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上课前,媒体介入,播放宋庆龄的影集。

2.上课伊始,出现宋庆龄故居的图片画面,并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

3.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宋庆龄同志很喜爱这两棵樟树。(板书:喜爱)那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樟树下划横线,打问号?)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找找原因。

二、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一)感悟樟树的“形象”

1.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第4小节,找找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樟树的特点?(四季常青,这也是樟树的一个特点。再找哪个词最能概括?蓬蓬勃勃)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看图)(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板书:蓬蓬勃勃

2.第四段的哪些文字中透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请默读第四自然段,细细品味,圈圈画画。(边巡视,边评价: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思考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读后组织交流)注:每一句交流完都要度“蓬蓬勃勃”这个词语。

[预设]

A.“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枝繁叶茂”、“富有生机”)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评价:再粗壮些;枝干已经很粗壮了,但伸得不够远„„男生读

由此可见,这两棵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B.“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指名谈,什么样的树叶是“稠密”的树叶?(叶子长得又多又密,想象一下,多得数也数不清,密不透风。)

绿得发亮是什么样的?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青翠欲滴或绿油油)

师:这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亮得像无数的生命在跳跃。

指导朗读,女生读

由此可见,这两棵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C.“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你从樟树整体印象来体会的)(“四季常青”“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中看出它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3.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蓬蓬勃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先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出示:无论是____还是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_______。)

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狂风,暴雨;干旱,洪灾;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烈日暴晒,狂风暴雨;烈日炎炎,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坚强、顽强、郁郁葱葱„„)。

师点评:①寒来暑往,狂风吹不倒它,暴雨压不弯它。樟树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把这一份执着、顽强埋藏在心中

②烈日炎炎,冰天雪地,樟树没有一丝的退缩,它坚强无比,就像一个威武的战士。

③大自然的风风雨雨考验着它,樟树依旧没有被打倒,顽强地挺立着。 ④是呀,无论日月轮回、风霜雨雪,樟树都一样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战胜了恶劣的环境,顽强地支撑着这一切。

4.学生交流完提问: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这是两棵( )的樟树。

5.写法

这段简短的文字,重在写樟树的外形(板书:外形),从樟树的枝干,写到樟树的树叶,还写到樟树充满着生命力的生长特点。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写法。

6.两棵樟树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读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顽强的生命力。读书方法点拨:边读边想,如见其形。

7.樟树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怪不得宋庆龄会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二)感悟樟树的“品质”

1.我们继续来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这还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2.有几句话写到了樟树的可贵之处?(3)

哪些可贵之处?

3.指名交流

⑴“有香气”

▲师:是啊,更可贵的是这香气并不是外界加给它的,而是发自樟树本身。这是樟树内在的品质(板书:内在)。

⑵而且“香气持久”

▲师:(点红:而且)你说得更进一步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有关的句子好吗?

△学生读句子。 △出示填空:

当它枝枯叶落得时候, ;(枝枯叶落,生命消失,但香气还在)

当它 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做成家具,树的形体也不在了,香气仍然存在。)过渡语。

当它年华渐老的时候„„,当它腐朽枯败的时候„„;当它变成了樟木箱,甚至成为了樟脑丸„„

指名填一填。

师述:广东曾经发现沉积在河底的一棵巨大古樟树,虽然距今已有5000多年,但当它被打捞起来时,却仍然保持着特有的浓郁香气。你看,历经5000年的沧桑,樟树的香气——仍然不变。

时间在变,樟树的样子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樟树的香气仍在。

作者用了“即使„„仍然„„”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作者强调了什么? △师:枝枯叶落,生命消失,但香气还在;做成家具,树的形体也不在了,香气仍然存在。它的可贵品质永存。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樟树的这一特点。(指名读,评价:清香持久)

⑶樟树的拒虫

▲樟树的香气还能拒虫。

▲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作者用“只要„„就„„”说明樟树的这一特点的可贵。真

可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香气在人间”。

师述:在樟树上是看不到一条虫的,樟木家具能防虫,从樟树枝叶中提炼化合物制成的樟脑丸,放在衣橱里也可以防止虫蛀。

所以,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怕它一年;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千年,——虫类就怕它百年千年。

4. 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读出樟树的可贵之处,读的时候要注意关联词,齐读。

5. 樟树有这么多可贵之处,作者用关联词语将句子连接起来,使句子的前后意思联系更加密切,表达更加准确、严谨。我们今后说话、写文章也要用好关联词语。

6.指导背诵,出示填空指名背诵,齐背

而樟树本身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即使当它___________,当它__________,它的香气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虫类就___________。樟

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7.学贵有疑。综观整个第五自然段,在写法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开头写了其他树)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写其他树?)

(用其他树容易招虫来对比,突出樟树有香气,拒虫的品质)

点明写作方法:侧面烘托(衬托)

男女生对比朗读第五自然段,一读其他树,一读樟树。

8.现在你能说说这又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吗?

这是两棵( )的樟树。

(永保香气、不惧蛀虫、品格高贵、„„)

9.小结:是啊,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它永久保持着香气,它始终不被蛀虫侵蚀,不向虫类屈服。(板书:香气永存)

10.小结:课文四、五自然段,先写樟数的外形,蓬蓬勃勃,再写内在,香气永存,使我们感受到樟数的可贵。

过渡:这两棵树陪伴着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长达15年,他们朝夕相处了5000多个日日夜夜啊,怪不得宋庆龄同志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我想,一个“喜爱”还无法完全表达出宋庆龄同志对樟树的感情。老师换个词语。(板书:钟爱)宋庆龄同志对樟树情有独钟。

(三)树与人

1.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看到的是两棵樟树,其实樟树在我们这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树,为什么作者舍弃别处的樟树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与樟树的相似之处,人与树有关)

2.此时此刻,我们觉得这樟树就像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宋庆龄,在她身上同样具有了一些可贵的品质。

请大家拿出阅读资料,结合具体的小故事,同桌讨论讨论。

3.先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师:她美丽高贵,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面对敌人的暗杀行动毫不示弱,坚定无畏让敌人闻风丧胆;她正直英勇,国难当头,仍然艰苦奋斗,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她一身正气,关爱妇女儿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身材娇小,却藏着不屈的灵魂。

三、体悟写法

她与两棵樟树一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她就像一棵樟树,生命顽强,一身正气,永存在人们的心间。

师: 正如陶渊明喜欢菊花,周敦颐钟情莲花一样,宋庆龄深爱樟树,她因舍不得庭前的两棵樟树而不愿搬家。课文写的是樟树,其实是赞颂了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全文无一字写宋庆龄,全文无一字不在写宋庆龄。这叫“借物喻人”。以树喻人,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板书:借物喻人)

四、升华感情,体悟人们的舍不得

1.引读,现在,人们怀着——

2.“瞻”是生字,它和看有关,所以是目字旁,你能联系这句话说说“瞻仰”是什么意思吗?(恭敬的看)

3.如果你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宋庆龄奶奶的故居,你一定也会在这两棵樟树前留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吧。你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并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这两棵樟树长得蓬蓬勃勃,使人喜爱。

这两棵樟树的生命力顽强,我愿意向它学习。

这两棵樟树很可贵,就像宋庆龄奶奶一样有高贵的品质。

在我的心目中,宋奶奶的品质就像这两棵樟树。

我望通过这张照片,让宋奶奶的高贵品质永远留在我心中)

师:这也是人们怀念宋庆龄同志的方式。1981年,宋庆龄离开了我们。这位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国之瑰宝“的杰出女性以她伟大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崇敬!透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我们走进了宋庆龄同志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一起来满怀崇敬,瞻仰一下宋庆龄的故居。

3.写话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站在宋庆龄故居的这两棵樟树下,看到了 ,想到了 。

五、总结

樟树是普通的树,但是与众不同的是——(读题)它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还是因为——(读题)它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香气永存的樟树,让宋庆龄的高尚人格和樟树的香气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里。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作业

1.阅读这篇课文的原文茹志娟写的《樟树赞》。

2.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用心去发现它们的可贵之处。

附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钟爱 外形:蓬蓬勃勃 借物喻人

内在:香气永存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上课前,媒体介入,播放宋庆龄的影集。

2.上课伊始,出现宋庆龄故居的图片画面,并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

3.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宋庆龄同志很喜爱这两棵樟树。(板书:喜爱)那么,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樟树下划横线,打问号?)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找找原因。

二、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一)感悟樟树的“形象”

1.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第4小节,找找哪个词语最能概括樟树的特点?(四季常青,这也是樟树的一个特点。再找哪个词最能概括?蓬蓬勃勃)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看图)(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板书:蓬蓬勃勃

2.第四段的哪些文字中透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请默读第四自然段,细细品味,圈圈画画。(边巡视,边评价: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思考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读后组织交流)注:每一句交流完都要度“蓬蓬勃勃”这个词语。

[预设]

A.“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枝繁叶茂”、“富有生机”)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评价:再粗壮些;枝干已经很粗壮了,但伸得不够远„„男生读

由此可见,这两棵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B.“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指名谈,什么样的树叶是“稠密”的树叶?(叶子长得又多又密,想象一下,多得数也数不清,密不透风。)

绿得发亮是什么样的?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青翠欲滴或绿油油)

师:这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亮得像无数的生命在跳跃。

指导朗读,女生读

由此可见,这两棵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C.“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你从樟树整体印象来体会的)(“四季常青”“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中看出它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3.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蓬蓬勃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先自己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出示:无论是____还是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_______。)

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狂风,暴雨;干旱,洪灾;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烈日暴晒,狂风暴雨;烈日炎炎,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坚强、顽强、郁郁葱葱„„)。

师点评:①寒来暑往,狂风吹不倒它,暴雨压不弯它。樟树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把这一份执着、顽强埋藏在心中

②烈日炎炎,冰天雪地,樟树没有一丝的退缩,它坚强无比,就像一个威武的战士。

③大自然的风风雨雨考验着它,樟树依旧没有被打倒,顽强地挺立着。 ④是呀,无论日月轮回、风霜雨雪,樟树都一样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战胜了恶劣的环境,顽强地支撑着这一切。

4.学生交流完提问: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这是两棵( )的樟树。

5.写法

这段简短的文字,重在写樟树的外形(板书:外形),从樟树的枝干,写到樟树的树叶,还写到樟树充满着生命力的生长特点。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写法。

6.两棵樟树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读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顽强的生命力。读书方法点拨:边读边想,如见其形。

7.樟树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怪不得宋庆龄会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二)感悟樟树的“品质”

1.我们继续来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这还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2.有几句话写到了樟树的可贵之处?(3)

哪些可贵之处?

3.指名交流

⑴“有香气”

▲师:是啊,更可贵的是这香气并不是外界加给它的,而是发自樟树本身。这是樟树内在的品质(板书:内在)。

⑵而且“香气持久”

▲师:(点红:而且)你说得更进一步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有关的句子好吗?

△学生读句子。 △出示填空:

当它枝枯叶落得时候, ;(枝枯叶落,生命消失,但香气还在)

当它 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做成家具,树的形体也不在了,香气仍然存在。)过渡语。

当它年华渐老的时候„„,当它腐朽枯败的时候„„;当它变成了樟木箱,甚至成为了樟脑丸„„

指名填一填。

师述:广东曾经发现沉积在河底的一棵巨大古樟树,虽然距今已有5000多年,但当它被打捞起来时,却仍然保持着特有的浓郁香气。你看,历经5000年的沧桑,樟树的香气——仍然不变。

时间在变,樟树的样子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樟树的香气仍在。

作者用了“即使„„仍然„„”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作者强调了什么? △师:枝枯叶落,生命消失,但香气还在;做成家具,树的形体也不在了,香气仍然存在。它的可贵品质永存。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樟树的这一特点。(指名读,评价:清香持久)

⑶樟树的拒虫

▲樟树的香气还能拒虫。

▲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作者用“只要„„就„„”说明樟树的这一特点的可贵。真

可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香气在人间”。

师述:在樟树上是看不到一条虫的,樟木家具能防虫,从樟树枝叶中提炼化合物制成的樟脑丸,放在衣橱里也可以防止虫蛀。

所以,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怕它一年;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千年,——虫类就怕它百年千年。

4. 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读出樟树的可贵之处,读的时候要注意关联词,齐读。

5. 樟树有这么多可贵之处,作者用关联词语将句子连接起来,使句子的前后意思联系更加密切,表达更加准确、严谨。我们今后说话、写文章也要用好关联词语。

6.指导背诵,出示填空指名背诵,齐背

而樟树本身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即使当它___________,当它__________,它的香气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虫类就___________。樟

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7.学贵有疑。综观整个第五自然段,在写法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开头写了其他树)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写其他树?)

(用其他树容易招虫来对比,突出樟树有香气,拒虫的品质)

点明写作方法:侧面烘托(衬托)

男女生对比朗读第五自然段,一读其他树,一读樟树。

8.现在你能说说这又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吗?

这是两棵( )的樟树。

(永保香气、不惧蛀虫、品格高贵、„„)

9.小结:是啊,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它永久保持着香气,它始终不被蛀虫侵蚀,不向虫类屈服。(板书:香气永存)

10.小结:课文四、五自然段,先写樟数的外形,蓬蓬勃勃,再写内在,香气永存,使我们感受到樟数的可贵。

过渡:这两棵树陪伴着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长达15年,他们朝夕相处了5000多个日日夜夜啊,怪不得宋庆龄同志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我想,一个“喜爱”还无法完全表达出宋庆龄同志对樟树的感情。老师换个词语。(板书:钟爱)宋庆龄同志对樟树情有独钟。

(三)树与人

1.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看到的是两棵樟树,其实樟树在我们这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树,为什么作者舍弃别处的樟树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与樟树的相似之处,人与树有关)

2.此时此刻,我们觉得这樟树就像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宋庆龄,在她身上同样具有了一些可贵的品质。

请大家拿出阅读资料,结合具体的小故事,同桌讨论讨论。

3.先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师:她美丽高贵,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面对敌人的暗杀行动毫不示弱,坚定无畏让敌人闻风丧胆;她正直英勇,国难当头,仍然艰苦奋斗,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她一身正气,关爱妇女儿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身材娇小,却藏着不屈的灵魂。

三、体悟写法

她与两棵樟树一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她就像一棵樟树,生命顽强,一身正气,永存在人们的心间。

师: 正如陶渊明喜欢菊花,周敦颐钟情莲花一样,宋庆龄深爱樟树,她因舍不得庭前的两棵樟树而不愿搬家。课文写的是樟树,其实是赞颂了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全文无一字写宋庆龄,全文无一字不在写宋庆龄。这叫“借物喻人”。以树喻人,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板书:借物喻人)

四、升华感情,体悟人们的舍不得

1.引读,现在,人们怀着——

2.“瞻”是生字,它和看有关,所以是目字旁,你能联系这句话说说“瞻仰”是什么意思吗?(恭敬的看)

3.如果你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宋庆龄奶奶的故居,你一定也会在这两棵樟树前留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吧。你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并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这两棵樟树长得蓬蓬勃勃,使人喜爱。

这两棵樟树的生命力顽强,我愿意向它学习。

这两棵樟树很可贵,就像宋庆龄奶奶一样有高贵的品质。

在我的心目中,宋奶奶的品质就像这两棵樟树。

我望通过这张照片,让宋奶奶的高贵品质永远留在我心中)

师:这也是人们怀念宋庆龄同志的方式。1981年,宋庆龄离开了我们。这位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国之瑰宝“的杰出女性以她伟大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崇敬!透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我们走进了宋庆龄同志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一起来满怀崇敬,瞻仰一下宋庆龄的故居。

3.写话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站在宋庆龄故居的这两棵樟树下,看到了 ,想到了 。

五、总结

樟树是普通的树,但是与众不同的是——(读题)它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还是因为——(读题)它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香气永存的樟树,让宋庆龄的高尚人格和樟树的香气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里。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作业

1.阅读这篇课文的原文茹志娟写的《樟树赞》。

2.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用心去发现它们的可贵之处。

附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钟爱 外形:蓬蓬勃勃 借物喻人

内在:香气永存


相关文章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学又通常是建立在一篇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每一篇课文又承载着一定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因此,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引 ...查看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石丽)
  •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款庄马街小学 石 丽 课文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精美散文.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 ...查看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出示词语 谁来当小老师领大家读?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谁能尽量用上书上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四.五小节 出示:宋庆龄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 ...查看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资料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故居"是指一个人从前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宋庆龄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她的故 ...查看


  • 苏教四下课文内容填空参考答案
  • 苏教版四下语文总复习(课文要点) *这学期,我们又养成了两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写日记 . 爱护图书 . 1.A <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中把树.森林比作绿色工厂 和 绿色宝库,把枝叶比作 快乐的音符 .其中3.4.5小节着重 ...查看


  • 三年级听读训练阅读题
  • 三年级语文听读训练 校对:毕淑萍 班级: 姓名: (一) 人类可真有办法.人看见蝙蝠能在夜间飞行,就发明了雷达.看见鸟儿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就发明了飞机.海豚(tún)是游泳能手,潜水艇就是照它的模样造的.鸽子的眼睛能分(辩.辨)飞来的 ...查看


  •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三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齐读课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 ...查看


  • 课文内容填空及答案
  • 苏教版四下语文总复习(课文要点) 姓名:张袁希 *这学期,我们又养成了两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 . 1.<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中把树.森林比作 和 ,把枝叶比作 .其中3.4.5小节着重讲了的作用和意义. 2.<第一朵杏 ...查看


  • 苏教版四下语文总复习
  • 苏教版四下语文总复习(课文要点) * 这学期,我们又养成了两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 . 1.<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中把树.森林比作,把枝叶比作其中3.4.5小节着重讲了 的作用和意义. 2.<第一朵杏花>讲的是帮& ...查看


热门内容