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 2006-07-27 16:35:55 星期四
清末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及应用
鸦片战争后,在全国各地西方科学技术引进与发展中,地处内陆的山西与沿海相比,落后了。山西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萌牙是机器和蒸汽动力在火柴制造业上的引进及使用。清光绪十八年(1892),山西从国外引进5台车床、1台刨床、1台大钻床、1台小钻床、1部35马力小型蒸汽机,成立了太原火柴局。机器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动了机械修理业的发展,光绪二十四年(1898)山西机器局建立,从事机械修理,机器尚无电力供应,采用蒸汽动力传动。
在山西近代,纺织业也是最早采用近代科技生产的行业。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有人曾从英国进口机器材料,在绛州开办过纺织厂。不久倒闭。接着,又由稷山县秀才薛见山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其旧址办起了以织布为主的名曰“绛州工艺公司”的纺织厂。这是山西最早的一家土洋结合的纺织企业。
近代通信技术的使用,山西始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是年,一条由保定经获鹿、太原、平遥、潼关至西安的长途电报线路架起,全长1302公里,其中山西境内881公里,属商办性质。光绪三十二年(1906),邮传部成立,将该线收归国营,受上海电报总局管辖,电报机械为“莫尔斯机”。太原最早出现电话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装有一台百门磁石式电话交换机,到宣统二年(1910)时有电话用户74户。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外国印刷术传入山西。是年,在太原创办的《晋报》,就是用铅活字印刷,铅印技术开始在山西应用,传统石印印刷开始被淘汰。
山西电力的使用,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是年,山西商会会长刘笃敬创建太原电灯公司,该公司装有60千瓦直流发电机一部,由蒸汽引擎带动发电,所发电仅供太原城内主要街道、商肆及达官贵人照明使用。
清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修筑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通车。由于铁路的修筑,现代测绘技术传入山西。修筑正太铁路时,清政府雇用法国人士巴尼及其测量队进行测绘。光绪三十四年(1908),山西创办山西陆军测绘学堂,首批培养出24名测绘技术人员。
近代山西收藏的图书均为经、史、子、集类图书,自然科学专门书籍几乎没有。宣统元年(1909),山西建起了图书馆,馆内除收藏有经、史、子、集类书18000卷外,还收藏了东西各国的科学技术类书籍700余种。这说明山西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不仅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开始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此期间,山西曾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加速了外国先进科技的传入。
山西工业试验所的科技活动和成果
1917年,山西历史上最早的科学研究机构——山西工业试验所成立。该所分事务、技术两部分,并附设艺徒养成所和留日工艺练习生预备科。山西工业试验所是一个集科研与技术应用为一体的开发型研究机构。它立足本省,对本省所产原料及物品分析鉴定,研究试验,以应用天然物产改良旧有工艺为宗旨,为开发山西的资源,发展山西的工业,为山西的经济建设服务,将成功的试验结果直接用于生产。该所在搞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加强技术管理、培养人才、交流经验等,吸引了不少社会知名人士、海外客商来所参观。
山西工业试验所的研究试验与成果推广,对当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机制纸的研制,1917年始于该所。该所附设小型纸厂,以日产能力为40公斤的一台日制造纸机进行试制,在10年多的时间里,培养出一批造纸技术人员和工人。经过试验取得成效以后,创造了建设纸厂的条件,由私人集股,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创办了晋恒、新华两座纸厂。1917年该所增设新型造胰机,在研制高级肥皂的同时,研究以本省油脂制造肥皂,取得成功,于是用棉籽油、花生油代替了椰子油,同时制造出透明洗衣皂和硬质皂。于是商办肥皂厂出现了,1919年,由祁县河四必堂、河积厚堂共同投资万元,于太原楼儿底开设裕华造胰公司,此为山西最早的造胰公司。次之则为解县三光肥皂厂,该厂肥皂在民国1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二等奖。1918年4月,由太原绥靖公署拨款2万元,在该所窑业部建设细瓷窑,进行细瓷的研究烧制。1923年试制成日用细瓷,其中品种有餐具和茶具,当年在京沪展览会上被评为特色产品。
西北实业公司的科技活动及成果
西北实业公司是山西省公营事业董事会所属企业之一,是当时山西工业的主导力量。该公司从1933年正式成立到1937年,历时4年达到最旺盛时期。当时它所经营的各种轻、重工业工厂已达33个。抗日战争时期,公司几经搬迁,还在晋西、陕西一带经营了9个工厂。日本投降后,公司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太原解放前夕,公司所属企业就有56个,职工2.5万余人。从西北实业公司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它不仅经营煤炭、军工、纺织、轻工等工业,而且还建立了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它虽然是封建官僚资本的企业,但它的存在为建国后山西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北实业公司先后设立了化学研究所、孝义钢铁研究所、理化研究所和西北试验所等4个试验研究机构。1947年还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同年,西北实业公司下属许多厂矿先后成立了学术研究会。公司还聘有许多技术专家,主持科技工作,并多次派人赴欧美、日本进行技术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西北实业公司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仅1944~1946年,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69项。
科技工作者也撰写了不少学术论文与专著。如《运城盐池之研究》,曹焕文著,充分反映了当时山西的化工水平。《山西工业的远景》,高铁山著,该文对山西工业的发展作了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还将山西地上地下资源作了介绍。《工厂管理科学之初步》,高铁山著。《历代进步的化学工业中皮革工业的落后及其新对策之研究》,彭士弘著,作者从理论上将世界化学工业的进步分为三个阶段,除此以外,尚有梁海峤的《高级钢铁材料之研究》、霍光进的《绕纱机械标准工作法之研究》、白焕章的《载波电话》、韩财喜的《磁石电话之改进》、杨金章的《关于铁矿石品质之研究》、张锐锋的《纺织研究纲要》、左喜三的《山西煤田开发之技术的考查》、魏进德的《东山煤经济价值之考察》、李铭元的《略论山西的五金矿产》等著作也较为突出。这些著作,都在当时发挥了科学研究和理论传导的作用,并推进了山西经济的发展。
民国时期山西的农业科技
山西省重现农业技术的改进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倡蚕桑,在省设立蚕桑总局,各县也设立蚕桑分局,从事蚕桑业的倡导及技术改进。至于其它的农业技术改造,则由省农事试验场担任。 1917年9月,阎锡山担任省长后,在农业科学技术的试验与推广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山西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发展了农业排灌事业。从1917年至1918年末,本省恢复和新开水渠165条,可灌溉农田71.3万亩;尚未竣工的水渠有117条,渠成后可灌溉农田80.42万亩。②扩大了一些农作物的种植区域。民国以前山西只在晋南一带种植棉花,到1917年,在临汾设立山西棉花试验场,后从美国引进棉籽,又在太谷、文水、高平、定襄、解县设立了棉花试验场推广棉花种植。至1950年时,榆次一带都可以种棉了。③发展了栽桑养蚕业。到1919时,全省养蚕户有27287户、蚕丝制造户2237户,产丝55070公斤。④推广了一些新式农具。1933年秋,省政府选得太谷铭贤学校的良犁、吉田式双柄单轮播种机、双轮中耕器、撒播器等几种农具,并推广到民间。⑤引入了一些新作物。如以前山西少有种甜菜者,经铭贤学校引入试验以后,证实太谷一带水土极适合甜菜生长,确实可以引入种植。⑥培育扩广了新品种。在育种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是太谷铭贤学校,培育出的几个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品种,为农民普遍欢迎并都得到了推广。⑦牧畜品种的改良也很有成效。
山西省自然科学研究院的科技活动及成果
山西自然科学研究院于1946年在太原成立,此为山西省政府所属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以研究山西的畜牧、农业、水利等为主。自然科学研究院从许坦农业试验场拨地百余亩,还有仪器设备等,作为研究试验基地,且从事羊种、鸡种的研究。
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后,取得了一些成果。据《华北水利管见录总序》中载,自然科学研究院在水利建设方面的研究著述有:《汾河上游水利事业检讨报告》、《“龙门水利工程初步计划书”所感》、《五姓湖水系碱地改良事业检讨报告》、《汾河根本水利概说》等。其中《汾河上游水利事业检讨报告》是自然科学研究院研究指导员谷口三郎撰写的,全文共分概说、自然流量、水库、灌溉、水力发电、工事、兰村至河口镇间堰堤、兰村上游水运、结论等9个部分共45个问题。这篇研究报告通过对汾河自然流量的研究,提出了治理、灌溉以及水力发电诸多方面的学术见解。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科学技术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并在生产条件技术设备落后,环境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科技人才,积极采用科学技术以发展生产。由于抗日根据地提倡讲科学、用人才、学技术,所以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创造了许多科学的独特的生产方法,试制出许多新产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工生产技术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开始发展起来。1937年10月以后,太行根据地相继建立了8个修械所。这些修械所(厂)大多以各部队的随军机械班为基础,成立初期多数主要从事枪械修理配件,也制造刺刀大刀等原始武器,并能仿造八音子手枪、手提式冲锋枪、捷克式步枪、木柄手榴弹、地雷、复装子弹等兵器。这一时期的技术人员主要是红军时期的老兵工、从敌占区过来的技术工人和自己培养出来的军工人员。当时修械所(厂)的生产条件很差,设备简陋。
1939年初,八路军总部以太行军区的军工为基础,集中了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地的部分技术力量,在山西榆社县韩庄建立了“韩庄修械所”,即总部修械所。1939年9月,韩庄修械所迁到黎城县水腰山黄崖洞,建立了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成为当时山西抗日根据地中的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之一,以后给根据地各兵工厂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在韩城修械所扩建的同时,八路军总部还在武乡县建立了“柳沟铁工厂”。该厂以武乡县地方工会办的一个铁工厂为基础而建,主要生产弹药。从那时起,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开始了大规模发展,摆脱了萌芽时期的游动性质,开始了正规化建设。他们在枪械生产技术、炸药生产技术、炸弹生产技术、“三酸”制造技术、子弹制造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扭转了根据地军火生产的被动局面。
其它工业科学技术 抗日根据地不仅依靠科技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同样依靠科技推动了其它工业的发展。
1939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迅即创建了工业体系。据晋察冀边区工矿局1941年6月公布,该区有如下三项重要发明:其一石炭代替焦炭炼铁,且效果和焦炭不差上下。其二发明了一种新的植物油灯,其光亮度不弱于煤油灯,还能节省燃料10%,每年可为边区减少价值3000万元的煤油输入。其三发明新法制酒精,可制成纯度为70%以上的酒精。同时,晋察冀边区也出现了不少科技成果,水利灌溉方面有“水力自动机”、“洋式造井机”、“改良架”、“摇力吸水机”、“马力吸水机”、“风力吸水机”、“吸水水簸箕”、“改良水车”等。纺织行业也有许多革新创造,如“弹毛大弓”、“脚蹬纺纱机”等。1941年还有两项重要发明:一是发明了煤油和汽油的代用品,煤油代用品的成本是煤油的1/3,而燃烧耐久性超过煤油。二是发明了一种新型油墨。这种油墨在边区印刷机关试用,色泽、质量很好,可供铅印、油印使用。制作原料是其它工业品的副产品和废料,成本仅是普通油墨的1/3。
晋绥抗日根据地创建于1938年,科研工作主要体现在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和产品设备改造方面。研究成果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代用品”的出现,尤其是印刷行业最为突出,晋西北印刷厂就是一个典型。晋西北印刷厂研究生产的“代用品”有多种,如:其一油墨滚子,其二压板与沙纸,其三桃胶,其四压墨,其五大青石。晋绥根据地印刷厂的工人、干部,还创制了磨刀机和本地“皇后纸”(厚麻纸),以毛边纸代替薄型纸,以面粉、绿豆粉、蜂蜜代替美国的玉面粉与甘油。此外,其它研究成果有:用蒸汽锅的乏水代替机器油,骨粉的制造,活版冷皂箱的发明,辗布工具,打毛衣板、轧花机皮轴滚子的设计完成,以及制革方法的简化。在制药方面,制成莨菪越几斯(镇疼剂)、肺血灵(止血剂)、斯库拥阿林(退热剂)、小苏打等数十种。
太行、太岳根据地于1946年成立的太行工业研究所,专门从事原料调查、手工业技术研究、工具改进等工作。当时还有太行区造纸研究所、武乡工具研究所等等。这些专门研究单位均为工矿自办,除承担研究任务外,还有生产任务。在太行区较有价值的科技论文和试验报告有:《用橡胶提取鞣酸》(民国38年5月)、《试验精制硫酸钠(皮硝)的报告》(1949年5月)、《精制油(附做肥皂)试验报告》(民国38年5月)、《罐头制造法》、《洋蜡制造法》、《硝盐熬制法》(武子会著)、《力学研究》、《采矿常识讨论》、《钢之淬火退焖火表现炭化》、《炼铁法及操作手续》等。
当时,群众也有许多发明创造,如用石印机印刷《战场画报》,并改用照相制铜版印刷;创造出群众织布用的“双股铁综”,代替了钢综;有“脚蹬纺纱机”、“轧花机”、“改良木机”、“捻毛机”、“弹毛大弓”、“织布机”等,推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纺织产品的品种,如当时产有白土布、花褥面、芝麻呢、方格布、驼毛衣、斜文手巾、丝手绢等。
农业科学技术 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为保证人民和军队的生存,在领导军队和人民进行大生产的同时,同样看重农业科技的试验与推广。各级边区政府建立后,相继建立了试验农场,通过农场试验和农民技术组织相互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他们进行谷种改良试验、玉蜀黍的改良试验、小麦品种试验、小麦抗病试验、黑豆绿肥成效试验、甘薯等品种比较试验、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试验、棉花品种比较试验、各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验。
边区各级政府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对广大农民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制定各种鼓励奖励办法,评选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和革新能手;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提高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待遇;组织学术委员会,当时大多数县都成立有学术委员会,在基础较好的村还建有“技术委员会”,并聘请技术老师指导生产,举办各类农业技术训练班;印发科普性小册子,如《怎样种棉花》、《怎样打卡》等。 到40年代,山西太行山区的农民已组织起来了。主要组织形式有变工队、互助组。到1945年以后,农村的“技术委员会”相继出现,形成学科学、讲科学的风气。农村技术委员会对变工队、互助组的生产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和配合作用,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农业生产。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 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处,农村仍处在封建迷信之中,虽然疾病疫很多,但百姓有病请巫婆神汉而不求医。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各抗日根据地一靠医药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二靠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进行广泛的医药卫生宣传普及工作,向晋西北人民揭示了许多医药卫生方面的科学道理。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医药卫生事业,从军队到地方始终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以实行“西医中国化,中医科学化,互相研究,提高技术”。为提高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充分发挥民间中医作用,1945年1月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兴县、朔县、偏关等县相继组织当地中西医成立了“中西医药研究会”,起到了中西医交流的作用。1947年,太岳区成立了“太岳区医药卫生推进会”。该会成员,包括太岳区卫生行政、中医、西医、兽医、种药、采药、制药、接产、接骨等方面的所有集体和个人。该会为太岳区医药卫生行业的领导机构,组织指导全区各县的医药卫生团体和个人的医药卫生工作。该会在进行医药卫生知识宣传的同时,还广泛搜集民间中医偏方。1947年,该会将搜集到的400余种偏方、秘方、经验方整理,印刷成《验方汇集》一书,在解放区广为散发。
自然科学学术组织与学术活动 随着抗日根据地科技队伍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学术研究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1941年3月12日,晋西北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同年9月,太行区社会科学研究会和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1942年6月10~14日,晋察冀边区召开了自然科学大会,这次大会正式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这次大会后,该区各种专业学会纷纷成立。这时期,晋察冀根据地自然科学学术研究空气已相当浓厚,由“研究会”主办的《自然科学界》杂志,刊登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如《自然科学界》第二期登载的学术论文中有《超等导电率的结论》、班威廉写的《煤油的研究》、张珍写的《小鼓风炉冶炼生铁略谈》、结江写的《粟性状相关研究》等。
网络编辑: 康丽娟
黄河新闻网 2006-07-27 16:35:55 星期四
清末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及应用
鸦片战争后,在全国各地西方科学技术引进与发展中,地处内陆的山西与沿海相比,落后了。山西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萌牙是机器和蒸汽动力在火柴制造业上的引进及使用。清光绪十八年(1892),山西从国外引进5台车床、1台刨床、1台大钻床、1台小钻床、1部35马力小型蒸汽机,成立了太原火柴局。机器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动了机械修理业的发展,光绪二十四年(1898)山西机器局建立,从事机械修理,机器尚无电力供应,采用蒸汽动力传动。
在山西近代,纺织业也是最早采用近代科技生产的行业。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有人曾从英国进口机器材料,在绛州开办过纺织厂。不久倒闭。接着,又由稷山县秀才薛见山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其旧址办起了以织布为主的名曰“绛州工艺公司”的纺织厂。这是山西最早的一家土洋结合的纺织企业。
近代通信技术的使用,山西始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是年,一条由保定经获鹿、太原、平遥、潼关至西安的长途电报线路架起,全长1302公里,其中山西境内881公里,属商办性质。光绪三十二年(1906),邮传部成立,将该线收归国营,受上海电报总局管辖,电报机械为“莫尔斯机”。太原最早出现电话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装有一台百门磁石式电话交换机,到宣统二年(1910)时有电话用户74户。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外国印刷术传入山西。是年,在太原创办的《晋报》,就是用铅活字印刷,铅印技术开始在山西应用,传统石印印刷开始被淘汰。
山西电力的使用,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是年,山西商会会长刘笃敬创建太原电灯公司,该公司装有60千瓦直流发电机一部,由蒸汽引擎带动发电,所发电仅供太原城内主要街道、商肆及达官贵人照明使用。
清光绪三十年(1904)开始修筑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通车。由于铁路的修筑,现代测绘技术传入山西。修筑正太铁路时,清政府雇用法国人士巴尼及其测量队进行测绘。光绪三十四年(1908),山西创办山西陆军测绘学堂,首批培养出24名测绘技术人员。
近代山西收藏的图书均为经、史、子、集类图书,自然科学专门书籍几乎没有。宣统元年(1909),山西建起了图书馆,馆内除收藏有经、史、子、集类书18000卷外,还收藏了东西各国的科学技术类书籍700余种。这说明山西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不仅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开始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此期间,山西曾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加速了外国先进科技的传入。
山西工业试验所的科技活动和成果
1917年,山西历史上最早的科学研究机构——山西工业试验所成立。该所分事务、技术两部分,并附设艺徒养成所和留日工艺练习生预备科。山西工业试验所是一个集科研与技术应用为一体的开发型研究机构。它立足本省,对本省所产原料及物品分析鉴定,研究试验,以应用天然物产改良旧有工艺为宗旨,为开发山西的资源,发展山西的工业,为山西的经济建设服务,将成功的试验结果直接用于生产。该所在搞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加强技术管理、培养人才、交流经验等,吸引了不少社会知名人士、海外客商来所参观。
山西工业试验所的研究试验与成果推广,对当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机制纸的研制,1917年始于该所。该所附设小型纸厂,以日产能力为40公斤的一台日制造纸机进行试制,在10年多的时间里,培养出一批造纸技术人员和工人。经过试验取得成效以后,创造了建设纸厂的条件,由私人集股,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创办了晋恒、新华两座纸厂。1917年该所增设新型造胰机,在研制高级肥皂的同时,研究以本省油脂制造肥皂,取得成功,于是用棉籽油、花生油代替了椰子油,同时制造出透明洗衣皂和硬质皂。于是商办肥皂厂出现了,1919年,由祁县河四必堂、河积厚堂共同投资万元,于太原楼儿底开设裕华造胰公司,此为山西最早的造胰公司。次之则为解县三光肥皂厂,该厂肥皂在民国1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上获二等奖。1918年4月,由太原绥靖公署拨款2万元,在该所窑业部建设细瓷窑,进行细瓷的研究烧制。1923年试制成日用细瓷,其中品种有餐具和茶具,当年在京沪展览会上被评为特色产品。
西北实业公司的科技活动及成果
西北实业公司是山西省公营事业董事会所属企业之一,是当时山西工业的主导力量。该公司从1933年正式成立到1937年,历时4年达到最旺盛时期。当时它所经营的各种轻、重工业工厂已达33个。抗日战争时期,公司几经搬迁,还在晋西、陕西一带经营了9个工厂。日本投降后,公司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太原解放前夕,公司所属企业就有56个,职工2.5万余人。从西北实业公司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它不仅经营煤炭、军工、纺织、轻工等工业,而且还建立了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它虽然是封建官僚资本的企业,但它的存在为建国后山西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北实业公司先后设立了化学研究所、孝义钢铁研究所、理化研究所和西北试验所等4个试验研究机构。1947年还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同年,西北实业公司下属许多厂矿先后成立了学术研究会。公司还聘有许多技术专家,主持科技工作,并多次派人赴欧美、日本进行技术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西北实业公司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仅1944~1946年,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69项。
科技工作者也撰写了不少学术论文与专著。如《运城盐池之研究》,曹焕文著,充分反映了当时山西的化工水平。《山西工业的远景》,高铁山著,该文对山西工业的发展作了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还将山西地上地下资源作了介绍。《工厂管理科学之初步》,高铁山著。《历代进步的化学工业中皮革工业的落后及其新对策之研究》,彭士弘著,作者从理论上将世界化学工业的进步分为三个阶段,除此以外,尚有梁海峤的《高级钢铁材料之研究》、霍光进的《绕纱机械标准工作法之研究》、白焕章的《载波电话》、韩财喜的《磁石电话之改进》、杨金章的《关于铁矿石品质之研究》、张锐锋的《纺织研究纲要》、左喜三的《山西煤田开发之技术的考查》、魏进德的《东山煤经济价值之考察》、李铭元的《略论山西的五金矿产》等著作也较为突出。这些著作,都在当时发挥了科学研究和理论传导的作用,并推进了山西经济的发展。
民国时期山西的农业科技
山西省重现农业技术的改进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倡蚕桑,在省设立蚕桑总局,各县也设立蚕桑分局,从事蚕桑业的倡导及技术改进。至于其它的农业技术改造,则由省农事试验场担任。 1917年9月,阎锡山担任省长后,在农业科学技术的试验与推广上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山西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发展了农业排灌事业。从1917年至1918年末,本省恢复和新开水渠165条,可灌溉农田71.3万亩;尚未竣工的水渠有117条,渠成后可灌溉农田80.42万亩。②扩大了一些农作物的种植区域。民国以前山西只在晋南一带种植棉花,到1917年,在临汾设立山西棉花试验场,后从美国引进棉籽,又在太谷、文水、高平、定襄、解县设立了棉花试验场推广棉花种植。至1950年时,榆次一带都可以种棉了。③发展了栽桑养蚕业。到1919时,全省养蚕户有27287户、蚕丝制造户2237户,产丝55070公斤。④推广了一些新式农具。1933年秋,省政府选得太谷铭贤学校的良犁、吉田式双柄单轮播种机、双轮中耕器、撒播器等几种农具,并推广到民间。⑤引入了一些新作物。如以前山西少有种甜菜者,经铭贤学校引入试验以后,证实太谷一带水土极适合甜菜生长,确实可以引入种植。⑥培育扩广了新品种。在育种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是太谷铭贤学校,培育出的几个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品种,为农民普遍欢迎并都得到了推广。⑦牧畜品种的改良也很有成效。
山西省自然科学研究院的科技活动及成果
山西自然科学研究院于1946年在太原成立,此为山西省政府所属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以研究山西的畜牧、农业、水利等为主。自然科学研究院从许坦农业试验场拨地百余亩,还有仪器设备等,作为研究试验基地,且从事羊种、鸡种的研究。
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后,取得了一些成果。据《华北水利管见录总序》中载,自然科学研究院在水利建设方面的研究著述有:《汾河上游水利事业检讨报告》、《“龙门水利工程初步计划书”所感》、《五姓湖水系碱地改良事业检讨报告》、《汾河根本水利概说》等。其中《汾河上游水利事业检讨报告》是自然科学研究院研究指导员谷口三郎撰写的,全文共分概说、自然流量、水库、灌溉、水力发电、工事、兰村至河口镇间堰堤、兰村上游水运、结论等9个部分共45个问题。这篇研究报告通过对汾河自然流量的研究,提出了治理、灌溉以及水力发电诸多方面的学术见解。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科学技术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并在生产条件技术设备落后,环境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科技人才,积极采用科学技术以发展生产。由于抗日根据地提倡讲科学、用人才、学技术,所以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创造了许多科学的独特的生产方法,试制出许多新产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工生产技术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开始发展起来。1937年10月以后,太行根据地相继建立了8个修械所。这些修械所(厂)大多以各部队的随军机械班为基础,成立初期多数主要从事枪械修理配件,也制造刺刀大刀等原始武器,并能仿造八音子手枪、手提式冲锋枪、捷克式步枪、木柄手榴弹、地雷、复装子弹等兵器。这一时期的技术人员主要是红军时期的老兵工、从敌占区过来的技术工人和自己培养出来的军工人员。当时修械所(厂)的生产条件很差,设备简陋。
1939年初,八路军总部以太行军区的军工为基础,集中了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地的部分技术力量,在山西榆社县韩庄建立了“韩庄修械所”,即总部修械所。1939年9月,韩庄修械所迁到黎城县水腰山黄崖洞,建立了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成为当时山西抗日根据地中的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之一,以后给根据地各兵工厂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在韩城修械所扩建的同时,八路军总部还在武乡县建立了“柳沟铁工厂”。该厂以武乡县地方工会办的一个铁工厂为基础而建,主要生产弹药。从那时起,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开始了大规模发展,摆脱了萌芽时期的游动性质,开始了正规化建设。他们在枪械生产技术、炸药生产技术、炸弹生产技术、“三酸”制造技术、子弹制造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扭转了根据地军火生产的被动局面。
其它工业科学技术 抗日根据地不仅依靠科技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同样依靠科技推动了其它工业的发展。
1939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迅即创建了工业体系。据晋察冀边区工矿局1941年6月公布,该区有如下三项重要发明:其一石炭代替焦炭炼铁,且效果和焦炭不差上下。其二发明了一种新的植物油灯,其光亮度不弱于煤油灯,还能节省燃料10%,每年可为边区减少价值3000万元的煤油输入。其三发明新法制酒精,可制成纯度为70%以上的酒精。同时,晋察冀边区也出现了不少科技成果,水利灌溉方面有“水力自动机”、“洋式造井机”、“改良架”、“摇力吸水机”、“马力吸水机”、“风力吸水机”、“吸水水簸箕”、“改良水车”等。纺织行业也有许多革新创造,如“弹毛大弓”、“脚蹬纺纱机”等。1941年还有两项重要发明:一是发明了煤油和汽油的代用品,煤油代用品的成本是煤油的1/3,而燃烧耐久性超过煤油。二是发明了一种新型油墨。这种油墨在边区印刷机关试用,色泽、质量很好,可供铅印、油印使用。制作原料是其它工业品的副产品和废料,成本仅是普通油墨的1/3。
晋绥抗日根据地创建于1938年,科研工作主要体现在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和产品设备改造方面。研究成果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代用品”的出现,尤其是印刷行业最为突出,晋西北印刷厂就是一个典型。晋西北印刷厂研究生产的“代用品”有多种,如:其一油墨滚子,其二压板与沙纸,其三桃胶,其四压墨,其五大青石。晋绥根据地印刷厂的工人、干部,还创制了磨刀机和本地“皇后纸”(厚麻纸),以毛边纸代替薄型纸,以面粉、绿豆粉、蜂蜜代替美国的玉面粉与甘油。此外,其它研究成果有:用蒸汽锅的乏水代替机器油,骨粉的制造,活版冷皂箱的发明,辗布工具,打毛衣板、轧花机皮轴滚子的设计完成,以及制革方法的简化。在制药方面,制成莨菪越几斯(镇疼剂)、肺血灵(止血剂)、斯库拥阿林(退热剂)、小苏打等数十种。
太行、太岳根据地于1946年成立的太行工业研究所,专门从事原料调查、手工业技术研究、工具改进等工作。当时还有太行区造纸研究所、武乡工具研究所等等。这些专门研究单位均为工矿自办,除承担研究任务外,还有生产任务。在太行区较有价值的科技论文和试验报告有:《用橡胶提取鞣酸》(民国38年5月)、《试验精制硫酸钠(皮硝)的报告》(1949年5月)、《精制油(附做肥皂)试验报告》(民国38年5月)、《罐头制造法》、《洋蜡制造法》、《硝盐熬制法》(武子会著)、《力学研究》、《采矿常识讨论》、《钢之淬火退焖火表现炭化》、《炼铁法及操作手续》等。
当时,群众也有许多发明创造,如用石印机印刷《战场画报》,并改用照相制铜版印刷;创造出群众织布用的“双股铁综”,代替了钢综;有“脚蹬纺纱机”、“轧花机”、“改良木机”、“捻毛机”、“弹毛大弓”、“织布机”等,推进了纺织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纺织产品的品种,如当时产有白土布、花褥面、芝麻呢、方格布、驼毛衣、斜文手巾、丝手绢等。
农业科学技术 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为保证人民和军队的生存,在领导军队和人民进行大生产的同时,同样看重农业科技的试验与推广。各级边区政府建立后,相继建立了试验农场,通过农场试验和农民技术组织相互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他们进行谷种改良试验、玉蜀黍的改良试验、小麦品种试验、小麦抗病试验、黑豆绿肥成效试验、甘薯等品种比较试验、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试验、棉花品种比较试验、各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验。
边区各级政府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对广大农民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制定各种鼓励奖励办法,评选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和革新能手;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提高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待遇;组织学术委员会,当时大多数县都成立有学术委员会,在基础较好的村还建有“技术委员会”,并聘请技术老师指导生产,举办各类农业技术训练班;印发科普性小册子,如《怎样种棉花》、《怎样打卡》等。 到40年代,山西太行山区的农民已组织起来了。主要组织形式有变工队、互助组。到1945年以后,农村的“技术委员会”相继出现,形成学科学、讲科学的风气。农村技术委员会对变工队、互助组的生产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和配合作用,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农业生产。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 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处,农村仍处在封建迷信之中,虽然疾病疫很多,但百姓有病请巫婆神汉而不求医。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各抗日根据地一靠医药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二靠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进行广泛的医药卫生宣传普及工作,向晋西北人民揭示了许多医药卫生方面的科学道理。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医药卫生事业,从军队到地方始终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以实行“西医中国化,中医科学化,互相研究,提高技术”。为提高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充分发挥民间中医作用,1945年1月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兴县、朔县、偏关等县相继组织当地中西医成立了“中西医药研究会”,起到了中西医交流的作用。1947年,太岳区成立了“太岳区医药卫生推进会”。该会成员,包括太岳区卫生行政、中医、西医、兽医、种药、采药、制药、接产、接骨等方面的所有集体和个人。该会为太岳区医药卫生行业的领导机构,组织指导全区各县的医药卫生团体和个人的医药卫生工作。该会在进行医药卫生知识宣传的同时,还广泛搜集民间中医偏方。1947年,该会将搜集到的400余种偏方、秘方、经验方整理,印刷成《验方汇集》一书,在解放区广为散发。
自然科学学术组织与学术活动 随着抗日根据地科技队伍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学术研究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1941年3月12日,晋西北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同年9月,太行区社会科学研究会和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1942年6月10~14日,晋察冀边区召开了自然科学大会,这次大会正式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这次大会后,该区各种专业学会纷纷成立。这时期,晋察冀根据地自然科学学术研究空气已相当浓厚,由“研究会”主办的《自然科学界》杂志,刊登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如《自然科学界》第二期登载的学术论文中有《超等导电率的结论》、班威廉写的《煤油的研究》、张珍写的《小鼓风炉冶炼生铁略谈》、结江写的《粟性状相关研究》等。
网络编辑: 康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