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斟技2013年第6期・
上海市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构建重要措施研究木
张浪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摘要伦敦绿带规划建设的成功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4版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引入“环、楔”布局结构,规划环城绿带和楔形绿地。历经十几年的建设,两者已初具规模,但在整体性、连贯性、统一性、均衡性、综合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基于此,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进一步落实了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的构建组成,加强后续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的实施与管理;结合规划管理,分类分级划定生态控制线。关键词基本生态网络生态空间系统绿环生态间隔带生态控制线
1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概述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落实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确定的市域“环、廊、区、源”的城乡生态空间体系,维护生态安全。加快形成中心城以“环、楔、廊、园”为主体,中心城周边地区以市域绿环、生态间隔带为锚固,市域范围以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为基底的“环形放射状”的生态网络空间体系(见图1)【1】。
具体操作上,通过基础生态空间、郊野生态空间、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系统、集中城市化地区绿化空间系统4个层面的空间管控,维护生态底线。
2
英国伦敦绿带构建启示
伦敦的环城绿带规划建设已成为经典模式,其
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边缘地带盲目蚕食农业用地和可能引起城市的“摊大饼”。英国政府在1938年正式颁布大伦敦《环城绿带保护法))(GreenBeltAct),经过实施和修订,形成宽16km,占地5780km2的伦敦环城绿带。伦敦环城绿带对引导城市格局形成与建成区的有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既可作为伦敦的农业与游憩地区,又可抑制城市过分扩张。
200
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CZH059)-56..
图1市域生态空间结构示意
环城绿带宽约8km,面积不断扩大,从最初的km2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4300kmz。在大伦敦范围内超过360km:,占大伦敦面积的23%
万方数据
和大都市绿带的15%,其中83%属于公开使用,绝大部分用于农业;绿带约18.8km2是荒野。绿带呈楔入式分布,促进市区与郊区空气的交换,改善城市地区的小气候状况;同时,提供大伦敦最主要的野生生物生境资源,对伦敦自然保育具有重要意义。绿带的一些动植物种类已拓展到城区。绿地系统形成绿色网络,通过绿楔、绿廊和河道等,将城市各级绿地连成网络(见图2)。
图3市域“双环”及生态l司隔带分布
局结构,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中心城向外的空间扩张仍维持了总体规划实施以前的圈层蔓延方式13]。
近年来,人口增长最多的区域在近郊区(宝山、闵行、浦东)和内外环之间的地区,人口主要向中心城外围及周边地区积聚,导致建设敏感区内城镇生活用地将超过生态用地,给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危机。
图2伦敦绿色空I司框架
3.1.1外环绿地
根据《上海市环城绿带规划》和《外环线绿带绿化控制线规划》,1995年环城绿带开始与外环线同步实施。2002年基本建成宽100m的林带,面积约
883.7
伦敦的生态空间布局形态呈现出典型的圈层模式:即中心城处于都市圈内的中心位置,城市的外围是环城绿带,控制中心城向外无序蔓延;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建设卫星城,以疏解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减缓城市集聚带来的巨大压力,引导城市向外疏散,最终保持大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
该绿带规划建设的成功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主要作用不仅仅在于一般意义的城市环境改造,更多的是与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及土地开发政策相联系。
3上海市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构建重要
措施研究
中心城周边地区指中心城外环绿带和主城区环城绿带之间的陆域地区,其生态空间系统主要包括市域“双环”和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间隔带,是锚固市域空间结构,与外围自然生态空间互联互通的
结构性生态用地(见图3)【2】。
3.1
hm:;建成宽400m绿带的一期工程开始建
444.5
设,面积约1hm2,截止2003年底总计完成环hm2。2006年,宽400m绿带
城绿带面积约2
328.2
二期工程全面启动。
环城绿带是上海“环、楔、廊、园、林”市域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城绿带历经10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镶嵌在上海中心城边缘的一条绿色项链(见图4)。
经调研统计评估发现,现已实施的2553hm2的一期绿带布局较零碎,在整体性、连贯性、统一性、均衡性、综合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只达到了生态功能和部分景观化,但仍缺乏各类基础设施配套,绿带的城市综合功能(生态、休闲、体育、文化主题、防灾避难、社区服务等)还远未充分发挥,景观面貌也有待提高。3.1.2楔形绿地
根据《上海绿化系统规翅](2002—2020))),规划确定了8片中心城楔形绿地,分别为吴中路、桃浦、大场、三岔港、东沟、张家浜、北蔡、三林片(见图5)。
—.57—.
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现状分析
1994版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就已经把国外特
大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中的“环、楔”结构引入,规划环城绿带和楔形绿地。城市总体规划也试图通过设定建设敏感区以及楔形绿地来引导中心城空间布
万方数据
・上海建设科技201
3年第6期・
规划中确定的8片楔形绿地均分布在中心城边缘,由于上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心城边缘地区现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许多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布局、人口管理和短期利益的片面追求侵占了不少地域,牺牲了环境;再加上对楔形绿地的定位和实施主体不明确、操作机制落实滞后,使原规划的楔形绿地遭到一定的蚕食,建设迟缓,生态效益迟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中,浦西的楔形绿地位置上,土地被占据用作各类开发的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吴中和桃浦片被建设用地侵占更为严重,影响了中心城的景观面貌,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对而言,浦东新区规划控制情况较好,但仍然面临确保大多数土地建成为绿地的艰巨任
务。
3.2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建构
基于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建设现状分析,上海
~
一7
,
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进一步落实了中心城周边地
一.._
区生态空间系统的构建组成,加强后续生态空间建设的实施与管理,明确市域“双环”和生态间隔带两大类功能区块中生态用地的总量和布局结构,并结合规划管理分类分级划定生态控制线,制定生态空间管制与实施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3_2_1
范嗣
删瑾酬外水观规
市外环域状划界环绿绿绿图4上海外环绿带规划与实施现状比较
生态功能区块管制与划分
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有市域“双环”
和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间隔带。市域“双环”指近郊绿环和中心城外环绿带,规划总面积约120km2。近郊绿环依托G1501一G15一¥32形成,控制区面积约
■・
弋
80
km2。中心城外环绿带(环外部分)面积约40
km2,
■^
:一
窖
通过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实现规划落地。市域双环以城市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为主,其主要作用是限制城市蔓延,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保障必要的城市开敞空间14】。
生态间隔带是沟通联系中心城与外围绿化空间、限制主城区连绵发展的纵向间隔性绿带。规划控制16条间隔带,总控制面积约260kmz。积极培育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间隔带,以郊野公园、林带等阻隔集中建设区连绵发展。特别是在外环绿带和主城区环形绿带之间,通过多条生态间隔带纵向联系,构筑中心城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维护的主要载体。
为确保生态安全格局的形成,生态规划根据生态功能区块的现状生态用地构成和功能分区的规
静醪
一嗲冬o
}
斟例
一手要道路
口令市界线●楔形绿地
图5上海楔形绿地规划与实施比较
-58——
绿地水域
划导向确定规划各类生态用地比例、现状建设用地
万方数据
整理复垦比例等指标。如近郊绿环生态功能区块紧邻中心城区,控制目的是限制城市无序蔓延,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充分发挥绿地及林地的生态功能,为城市增加绿量,故它的林园地比例大,建设用地比例少。为控制建设用地的生态效益,对建设用地的类型进行管控,并制定绿地率为60%,建筑高度
12
延,保证了生态格局的良性发展。从规划阶段避免用地建设中可能存在的生态安全隐患,保障了生态用地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了生态规划的可
行性。4结语
近年来,上海市中心城向外呈现蔓延式发展,引发了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亟需优化。环状圈层布局模式的主要特征为城市的环城绿带或绿化控制带,通常是根据城市自身的条件,如地形、水文、气候、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来规划建设具有功能明确的绿化控制带,其对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
上海市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主要包括市域“双环”和生态间隔带,每个地块详细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以及生态空间管制与实施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的制定,从一定意义上保证了生态规划的可行性,解决了生态建设现状问题,为明确城市边界、强化控制手段、优化空间结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m。国家对公园绿地率下线规定为65%,这样环
城绿带的生态用地比例可达92%,以保证其生态效益的发挥。各生态功能区块的控制指标及各用地比例关系见表1。
3.2.2生态控制线落地
为控制建设用地线,对各类区块内允许设置的土地使用性质、允许兼容的土地使用性质和禁止的土地使用性质进行规定;对区内森林覆盖率、复垦比重、生态控制区面积进行比例划定,在建设用地集中区域建立生态控制区,并对生态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绿地率进行规定,进一步控制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保证了生态网络的连贯
性(见表2)。
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从平面上严格划定了各生态空间的界限,以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蔓
表1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功能区块管制内容与控制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km2
耕地
地
用地比例,%
林园
湿地
瞻仰景建设观用地用地
/%
生态控制指标
复垦比重森林覆盖率生态建设控制建筑高度绿地率
,%
区面积/km2
/In
,%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结
构规划总报告(编号:09347002020580[R】.2009(1).
局.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专题(编号:200934700202058G)【R】.2011(1).
[3]张浪.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
以上海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3—08—02)
【2】上海市规翔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
一59—
万方数据
上海市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构建重要措施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浪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建设科技
Shanghai Constru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3(6)
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结构规划总报告(编号:[1**********]58G) 2009
2.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专题(编号:[**************]G) 20113.张浪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以上海为例 2009
引用本文格式:张浪 上海市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构建重要措施研究[期刊论文]-上海建设科技 2013(6)
・上海建设斟技2013年第6期・
上海市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构建重要措施研究木
张浪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摘要伦敦绿带规划建设的成功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94版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引入“环、楔”布局结构,规划环城绿带和楔形绿地。历经十几年的建设,两者已初具规模,但在整体性、连贯性、统一性、均衡性、综合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基于此,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进一步落实了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的构建组成,加强后续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的实施与管理;结合规划管理,分类分级划定生态控制线。关键词基本生态网络生态空间系统绿环生态间隔带生态控制线
1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概述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落实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确定的市域“环、廊、区、源”的城乡生态空间体系,维护生态安全。加快形成中心城以“环、楔、廊、园”为主体,中心城周边地区以市域绿环、生态间隔带为锚固,市域范围以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为基底的“环形放射状”的生态网络空间体系(见图1)【1】。
具体操作上,通过基础生态空间、郊野生态空间、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系统、集中城市化地区绿化空间系统4个层面的空间管控,维护生态底线。
2
英国伦敦绿带构建启示
伦敦的环城绿带规划建设已成为经典模式,其
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边缘地带盲目蚕食农业用地和可能引起城市的“摊大饼”。英国政府在1938年正式颁布大伦敦《环城绿带保护法))(GreenBeltAct),经过实施和修订,形成宽16km,占地5780km2的伦敦环城绿带。伦敦环城绿带对引导城市格局形成与建成区的有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既可作为伦敦的农业与游憩地区,又可抑制城市过分扩张。
200
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CZH059)-56..
图1市域生态空间结构示意
环城绿带宽约8km,面积不断扩大,从最初的km2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4300kmz。在大伦敦范围内超过360km:,占大伦敦面积的23%
万方数据
和大都市绿带的15%,其中83%属于公开使用,绝大部分用于农业;绿带约18.8km2是荒野。绿带呈楔入式分布,促进市区与郊区空气的交换,改善城市地区的小气候状况;同时,提供大伦敦最主要的野生生物生境资源,对伦敦自然保育具有重要意义。绿带的一些动植物种类已拓展到城区。绿地系统形成绿色网络,通过绿楔、绿廊和河道等,将城市各级绿地连成网络(见图2)。
图3市域“双环”及生态l司隔带分布
局结构,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中心城向外的空间扩张仍维持了总体规划实施以前的圈层蔓延方式13]。
近年来,人口增长最多的区域在近郊区(宝山、闵行、浦东)和内外环之间的地区,人口主要向中心城外围及周边地区积聚,导致建设敏感区内城镇生活用地将超过生态用地,给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危机。
图2伦敦绿色空I司框架
3.1.1外环绿地
根据《上海市环城绿带规划》和《外环线绿带绿化控制线规划》,1995年环城绿带开始与外环线同步实施。2002年基本建成宽100m的林带,面积约
883.7
伦敦的生态空间布局形态呈现出典型的圈层模式:即中心城处于都市圈内的中心位置,城市的外围是环城绿带,控制中心城向外无序蔓延;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建设卫星城,以疏解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减缓城市集聚带来的巨大压力,引导城市向外疏散,最终保持大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
该绿带规划建设的成功对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主要作用不仅仅在于一般意义的城市环境改造,更多的是与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及土地开发政策相联系。
3上海市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构建重要
措施研究
中心城周边地区指中心城外环绿带和主城区环城绿带之间的陆域地区,其生态空间系统主要包括市域“双环”和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间隔带,是锚固市域空间结构,与外围自然生态空间互联互通的
结构性生态用地(见图3)【2】。
3.1
hm:;建成宽400m绿带的一期工程开始建
444.5
设,面积约1hm2,截止2003年底总计完成环hm2。2006年,宽400m绿带
城绿带面积约2
328.2
二期工程全面启动。
环城绿带是上海“环、楔、廊、园、林”市域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城绿带历经10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镶嵌在上海中心城边缘的一条绿色项链(见图4)。
经调研统计评估发现,现已实施的2553hm2的一期绿带布局较零碎,在整体性、连贯性、统一性、均衡性、综合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只达到了生态功能和部分景观化,但仍缺乏各类基础设施配套,绿带的城市综合功能(生态、休闲、体育、文化主题、防灾避难、社区服务等)还远未充分发挥,景观面貌也有待提高。3.1.2楔形绿地
根据《上海绿化系统规翅](2002—2020))),规划确定了8片中心城楔形绿地,分别为吴中路、桃浦、大场、三岔港、东沟、张家浜、北蔡、三林片(见图5)。
—.57—.
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现状分析
1994版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就已经把国外特
大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中的“环、楔”结构引入,规划环城绿带和楔形绿地。城市总体规划也试图通过设定建设敏感区以及楔形绿地来引导中心城空间布
万方数据
・上海建设科技201
3年第6期・
规划中确定的8片楔形绿地均分布在中心城边缘,由于上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心城边缘地区现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许多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布局、人口管理和短期利益的片面追求侵占了不少地域,牺牲了环境;再加上对楔形绿地的定位和实施主体不明确、操作机制落实滞后,使原规划的楔形绿地遭到一定的蚕食,建设迟缓,生态效益迟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中,浦西的楔形绿地位置上,土地被占据用作各类开发的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吴中和桃浦片被建设用地侵占更为严重,影响了中心城的景观面貌,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对而言,浦东新区规划控制情况较好,但仍然面临确保大多数土地建成为绿地的艰巨任
务。
3.2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建构
基于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建设现状分析,上海
~
一7
,
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进一步落实了中心城周边地
一.._
区生态空间系统的构建组成,加强后续生态空间建设的实施与管理,明确市域“双环”和生态间隔带两大类功能区块中生态用地的总量和布局结构,并结合规划管理分类分级划定生态控制线,制定生态空间管制与实施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3_2_1
范嗣
删瑾酬外水观规
市外环域状划界环绿绿绿图4上海外环绿带规划与实施现状比较
生态功能区块管制与划分
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有市域“双环”
和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间隔带。市域“双环”指近郊绿环和中心城外环绿带,规划总面积约120km2。近郊绿环依托G1501一G15一¥32形成,控制区面积约
■・
弋
80
km2。中心城外环绿带(环外部分)面积约40
km2,
■^
:一
窖
通过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实现规划落地。市域双环以城市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为主,其主要作用是限制城市蔓延,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保障必要的城市开敞空间14】。
生态间隔带是沟通联系中心城与外围绿化空间、限制主城区连绵发展的纵向间隔性绿带。规划控制16条间隔带,总控制面积约260kmz。积极培育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间隔带,以郊野公园、林带等阻隔集中建设区连绵发展。特别是在外环绿带和主城区环形绿带之间,通过多条生态间隔带纵向联系,构筑中心城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维护的主要载体。
为确保生态安全格局的形成,生态规划根据生态功能区块的现状生态用地构成和功能分区的规
静醪
一嗲冬o
}
斟例
一手要道路
口令市界线●楔形绿地
图5上海楔形绿地规划与实施比较
-58——
绿地水域
划导向确定规划各类生态用地比例、现状建设用地
万方数据
整理复垦比例等指标。如近郊绿环生态功能区块紧邻中心城区,控制目的是限制城市无序蔓延,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充分发挥绿地及林地的生态功能,为城市增加绿量,故它的林园地比例大,建设用地比例少。为控制建设用地的生态效益,对建设用地的类型进行管控,并制定绿地率为60%,建筑高度
12
延,保证了生态格局的良性发展。从规划阶段避免用地建设中可能存在的生态安全隐患,保障了生态用地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了生态规划的可
行性。4结语
近年来,上海市中心城向外呈现蔓延式发展,引发了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亟需优化。环状圈层布局模式的主要特征为城市的环城绿带或绿化控制带,通常是根据城市自身的条件,如地形、水文、气候、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来规划建设具有功能明确的绿化控制带,其对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
上海市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主要包括市域“双环”和生态间隔带,每个地块详细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以及生态空间管制与实施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的制定,从一定意义上保证了生态规划的可行性,解决了生态建设现状问题,为明确城市边界、强化控制手段、优化空间结构等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m。国家对公园绿地率下线规定为65%,这样环
城绿带的生态用地比例可达92%,以保证其生态效益的发挥。各生态功能区块的控制指标及各用地比例关系见表1。
3.2.2生态控制线落地
为控制建设用地线,对各类区块内允许设置的土地使用性质、允许兼容的土地使用性质和禁止的土地使用性质进行规定;对区内森林覆盖率、复垦比重、生态控制区面积进行比例划定,在建设用地集中区域建立生态控制区,并对生态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绿地率进行规定,进一步控制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保证了生态网络的连贯
性(见表2)。
生态控制线的划定从平面上严格划定了各生态空间的界限,以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蔓
表1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功能区块管制内容与控制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km2
耕地
地
用地比例,%
林园
湿地
瞻仰景建设观用地用地
/%
生态控制指标
复垦比重森林覆盖率生态建设控制建筑高度绿地率
,%
区面积/km2
/In
,%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结
构规划总报告(编号:09347002020580[R】.2009(1).
局.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专题(编号:200934700202058G)【R】.2011(1).
[3]张浪.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
以上海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3—08—02)
【2】上海市规翔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
一59—
万方数据
上海市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构建重要措施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浪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建设科技
Shanghai Constru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3(6)
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结构规划总报告(编号:[1**********]58G) 2009
2.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专题(编号:[**************]G) 20113.张浪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以上海为例 2009
引用本文格式:张浪 上海市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空间系统构建重要措施研究[期刊论文]-上海建设科技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