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现实意义和实施方法探究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尽管指导意见对中、高职协调发展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内容和要求,但在操作层面还是不知所云,甚至有的专家也有疑虑,认为有些技能中职已经学过了,到高职还学什么,不是重复吗?我认为这些想法有些片面。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实意义
1.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对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标准提出了相应较高的要求。这也就是说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产业要求,也存在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岗位技能升级的问题。所以,教育部提出了用高等职业教育牵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要求。中、高职衔接有人讲以课程衔接为核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实际上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学生的成长角度、适应产业对人才要求的层面讲都是对的。中、高职衔接有学制上的衔接,可以是3+2,也可以是2+3,也可以5年一贯制。有培养方案上的衔接,不管是哪种学制,都应当的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用一个培养方案确保课程结构上的衔接。有课程内容上的衔接,中、高职的课程内容可能有重复,但这种重复应当是为了积累经验的重复。我们应当清楚有些技能,特别是今天所说的高技能,是以经验积累为基础才能获得了。我们都知道一定的经验积累是技能升成技巧的前提,熟练掌握技能也是形成技术能力的基础。有职业素质养成上的衔接,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课程能完成的,需要在职业活动中养成,而职业素质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有学生心智发展上的衔接,高端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心智要求也是高的,心智不成熟对技能的成熟,特别是复杂技能的掌握是有很大影响的。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学生从熟手向能手的提升。有职业资格证书上的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从中级工到高级工,从高级工到技师是需要有时间的,中、高职衔接有利于技师的培养,这恰恰是产业需要的。
2.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产业的升级中职毕业生满足不了企业要求,中职毕业生就业有了困难。由于国家政策的局限,升学无路,这些原因造成了中职招生难。中、高职的衔接必然拉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进而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高职衔接的实现形式
1.五年一贯制。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五年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做法,说明五年制高职也是中高职衔接贯通的良性模式。
2.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实行2+3模式。在有些地区现行的中、高职教育3+2模式并没有做到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有机衔接,而仅仅是学制上的衔接。辽宁省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方案中提出了,集团内部中、高职2+3模式,在统一人才培养方案下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相信会取得好的效果。
中、高职衔接的现实意义和实施方法探究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尽管指导意见对中、高职协调发展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内容和要求,但在操作层面还是不知所云,甚至有的专家也有疑虑,认为有些技能中职已经学过了,到高职还学什么,不是重复吗?我认为这些想法有些片面。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实意义
1.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对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标准提出了相应较高的要求。这也就是说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产业要求,也存在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和岗位技能升级的问题。所以,教育部提出了用高等职业教育牵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要求。中、高职衔接有人讲以课程衔接为核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实际上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学生的成长角度、适应产业对人才要求的层面讲都是对的。中、高职衔接有学制上的衔接,可以是3+2,也可以是2+3,也可以5年一贯制。有培养方案上的衔接,不管是哪种学制,都应当的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用一个培养方案确保课程结构上的衔接。有课程内容上的衔接,中、高职的课程内容可能有重复,但这种重复应当是为了积累经验的重复。我们应当清楚有些技能,特别是今天所说的高技能,是以经验积累为基础才能获得了。我们都知道一定的经验积累是技能升成技巧的前提,熟练掌握技能也是形成技术能力的基础。有职业素质养成上的衔接,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课程能完成的,需要在职业活动中养成,而职业素质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有学生心智发展上的衔接,高端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心智要求也是高的,心智不成熟对技能的成熟,特别是复杂技能的掌握是有很大影响的。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学生从熟手向能手的提升。有职业资格证书上的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从中级工到高级工,从高级工到技师是需要有时间的,中、高职衔接有利于技师的培养,这恰恰是产业需要的。
2.拉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产业的升级中职毕业生满足不了企业要求,中职毕业生就业有了困难。由于国家政策的局限,升学无路,这些原因造成了中职招生难。中、高职的衔接必然拉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进而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高职衔接的实现形式
1.五年一贯制。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五年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做法,说明五年制高职也是中高职衔接贯通的良性模式。
2.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实行2+3模式。在有些地区现行的中、高职教育3+2模式并没有做到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有机衔接,而仅仅是学制上的衔接。辽宁省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方案中提出了,集团内部中、高职2+3模式,在统一人才培养方案下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相信会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