧。
他也怕,尤其怕疼。
但是跟疼比起来,他更不能容忍丢面子。
“罢罢罢!死就死了!”
为了表示决心,武松又把酒从头浇了一遍,还喝了半桶。
这个举动救了他——酒里全是工业酒精,他喝完就中毒了,一头栽倒不省人事。
醒来后接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他的老乡点了火,自己死了,还引燃包工头住宅,将其烧伤。
县衙判他伤人罪,需赔偿汤药费一千贯,正在通缉他。
武松赔不起,就逃到了沧州柴进庄上。
对于以上的说法,依然有人不信。
一些了解北宋建筑业的人说,那个年代的拖欠债务都是多角债.
具体说来,就是开发商欠建筑商,建筑商欠包工队,头包欠二包,二包欠三包,三包才直接欠底下民工的工钱。
你去要钱的时候,每个环节都把责任往上推,一直推到开发商那里。
而开发商非富即贵,背景和脸皮都很厚,开口就说,老子的钱被蔡京欠着,有本事找他去——面对这种人,假如以自焚等手段相要挟,衙门八成会说你“恶意讨薪”,即使要到了工钱,事后还不够交罚款的。
因此靠谱的讨薪手段不是不要命,而是不要脸。
政和年间,山东大批工场作坊商号倒闭,无数拿不到工钱的民工聚集在开发商紧锁的大门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热闹喧天,不亚于一场春晚。
五音不全的在搞合唱团,缺胳膊少腿的组成了劲舞团,什么都不缺的就赤身裸体拉着横幅往那一站,自称肉蒲团……
有人说,武松也是其中的一员。
武松这辈子经历过无数夏天。
他曾三伏天冒着烈日扛预制板,也曾顶着40度的高温在屋顶铺瓦片……但是没有哪个夏日像那天那么难熬。
当时他几天没吃上饭,烈日当头,浑身上下的水分都被晒干,汗都出不来了。
另外一丝不挂的站在闹市任人围观,实在很不好意思。
但是他知道,这是唯一的可行办法:等围观的人够多了,衙门可能就会出面,垫付工钱。
以前他们就曾经成功过。
(只不过那次武松比较倒霉,除了工钱,还得到了一顶“流氓罪”帽子。)
就在武松即将晕过去之时,一个声音传来:我打听清楚这些鳖孙的去向了!全跑辽国去了!
听完这个消息,武松真的晕过去了。
14
醒来后,武松痛哭一场。
他边哭边走,一抬头,发现自己来到了市中心。
极度的虚弱和沮丧使他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
他爬上了全州最高的高塔,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
只要你读的中国史书够多,往往会觉得自杀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
其实那是你的错觉。
一个人自我毁灭,远比一个民族要难得多。
那天武松在塔尖上哭了好一会儿,然后就准备跳下去。
然而高处风大,他站起来的那一瞬间,整个人被吹得摇晃了几下。
武松拼了老命稳住脚跟,出了一身冷汗。
就这几秒钟之间,他忽然生出很多杂念。
在我们看来,武松的生命似乎应该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但是当事人显然不这么看。
武松想到了家乡的哥哥,真想再见他一面再死啊;
他又想到了工棚外面小吃摊两文钱一斤的私酿白酒,每次累得半死,都是这种东西能让他感觉自己还活着;
他甚至想到了几个老乡,虽然他们经常拿自己开涮,但是讲的黄色笑话却挺好笑的。
想起这个话题,武松遗憾可就更多了。
他已经二十多岁了,还没碰过女人呢……
难道——我就这么死了?
武松决定,要不管多难,都要好好活下去。
武松爬上高塔的时候,已经吸引了数百市民。
他胡思乱想期间,这些人都等得不耐烦了,不停的高呼:要跳赶紧跳!老子还有事呢!
只是由于那天风太大,武松没听见。
后来大家一看他不打算跳了,觉得这简直是诈骗,纷纷拿起转头瓦块,朝着武松扔过去。
好在塔实在太高,也没砸着。
这时候有位衙门里退休的老同志路过,感到十分愤慨。
他指出,这些打工仔三天两头表演跳楼秀,纯属哗众取宠,堵塞交通。
于是他出于义愤爬上塔尖,准备一脚把武松踹下来。
结果年纪大了,腿脚不如以前灵便,半道摔了下来,虽然没死,但从此瘫痪在床。
家属让武松赔钱,他拿不出,只好逃走。
总之,武松逃到柴进庄上避难,不但免罪,还过上了吃穿不愁的生活,应该心满意足才对。
然而认识宋江十几天之后,他却忽然坚持要离庄返乡。
施耐庵的解释是,武松接到家乡来的消息,说受害者没死,因此觉得没事了。
这明显逻辑不通。
大宋是个司机都知道,受害者不死,你的麻烦只会更大。
其实,武松回乡跟宋江有关。
宋江告诉他,你逃亡的这段时间,外面形势已经变了——蔡太师三令五申,不得拖欠民夫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