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与生态危机的反思

  摘要:生态人类学是人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与当前被人们广泛关注的生态危机紧密相连。生态危机下形式多样的环境问题都是自然观、价值观这样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偏差的外显形态。如果要解决当前越演越烈的生态危机,必须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从根本上找到原因。相对于以深层生态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生态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也值得关注,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路径。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 生态伦理 佛教

  

  无论是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还是当前国际社会的进程中,都追求“和谐”。人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如果不够适宜,就失去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基础。而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时期的到来,地球上几乎已经不存在没有人类足迹踏及的地域。人类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作用和影响渐渐与自然本身运行规律发生冲突,造成了生态危机。这种冲突愈演愈烈,导致了许多各个国家地区具体的环境问题,比如水污染、能源枯竭、土地沙漠化等。生态人类学作为一门对生命的关切及于对生存环境的关切的学科,致力于对人类社会文化与环境适应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对于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探求可以追溯到哲学思想层次。

  一、西方主流生态伦理与生态德性伦理

  (一)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伦理的影响

  回首西方传统文明的发展,不得不提及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组织形式上的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厂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一次飞跃,也是人与环境关系的转折。在前工业时代,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改变环境,人与自然基本处于和谐状态;工业时代到来后,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元分立、机械唯物主义传统下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被人们广泛接受。它“认为人优越于自然万物,人类的利益是价值评判的依据,只有人类自身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1]”。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价值目标,在人类积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西方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生态伦理思想之根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态危机引发了西方学者在哲学思辨层次上对传统人类中

  心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合理性程度进行反思,诞生了深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的始祖是李奥波的经典之作《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自然主义经典作品,被生态学界奉为‘绿色圣经’”[2]。深层生态学强调“大地伦理”,关注“生物社区”,与自然界万物相融合,把它们置于与人相平等的位置。它超越了以往人类中心主义下非人类生命体、自然物都是为人利用的工具的想法,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价值”。

  (二)我国现实国情下对生态德性伦理的需求

  可以说,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而在这个价值取向影响下的物质主义及相关的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在当下盛行,也是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思想来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并且受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潮影响,追求物质上的占有和消费行为来获得快乐和满足感。这样的一套思维、行为模式恰恰体现了对现代社会的风险性、复杂多变的不安全感。这种对物质的沉迷现象同时,是自然理性和道德理性的缺失。没有了价值理性和道德理性的互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难以达到和谐。

  在中国最近数十年的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却时常感受到幸福感

  下降,越演越烈的生态危机只是其中一隅。当然我们不能为了追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社会发展的脚步停下甚至倒退。无独有偶,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为突出代表。很多本土和国外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学者在反思环境问题的现状中逐渐将视线转移向中国传统文化,从几千年来的历史智慧中汲取生态智慧。

   二、佛教生态伦理思想概要及其现实价值

  (一)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如果细细推究起来,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尤其值得品味。佛家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立足于万物缘起平等和皆有佛性的基础上。佛家“慈悲”的着重点放置在宇宙自然之中, 讲求“‘拔苦与乐’、‘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设计了一套无有差别、涵盖众生且非功利主义的生态价值体系[3] ”,让人们的生态良心被唤起。

  佛教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万事万物因因缘和合而生,也由因缘散失而灭,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曾这样表述:“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4]”它关注的是自身的道德自律和完善,自身德性的成长,认为宇宙万物众生平等,认为人作为一个道德主体,要尊重客体的内在价值和权利,对其履行道德义务。这同西方主流生态伦理“主客二元分立”思维方式出发点下的内在价值角度重视客体的存在有明显的差别。

  (二)佛教生态伦理的作用分析

  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三千多年,上至贵族和士大夫、下至普通市井百姓中都有众多信徒。它已经超越了普通宗教的意义,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中,对世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佛教生态德性伦理关注的则主要是主体自身的德性成长,是从人自身的成长和完善、实现人的理想存在状态的角度,论证人应该如何对待其他生命、对待自然生态环境[5]。”

  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过程中,人起主导作用,终极目标是极乐净土。无论是在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中,“涅�解脱”是其共同的价值追求,“人性染净”的观念超越了物欲,无形中对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倾向有部分抑制作用。在佛家思想中,认为佛性现于万物,即万物皆有佛性。佛教的无我论主张破除我执与法执,消除了生命主体自身的优越感和在世界中的优先性,与深生态学中的消减人类中心主义影响正好相通。“大乘佛教‘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理想包含着明显的生态意蕴[6]”。

  在现实层面,佛教生态伦理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行为规范,对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大有裨益。佛教的一些行为规范帮助人们将生态德性伦理思想落到实处,不杀生、素食、放生的要求具体体现了众生平等的思想、慈悲为怀的理念;“报国土恩”、“克制、节俭、知足”的美德促使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三、对生态危机反思的启示

  在当前环境问题也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某个国家和地区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生态伦理思想,特别是影响巨大的“深层生态学”。同我国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相通的是,深层生态学不只讲求物质环境的改善,更讲求精神层面的内省。深层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与东方生态伦理思想相互交织,发掘并引入东方文明的精神资源。特别是对佛教思想的转向,更是深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的趋势。生态德性伦理与规范之间还是要相互兼顾,中国的自成体系的生态哲学理论体现的构建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阳方虎.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理论界[J],2007(04)

  [2]吴言生.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宗[J],2006(06)

  [3]李琳.佛家环境伦理与生态智慧.东岳论丛[J],2010(07)

  [4]大正藏: 第3卷[Z] /P876

  [5]陈红兵.发挥佛教生态伦理的社会作用.绿叶[J],2010(10)

  [6]同上

  摘要:生态人类学是人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与当前被人们广泛关注的生态危机紧密相连。生态危机下形式多样的环境问题都是自然观、价值观这样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偏差的外显形态。如果要解决当前越演越烈的生态危机,必须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从根本上找到原因。相对于以深层生态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生态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也值得关注,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路径。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 生态伦理 佛教

  

  无论是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还是当前国际社会的进程中,都追求“和谐”。人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如果不够适宜,就失去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基础。而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时期的到来,地球上几乎已经不存在没有人类足迹踏及的地域。人类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作用和影响渐渐与自然本身运行规律发生冲突,造成了生态危机。这种冲突愈演愈烈,导致了许多各个国家地区具体的环境问题,比如水污染、能源枯竭、土地沙漠化等。生态人类学作为一门对生命的关切及于对生存环境的关切的学科,致力于对人类社会文化与环境适应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对于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探求可以追溯到哲学思想层次。

  一、西方主流生态伦理与生态德性伦理

  (一)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伦理的影响

  回首西方传统文明的发展,不得不提及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组织形式上的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厂带来的不仅是生产力的一次飞跃,也是人与环境关系的转折。在前工业时代,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改变环境,人与自然基本处于和谐状态;工业时代到来后,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元分立、机械唯物主义传统下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被人们广泛接受。它“认为人优越于自然万物,人类的利益是价值评判的依据,只有人类自身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1]”。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价值目标,在人类积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西方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生态伦理思想之根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态危机引发了西方学者在哲学思辨层次上对传统人类中

  心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合理性程度进行反思,诞生了深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的始祖是李奥波的经典之作《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自然主义经典作品,被生态学界奉为‘绿色圣经’”[2]。深层生态学强调“大地伦理”,关注“生物社区”,与自然界万物相融合,把它们置于与人相平等的位置。它超越了以往人类中心主义下非人类生命体、自然物都是为人利用的工具的想法,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价值”。

  (二)我国现实国情下对生态德性伦理的需求

  可以说,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而在这个价值取向影响下的物质主义及相关的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在当下盛行,也是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思想来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并且受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潮影响,追求物质上的占有和消费行为来获得快乐和满足感。这样的一套思维、行为模式恰恰体现了对现代社会的风险性、复杂多变的不安全感。这种对物质的沉迷现象同时,是自然理性和道德理性的缺失。没有了价值理性和道德理性的互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难以达到和谐。

  在中国最近数十年的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却时常感受到幸福感

  下降,越演越烈的生态危机只是其中一隅。当然我们不能为了追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社会发展的脚步停下甚至倒退。无独有偶,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为突出代表。很多本土和国外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学者在反思环境问题的现状中逐渐将视线转移向中国传统文化,从几千年来的历史智慧中汲取生态智慧。

   二、佛教生态伦理思想概要及其现实价值

  (一)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如果细细推究起来,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尤其值得品味。佛家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立足于万物缘起平等和皆有佛性的基础上。佛家“慈悲”的着重点放置在宇宙自然之中, 讲求“‘拔苦与乐’、‘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设计了一套无有差别、涵盖众生且非功利主义的生态价值体系[3] ”,让人们的生态良心被唤起。

  佛教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万事万物因因缘和合而生,也由因缘散失而灭,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曾这样表述:“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4]”它关注的是自身的道德自律和完善,自身德性的成长,认为宇宙万物众生平等,认为人作为一个道德主体,要尊重客体的内在价值和权利,对其履行道德义务。这同西方主流生态伦理“主客二元分立”思维方式出发点下的内在价值角度重视客体的存在有明显的差别。

  (二)佛教生态伦理的作用分析

  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三千多年,上至贵族和士大夫、下至普通市井百姓中都有众多信徒。它已经超越了普通宗教的意义,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中,对世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佛教生态德性伦理关注的则主要是主体自身的德性成长,是从人自身的成长和完善、实现人的理想存在状态的角度,论证人应该如何对待其他生命、对待自然生态环境[5]。”

  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过程中,人起主导作用,终极目标是极乐净土。无论是在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中,“涅�解脱”是其共同的价值追求,“人性染净”的观念超越了物欲,无形中对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倾向有部分抑制作用。在佛家思想中,认为佛性现于万物,即万物皆有佛性。佛教的无我论主张破除我执与法执,消除了生命主体自身的优越感和在世界中的优先性,与深生态学中的消减人类中心主义影响正好相通。“大乘佛教‘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理想包含着明显的生态意蕴[6]”。

  在现实层面,佛教生态伦理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行为规范,对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大有裨益。佛教的一些行为规范帮助人们将生态德性伦理思想落到实处,不杀生、素食、放生的要求具体体现了众生平等的思想、慈悲为怀的理念;“报国土恩”、“克制、节俭、知足”的美德促使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三、对生态危机反思的启示

  在当前环境问题也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某个国家和地区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生态伦理思想,特别是影响巨大的“深层生态学”。同我国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相通的是,深层生态学不只讲求物质环境的改善,更讲求精神层面的内省。深层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与东方生态伦理思想相互交织,发掘并引入东方文明的精神资源。特别是对佛教思想的转向,更是深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的趋势。生态德性伦理与规范之间还是要相互兼顾,中国的自成体系的生态哲学理论体现的构建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阳方虎.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理论界[J],2007(04)

  [2]吴言生.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宗[J],2006(06)

  [3]李琳.佛家环境伦理与生态智慧.东岳论丛[J],2010(07)

  [4]大正藏: 第3卷[Z] /P876

  [5]陈红兵.发挥佛教生态伦理的社会作用.绿叶[J],2010(10)

  [6]同上


相关文章

  •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作者:戴建忠 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05期 内容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生态问题.探讨解决生态危机途径的 ...查看


  • 风险社会.现代性与伦理危机
  • 风险社会.现代性与伦理危机 自从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提出风险社会概念以来,风险社会理论受到普遍关注.这种理论认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许多风险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实 ...查看


  • 生态文明_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_姚丽亚
  •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6 10:2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256.F.20130226.1024.102.html 人文天下 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姚 ...查看


  •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 目: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摘要: 经济 ...查看


  •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照
  • 作者:康鸿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2期 [中图分类号]D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3)05-0105-04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它致力于 ...查看


  •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教育探析
  •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而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显现.伴随着治理全球生态危机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生态教育必须具备全新的观念并口内容:重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养;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树立"生态 ...查看


  • 关于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的翻译.解析与启示
  • 关于利奥波德生态伦理思想的翻译.解析与启示 作者:魏晓亮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4年第10期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追求.本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利奥波德的生态环境伦理思 ...查看


  • 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
  • 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 作者:张彭松 关键字:生态危机,现代性,文化 生态危机已成为当前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这不仅体现在学术层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解决生态危机已成为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的基本要求. 一 生态危 ...查看


  • 新博物馆学
  • 新博物馆学 (一)什么是新博物馆学 一般地说,新博物馆学是指具有一整套关于博物馆的目的和功能的侧重理论的探讨,并且在运作中与传统博物馆学有较大区别的博物馆学.1989年出版的<新博物馆学>一书的主编彼得·弗格(Peter Ver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