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着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3、借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诗题及惠崇的介绍 《惠崇》,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二、补充注释 (1)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2)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3)上:指逆江而上。
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2、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3、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4、借鸭子的活动来表现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鸭子的活动也让画面添加了许多的生机和活力。
四、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的幼芽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的时候。
2、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想象的内容。:“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五、看画面,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1、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2、“鸭先知、河豚欲上时”,这些内容都是画面所没有传达出来的。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着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3、借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诗题及惠崇的介绍 《惠崇》,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二、补充注释 (1)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2)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3)上:指逆江而上。
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2、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3、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4、借鸭子的活动来表现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鸭子的活动也让画面添加了许多的生机和活力。
四、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的幼芽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的时候。
2、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想象的内容。:“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五、看画面,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1、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2、“鸭先知、河豚欲上时”,这些内容都是画面所没有传达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