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温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戚德忠

在分析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之前,首先要弄清小说人物病态和纯精神病态的关系。 本文所要分析的鲁迅小说人物的病态性格中的“病态气指的是人物的精神常态被社会压 迫扭曲后形成的心理病态,而不是象法国耶勒、美国普林斯、英国麦孤独等变态心理学家 所讲的那种纯生理性的精神病态.那种丧失自我调节、自我综合能力的意识分裂,那种纯 生理性病态的疯子性格,严格地说不能构成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不能构成审美客体,也 很难有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

所谓小说人物被社会压迫扭曲后形成的心理病态,指的是小说人物原来是个正常的

身心发展健康的人,心理处于常态的人。由于受到病态社会的压迫、迫害,心理发生异变, 出现病态的行为举止。但在那个社会环境中,下层人民普遍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病态 社会的迫害,许多国人自己就普遍存在着或目睹着别人这种病态,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 常,并且浑然不觉了。而鲁迅先生站在更高的思想观察点理性地审视他们。那些在当时世 俗国人眼光中被视为病态的,在鲁迅先生的眼中恰恰被视为常态。如小说人物“夏瑜”在当 时世俗的眼光中,他的革命行为视为“可怜”,但在鲁迅先生眼中这是常态,是个坚强的革 命者。只是革命的行为不被麻木的群众所理解。那些视“夏瑜”为“可怜”的人,才是可怜、 可悲、可叹的,他们才是真正的病态。在世俗国人眼光中被视为常态的(习以为常的现象), 在鲁迅先生的眼中,则被视为可怕的病态.如“闰土”的麻木状态,“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

世俗看来是常态,因为那个社会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可在先生看来这是病态的,是病态的 社会压迫、迫害的结果。

纵观鲁迅小说人物,大致塑造了如下三类人物:其一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如“狂 人”、“孔乙己”、“陈士成”等,通过这些形象探索知识分子命运问题;其二是旧中国下层农 民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七斤”等,提出农民问题;其三是劳动妇女形象,如“祥 林嫂”、“单四嫂子”等.捍出妇女问题。

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鲁迅小吮是如何揭示上述三类人物病态性格后隐藏的常态心理 或常态性格后隐藏的病态心理,来达到揭露社会的目的的。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被压迫致疯的知

识分子“狂人”的形象。他的狂人狂言在当时世俗的眼光中是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他觉 得糊里糊涂活了30名年、只有现作是清醒的,他发现周围都是吃人的人。在“狂人”心目中 的“吃人”者,既有赵贵翁、古久先生、老头子、大哥之类的封建统治者,又有如给知县打枷

过、给绅士掌过嘴的、衙役占了他的妻子的、娘老子被债主逼死的,及至狼子村的佃户等一 群被统治者。这一群被统治者,虽然处于被“吃”的地位,却又不知不觉帮统治者“吃人”,这

就是“狂人”说的,“他们的心思很不一样,一种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 一34一吃的,可是仍然在吃。”小孩的“吃人”是“娘老子教的”。为了弄清他们为什么“吃人”,他研

究历史:“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料斜的每面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于是“横竖睡不着,仔细看到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刀他最

后又发现自己在无意中也吃过人。“狂人”竟将世人认为神圣的、“从来如此”的仁义道德说 成是吃人的道德,这在当时世俗的眼光中岂非疯狂的病态,是“发狂”,“发疯”。但在鲁迅先

生的眼光中,这种“狂”才是应有的常态。只有他发现封建社会的“吃人甘本质,只有他揭示

出那些被统治者在精神上的病态。他们自己麻木、愚昧,被“吃”却浑然不觉,还要帮同“吃 人”者去“吃”与自己处在同样地位的人。

“狂人”看似病态,似精神病患者,可实际上在狂人狂言后面他是个常人,是一个封建 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反映着经受几千年的沉重封建压迫的人们开始觉醒,开始反 抗。正因为他不容于社会,才不为社会所容,才会被迫害致狂,才会有被吃的危险。所以在 鲁迅看来在旧中国应当疗治的决不是被世俗视为病态的“狂人”,而是被世俗视为至高无 上的封建道德观念的代表这种道德,维护、屈从这种道德的正常人,他们才是一群病态者。 再如写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小说《白光》、《孔乙己》等,主人公陈士成在应考失败后, 心理变态到非常凄惨、非常疯狂的地步;孔乙己屡试屡败后沦为世人的笑料.成为一个疯 疯瘫瘫的人。鲁迅写这种变态的心理、病态的人格分裂.是有很强的社会性的。在“反常” 的科举制度的黑暗环境中,这些被科举制度所残害的知识分子的心理病态.实际上是一种 常态,带有普遍性。对他们进行描写,其目的正是为了以病态的人宋喝或病态社会中的罪 恶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

下面,我们再来看鲁迅自认为“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的经典之作《阿Q 正传》。鲁迅在小说中选择了占“国人”大多数的农民的一分子,作为他灵魂的对象。从阿 Q身上,最能充分体现鲁迅对于“病态”的国民灵魂的理解、哀痛和改造的希望。阿Q是个 具体的、活生生的农民,没有家,没有固定职业,完全靠出卖劳力为生。他受到封建地主阶 级的惨重的剥削压迫.甚至连自己的姓氏也没有。他的处境.正是旧中国农民奴隶生活的 写照.然而阿Q却没有觉悟。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奴择的奴隶地l之。常常用幻想中的虚 假胜利,用自轻自贱、自嘲自解,或者受到强者的欺凌到弱者身上发泄,来代替现实中真实 的失败,以这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来自欺自慰,求得自我陶醉。

鲁迅先生通过塑造阿Q的“病态”性格,写出了我们某些国人的“魂灵气表现出我国 国民的弱点。这种病态不仅是阿Q个人的病态,而且是整个民族的典型化,是一种社会病 集中的、普遍的、强烈的反映,是当时社会的常态。所以说它是社公的常态.是因为在半封 建本殖民地的旧中国,寻找精神上逃路的现象是常见的,是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 鸦片战争起,一贯自以为是处于世界中心的“天朝”的中国,忽然面对帝国主义的枪炮和西 方近代物质文明,不能不感到震惊和惶惑。虽然少数先觉者感到革故鼎新的必要(如洋务 派),而大多数封建统治者及其士大夫阶层都仍沉浸在“文明古国”的光荣之中,不敢正视 这铁一般的事实。于是便不能不向自欺欺人的路上滑下去,形成一种可耻的畸形的心理病 态。不幸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任何社会的风俗人心 者不能不受到那些处于支配地位的统治者的决定性影响.有那些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的封建统治者,便有同样浑浑噩噩而在精神上永远“胜利”的(“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儿 一35一子打老子")的“阿Q”式的国民。更何况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本来就具有保守的落后的宿

命的观念,更容易受到统治者的影响,这样可以说鲁迅通过一个农民阿Q的形象,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隐藏在常态后的病态的国民心理表现出来了,又由于世界是 在相同的社会形态演变规律中前进的。因此,阿Q_的病态心理出现在社会形态上相似的 被压迫民族中出现。(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阿德”形象)这样,阿Q这一典型现象,就有 着深刻而广泛的世界意义了。他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也是世界文学中上的一个不朽的 典型;不仅是近代中国的魂灵的某些病态代表,也是世界被压迫民族的魂灵中消极面的代 表了。

又如在描写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的名篇《祝福》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主人公样

温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戚德忠

在分析鲁迅小说病态人物形象之前,首先要弄清小说人物病态和纯精神病态的关系。 本文所要分析的鲁迅小说人物的病态性格中的“病态气指的是人物的精神常态被社会压 迫扭曲后形成的心理病态,而不是象法国耶勒、美国普林斯、英国麦孤独等变态心理学家 所讲的那种纯生理性的精神病态.那种丧失自我调节、自我综合能力的意识分裂,那种纯 生理性病态的疯子性格,严格地说不能构成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不能构成审美客体,也 很难有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

所谓小说人物被社会压迫扭曲后形成的心理病态,指的是小说人物原来是个正常的

身心发展健康的人,心理处于常态的人。由于受到病态社会的压迫、迫害,心理发生异变, 出现病态的行为举止。但在那个社会环境中,下层人民普遍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病态 社会的迫害,许多国人自己就普遍存在着或目睹着别人这种病态,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 常,并且浑然不觉了。而鲁迅先生站在更高的思想观察点理性地审视他们。那些在当时世 俗国人眼光中被视为病态的,在鲁迅先生的眼中恰恰被视为常态。如小说人物“夏瑜”在当 时世俗的眼光中,他的革命行为视为“可怜”,但在鲁迅先生眼中这是常态,是个坚强的革 命者。只是革命的行为不被麻木的群众所理解。那些视“夏瑜”为“可怜”的人,才是可怜、 可悲、可叹的,他们才是真正的病态。在世俗国人眼光中被视为常态的(习以为常的现象), 在鲁迅先生的眼中,则被视为可怕的病态.如“闰土”的麻木状态,“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

世俗看来是常态,因为那个社会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可在先生看来这是病态的,是病态的 社会压迫、迫害的结果。

纵观鲁迅小说人物,大致塑造了如下三类人物:其一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如“狂 人”、“孔乙己”、“陈士成”等,通过这些形象探索知识分子命运问题;其二是旧中国下层农 民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七斤”等,提出农民问题;其三是劳动妇女形象,如“祥 林嫂”、“单四嫂子”等.捍出妇女问题。

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鲁迅小吮是如何揭示上述三类人物病态性格后隐藏的常态心理 或常态性格后隐藏的病态心理,来达到揭露社会的目的的。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被压迫致疯的知

识分子“狂人”的形象。他的狂人狂言在当时世俗的眼光中是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他觉 得糊里糊涂活了30名年、只有现作是清醒的,他发现周围都是吃人的人。在“狂人”心目中 的“吃人”者,既有赵贵翁、古久先生、老头子、大哥之类的封建统治者,又有如给知县打枷

过、给绅士掌过嘴的、衙役占了他的妻子的、娘老子被债主逼死的,及至狼子村的佃户等一 群被统治者。这一群被统治者,虽然处于被“吃”的地位,却又不知不觉帮统治者“吃人”,这

就是“狂人”说的,“他们的心思很不一样,一种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 一34一吃的,可是仍然在吃。”小孩的“吃人”是“娘老子教的”。为了弄清他们为什么“吃人”,他研

究历史:“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料斜的每面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于是“横竖睡不着,仔细看到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刀他最

后又发现自己在无意中也吃过人。“狂人”竟将世人认为神圣的、“从来如此”的仁义道德说 成是吃人的道德,这在当时世俗的眼光中岂非疯狂的病态,是“发狂”,“发疯”。但在鲁迅先

生的眼光中,这种“狂”才是应有的常态。只有他发现封建社会的“吃人甘本质,只有他揭示

出那些被统治者在精神上的病态。他们自己麻木、愚昧,被“吃”却浑然不觉,还要帮同“吃 人”者去“吃”与自己处在同样地位的人。

“狂人”看似病态,似精神病患者,可实际上在狂人狂言后面他是个常人,是一个封建 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反映着经受几千年的沉重封建压迫的人们开始觉醒,开始反 抗。正因为他不容于社会,才不为社会所容,才会被迫害致狂,才会有被吃的危险。所以在 鲁迅看来在旧中国应当疗治的决不是被世俗视为病态的“狂人”,而是被世俗视为至高无 上的封建道德观念的代表这种道德,维护、屈从这种道德的正常人,他们才是一群病态者。 再如写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小说《白光》、《孔乙己》等,主人公陈士成在应考失败后, 心理变态到非常凄惨、非常疯狂的地步;孔乙己屡试屡败后沦为世人的笑料.成为一个疯 疯瘫瘫的人。鲁迅写这种变态的心理、病态的人格分裂.是有很强的社会性的。在“反常” 的科举制度的黑暗环境中,这些被科举制度所残害的知识分子的心理病态.实际上是一种 常态,带有普遍性。对他们进行描写,其目的正是为了以病态的人宋喝或病态社会中的罪 恶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

下面,我们再来看鲁迅自认为“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的经典之作《阿Q 正传》。鲁迅在小说中选择了占“国人”大多数的农民的一分子,作为他灵魂的对象。从阿 Q身上,最能充分体现鲁迅对于“病态”的国民灵魂的理解、哀痛和改造的希望。阿Q是个 具体的、活生生的农民,没有家,没有固定职业,完全靠出卖劳力为生。他受到封建地主阶 级的惨重的剥削压迫.甚至连自己的姓氏也没有。他的处境.正是旧中国农民奴隶生活的 写照.然而阿Q却没有觉悟。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奴择的奴隶地l之。常常用幻想中的虚 假胜利,用自轻自贱、自嘲自解,或者受到强者的欺凌到弱者身上发泄,来代替现实中真实 的失败,以这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来自欺自慰,求得自我陶醉。

鲁迅先生通过塑造阿Q的“病态”性格,写出了我们某些国人的“魂灵气表现出我国 国民的弱点。这种病态不仅是阿Q个人的病态,而且是整个民族的典型化,是一种社会病 集中的、普遍的、强烈的反映,是当时社会的常态。所以说它是社公的常态.是因为在半封 建本殖民地的旧中国,寻找精神上逃路的现象是常见的,是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 鸦片战争起,一贯自以为是处于世界中心的“天朝”的中国,忽然面对帝国主义的枪炮和西 方近代物质文明,不能不感到震惊和惶惑。虽然少数先觉者感到革故鼎新的必要(如洋务 派),而大多数封建统治者及其士大夫阶层都仍沉浸在“文明古国”的光荣之中,不敢正视 这铁一般的事实。于是便不能不向自欺欺人的路上滑下去,形成一种可耻的畸形的心理病 态。不幸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任何社会的风俗人心 者不能不受到那些处于支配地位的统治者的决定性影响.有那些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的封建统治者,便有同样浑浑噩噩而在精神上永远“胜利”的(“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儿 一35一子打老子")的“阿Q”式的国民。更何况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本来就具有保守的落后的宿

命的观念,更容易受到统治者的影响,这样可以说鲁迅通过一个农民阿Q的形象,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隐藏在常态后的病态的国民心理表现出来了,又由于世界是 在相同的社会形态演变规律中前进的。因此,阿Q_的病态心理出现在社会形态上相似的 被压迫民族中出现。(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阿德”形象)这样,阿Q这一典型现象,就有 着深刻而广泛的世界意义了。他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也是世界文学中上的一个不朽的 典型;不仅是近代中国的魂灵的某些病态代表,也是世界被压迫民族的魂灵中消极面的代 表了。

又如在描写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的名篇《祝福》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主人公样


相关文章

  •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蒋娜
  •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学生姓名:蒋娜 学号: 入学时间:2014秋 专业:汉语言文学 试点电大(分校)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綦江工作站 指导教师 :周强 重 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2015 年 11 月 ...查看


  •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 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年结束.文学研究会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 ...查看


  • 鲁迅与爱伦·坡
  • 东方论坛2003年第6期 鲁迅与爱伦・坡① 王吉鹏臧文静 内容提要:鲁迅是在借鉴异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他与美国19世纪前期的 作家爱伦・坡在文学世界相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这一主题,并 ...查看


  • 鲁迅小说特点
  •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 ...查看


  • 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再认识
  • 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高级中学 井永战 邮编:710089 内容要点 祥林嫂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她具有勤劳.善良.质朴的品质,处于社会下层,对封建制度对她的迫害进行了一定的反抗,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经济压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鲁迅研究 导言: 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三.鲁迅 ...查看


  •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材料
  • 鲁迅<呐喊>名著导读材料 2015.10.27 (一)创作主题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它是作者第一部小说集,起于<狂人日记>,迄于<社戏>.作品真实地描绘了 ...查看


  • 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 1
  • 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 口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文理学院 李长虹 摘要:萧红步入文坛后,在鲁迅的指导和影响下.其文学主题.文学创作实践及至文学现.创作个性的形成.无一不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鲁迅博大的文化精髓滋润着萧红的小说创作.萧红不仅接受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