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心得
不知不觉进入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已有近三年时间,从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稍有门路,期间遇见过不少困难与困惑,但若有足够耐心,一一寻找答案,自会有丰富的感悟与收获。
记得刚开始学习建筑设计时,书没读过几本,好建筑也没调研过几座,只知道看见一些造型奇异概念新颖的方案,便想搬来自己用。平面功能也不怎么处理的好,总想借鉴些花里胡哨的外表和概念来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虽说我们的设计起步必须来自于模仿,但回想起来,当时确实心浮气躁,学习设计的心太过功利,不够纯粹。建筑设计其实和生活一样,万事开头难,但是当你有足够毅力和热情地走下去,便会在混沌中寻得一丝清明,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寻得一种平衡。 关于设计的构思,我有一些心得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些朋友,当某个课题被布置以后,他们不愿针对课题进行大量资料和实例的了解,理由是会对思路产生限制和影响,更不希望有重复的构思产生。在我看来,创
造力来自于丰富的知识而
非否认一切外界的资料来
源。设计的创意来自于如何
将策略衍生为第二天性,然
后加以创造性地选择、组
合、变化及巧妙地运用,
以
制造出一个新的设计作品。因此,平时大量地搜集和浏览资料与实例是十分必要的,包括一些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建筑的构思和语汇可以从各式各样不同的来源中收集:旅行中摘抄和速写;杂志中剪贴和摘录;课堂讲义与阅读笔记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收集与积累,然后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模仿运用,最终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常常会在分析设计条件之前就被一些固有的构思占据脑海,比如我打算这次做一个怎样造型怎样风格的建筑。但正确的方法是,除非经过了设计条件分析结果的验证,否则不要一味地沉溺于这些空想,建筑设计应该是一种由设计需要转变成建筑解答的策略,并非逆行之。
在建筑设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大师的作品和思想,并且常常将其中一些语汇模仿和应用到我们的方案中。在我看来,我们不能单纯地照搬照抄大师作品中的某些片段,而是应该经过思考和理解之后再适当加以借鉴。
贝律铭先生说:“建筑学说
白了很简单,就是形式、空间、
光线和运动,当然还有细节,不
过跟这些比起来,更重要的是你
要在哪个地方进行建造。”于是
才有了大师遍布全球形式各异
的作品。贝律铭善于运用丰富多
变的几何设计语言,并从当地的
地域文化中提炼几何形态,丰富
建筑的外观。在传统和创新之
间,大师运用象征和复合的几何
形表达空间的隐喻、暗示和叙
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州博
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从苏
博的设计中,我们应该学习大师
如何浑然天成地将中国古典园
林各种建筑语汇运用其中,以及建筑丰富错落的几何形体外观所营造出的高雅大气,光影多变的内部空间。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在纪录片中看到这座建筑时,曾被其在太阳下神奇的魅力所折服。这座博物馆,体量庞大,建筑的基础部分呈方形,往上一层是八角形,再往上就变成另一个角度的八角形,到最后
形成一个十字型,这样一来,形状各异的表面,可以让结构厚重的建
筑显得十分轻盈。更为重要的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建筑形体丰富的断面使得光线在其间有了不断变化的载体,建筑也就更有层次了。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会让这座建筑更鲜活。在这座建筑中,我们应该学习大师对于建筑形体与光线之间关系的处理。
建筑在满足坚固、实用、美观的前提下,还应上升到满足人类精神感官的境界。通过对一些大师作品的学习,我觉得要达到这点也就是通过空间形态、光影、材质、水等的处理营造出一种可以与人心灵在某个维度相契合的空间氛围。
在此想到了卒姆托的静默建筑。所谓静默,没有很多表达,但不空洞,而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它能够使人领悟到个体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在现代都市喧嚣扰攘的生存环境里,我想每个人都渴望重回一种更为平静和纯粹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简朴、专注和冥思的建筑,这就是一种静默的建筑。瓦尔斯温泉浴场的设计和建造很充分
地表现了卒姆托的这种设计理念。表皮、光线、空间尺度的处理,以
及更细微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被当做有力的工具加以运用。这不禁让我觉得,好的建筑,是感性和逻辑双重运作、最终调和的结果;好的建筑,最终必将从严密理性的分析与建造上升到心理和哲学的境界,并直达人们的灵魂。
我们不断学习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做出好的建筑。曾听老师说,从建筑系毕业后,至少五年才能真正入门,至少十年才能真正独立执掌项目,至少十五年才能做到成熟而敏锐。所以,文丘里说得对:四十岁的建筑师才能称为真正的建筑师,既需要丰富的专业积淀更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路漫漫其修远,我们将一路前行!
建筑设计心得
不知不觉进入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已有近三年时间,从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稍有门路,期间遇见过不少困难与困惑,但若有足够耐心,一一寻找答案,自会有丰富的感悟与收获。
记得刚开始学习建筑设计时,书没读过几本,好建筑也没调研过几座,只知道看见一些造型奇异概念新颖的方案,便想搬来自己用。平面功能也不怎么处理的好,总想借鉴些花里胡哨的外表和概念来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虽说我们的设计起步必须来自于模仿,但回想起来,当时确实心浮气躁,学习设计的心太过功利,不够纯粹。建筑设计其实和生活一样,万事开头难,但是当你有足够毅力和热情地走下去,便会在混沌中寻得一丝清明,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寻得一种平衡。 关于设计的构思,我有一些心得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些朋友,当某个课题被布置以后,他们不愿针对课题进行大量资料和实例的了解,理由是会对思路产生限制和影响,更不希望有重复的构思产生。在我看来,创
造力来自于丰富的知识而
非否认一切外界的资料来
源。设计的创意来自于如何
将策略衍生为第二天性,然
后加以创造性地选择、组
合、变化及巧妙地运用,
以
制造出一个新的设计作品。因此,平时大量地搜集和浏览资料与实例是十分必要的,包括一些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建筑的构思和语汇可以从各式各样不同的来源中收集:旅行中摘抄和速写;杂志中剪贴和摘录;课堂讲义与阅读笔记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收集与积累,然后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模仿运用,最终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常常会在分析设计条件之前就被一些固有的构思占据脑海,比如我打算这次做一个怎样造型怎样风格的建筑。但正确的方法是,除非经过了设计条件分析结果的验证,否则不要一味地沉溺于这些空想,建筑设计应该是一种由设计需要转变成建筑解答的策略,并非逆行之。
在建筑设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大师的作品和思想,并且常常将其中一些语汇模仿和应用到我们的方案中。在我看来,我们不能单纯地照搬照抄大师作品中的某些片段,而是应该经过思考和理解之后再适当加以借鉴。
贝律铭先生说:“建筑学说
白了很简单,就是形式、空间、
光线和运动,当然还有细节,不
过跟这些比起来,更重要的是你
要在哪个地方进行建造。”于是
才有了大师遍布全球形式各异
的作品。贝律铭善于运用丰富多
变的几何设计语言,并从当地的
地域文化中提炼几何形态,丰富
建筑的外观。在传统和创新之
间,大师运用象征和复合的几何
形表达空间的隐喻、暗示和叙
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州博
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从苏
博的设计中,我们应该学习大师
如何浑然天成地将中国古典园
林各种建筑语汇运用其中,以及建筑丰富错落的几何形体外观所营造出的高雅大气,光影多变的内部空间。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在纪录片中看到这座建筑时,曾被其在太阳下神奇的魅力所折服。这座博物馆,体量庞大,建筑的基础部分呈方形,往上一层是八角形,再往上就变成另一个角度的八角形,到最后
形成一个十字型,这样一来,形状各异的表面,可以让结构厚重的建
筑显得十分轻盈。更为重要的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建筑形体丰富的断面使得光线在其间有了不断变化的载体,建筑也就更有层次了。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会让这座建筑更鲜活。在这座建筑中,我们应该学习大师对于建筑形体与光线之间关系的处理。
建筑在满足坚固、实用、美观的前提下,还应上升到满足人类精神感官的境界。通过对一些大师作品的学习,我觉得要达到这点也就是通过空间形态、光影、材质、水等的处理营造出一种可以与人心灵在某个维度相契合的空间氛围。
在此想到了卒姆托的静默建筑。所谓静默,没有很多表达,但不空洞,而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它能够使人领悟到个体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在现代都市喧嚣扰攘的生存环境里,我想每个人都渴望重回一种更为平静和纯粹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简朴、专注和冥思的建筑,这就是一种静默的建筑。瓦尔斯温泉浴场的设计和建造很充分
地表现了卒姆托的这种设计理念。表皮、光线、空间尺度的处理,以
及更细微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被当做有力的工具加以运用。这不禁让我觉得,好的建筑,是感性和逻辑双重运作、最终调和的结果;好的建筑,最终必将从严密理性的分析与建造上升到心理和哲学的境界,并直达人们的灵魂。
我们不断学习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做出好的建筑。曾听老师说,从建筑系毕业后,至少五年才能真正入门,至少十年才能真正独立执掌项目,至少十五年才能做到成熟而敏锐。所以,文丘里说得对:四十岁的建筑师才能称为真正的建筑师,既需要丰富的专业积淀更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路漫漫其修远,我们将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