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就义的真实心路

  杨开慧比毛泽东小8岁,毛泽东是她父亲杨怀中(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的高足。1920年冬,毛泽东跟杨开慧结成秦晋之好。   杨开慧结婚7年,连生了3个儿子。她跟随毛泽东去上海、广州、韶山、武汉、长沙,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几乎没有过一天安顿的好日子。   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夫妻生涯是在毛泽东秘密工作中度过的。杨开慧对毛泽东的忠诚与爱,难以言喻。她把她的爱,倾诉在字里行间,藏在墙缝屋角。她想,这感情的记载,终会传到毛泽东手里,那就死而无憾了。实际上,这是用血泪写成的7篇散记。最后一篇是1990年再度修缮她的卧室时,在室外屋檐下霍然露出的,写于1930年1月28日,杨开慧去世前10个月……   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锡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此时只身去了上海,而杨开慧已怀了第二个孩子岸青,不能随行。   1924年夏天,杨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上海毛泽东身边,住了半年多。毛泽东因身体不好,带着全家人回到韶山冲老家养病。后来,毛泽东去了广州,开慧又带着孩子到了丈夫身边,在那儿住了一年多。湖南农民运动高潮中,全家又回到长沙,住进了望麓园的一所房子里。   1927年9月,毛泽东去浏阳领导秋收起义,带着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杨开慧及3个孩子,只好寄居在板仓娘家。从此,天各一方,苏区与白区,俨然阴阳两界。开慧只好把她对丈夫的热爱,用笔记录下来。开始,毛泽东还通过地下渠道,鸿雁传书,给开慧带去无限的慰藉,井冈山上“才到初秋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毛泽东在信中说,山上气温低,可战士们还穿着秋收起义时的单薄装束,毛泽东穿着草鞋行军,脚被磨破溃烂了……   开慧接到这封信,便在一张毛边纸上写了《偶感》: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翔,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已无时。   192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36岁生日,开慧下了面条,遥祝夫婿平安健康。待孩子睡下,她在桐油灯下铺上毛边纸,继续写散记:   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需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他罢。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他的身体实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天保佑我罢,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够赚到60元,我就可以叫回他,不要他做事了。那样随他的势,他的聪明许还会给他一个不朽的成功呢!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再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   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   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   杨开慧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板仓离长沙也仅百十公里。自从1927年“马日事变”以来,板仓被杀害的革命群众就有460余人。所以,她好似生活在虎口和魔掌之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对于这一点,开慧是有思想准备的。   朱德妻伍若兰在长沙司门口被枭首示众,正好让开慧目睹惨状。回到板仓,她用毛边纸写下了愤怒而娟秀的文字:   或许是我太不合时宜的缘故罢!为什么人家欣喜的事,我却要悲伤呢?想不到前清时候罪诛九族的故事,现在还给我瞧到!我以前根据我的时代眼光,对于杀人的事实,常常是这样说:杀人是出于不得已的啊!虽然事实常常不是这样的……可是啊,这一次杀朱德妻的事,才把我提醒过来!原来我们还没有脱掉前清时候的文明风气,罪诛九族的道理,还在人们心里波动!   杨开慧已经作好自我牺牲的心理准备,只是,舍不得3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啊!岸英8岁、岸青7岁,岸龙才3岁,万一自己遭遇不幸,孩子可怎么办?母亲年纪大了,丈夫远在江西打仗,且行踪不定,生死未卜,自己死不足惜,孩子托付给谁?万般无奈之下,她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托孤的信:   一弟:   我好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而(于)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我的孩子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但是倘若真正失掉一个母亲,或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叔的爱抵得住的,必须得到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生长,而不至于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开慧作了最坏最坏的估计――她和毛泽东都不在世了,孩子会怎样的凄苦,她提到孩子的叔父“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果然,开慧牺牲后,按照地下党的安排,3个孩子由舅母李崇德护送到上海中共地下党机关,送进大同幼稚园后,毛泽民、钱希均夫妇热情地呵护他们,常去看望孩子。   1930年11月14日,开慧被捕的第二十天,板仓乡下一群老乡,冒着危险,偷偷地赶到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找到开慧僵硬的尸体,用一块白布裹着,用滑竿悄悄地抬回板仓。按照开慧生前的嘱咐,“不作俗人之举”,没有摆流水席,没有请道士和尚念经做道场,只买了一副薄皮杉木棺材,将开慧收殓后,掩埋在棉花山。后来立了一块石刻墓碑。   毛泽东得知开慧牺牲的噩耗,惊呼:“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摘自《毛泽东VS蒋介石》 图/李春明)

  杨开慧比毛泽东小8岁,毛泽东是她父亲杨怀中(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的高足。1920年冬,毛泽东跟杨开慧结成秦晋之好。   杨开慧结婚7年,连生了3个儿子。她跟随毛泽东去上海、广州、韶山、武汉、长沙,过着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几乎没有过一天安顿的好日子。   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夫妻生涯是在毛泽东秘密工作中度过的。杨开慧对毛泽东的忠诚与爱,难以言喻。她把她的爱,倾诉在字里行间,藏在墙缝屋角。她想,这感情的记载,终会传到毛泽东手里,那就死而无憾了。实际上,这是用血泪写成的7篇散记。最后一篇是1990年再度修缮她的卧室时,在室外屋檐下霍然露出的,写于1930年1月28日,杨开慧去世前10个月……   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锡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此时只身去了上海,而杨开慧已怀了第二个孩子岸青,不能随行。   1924年夏天,杨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上海毛泽东身边,住了半年多。毛泽东因身体不好,带着全家人回到韶山冲老家养病。后来,毛泽东去了广州,开慧又带着孩子到了丈夫身边,在那儿住了一年多。湖南农民运动高潮中,全家又回到长沙,住进了望麓园的一所房子里。   1927年9月,毛泽东去浏阳领导秋收起义,带着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杨开慧及3个孩子,只好寄居在板仓娘家。从此,天各一方,苏区与白区,俨然阴阳两界。开慧只好把她对丈夫的热爱,用笔记录下来。开始,毛泽东还通过地下渠道,鸿雁传书,给开慧带去无限的慰藉,井冈山上“才到初秋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毛泽东在信中说,山上气温低,可战士们还穿着秋收起义时的单薄装束,毛泽东穿着草鞋行军,脚被磨破溃烂了……   开慧接到这封信,便在一张毛边纸上写了《偶感》: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翔,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已无时。   192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36岁生日,开慧下了面条,遥祝夫婿平安健康。待孩子睡下,她在桐油灯下铺上毛边纸,继续写散记:   天哪,我总不放心他。只需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他罢。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缘故,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他的身体实在不能做事,太肯操心。天保佑我罢,我要努一把力,只要每月能够赚到60元,我就可以叫回他,不要他做事了。那样随他的势,他的聪明许还会给他一个不朽的成功呢!   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再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   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   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   杨开慧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板仓离长沙也仅百十公里。自从1927年“马日事变”以来,板仓被杀害的革命群众就有460余人。所以,她好似生活在虎口和魔掌之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对于这一点,开慧是有思想准备的。   朱德妻伍若兰在长沙司门口被枭首示众,正好让开慧目睹惨状。回到板仓,她用毛边纸写下了愤怒而娟秀的文字:   或许是我太不合时宜的缘故罢!为什么人家欣喜的事,我却要悲伤呢?想不到前清时候罪诛九族的故事,现在还给我瞧到!我以前根据我的时代眼光,对于杀人的事实,常常是这样说:杀人是出于不得已的啊!虽然事实常常不是这样的……可是啊,这一次杀朱德妻的事,才把我提醒过来!原来我们还没有脱掉前清时候的文明风气,罪诛九族的道理,还在人们心里波动!   杨开慧已经作好自我牺牲的心理准备,只是,舍不得3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啊!岸英8岁、岸青7岁,岸龙才3岁,万一自己遭遇不幸,孩子可怎么办?母亲年纪大了,丈夫远在江西打仗,且行踪不定,生死未卜,自己死不足惜,孩子托付给谁?万般无奈之下,她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托孤的信:   一弟:   我好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而(于)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我的孩子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但是倘若真正失掉一个母亲,或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叔的爱抵得住的,必须得到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生长,而不至于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开慧作了最坏最坏的估计――她和毛泽东都不在世了,孩子会怎样的凄苦,她提到孩子的叔父“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果然,开慧牺牲后,按照地下党的安排,3个孩子由舅母李崇德护送到上海中共地下党机关,送进大同幼稚园后,毛泽民、钱希均夫妇热情地呵护他们,常去看望孩子。   1930年11月14日,开慧被捕的第二十天,板仓乡下一群老乡,冒着危险,偷偷地赶到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找到开慧僵硬的尸体,用一块白布裹着,用滑竿悄悄地抬回板仓。按照开慧生前的嘱咐,“不作俗人之举”,没有摆流水席,没有请道士和尚念经做道场,只买了一副薄皮杉木棺材,将开慧收殓后,掩埋在棉花山。后来立了一块石刻墓碑。   毛泽东得知开慧牺牲的噩耗,惊呼:“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摘自《毛泽东VS蒋介石》 图/李春明)


相关文章

  • [江姐]是一首红岩英雄的青春赞美诗
  • 触摸红岩英雄的精神高度,倾心演绎是一次灵魂净化的旅程 记者:近期,<江姐>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好评如潮,与以往其他角色相比,您塑造这一英雄形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丁柳元:这部作品拍完已经一年了,它对于我生命的意义,远不是现在播出时获 ...查看


  • 我的五样精品教案
  • [我的五样精品教案]0推荐[教学目标]1.解读意象,体验虚拟取舍的真实心路历程,我的五样精品教案.2.探究文本,体悟取舍背后的人生价值取向.3.鉴赏文字,领悟张弛有致.形神兼备的表现效果.[教学重难点]1.体验虚拟取舍的真实历程,品味虚拟意 ...查看


  •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案
  • 教学目标: 1.品味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 2. 筛选文中信息,有效阅读 3. 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追求真我的精神 重难点: 分析瞿秋白的人物形象,领悟他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 ...查看


  • 思想汇报--瞿秋白纪念馆
  • 思想汇报 评价卢梭的<忏悔录>时所说的话.以之用于瞿秋白的<多余的话>,无疑也十分尊敬的党组织: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瞿秋白,肃立在塑像前.首先,我们来到常州市区秋白先生纪念馆,参观了这四合院似 ...查看


  • 大学生心路历程
  • 心路历程 国际商学院 财务管理0802 080502038 范晓云 光阴似箭,一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涯已经过了大半.回忆起刚入学时大家的样子,多少都有些伤感.三年,我们成长,三年,我们成熟.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被宠着惯着,当然,自己也很明白 ...查看


  • 读刘恒的[伏羲伏羲]
  • 内容摘要:作家刘恒敢于从别人的老路上,勇于探索,踏出一条新径,着力开拓人的内心世界,艺术地再现人类心灵的恒定性.错综性和奇特性.变异性,在读者的情感中激起波澜,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他的小说<伏羲伏羲>就是这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查看


  • 沧桑无语读后感大全(3篇)
  • 沧桑无语读后感 [篇一:不朽诗音]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传承,诗词更是贯穿古今浩浩荡荡长河中两颗最闪耀的明星.<沧桑无语>带着我们走进这些诗词佳作,欣赏这些大家们名言警句,品味她的丰富内涵,汲取其中人生哲理.亦通过这些诗 ...查看


  • 张全宝伏法记
  • 张全宝伏法记 刘胡兰(1932-1947),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现已更名为刘胡 兰村)人.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被敌人用铡 刀铡死,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 员.毛泽东当年为其题词:‚生 ...查看


  • 评介[茂林悲歌]
  • 由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执行会长沈培新任主编.副会长庞振月任副主编的<茂林悲歌――皖南事变全景扫描>一书,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和皖南事变70周年前夕,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为此书作序.此书主要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